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時間:2021-03-30 10:38:15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通用5篇)

  《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1

  宋代的人喜歡發表議論,無論是吃飯喝茶,還是穿衣戴帽,再或者是游山玩水,都特別喜歡探究道理,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之所以成為流傳千古的名篇,不是在于他的游記過程的歡快、風景描述的精彩,而是在于這篇游記中透過記游而引發王安石深入的思考:對人生處事的感悟,以及對治學嚴謹的心得。讀來真如和智者對話,啟人心智。

  “記”是古代散文的一種體裁,產生于六朝時期,至宋時期,內容充實拓展,形式鞏固嚴謹。“記”可敘事、寫景、狀物,亦可抒發情懷抱負,闡述某些觀點。比如敘事的有《桃花源記》,寫景狀物的有《小石潭記》,既寫景又抒發情懷,闡述觀點的有《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等等,而《游褒禪山記》就屬后者,符合宋人考據闡議之性。

  《游褒禪山記》全篇一共五段,結構清晰,重點突出。第一和第二自然段屬于第一部分,是記游部分,第三四自然段是文章第二部分,是議論部分,第五六段是第三部分,補敘同游朋友及寫作時間。本節課是第一課時,教授第一二自然段,我的教學設想是這樣的:首先是導語引入,介紹“記”的文體、作者及寫作背景,然后第一段采用串講法,由教師逐字逐句的講解重點的字、詞以及特殊句式,在講解過程中教給學生閱讀陌生文言語段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然后第二段給十分鐘時間,由學生結合課下注釋以及原有的文言知識的積累,自己去試著理解和翻譯,或是同桌合作學習,然后找學生提問,說出自己學習后的困惑和不解之處,最后教師解答。設想總是美好的,而現實是殘酷的。本節課上完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總結反思:一是課堂當中時間的安排分配不均勻,結果導致時間不夠,學生思考的時間不足,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二是在文言文的教學中,誦讀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如何讀,讀多久,也是個問題,在這一次的教學當中,學生的朗讀比較少,還需加強。三是一節課上完,學生掌握多少,真正掌握了沒有,心里面沒有底,因為他們回答積極,還需要不斷的訓練、加強。針對以上幾個方面,我覺得可以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給學生更多的獨立時間,可以讓他們自己學習。其次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是要對學生的朗讀多加訓練,對于本節課重點的字詞句,可以在課堂上設置一到兩個檢測題,當堂檢測,看他們的掌握程度。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盡量去彌補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更加完善。

  《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2

  “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這話我信。《游褒禪山記》在高中學過;讀大學時,老師講過;現在自己再讀,和學生一起賞析,每次閱讀、學習都有收獲。

  有人說,“唐以前詩是長出來的,唐詩是嚷出來的,宋詩是想出來的,宋以后詩是仿出來的。”這話我更信。宋詩是想出來的,產生了大量的哲理詩,宋文何嘗不是想出來的!宋文中的哲理,更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

  《游褒禪山記》敘述作者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半途而止”的經過,借此生發議論,通過記游言志。文章因事說理,敘議結合,前后照應,結構嚴謹,文筆簡潔,語言凝練,體現宋人游記善于議論的特點。

  教學過程中主要先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實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并讓學生做積累。在課文分析中讓學生了解敘議結合,前后照應的嚴謹結構。

  這篇文章名為游記,實則說理,構思奇特,別具一格。它不同于一般的游記,不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說理。以說理為目的,記敘的內容只是說理的材料和依據,文章以記敘的內容為喻,生發議論,因事說理,以小見大,準確而充分地闡述了一種人生哲理,給人以思想的啟發,使完美的表現形式與深刻的思想內容和諧統一,具體說來本文在寫作上有三奇。

  一奇。文章開頭就別開生面,有別于一般的游記。雖然一、二句也按游記常格先介紹褒禪山的概況,第三句以下卻愈變愈奇,至“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才知道這個開頭其實是考證,以考證山水得名、音讀確否作游記開頭,這是前所未見的,此一奇。讀到這里,讀者不僅要問一個為什么?這樣寫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但要真正體會到這種“奇”,就必須讀完全文才能豁然。

  二奇。接著文章記敘游洞過程。一般游記文章,都以敘述描寫為主,而這篇文章的記敘部分卻非常簡略。記敘游前洞,著眼點在地勢“平曠”而“記游者甚眾”;寫后洞,著眼點在“入之甚寒”而“入之愈深,其見愈奇”,“來而記之者”則愈少。對比寫來,其目的則是為后文議論作鋪墊,特別是段末處從乘興而來敗興而出作結,更為思考作一層準備,這就是記敘用筆之奇,則為二奇。

  三奇。全文若在此結束,仍不失為一篇游記佳作。因一般游記文章,進行敘述描寫之后,只是用極簡省的筆墨,或感嘆,或議論,畫龍點晴。可本文作者到此結束總有缺憾之感。因此,作者用大段文字闡發悔思之得。文章首先從古人觀察事物而有得開始,探究的結果是“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接著探究此次游山不能“極夫游之樂”的原因,辯證地提出了“夷以近,而游者眾”,“險以遠,而至者少”和志、力、物三者在求思、行事上的哲理。這次游山所得有二:一是志、力、物三者的行事辯證法則;二是治學的嚴謹求實的態度。文章以考證起,實則講的是治學。治學也是行事的一部分,其態度和行事密不可分,二者結合,成功才有把握。這樣敘議結合,縫合緊密,實為三奇。

  作者更是借游山,向我們說出了他對待成功和失敗的態度,其實運用了“歸因”方法。王安石把游山(準確說是游洞)的成功歸為四個條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缺一不可,四,當然還有難度:“險以遠,則至者少”。但是他最強調的是志。在物和力允許的情況下,要“盡吾志而無悔”。王安石這段議論,意義深刻,既說出了不怕艱難,勇往直前,領略險峰上的無限風光的人生態度。也說出了“盡吾志而無悔”改革決心。

  總之,此文以游山探勝而未能盡興為出發點,因事見理,說明“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處,要想到達那里,必須具備堅強的意志和足夠的力量,還要輔以一定的物質條件。此外,還從仆碑文字的讀音情況,提出“深思慎取”的告誡,這對今天我們的治學、處世、創業,都有借鑒意義。

  《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3

  擔任高中教學后的第一堂公開課,講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多虧有石老師一次又一次耐心細致的指導點撥,自己在不斷備課和修改的過程中,收獲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上完課之后,凌老師給予的鼓勵和建議,亦讓我有了更明確的改進方向。

  科組討論時,凌老師讓我說說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我竟然有點慌,不知道怎么敘述。在上這堂課之前,我自以為自己的教學目標是很明確的。可能是修改多次的原因,教學目標這一塊,竟然沒有跟著設計一起及時修改。在我磕磕巴巴說完自己的教學目標之后,凌老師建議,表述應挖掘得更深刻一些、清晰一些。比如“理解作者在文章中體現的思想”、“培養學生批判性精神”等,課堂上也完全可以大膽放開讓學生去思考、去談。教學目標決定一堂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程度。我想,在以后的備課中,自己還是應該先備好教學目標的設計,反復逐條推敲,這樣才會讓自己的整個備課思路更清晰。

  凌老師還一針見血地提到,這堂文言文課,似乎缺少了一點文言味道,對文本的閱讀品味,沒有能完好地體現出來。這也正是我自己有所察覺的一個遺憾。在備課之始,我就是想要上一堂帶著學生“咬文嚼字”的品味文字語言的有文言味道的課的。也有設計到此番內容,比如帶學生反復品讀文段中的三處雙重否定句“非……不……”,讓學生對比思考:作者為何不用“故需有志、有力、有物、有主見,方能至”這樣一個言簡意賅的肯定句來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對兩種表達的用詞、語氣、句式、情感力度等方面進行品味分析的過程中,體會作者背后未言的思想。然而,這個品讀部分和安排的其他教學環節如何很好的融合在一塊,我卻沒能盡早有個確切的思路。

  之前,石老師教我安排兩場課堂討論,一個就文章內容來討論,一個聯系生活實例來討論。我當時就表示非常疑惑,我很擔心這樣上起來會變成班會課的感覺,離語文味漸行漸遠。我弱弱地問石老師,這樣會不會脫離文本不像語文課了。石老師說,前者是圍繞文章內容來討論,后者是在課文基礎上做思維拓展,均是語文課的范疇啊。我仿佛聽明白了,但是卻未能繼續深備:如何帶學生緊緊圍繞文章內容來討論。或者其實我自己也沒有真正去思考:如果我是學生,我該如何緊緊圍繞文章內容做深入分析。而最后在公開課上,這第一場圍繞文章內容的討論,我的問題應該就是出在:未能及時引導學生回歸具體文本,點撥學生緊扣具體詞句去朗讀深挖咀嚼。最終呈現于課堂,便只有口頭強調要從文中字句里找依據,當學生思維各個散開來,我便不知如何引導他們收回來對字詞句意做更深入細致的品析了。

  石老師幫我設計的,原本是很好的教學環節,可惜,我未能領會和把握這一環節的精髓,對學生的點撥引導,尚欠火候,以致學生討論浮于表面流于膚淺止于形式,似乎離文本遠了又遠,離石老師對我的期待遠了又遠,也離自己的教學初衷遠了又遠。

  又回想公開課前的那個上午,石老師聽完我在另一個班上的這堂課之后,眉頭皺了很久。他說,你這個思路,可能還得改改。然后他就從頭到尾幫我重新細細梳理了一番。看我一臉迷茫的樣子,他又詳細地、慢慢地復述了兩遍。我飛速地做著筆記,像小學生聆聽老先生的教誨一般,誠惶誠恐,不敢有一點失神。在設計課堂思路的邏輯性方面,我的能力還需大大提升才行。

  我又想起了我和另一位年輕同事在閑談時曾提到的一點有趣的發現:我們倆的課本上是紅筆黑筆寫得滿滿的,但是自己上起課來仍是不知從何處講起的感覺,腦袋一片茫然;石老師的書,都是白白凈凈不書痕跡,但是他每堂課上起來都是思路特別清晰流暢、重難點特別突出的,而且引經據典旁征博引,還常常聯系時政體育娛樂,發人深省。我們寫得密密麻麻,是因為自己不懂,要查閱資料從頭學習,怕自己在講解時忘了漏了哪個要點,便非得這樣詳細筆記。石老師教給學生的是爛熟于心的知識與深思熟慮的思想,而我們其實只是做了搬運工,把百度到的東西搬給了我們的學生,其實自己個人依舊對課文缺乏獨立的深入的思考,所以也無從教給學生什么有深度的有獨特價值的東西。

  得到石老師的最后一番修改建議之后,我迅速重整教案,發現這樣整堂課確實順暢了好多。之前我也覺得環節安排上有些不妥,操作起來有些奇怪磕巴生硬,但是我想不出該怎么調整。在另一個班上課時,還因為電腦與U盤沒反應,加上學生課堂表現散漫隨意,整個人上課心態大受影響,應對突發情況的應變能力不足,心理素質也表現欠佳。那堂課最后是沒有如愿完成全部教學任務的。石老師后來批評我,教學時間沒有把握好,疏通完文段,準備探究問題時,已經用了20分鐘了,后邊的討論只剩10分鐘,我卻給了8分鐘討論僅留2分鐘發言。

  公開課時,我按石老師建議的,把疏通文意部分由PPT展現詞句翻譯改為投影學生導學案預習作業,重點講析批改過程中發現的有普遍意義的`知識難點,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推進效率。環節與環節的接駁處理,也做了很大改動。討論時間安排上,石老師建議,討論4分鐘夠了,發言至少請4個不同小組的同學來談,6分鐘左右,這一點我也及時調整好了。整堂課,雖然有些緊張,但是基本上所有環節都順暢地完成了,學生反應不如平時大膽活躍,但是也算積極主動配合,課堂時間把握剛剛好,總結完本課所學,最后齊讀重溫一遍文段,布置好作業,下課鈴聲完美地響起。

  如果說這堂公開課有何可取之處,那全都是石老師諄諄教誨的成果。只可惜自己還是太愚鈍,未能將他悉心傳授的精華一一完好地展現于同行面前。真的打心底里非常感激石老師的幾番指導,他的思路,完全是高出我好幾等的境界,是我遠遠達不到的水準。很慶幸,能在他帶領的備課組里學習和成長。

  除了上文所述需要改進的方方面面,另外,還有兩個方面也是我需要加勁努力:一個是板書練習,粉筆字實在是很難看,拿不出手;一個是對文本的解讀分析,在準確度和深入度兩個把握上,需要加強訓練。比如這篇文章中的“緣事說理”這一手法,在第3段里,分別體現在哪些具體句子,如果不是石老師帶我分析,我自己就是完全沒有理解到的。

  公開課很累人,老師學生都端著繃著的那種感覺,實在不好受。等待上這堂課的日子,心里始終有所掛礙,也是寢食難安焦慮不已的。但我不認為公開課就是一場表演。我覺得,公開課只是追求更完美的常態課。就像周末懶散素顏,上班時精心化個淡妝,努力展現一個更完美一點的自己一樣。磨課的過程很心力交瘁很痛苦,但是也真的是一個非常有意義有收獲的過程。每個學期能得一兩次這樣可以逼著自己廣泛學習、深入思考和迅速成長起來的公開課機會,反復推翻自己重塑自己,且能得到涵養深厚經驗豐富的前輩們各種一語道破真諦的金玉良言,亦是無比幸運的。

  《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4

  上來的整整一節課,我就讓學生讀書。要求很簡單:多讀,讀熟。什么也沒講。

  第二節課,我問:哪些是重點段?學生說三、四段。那好,就從重點段講。第四段很簡單,一提而過。第三段怎么辦?還是讀背。我找讀背好的學生示范,問:你們為什么背得快?他們說:“我是分幾個層次背的。”我說:“具體說說層次。”下面就是他們說的大概意思。

  1、“于是余有嘆焉。”這是承上啟下的過渡句。

  2、主要寫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3、寫現在一般“世人”的做法: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4、重點闡述作者自己的觀點:一個人怎樣才能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呢?主要是“三有”:有志、有力、有物。為了加強論述的力度,作者用了很多否定的句子:非有志不能至,力不足不能至,無物相不能至。

  5、最后說:盡吾志,可無悔。

  學生說完了,我覺得老師就不用講了。再有同學不理解,鼓勵他們去讀書、背書去就是了。

  第三段“講”完,講第二段。

  我讓學生翻譯第三段的第一個句子。問“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讓學生在第二段中找“是”所指代的“這種情況”都包括哪些語句?學生最后找到了: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找到了,一邊讓學生翻譯,一邊提煉要點,這層就解決了。

  我又問:這段寫了作者游覽的經過,那他和同伴游覽的具體地點在哪?游覽后的心情如何?學生說游的是后洞,后來的心情是“悔”。這樣,第二段層次層意基本解決了。

  最后,我提問“其下平曠”中的“其”指代什么?學生說是華山洞。這樣就過渡到對第一段的理解。一邊讀第一段,一邊找出說明的幾處主要景物:褒禪山,禪院,華山洞,仆碑。這樣就差不多了。

  課后想想,這真是千古名文。第二段首句一“其”字緊緊承一段而來,第三段首句一“是”字又緊緊承二段而來。“其”說“禪院”,“是”說“游華山洞”。最后,第四段還沒忘記把第一段中的“仆碑”也說上幾句!真真難為作者如何想來!

  《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5

  《游褒禪山記》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個單元學習的是古代游記散文,屬于文言文教學單元。

  我一直認為文言文教學離不開文言知識傳授,但不能僅局限于文言知識的學習。古文言文中蘊藏著深厚的傳統文化的精華,是古人深邃思想的體現,高尚人格的展現,超人智慧的表現。文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以及其精巧的結構布局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倘若教師只局限于文言知識的教授,真的有些舍本逐末了,況且大部分課文下面的注釋比較詳細,學生參照課文下邊的注釋基本上就可以疏通大部分的文句了,而且大部分文言知識也是要靠上下文的文意來理解的。

  所以在教授文言文單元時,我的教學過程基本上是按照以下四個環節安排的:

  第一個環節,學生參照注釋自主翻譯本節課規定的學習內容。(要求學生根據注釋解釋文中重點字詞)

  第二個環節,小組合作根據語境推斷個別難懂的字詞和句子的用法和句式特點。

  第三個環節,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問題。

  第四個環節,以一個問題出現,激發學生對本節課學習內容的深入思考,理解吸收課文的思想精華。

  我自認為這樣就可以把我從一字一句的講解的文言教學困境中解脫出來,有了更多的時間去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情況,也可以給予學生及時的指導和點撥,從而使每節課都落到實處,讓每位學生都能或多或少的學到知識。

  但在《游褒禪山記》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有幾位學生的書是空白的,問他們個別字詞的含義也答不上來。我心里一下恐慌了。我一直認為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或者做其他事情不是學生的錯,是我自己的教學環節出了問題了。所以我輕易不批評學生。下課后,我把書上空白的幾個學生叫到辦公室詢問他們原因。原來是他們在自學時怕出錯不敢寫,教師講解時速度有些快跟不上。我仔細想想也的確是這樣的情況。我讓學生自主學習時,字詞任務沒有明確,沒有把學生的求知欲激發起來,怪不得學生。

  學海無涯,教海也無涯。每天忙碌且充實的生活著,不求有多大成就,但求每天都有個不一樣的自己。

【《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通用5篇)】相關文章: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11-02

王安石 《游褒禪山記》11-24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翻譯02-28

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11-28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閱讀答案05-30

《游褒禪山記》文言文鑒賞11-22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原文及賞析09-09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原文及翻譯09-01

《游褒禪山記》《喜雨亭記》比較閱讀答案11-20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原文及試題答案12-23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主播欧洲一区 |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激情高清视频 | 五月丁香六月综合在线观看 | 色资源在线精品 | 亚洲乱码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