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燦爛的宋元文化二》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歷史《燦爛的宋元文化二》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歷史《燦爛的宋元文化二》教學反思1
這節課是一節文化課,本課能夠依據初中生活潑好動、酷愛新奇的心理特點及以形象思維能力為主的認知習慣,角色扮演、詞句接龍、播放《清明上河圖》視頻等情境,激發了學生對宋元文化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更深入地感悟宋元時期的歷史,生發對宋詞等文學藝術作品的熱愛。由于文化課頭緒較多,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收集和梳理信息的能力,通過學生自主互動學習,積極參與來發展思維,張揚個性發揮才能,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歷史的興趣,通過教學實踐,也的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在課堂上,同學們學習的興趣、參與的熱情很高,課堂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知識擂臺,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熱情,主動參與到課堂練習,讓學生們最快樂的上好這節課。
學會與他人合作、共同探究問題、敢于提出問題、挑戰權威、勇于創新、積極思維,分享探究成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真正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真正做到了在師生互動的同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學習,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學生的動與學,教師盡量不講,少講,凸顯了新課改的.要求。
課下也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問題的設計。問題設計過粗,沒有充分體現針對不同內容、不同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的教學原則。比如“列表對比《史記》和《資治通鑒》”,應設計哪些問題,才能引導學生完成此項教學目標呢?第二,對歷史學科特色凸顯不夠。類似于這種不同朝代的文學成就課,如果沒有正確的教育目標,稍不注意,就會成為文學賞析課。在今后的教學中,做為解惑者的我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多從教學設計入手,認真地上好每一堂課,讓學生學有所得,在知識、行為、習慣等方面有所改進,使學生更加喜歡上歷史課。
七年級歷史《燦爛的宋元文化二》教學反思2
在對《燦爛的宋元文化(二)》進行教學設計時,我認為對于初一年級的學生來講,他們不需要高深的歷史結論,他們需要的是由自己的興趣出發,經過自身的體驗,感受到真實的情感,從而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因此,本課的導入,我設計采用的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和圖片,通過學生熟悉的情境的創設,引入新課,這個故事學生非常熟悉,通過學生看圖片講故事,拉近師生的距離,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在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的處理上,指導學生回顧司馬遷與《史記》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從史書的體例和特點兩方面比較《史記》和《資治通鑒》,從而幫助學生掌握歸納、概括及將知識系統化的學習,解決了教學的重點。對“宋詞”的學習,通過教師幫助學生提供學習素材,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經學生間的交流,對話,競賽,讓學生大膽嘗試,主動參與其中,為學生展示自我的文學修養提供了平臺,不僅賞析了杰出詞人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的代表作及其詞的藝術風格,而且對宋詞從形式到內容的理解,初步培養了學生的文學興趣和鑒賞能力。對“元雜劇”的學習,以講述《竇娥冤》的故事為主,給學生與歷史對話的機會,加深對元雜劇的了解,感悟關漢卿同情人民疾苦的情結。
我反思本課的不足之處在于:限于自身等方面的缺陷,對文化鑒賞的指導能力很弱,使課堂不夠飽滿,這督促自己今后要多加強自身的文化素養的提高。
【七年級歷史《燦爛的宋元文化二》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初二有關歷史的教學反思03-01
有關歷史的初二教學反思02-24
高二歷史教學反思11篇01-22
關于歷史教學反思11-08
初二年級的歷史教學反思02-24
燦爛的中華文化說課稿11-02
初中燦爛的巴蜀文化作文10-08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01-23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反思5篇01-25
初一歷史教學反思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