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課后教學反思

時間:2021-06-10 12:15:42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題西林壁》課后教學反思(精選6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題西林壁》課后教學反思(精選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題西林壁》課后教學反思(精選6篇)

  《題西林壁》課后教學反思1

  《題西林壁》是統編版四年級第三單元第九課《古詩三首》中的其中一首,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因此,我在教學設計時順承了三年級的“留心生活,細致觀察事物”,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細致觀察。

  教學中,我將重點放在理解詩句意思,并能懂得“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思想。我從三年級所學的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一詩進入學習本首古詩,通過解題——誦讀——理解——感悟等環節步步深入。尤其是在學習“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時,我沿用上一單元策略提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同一座山會看到不同的景象?”這時為了使學生更加明了,我選用一個六面體,分別找不同位置的學生說說各自看到了什么顏色,當學生發現每人看到的顏色都不同是因為坐的位置不同后,很容易就明白了詩人因為身處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色自然不同。

  之后在教學“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時,因為這兩句中采用了因果倒裝的寫作手法,并含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我又用“盲人摸象”這個小故事引導他們理解詩意:因為詩人身處廬山之中,視野受到限制,所以看不到廬山的全部景象。繼而馬上提問:你認為怎樣才能識得廬山真面目?有的學生說從高處看,有的學生說從遠處看,有的學生說把所有看到的景象合并在一起,從他們的回答中看出學生已明白一定道理。這時候我出示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并舉例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想一想平時遇到的這樣的情況,有一個學生回答他在下棋時,因為旁觀者縱觀整個棋局,最后幫他下贏了這盤棋;還有學生回答兩個同學鬧矛盾了,她在旁邊看清了整件事情的經過。這些事例都能很好的說明這個道理。同時也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之后,為了當堂消化所學古詩,我設計了背誦、默寫環節,達到會讀會背會寫的教學目標。課后也認真閱讀了各位老師的教學建議,果然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其中史老師、劉老師、梅老師、喻老師還有廖校長給出的建議,讓我看到了本課教學的不足,也為今后的教學指明了方向。

  《題西林壁》課后教學反思2

  清晰的記得竇桂梅老師執教的那堂古詩文鑒賞課。我今天講授《題西林壁》一詩,決定借鑒竇桂梅老師的教學藝術,從吟詠入手,鑒賞開路,體驗為線,和學生一起在詩的意境中陶醉。可是,《題西林壁》也是一首理趣詩。前兩句,孩子們在抑揚頓挫的朗讀中能夠點評精妙。

  “老師,蘇軾對廬山觀察的真仔細啊,遠看、近看、上看、下看,那姿態作者都很喜歡,但是,他不知道該怎么說好,他每從一個角度看,都覺得好奇。啊,怎么和剛才看到的又不一樣了?”

  “作者用詞準確,嶺和峰體現作者對廬山高大險峻的驚奇,嶺是山脈多,峰是山崖陡。”

  “作者對廬山的感情很復雜,他不知道該怎么描述,所以把遠近高低看到的廬山用各不同留給我們想象了。”

  那么,后面兩句詩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呢?

  頓時,班里鴉雀無聲。“作者為什么要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呢?”

  請同學們想象一下,當蘇軾放眼廬山,遠近高低從很多角度去看的時候,他驚嘆廬山風景的瑰麗,山崖的陡峭,山谷的幽深,那么廬山的面目,為什么作者說不識呢?他認為自己完全了解廬山了嗎?沒有!為什么沒有呢?”

  孩子們齊聲回答“只因為在廬山中。”“只因為在廬山上,所以——”“不認識廬山真面目”“真面目就是指廬山的全貌”那么,從這兩句詩中,你領悟到了什么呢?

  又一次鴉雀無聲。“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有沒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們置身在某一件事情中,自己不知道對錯,可是——”“別人知道我們的對錯!”

  “是啊,那你再讀最后兩句,你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孩子們這次沉默了。理趣詩對孩子們來說,沒有類似的感情體驗,他們很難體會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境界,在這個時候,我恨不得拿出粉筆把我的答案寫在黑板上,但是,那樣做,孩子仍然是不理解啊。

  ”作者后兩句詩在前文寫景的基礎上由衷的抒發自己的感受,作者前面的情感正如同學們剛才所說,是怎么看也看不全廬山的美景,同樣的,我們有時候看問題看不全面,是為什么呢?“

  ”是因為我們置身其中,很難分辨事情對錯吧?“有的孩子試探著問。”是啊,那么怎樣才能識得廬山真面目?“”孩子的反應也機敏起來。“那就要走出廬山,看問題只有置身事外,才能把問題看清楚吧”

  孩子們在反復的朗讀和體驗中,對詩歌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這篇詩歌,孩子們默寫的時候,別字出的也特別少。我突然感覺到,只有在基本理解的基礎上,孩子們才會對詩歌有興趣,出錯才會少。

  《題西林壁》課后教學反思3

  教學《題西林壁》這首詩時,我先讓學生借助有關資料和書上的注釋,自己去讀去理解詩所表達的意思。然后讓學生以詩人的身份再去欣賞廬山的山峰,站在詩人的角度,把自己當作詩人,走進廬山去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詩人當年在廬山寫下這首詩時的情景。這樣,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再來感悟詩中所蘊含道理的就很容易。我先采用小組討論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探討這首詩的字面上的意思,讓他們明白詩人會寫下“為什么看不清廬山的真正的面目呢,原來是自己處在廬山的群山之中”。我讓學生模擬表演試試看,把自己身藏在學校的樹林中,看能否看清整個校園的面貌。這樣學生有了親身的體驗,當然就明白了詩人所寫的意思。最后我引導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在含義。告訴學生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然后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討論,比如評價一個同學,我們應該怎樣評價?是只看到他的缺點呢,還是只看到他的優點呢?還有生活中我們常常是自己犯了錯誤還不知道錯在哪里而是等到老師或者同學點穿以后在猛然醒悟。告訴同學們今后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學,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是學生自學體會了詩中的意思,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讓學生一詩人的身份去體驗,切身感受和再現到詩人寫詩的情景,也開拓學生的視野,讓他們感受祖國風光的壯美,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同時也懂得了應該怎樣正確地對待人和事。

  我認為在教學古詩時,讓學生一詩人的身份去讀去感悟,效果較好。

  《題西林壁》課后教學反思4

  教學《題西林壁》,這首詩詩句意思淺顯,學生看看注釋就能大致讀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學本詩時,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對詩中所蘊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討論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探討這首詩的含義,使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在理解含義的基礎上,我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比如對一個同學,我們應該怎樣看?只看到他的缺點呢,還是只看到他的優點呢?還可以舉出其他事例,告訴同學們今后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我還用采訪的方式讓學生進行交流,讓一個學生扮演蘇軾,其他的人采訪他,問他為什么要寫這首詩,也可以互相采訪,內容是大家學習了這首詩后有什么感想和收獲。

  通過這樣的學習,從而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是體會詩中的情和理,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開拓學生視野,讓他們感受祖國風光的壯美,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而且懂得了應該怎樣正確地對待人和事。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本首古詩的教學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一個平等的參與者,體現在: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學定教,邊學邊質疑,以學生問題為主線組織教學,引導領悟道理。

  《題西林壁》課后教學反思5

  現在的課堂要求教師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整個課堂就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除此之外,課堂上應“讀”字為主,以“讀”代講,以“讀”促講,尤其是古詩教學,只有讓學生在吟誦中走進古人的精神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才能真正地掌握文本。

  現在回想起自己的對古詩文的`教學,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下面以我前段時間剛教學過的《題西林壁》為例談一談:

  成功之處: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一上課,我先出示廬山的圖片、視頻資料,讓學生在一開始就喜歡上廬山,再對蘇軾進行了簡單的介紹,然后引出課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北宋大蘇軾寫的一首有關廬山的詩。”這樣,學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詩人筆下的廬山又會是什么樣的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自由吟誦,走進文本

  教學中,我一般采用“讀”、“誦”、“吟”的方法。在《題西林壁》的教學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認真地讀詩,要求做到通順、流利,能認真、正確地讀下來。然后,在學生慢慢理解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情感吟誦詩歌,在反復地吟誦中走進文本。

  三、自主理解,體驗情感

  學生熟讀后,讓學生先自己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要想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詩句里字詞的意思就應理解,把字詞的意思串起來就是詩句的意思。具體的方法有三:

  1、借助注釋。

  2、查閱字典、詞典。

  3、聯系整首詩。

  然后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最后教師對學生不理解的共性問題和重點內容進行講解。這樣做是讓學生真正地自己動腦,避免了老師泛泛地講,學生暈暈地聽,讓學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礎上,真正體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這首詩本來意思淺顯易懂,學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詩句的意思。

  四、聯系實際,突破難點

  這節課的難點在于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蘊含的含義。因為我們的教室在二樓,課堂上我讓學生走出教室,觀察整個學校,學生反饋回來的信息是一樓的景色根本看不到,學生操場的景色也看不全等。這樣學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這句詩所要告訴我們的是“當局者謎,旁觀者清”的道理。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吟誦古詩,此時學生吟起詩來有滋有味。

  不足之處:

  教學過程中,有些環節有待完善。如:

  一、課堂上對學生信任不足。這首詩很簡單,學生大多能自主理解,但我總怕學生理解地不好、不到位。因此在課堂上有時想急切地把答案告訴學生,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權。

  二、拓展延伸地不夠好。對于廬山的介紹、作者的介紹不夠到位。聯系實際太少,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

  總之,這節課我認為有優點有不足,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完善,希望能真正讓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題西林壁》課后教學反思6

  在教學過程中,我感覺有許多環節沒有把握好:

  一、如何帶領學生品味字句,領會意境,獲得美感?

  推敲重點字詞,這是古詩教學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如何用古詩獨特的魅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投身到詩中,去領略祖國語言文字的燦爛與輝煌?如何引導學生領悟形象美、哲理美、情感美?這還有待于進一步的實踐、總結。這節課我感覺教學中對于“嶺”和“峰”的理解雖然運用了圖片,但是仍然不透徹。我只是讓學生用一個詞語來感受峰和嶺的不同,這時如果能引入毛澤東的“無限風光在險峰”的詩句,或其它詩句,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峰的高、險,課堂的詩味會更濃些。

  二、教學機智欠缺

  欣賞完廬山的風光片后,我讓學生談廬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我有些誤導:用一個字來概括。其實我想說:用一個詞語來概括。我沒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再如作者僅僅在說廬山嗎?一個學生沒有按我的思路去說,而是介紹作者的背景資料,我應該鼓勵學生說下去,而不是一味地為了追求自己理想的答案打斷學生的回答。

  三、為了讓學生明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我設計了看“地球”環節,把本來不復雜的問題更復雜化了,王老師的建議很好:可以讓學生觀察一個生活中的物品,如蘋果、橘子等,學生的直觀感受更真切,化難為易。

  我從老師們的辯課中發現自己教學中的許多不足,這次參加中心組的活動,我受益匪淺。

【《題西林壁》課后教學反思(精選6篇)】相關文章:

《題西林壁》課后反思11-12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02-18

《題西林壁》課后理解11-12

語文《題西林壁》教學反思09-02

《題西林壁》優秀教學反思11-12

題西林壁的教學反思11-12

《題西林壁》教師教學反思11-12

題西林壁古詩教學反思12-05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反思12-05

2018題西林壁教學反思12-15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不卡 | 综合国产亚洲专区 | 午夜拍国产精品福利 | 夜夜久久久精品不卡 | 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 | 亚洲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