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3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3篇1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科普作品,讀起來瑯瑯上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蒲公英、蒼耳、豆莢等植物的認識各抒已見。
我在講蒼耳媽媽是怎樣把孩子送走這一段時。突然一個叫小男聲打斷了我小講課。“老師,蒼耳是不是像耳朵一樣的東西,它怎樣掛住動物的皮毛呀?”一個小男孩怯怯地問。
“蒼耳不像耳朵,它是小小的……”我不禁驚詫于孩子天真的提問了。小時候我也見過蒼耳,蒼耳掛住我的衣服,多有趣。可現在,僅僅讓我用語言來描述,顯得多么蒼白。
我正思考著怎樣回答。忽然,一個聲音傳來:“老師,我知道”。剛從農村轉學的賀佳銘舉起了手,“蒼耳是綠色的,橢圓形的,外邊有許多小刺,可掛在衣服上,可好玩了!昨天老師讓咱們預習,我知道今天咱們要講這一課,我拿了一些”說著,他像變魔術一樣從抽屜里拿出了一株蒼耳,上面密密麻麻地結了許多蒼耳,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在一起,紛紛說:“給我看看,給我看看!”王剛很開心:“每人一顆,不準用手拿,可扎手呢!”說完,他一顆顆地扔向同學。哦,聰明的學生,蒼耳已掛在同學們的袖子上,衣服上了……
接著,王剛又像小博士一樣,給大家講了豆莢,什么毛豆莢啦、綠豆莢啦等等,講得一臉自豪。同學們向他投來了羨慕的眼光,這節課中他也學地特別的認真。哦,不同的生活經歷,帶給王剛不同的審美體驗。這一課,他背得特別快,特別熟練。
課下,回味課上的情景,讓我常常的體會到,學生的審美個性差異與其不同的生活經歷有密切的關系,學生的審美欣賞過程不是被動的感受過程,而是對作品的再度體驗、再創造的過程,它伴隨著豐富的心理活動和思維活動,這些心理活動和思維活動的展開要以生活體驗和生活情感為基礎,沒有這一基礎,想象的翅膀就飛不起來,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就會流于膚淺。課堂上,大部分學生覺得這篇課文很有意思,很喜歡讀,但對蒼耳等植物的審美感受,由于沒有切身的生活體驗,僅僅停留在課本描繪的字里行間。而賀佳銘,因為生活在農村,經常于這些植物打交道,才有了比較深刻的審美感受。可見,不同的生活經歷帶來不同的審美體驗。
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3篇2
《植物媽媽有辦法》以詩歌的形式生動形象地介紹了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集知識性、趣味性、審美性于一身,深受師生的喜愛。在備課、試講、上課的整個過程中,我一直以“如何體現新課標鮮明的人本位思想,尋找適合學生的教學,真正促使學生的發展”指導,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在不斷的實踐與反思中成長。
首先我要求學生能正確地朗讀全詩,初步感知全詩的內容,這是引導學生體驗自己學習的成果,看到學習的成效,產生對自學的心理認同。接下來我提出問題:你覺得這首詩怎么樣?這個問題指向學生對全詩的整體的初步感受,學生能朦朦朧朧地感覺這首詩好美、有趣,于是我順勢引導:“為什么這首詩會給我們這樣的感受呢?讓我們再仔細地讀一讀。”在這個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兒童的認知規律,采取幻燈演示、動作表演、想像體會、朗讀表達等方式充分調動兒童的情感體驗,使他們親歷獲得美、趣、樂的過程,然后我又問:“你現在覺得這首詩怎么樣?”學生說:“太美了!太有趣了!太好聽了!很動聽。”“給了我們很多知識,我覺得很有意義。”同樣的問題,反映出學生情感體驗的加深、豐富。這時,我繼續啟發學生:“你能把體會到的這些情感表達出來嗎?選一種你喜歡的讀書方式自己朗讀全詩。”在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之后我又加以點撥:“今后拿到喜歡的文章你可以選擇你最喜歡的方式去讀,享受閱讀的樂趣。”這樣做使學生的情感體驗由對一首詩的關注升華到對閱讀樂趣的體會,對學生的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教學即將結束時,我設計了先讓學生自己說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又出示了椰子靠海水流動傳播種子的幻燈片,讓學生推測椰子傳播種子的方法,最后出示了四幅圖讓學生推測傳播方法。這一連串的設計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了更加廣闊的'天空,課外閱讀、探究學習的樂趣也盡在其中,收到了言已盡而意未盡的效果。
課堂是師生、生生全方位互動的場所,這種互動不可能是事先設計好的,老師的教學機智、教學敏感、課堂駕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進一步錘煉。
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3篇3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課外拓展是語文實踐的重要手段。它包括課前的準備性學習和課后的延伸性學習,這是個大語文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理解和體會,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從中體驗學習語文的樂趣。
比如《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的準備性學習,我除了讓學生完成預習課文等常規性任務外還讓學生圍繞“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這一主題搜集資料,要求為搜集的文字資料畫上簡單的圖片,或為圖片寫上簡介。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增強,并為學習課文奠定了知識基礎、經驗背景。課后延伸性學習我是這樣安排的:首先讓學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接著我對學生說:“同學們剛才提到的這些植物媽媽悄悄跟我說,很希望咱們班的小作家用課文中的方法夸一夸她們。
此時,學生興趣盎然,他們根據自己所獲得的資料特點在內化課文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對資料進行修改、補充、完善,并在小組內交流,在無拘無束中相互表達、評價、取長補短。我這時成了傾聽者、指導者,從學生一張張激動的小臉上,我看到了創造的樂趣,體會到語文素養的培養并不是遙不可及。我欣喜地發現個學生們寫的小兒歌富有趣味性、教育性、知識性,而且運用了許多課文中的詞語。
如:椰子媽媽真有辦法,她給孩子穿上救生衣,只要隨著海水漂流,就能到天涯海角。又如:櫻桃媽媽更有辦法,她給孩子穿上鮮紅的外套,只要被鳥兒吞下,就能到處安家。
由以上可以看出,無論是課前的準備還是課后的延伸都沒有固定的答案,學生必須通過實踐操作完成。這樣,激活了學生的潛能,鞏固了知識,生成了智慧。長此以往,這種實踐的量的積累會內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
【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3篇】相關文章:
小學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03-16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10-01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16篇12-03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15篇)03-16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精選11篇)12-06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精選10篇)03-15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范文(精選7篇)12-23
《植物媽媽有辦法》優秀教學設計01-05
植物媽媽有辦法說課稿11-30
作文:植物媽媽有辦法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