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通用6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
《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是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的基礎上學習的。由于角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我將觀察、操作、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主要環節:認識角、找角、折角、比角、畫角。針對這幾個環節,我做了以下思考:
首先,在教學導入的環節,我從學生認識的三角形,長方形和圓形出發,用一朵云朵把他們遮住一部分,讓學生猜出他們各自是什么圖形并說出理由。從而引發學生思考:你認為角是什么樣子的?學生猜想角是尖尖的、直直的。從而引出課題:角的認識。這樣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本課時的學習充滿期待。
其次,在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的環節時,我讓一學生指三角板中的角,學生指出三個點。我趁機在黑板上點一點問“這是角嗎?”“怎樣才能是角?”。讓學生進行猜想教師再進行引導,把學生想象中的角表示出來。設計這環節時,我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沒有從物體上找角,抽出角。而是直接通過引導把學生想象中的角展示出來。以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學生對角并不是一無所知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對角建立了表象,只是對角的表象模糊,也不知道怎樣準確的描述。在點出一點后,問學生這是角嗎?學生很肯定的回答,這不是角,只是一個點。
當教師問學生怎樣才能是一個角的時候,學生紛紛指出還有兩條直直的線。當教學到這里時,教師故意畫出兩條不是從頂點出發的直線,問學生這是角嗎?那怎樣才是。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語言描述方面能力弱,學生知道卻無法用數學語言準確的描述,此時我引導學生問:這兩條直線從哪里開始畫?學生頓時反應應該從這個點開始畫兩條直直的線,當我完整出示一個角后,我清晰的聽到了幾個呼氣的聲音,忙著答道這是角。顯然學生對完整出示的角顯得很興奮。在指角的時候,我不單單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稱,更注重請學生指出,兩邊之間形成的大小就是角,用角的弧度表示,讓學生初步感知,弧度的長就是角的大小。以便于高段的數學接軌。
最后在探究角的基本特征的環節時,我創設了折角和比角兩個環節。在學生嘗試折角后,讓學生談談你是怎么折的,說說角的各部分名稱,及標出角的符號,讓學生知道角在哪里?初步感知角的大小。當我出示邊比角長的角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生都認為邊長的角大,經過一番的引導,讓學生說說哪里是角,從中讓學生明白,不管邊有多長,角的弧度線沒有發生變化。由于在引導的時候,沒有讓學生清楚明白角的大小就看角的叉口。所以在教學時,不管老師怎么引導,還是有部分學生一知半解,而我就直接出示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度無關,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其實在教學到這步時,教師可以把這一環放在一邊,可導入問學生角的大小究竟與什么有關?從而進行教學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學完之后再來研究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更水到渠成,而不是教師強塞給學生的知識。
本節課自始至終貫穿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實踐,這不僅符合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和幾何初步知識直觀、操作性強的知識特點,更重要的是充分體現了以活動促發展的活動教學思想。我把原來的知識傳授設計成了一連串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發展,整個教學過程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基礎,學生真正動了起來,課堂真正活起來。
在教學完本課時后,我覺得研究教材很重要,只要我們吃透了教材,我們教學設計才可以有的放矢的進行設計,更加符合學生的學情,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接受能力。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2
《角的初步認識》是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個獨立段的教學內容。對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角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然而卻不會用規范的數學語言來描述角,所以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樣設定:結合學生生活情景和校園具體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通過各種學習活動,讓學生領悟角的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會用尺子畫角,并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掌握角的畫法。讓學生感受角的大小取決定因素的是兩條邊叉口張開的程度有關,張得越開角越大,反之越。慌c邊的長短無關。作為本課的難點來進行突破。
1、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看,動手折出不同的角,指角再到揭示課題,其次是放手讓學生在猜、折、做、畫等各種數學活動中認識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歸納交流。各環節過渡比較自然。
課堂教學中,我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教學方案,考慮課堂結構。注重豐富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對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實現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主動活潑、主動有效的進行學習。讓全體學生自始自終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并不斷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
2、注重語言表達。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等心理特點,引導他們敢于動手。讓學生通過思考,留給學生充分發言的機會。
(1)在時間上分配的不夠好,以至于討論時間稍長,影響了后來學生的畫角和相應的練習,這部分內容,學生還沒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結束了。原訂討論角的大小時為第一個高潮,練習之后通過巧妙剪角游戲再出現第二次學生情緒的高潮,很可惜,沒有達成。
。2)對學生備的不夠。比如:一開始我在板書完“角”字問學生,你對“角”的理解是什么?結果學生回答:“角,是人民幣的單位,象1角錢、2角錢。”這一情況就出乎我的預料,我只預設到孩子們會說:角在我的眼里是尖尖的,比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設計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語言,我想,如果這樣問:在你的眼里,角是什么樣子的?這樣問應該會更好些。
在活動過程中,我問學生“你發現了什么?”我的意在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兩邊叉開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學生就是不能明確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說不到點上。后來我引導說:從大小上看,它們和什么有關?學生們這才能夠說出來。這也難怪,學生對角的本質特征的理解有一個過程,很多時候我太著急。而且,對教學語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再多讓學生動手。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3
成功之處:
反思這節課,我能努力實踐著新課程的理念。這節課的嘗試主要體現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關注生活經驗,重視實踐操作,讓學生經歷角的含義的形成過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本節課先讓學生說說在生活當中看到過或聽說過哪些角,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然后在找角摸角畫角分辨角等活動中建立了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真正體現了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這一基本理念。使他們在做數學的過程中不僅獲取了知識,培養了動手操作能力,還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在親歷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及時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及時評價學生讓他們一起體驗成功的喜悅,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利用學具和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強調數學學習的實踐性、探究性和趣味性,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發展。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感受到幾何圖形的美,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從而使課堂真正煥發生命活力。
不足之處:
1、時間把握不夠準確,預設的活動沒有按時完成。
2、教師的教學語言不夠精練。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4
二年級的孩子們,已經初步接觸了基本的幾何圖形,而這節課也是在一年級學生學習了平面圖形之后進行教學的,可以說學生具備一定的認知經驗和生活經驗。但是孩子們對角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尖尖的一點”這一個層面上,很難抽象出數學中角的形象。
經過對教材的反復研究,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把本節課的的側重點放在幫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確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兩個層面上。對于本節課設計分成了3部分:課前的微課學習;課上在活動中感知建立角的正確表象,并在操作中體會角的大;課下拓展提升(找一找家里的角,并摸一摸、說一說)。有了這樣的整體構思,使得這節課突破了教學的重點難點,課后的感悟也有些許。
1、從生活中找角,在活動中建立角的表象。
教學中從學生熟悉的—五角星引入,在學生初步講解角的基本特征之后,讓學生指角,充分利用學生認知過程中的知識“盲點”,結合角的特征,不斷反復的指角,最終建立了正確的“角”的表象;在過渡到生活中找角、指角,給了學生一個抽象知識的過程,準確過渡出角的幾何形象,體現了角來源于生活用充滿了數學味。
2、動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在學生建立角的初步表象之后,讓學生利用自己做的活動角進行體會角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由2個大小相同,邊的長短不同的角,課件演示通過重疊法把兩個角重疊在一起,引導學生發現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引發學生的思考探究,到底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小鴨嘴巴大”的活動,更是幫助學生突破了難點,明確的角的大小與角開口的大小有關,得出結論順其自然。學生在活動中成長。
3、每一節課都不是完美的,留有缺憾才讓我不斷反思進取。
。1)學生已經進行了微課學習、畫角,但是課堂我在這個環節用時較多,導致后面探究活動比較緊張。
。2)學生建立了角的基本表象,但是指角的練習較少,不夠扎實。
。3)對于活動角的利用還比較局限性,個別學生的活動角做的不夠規范,沒有提前整改。
一次備課、一節課、一次反思、一次提升,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才能不斷豐實我的臂膀,讓我的教學之路走的更長。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5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內容,我在教學設計中,利用學生在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因角在生活的應用非常廣泛,但是二年級的小孩子對角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尖尖的一點”這一個層面上,很難抽象出數學中角的形象。因此本節課的重點就放在幫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確表象,利用展臺出教材的這幅校園學生活動圖,因孩子對圖非常感興趣,在興趣中不知不覺就發現角,然后讓孩子們把角用筆畫出來,逐漸滲透了“角是從一點引發的兩條射線組成的”這一知識,為學生以后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做好了鋪墊。然后讓學生從剪刀、紅領巾、鐘表上找一找角,給了學生一個抽象知識的過程,準確過渡出角的幾何形象。我還借助學生熟悉的三角尺,讓學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這里學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時指的是角的頂點處,然后在教室里找角,孩子們找了很多,在他們有趣時,我又引到用紙折角,小組交流,并認識角的形狀和各部分名稱;并與各部分取名;認識后,又引到小組把自已的做的與大家的比一比,在該子發現角有大的、小的,大多數學生傾向于邊長的角大,這時我通過重疊法把兩個角重疊在一起,引導學生發現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知道角分有直角、銳角、鈍角。通過開放性的操作活動,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變化特點;會畫角。
在整堂課中,我創設了直觀、生動且富有挑戰性的數學活動,通過“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進學生將豐富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刻,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6
《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是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通過我們坊內老師對任教班級的前測,發現學生基本上對于角都有了初步的認識,然而他們的認識偏向生活化,比如他們知道我們身邊的物體存在角,如書桌、課本、門、國旗、紅領巾等有角,然讓其指出角在哪里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指向角的頂點處,由此可見對角的定義的理解與掌握是本課的一大難點,尤其是角的辨識。
通過兩個多月的學習,我們也充滿了激情與沖勁,希望能借助信息技術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本課的內容,然實際教學中,由于條件的限制,我們只運用了課件與實物投影,但效果仍是不錯的,尤其是課件中角的動畫演示,形象而生動,也大大調動了學生的激情,讓他們對課程的學習充滿興趣。
在課程的設計上,我們更注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合作交流意識的培養,讓學生通過觀察、辨認、交流、合作和動手操作等活動去豐富知識,掌握角的定義與特點,并指導角的特性。
我認為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因為課的內容較多,也更側重于實際操作,導致動筆練習內容比較少。再則,由于信息技術的使用稍顯貧乏,使得課程的呈現稍有不足。但坊內老師的反響倒是不錯,認為在教學的重難點把握上抓住了關鍵,也讓學生建立了對角的認識,形成了表象。
希望能在之后的教學中運用更多的信息技術,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通用6篇)】相關文章:
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13篇11-11
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13篇11-11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通用11篇)02-08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課件05-08
蘇教版《乘法的初步認識》優秀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1篇)12-28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15篇)02-17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15篇02-17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11篇)02-08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11篇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