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鹽藏起來》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把鹽藏起來》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把鹽藏起來》教學反思1
情景的導入對任何一個學科來說都非常的重要,我們的科學課本也是勵志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在講《把鹽藏起來》一課中,引用課本中的故事加以豐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本課是以一個故事“小紅軍巧帶鹽”而吸引學生的興趣。故事說:一年冬天,敵人把紅軍封鎖在山上,紅軍缺少食鹽。小紅軍化裝成農民下山去買鹽。買鹽返回時,敵人搜查很嚴。怎么辦?小紅軍急中生智,到農民家里把鹽倒在鍋里,然后通過封鎖線時,敵人沒搜查出什么東西,就放他過去了。小紅軍順利完成了任務。
這個故事本身就有許多值得我們去猜想并深入拓展的教學內涵。
首先,小紅軍急中生智,到農民家里把鹽倒在鍋里,然后怎么辦?要讓學生充分猜想:有的可能猜想小紅軍在鍋里加很多水把鹽藏在水中,這就是溶解;有的可能猜想小紅軍在鍋里加適量的水,使鹽最大限度的藏在水中,這就是飽和溶液,因為只有制成飽和溶液,才能在水中藏最多的鹽。
其次,通過封鎖線時,敵人沒搜查出什么東西,就放他過去了,小紅軍是怎樣把鹽帶上山順利完成了任務的?也要讓學生充分猜想:有的可能猜想小紅軍把棉衣浸在鍋里的鹽水中。讓鹽水完全滲透到棉衣里,然后把棉衣穿在外面通過敵人封鎖線;有的可能猜想小紅軍把棉衣穿在里面通過敵人封鎖線。
猜想之后,再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幫小紅軍選擇藏鹽的正確方法。
教師引導學生對溶解概念的充分猜想:像鹽這樣“消失”到水里的現象就是溶解。“消失”到哪兒去了呢?有的可能猜想說:鹽在水中肉眼的確看不見而消失了;有的可能猜想說:鹽在水中實際上并沒有消失,只是變成了均一的、穩定的液體,鹽仍然藏在液體中。猜想之后也要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從而得出正確的答案,也為下一課“水落鹽出”做好鋪墊。
通過故事的引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的高,在以后的教學中還是更應該注重課堂的引入。
《把鹽藏起來》教學反思2
1、《把鹽藏起來》一課的教學過程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為主線,使學生親身經歷“問題——假設——驗證——總結——應用”的活動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的發現、思考、感悟、交流,很好的實現了三位目標的落實。
2、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從問題的提出、到猜想與假設、實驗方案的設計與驗證等環節,我都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關注學生的思維走向,引導學生進行理性的思考。注重培養學生“動手”之前先“動腦”,“動手”之后再“動腦”,真正把動腦與動手有機的機會起來。從而使我們的科學教學從“盲目”的活動中走出來,從浮躁的“形式主義”變得實實在在起來。
4、對比實驗中涉及到控制相同條件,改變單個變量,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無論從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來說都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把驗證“攪拌可以加快溶解”的實驗活動作為“扶”的重點,通過師生的共同討論交流,設計出實驗方案,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了細致的指導,使學生學會了對比實驗的方法。然后放手讓學生自主設計驗證“用熱水加快鹽的.溶解”和“用壓碎加快鹽的溶解”兩個實驗。使學生的探究活動非常成功,達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
5、在應用拓展環節采用吃糖比賽的形式,生動有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并且通過活動使學生更進一步加深了對加快溶解方法的理解,形成了知識的遷移,體驗到了科學探究的樂趣。
6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任何一節課都不可能做到完美無缺。由于本節課的探究活動很多,每個環節的時間很緊。教學中給學生提供表達與交流的機會和時間不是很充分,顯得有些“以點帶面”、“急于求成”。同時,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單向交流較多(一問一答),忽視了生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忽視培養學生學會傾聽他人意見的習慣。
【《把鹽藏起來》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教學反思12-18
延安我把你追尋教學反思11-28
《鹽到哪里去了》教案課件教學設計反思04-02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12-23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12-16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2篇12-16
鹽的密度10-12
五年級下《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教學反思12-16
《誰藏起來了》教案7篇03-07
鹽官觀潮時間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