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的教學反思

時間:2023-02-06 12:02:42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正比例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正比例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正比例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正比例的教學反思1

  正比例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和比例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著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從內容上看,正比例在整個小學階段是一個較抽象的概念,學生不僅要理解其意義,還要學會判斷兩種量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時還要學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來表示正比例關系。

  教師要滲透給學生一些函數的思想,為他們以后的初中學習打下基礎。在教學圖象的同時,我密切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給學生提供了有利于探索和理解兩個量之間變化規律的材料,使學生理解正比例關系圖象的特征,并掌握其畫法。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在“探究新知”這一環節,我放手讓學生自主討論學習:怎樣利用圖象,不計算,由一個量的值直接找到另一個量的值。以上三個教學環節,我緊扣教材,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使學生認識正比例關系的圖象。

  唯有每節課堅持課后反思,尋找教學中出現中出現的問題,并不斷改進,我相信我的教學水平會有一個較大的提高!

  正比例的教學反思2

  比例的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著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知識,內容抽象,常常感覺老師教得枯燥,學生學得艱難,我認為讓學生反復感知,形成充分的感性認識,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是形成概念的良好途徑。因此,我在教學時首先細致安排學生初步感知,通過讓學生寫出路程與時間的比,求比值,找規律,寫數量關系,讓學生初步感知正比例的要點。第二,僅有例題的首次感知學生還不能形成正比例的概念,因此,我變換情境,選擇與例題不同的.數量:鉛筆的數量和總價,耕地的時間和耕地總公頃數。讓學生反復感知正比例概念的規律。這樣既拓展了教材,又進一步增加了學生的感性認識。為學生高度概括正比例概念打下了基礎。第三有了前面充分的感性認識,我提出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有序的思考,以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讓學生進一步突破正比例概念中的一些關鍵詞,如:相關聯的量,相對應的數,比值等,學生在合作學習時互相交流,互相討論,把各自對正比例概念的感知會聚,綜合,從而抽象出正比例的意義是: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在這節課中,學生通過對正比例的初步感知,不同情境下的反復感知,討論探究等過程,積累了對正比例概念的豐富的感性認識,并以此為基礎高度概括出了正正比例的意義,從而牢固的掌握了正比例的意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正比例的教學反思3

  正比例這節課是在正比例與反比例這一單元的第二課時,在學生體會了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互依存的變量的基礎下學習的一課。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本節課的內容,我采用教材提供的兩個問題情境:首先是正方形的周長和邊長、面積和邊長變化關系的情境,采用表格的形式讓孩子們觀察數據的`變化情況,從而初步感知“變化過程中,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比值是一定的”,為接下來學習正比例奠定基礎。

  本節課開始,我采用回憶導入新課,通過復習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變化規律和為探究新的知識做好鋪墊。

  緊接著我采用書中41面給出的2個表格,讓同學們通過觀察、思考、交流、討論等過程,讓孩子們總結發言概括。最后引導學生質疑在第一個問題中,正方形的周長和邊長、面積與邊長成正比例嗎?通過具體情境讓給孩子們更加深刻地理解正比例的含義,并且掌握判斷兩個量是否能夠組成正比例的方法。

  課本41頁下方給出了一個描述性的定義:像這樣,路程和時間兩個量,時間變化,所行駛的路程也隨著變化,而且路程和時間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一定,我們就說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在教學這一部分時,由于書中的概念比較長,我沒有讓孩子們將書中長段文字轉化為兩點:

  1、兩個相關聯的量。

  2、比值不變。

  處理這一部分的時候我沒有給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去自己發現總結,而是我自己邊講解邊總結了兩點,并直接告訴了孩子們后期判斷兩個量是否能組成正比例要緊扣兩點進行闡述。

  這一部分其實可以讓孩子們自己概括總結這段話,并從中提煉出精華,多好的一個鍛煉機會,我沒有抓住。后期我會多鍛煉孩子們的總結概括能力,不能做一個急教師,要對孩子們的思考和總結有所期待。細細想一想我自身的原因很大,我要慢慢培養自己做一個快樂的“懶教師”,后期要怎么“偷懶”還需要我在平時的課堂上多下點功夫,勤思考,多動腦。本周三要上反比例這節課,期待在這節課中孩子們的表現。

  正比例的教學反思4

  在教學成正比例的量之前,學生們已經學會了一些常見的數量關系,如:速度、時間和路程的關系,單價、數量和總價的關系等,而正比例是進一步來研究這些數量關系中的一些特征。在教學例1,自學例2時,我都鼓勵學生去觀察,去探索。尤其是例1,通過學生觀察,找出規律,填寫表格。通過觀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成正比例的兩種量的特點,從而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揭示成正比例的兩種量的特點及性質時,讓學生根據問題:

  1、表中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

  2、相對應的路程(總價)是怎樣隨著時間(數量)的變化而變化?

  3、相對應的路程(總價)和時間(數量)的比分別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值表示的意義是什么?來組織、歸納、得出其性質和意義。在教學例2時,我安排了自學,讓學生自主的去獲取知識。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的想法能跟老師的接近或相同,這樣他們會有成就感,從而增強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處在引導、輔助的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他們盡情表達對于知識的見解,讓他們深深感受到這間教室是屬于他們的,這節課是屬于他們的。讓每個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因此這節課的教學效果比較好。

  有下面幾點反思:

  1、學習方式的一點點轉變,帶來學習效果的一大塊進步。要改變以往接受式的學習,多給學生探索、動手操作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探索中自主發現規律。實踐表明,學生喜歡動手操作,

  喜歡有挑戰性的問題,能夠積極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在正比例的練習中,學生都能夠用除法去驗證結果是不是一定的,從而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可見教學效果非常好。

  2、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放慢學習速度,有助于概念的理解。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正比例意義一課包含的難點很多,正比例的意義,正比例的圖像都是教學的難點,如果把這些知識都集中在一堂課中,學生囫圇吞棗,理解得不深不透。本節課把教學目標定位于正比例的意義,并且在發現規律上重點著墨,看起來好像是浪費了很多時間,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學生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已經深刻理解了重點詞“相關聯的量”、“比值一定”的含義,為后繼學習掃清了障礙。

  正比例的教學反思5

  《正比例》這一節涉及到的知識點比較多:比的意義、比的化簡、比的應用、比與分數和除法的關系、商不變的規律等等。在上一節學習《變化的量》時學生已經體會到生活中存在著變量之間的關系。這些為學生學習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奠定了基礎。《正比例》一節主要是讓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以及如何判斷兩個量成正比例?這一節課我是按照課本上的一系列情境來展開教學的。首先出示正方形周長與變長、面積與邊長之間變化情況的表格,并讓學生說說發現了什么?先引導學生填寫表格,并說出兩組變量之間的變化情況,然后找出兩者之間的共同點,引導學生說出不同點。接著呈現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這一組變量的變化情況表格,先填寫表格,然后觀察發現了什么?

  最后,引出正比例的意義及判斷的依據,并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的的理解:如何判斷兩個量成正比例。學生總結得出結論: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的依據:

  1、兩種變量是不是相關聯的'兩個量。

  2、在變化的過程中,這兩種量的比值是否一定。

  但是在教學中同樣也感覺到,當學生在找出兩個量之間的關系時,部分學生讀出時:一分之四。這樣讀其實也不錯,但是嚴格分析背后原因,學生對比的意義以及比與分數的關系掌握的還是不太好。另外,部分學生對如何判斷兩個量成正比例不能有序、有據的思考。繼續讓學生通過理解來記憶。讓學生相互之間、小組之間說說對正比例意義及判斷依據的理解,達到對該概念的內化。

【正比例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正比例》教學反思11-23

正比例的教學反思03-07

正比例教學反思02-23

正比例教學反思03-28

正比例的量教學反思11-22

《正比例意義》教學反思03-16

正比例意義教學反思09-16

正比例教學反思優秀05-22

正比例教學反思優秀05-26

《正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03-13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日本欧美中文幕 | 最新国产成年人小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2019 | 中文字幕欧美在线不卡二区 | 久久99精品亚洲热综合 |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