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和第幾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幾和第幾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1
本月上了一節公開課,所選上課內容是第17課幾和第幾,下面我先介紹本節課的教學流程。第一步是本節課前二十分鐘處于復習階段,包含內容有:講了前一天的作業練習題,集體訂正錯誤的地方;然后進行20以內數的點數;最后是完成20以內按數取物。第二步是今天內容講解幾和第幾,通過圖片讓同學們認識到數與數序,從而應用到生活中。第三步是通過練習鞏固理解。
課堂中出現的問題:
1.時間上整體把握還不夠精確,尤其每部分時間分配還有待加強。
2.內容上新課教學有點少,有些知識沒有準備充分。
3.鞏固練習的習題準備不夠貼合學生實際。
4.課堂干擾過多未能提前解決,出現教學事故。
解決問題的措施:
1.重新把教學內容進行細化整理,做足充分準備。
2.再次把之前有錯誤的或未講內容再講解一遍,讓學生們理解透徹。
3.著重講解習題,鞏固所學知識。
4.分層指導學生完成教學內容。
通過這次公開課讓我意識到我所面臨的教學任務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網絡視頻教學雖有各種限制,但作為老師要想盡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忽略問題。在這小小的一方天地里,學生們對知識的渴望與在校時是一樣的,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致的考慮才能更好地帶領學生學習。今后我會更加努力的鞭策自己,加強專業學習,提高專業修養。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2
自然數有兩個含義,用來表示事物多少時,稱為基數;用來表示事物的次序時,稱為序數。本節課教學了幾和第幾,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基數和序數的含義,教學中我注意從以下幾點進行操作:
首先,故事導入,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幾和第幾”。
課前,我根據一年級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找到了一個與之有關的故事:古時候,有一個人特別能吃,一天他到一家燒餅店吃燒餅,他吃一個不飽,又吃了一個還不飽,直到他吃到第4個,才覺得飽了,他拍拍肚子,嘆了口氣說:“唉,要知道吃第4個能飽,先吃第4個該多好啊!”他說得對嗎?”“不對,不對!薄盀槭裁?”學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這時我們班劉暢同學站起來說:“他要吃4個才飽,如果只吃第4個的話,那他就只吃了一個!蔽医璐藱C會引出了今天的課題《幾和第幾》。
接著,利用情境圖,教學“幾和第幾”。
引出課題后,我便出示了書中的情境圖,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又集中到情境圖上,因此,我要求學生先認真觀察情境圖,明白圖的意思,并提出問題:“從圖中你能不能知道誰最先買到票,為什么?”從而引出序數“第一”。有了第一的認識,我進行了如下描述:“你能找到排在第三的是誰嗎?排在前三個的又是誰?背著包的阿姨排在第幾?一共有幾人排隊買票?……”有了指向性較明的問題,學生迅速認識了1個、第1;5個、第5……
然后,學生主動參與,鞏固“幾和第幾”。
一年級學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那么必須利用不同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情境圖是靜態的,鞏固練習時我讓學生演動態的排隊圖,既能使學生樂于參與,也能使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在實際情景中,學生能主動參與到新知的學習中,并且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排隊學生的具體位置。從左數排在第幾、從右數排在第幾,一共有幾人排隊的描述。但由于部分學生還分不清左右,因此,敘述起來容易混淆,區分左右的訓練有必要加強。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認為對于一年級孩子的教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尤為重要,那就需要教師采取不同形式,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數學學習的全過程。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3
《認識幾和第幾》這節課是區分“幾”和“第幾”的不同含義。“幾”指的是一共是多少,“第幾”指的是事物的順序,是其中的某一個。孩子們判斷一共有幾個并不難,而指出第幾個必須考慮應從哪個方位數起,要難得多,對于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年齡偏小,方位感尤其是分左右還較差,對“幾個”和“第幾個”區別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
教材的主題圖是排隊買票的情境呈現,出示主題圖后問孩子們猜他們在干什么?
從中穿插進行禮貌教育,之后問有幾人在排隊?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幾?小女孩排在第幾?這些問題都難不倒學生,他們都能一下子說出答案。但當我問:這里的第2指的是幾個人?第5指的是幾個人?學生們似乎不太清楚這個問題到底如何回答,我又問:這里的第二是2個人嗎?第五是5個人嗎?這樣的問題學生就會回答了,由此引出:第2和第5指的是一個人!之后讓學生看圖再說說!跋胂胱鲎觥钡1題涂燈籠,從左邊起,涂4個和涂第4個,先讓學生明白每道題是涂幾個,再讓他們涂色。
但課上沒及時反饋學生的作業,應該多展示幾個學生的作業,讓學生通過比較發現自己的不足。
做完后還要問:如果從右邊涂起呢?讓學生說一說,指一指!跋胂胱鲎觥钡2題,左邊一幅圖是問小男孩的家在第幾層?很多學生回答第5層,他們都是數陽臺的層數,一數發現小男孩住在第5個陽臺上,所以就說是第5層。我就聯系生活實際問他們:我們現在的教室是第幾層啊?(一年級在2樓)他們會說:第2層。
接著再讓他們看書上的圖問:我們要怎么數樓的層數呢?
這時就有學生明白了數層數應該看門從下往上數!隨后再請孩子們想想自己家住的房子一共有幾層,你家住在第幾層?右邊這幅猴子撈月圖,答案是有兩種,根據從不同的方向數,結果是不一樣的,學生的回答有的說第2有的說第4,都對,只是要引導學生完整地說話花了一點時間。但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講解,而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些,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
況且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里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比如從右邊起涂第4個燈籠,學生可能還是從左邊數的圈了第四個這樣的錯誤。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系。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后,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4
《認識幾和第幾》這一節課,我主要以一個排隊買票進動物園觀看表演的情境貫穿整節課,讓學生體會數學的趣味性,產生對數學的積極情感,從而能在歡快地氛圍下學習數學。
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要讓學生理解并能夠區分幾和第幾的不同含義,以及在實際生活中加以運用。對于學生來說,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幾和第幾有了很多經驗,這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一定的幫助。
這是我的教研課,在此之前,我現在另外一個班級上了一遍。在講解例題的過程中,當同學們已經得出有5人排隊,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2個,最后的小女孩排在第5個時,我追問了:5表示什么,第2表示什么,第5呢?孩子們沒有符合我原來的預想,他們一個個有點不知所措。然后我詢問了周老師這是怎么回事,原來是自己太想當然了,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不需要挖掘地這么深,只要能初步區分幾和第幾,就行了,所以在四班上課時,就省略了這一步。接著在涂燈籠的游戲中,讓學生分別涂出4個和第4個,基本上大部分孩子都能涂對,但是,當問到:為什么兩行都有4,可是涂的不一樣時,孩子們可能因為我沒有很好的引導,有些答非所問,甚至有的孩子說出:這樣就不是數學了。當時有點慌,只能帶領孩子一起來看題目:涂4個,就要數出4個,涂上顏色;涂第4個,就要數,并一邊數一邊問,第1個要不要涂色,第2個呢,第3個呢,第4個呢?從而明確只需要涂第4個。其實還是要一開始引導好,不然孩子們都走了“歪路”。在講解動物上山和下山這道題目時,我很機械的問:上山(下山)的動物有幾只,誰第1,誰第2;在之后的追問時,為什么說小貓第1,又出現了混亂孩子思想的問題,沒有真正的把題目活用起來。如果當時先讓孩子觀察小動物們誰排在最前面,誰已經快到山頂了,再問誰第1,這樣清楚地提問可能就會讓孩子理解地輕松一點。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5
認識幾和第幾這節課的重點難點是要讓學生區分開“幾”和“第幾”是有不同的含義的,這一內容還要結合“左、右”的知識,所以有一定的難度,學生也很容易混亂。所以為了讓學生專心投入學習,我就創設了一些情境去吸引學生的注意。
1、創設情境:借用課本上的例題圖,把它設想成是老師帶小朋友去游樂園玩,慢慢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說出去游樂園要買票;買票就要排隊;排隊就要有秩序。這樣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教了學生我們做事情要有秩序。
2、教學時先跟學生數一數排隊的人數,問小男孩排在第幾個,又問了隊伍中其他孩子的位置。之后讓學生慢慢體會一點“幾”、“第幾”,的一些差別。自己先來說一說,最后老師在總結。讓學生明白“幾個”指的不只是一個物體,還可能是好多個。而“第幾”,它只能特指一個。為了讓學生對這個知識得到鞏固練習,我利用教室里的座位,讓學生回答:“這一組前2位同學站起來”。“這一組第2位同學站起來”。用的是學生身邊的物體來練習,學生的投入狀況也很好,也看得很清楚,所以對學生的鞏固知識還是有很好的幫助的。
3、但是課后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因為在練習中,題目會規定你從左或者從右數起。在新課前沒有對左右的知識稍加復習,而只在練習題中提到了,課堂中對于從左數從右數也沒有做太多的練習,所以學生在做題時有點困難,為了避免在發生,備課時對于課后的練習也要仔細研究。還有一個問題,一年級學生的課堂習慣、坐姿、手不亂動等習慣還要多加練習、訓練、提醒,這樣才能提高課堂聽課效率。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精選5篇)】相關文章:
《9加幾》教學反思03-04
幾和幾說課稿11-13
《9加幾》教學反思15篇03-04
《9加幾》教學反思(15篇)03-04
《十幾減9》教學反思10-02
《十幾減九》教學反思13篇03-04
孔子和學生教學反思精選7篇12-26
《獅子和鹿》教學設計和反思12-16
和時間賽跑教學反思12-21
小草和大樹教學反思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