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課后教學反思

時間:2021-06-11 17:58:45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課后教學反思范文(通用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課后教學反思范文(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課后教學反思范文(通用5篇)

  《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課后教學反思1

  一、在操作中生疑

  教材之所以選擇長方形紙片鋪正方形的活動教學公倍數,我想是因為這一活動能吸引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能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當學生用同一種長方形紙片鋪兩個不同的正方形,面對出現的兩種結果,會提出“為什么有時正好鋪滿、有時不能”,“什么時候正好鋪滿、什么時候不能”這些有研究價值的問題。他們沿著正方形的邊鋪長方形紙片,就會想到正好鋪滿與不能正好鋪滿的原因可能和邊長有關,于是產生進一步研究正方形邊長和長方形長、寬之間關系的愿望。

  二、在交流中感悟

  在分析正方形的邊長和長方形長、寬之間的關系,按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設計成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聯系鋪的過程與結果,從兩個正方形的邊長除以長方形的長、寬沒有余數和有余數的層面上,體會正好鋪滿與不能正好鋪滿的原因。第二個層次根據正好鋪滿邊長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鋪滿邊長8厘米的正方形的經驗,聯想還能正好鋪滿邊長是幾厘米的正方形。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知道這樣的正方形有無數多個。

  三、在聯想中建構

  因為學生在四年級(下冊)教材里,已經建立了倍數和因數的概念,會找10以內自然數的倍數,因此當教師一旦給學生提供交流討論分享的平臺時,學生思維的火花不斷擦亮,有的聯想到“能正好鋪滿邊長是6的倍數的正方形”有的聯想到“能正好鋪滿的正方形,邊長的厘米數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在頭腦中將眼前的長方形和正方形,與“倍數”緊緊地聯系起來,然后教師及時揭示公倍數的含義,把感性認識提升成理性認識,實現了數與形的完美結合。

  《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課后教學反思2

  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有幾種情況,一種是大數是小數的倍數,一種是兩個數是互質數,還有一種是既不是互質數也不是倍數關系。

  對于第三種情況,新課標的要求是用列舉的方法一一列舉出兩個數所有的倍數,再找兩個數公有的倍數中最小的。這樣教學,對于學生來說好理解,但是,實際教學是有部分學生不好掌握,所以就補充了用短除法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效果還是不錯。在用短除法的來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是非常簡單的,因為在前面有了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方法也是用短除法來求的,短除法的方法應該是一致的,重點也是讓學生判斷是不是除到末尾的兩個數是不是互質數了,書本上說把所有的除數和商乘起來,我覺得這樣的說明未必太簡單了,怎么把這些乘起來就是最小公倍數了呢?其實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可以更加深入的進行探討,所有的除數就是兩個數公有的因數,所有的商就是不公有的因數,12=2×3×2;30=2×3×2×5這兩個數共有的因數是2、3不公有的因數是2、5,所以他們的最小公倍數是2×3×2×5=60。

  我覺得這樣的教學才能使學生對最小公倍數理解的更加深透。另外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對互質的兩個數判斷不是很熟悉。對倍數關系的兩個數,互質數的最小公倍數沒有靈活應用。

  通過學習,使每一個孩子都能會用不同的方法求兩個數的最小眾怒難犯倍數。

  《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課后教學反思3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為了讓這些枯燥的知識變成鮮活、靈動數學,使學生體會到最小公倍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課始,創設了生活中的事例,要求用公倍數來求的,這樣我把新知找4和6的公倍數融入到學生喜歡的生活中中,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新知,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教學中,我們不要教給學生現成的數學,而是要讓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探索研究數學。

  因此在研究最小公倍數的意義時,我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設計了求兩數的公因數只有1的情況下,最小公倍數怎樣求?兩數是倍數關系時最小公倍數怎樣求?你是怎么想的?一系列開放的數學問題,每個問題都為學生留出了足夠的思維活動空間,讓學生在高度的思維狀態下,調動大量的原有知識參與新知識的構建。

  學生圍繞這些問題,自主地在小組內開展了探究性的合作活動,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主地、開放地去探究,生成了各種方案資源。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真正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給我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就是“教學的精彩在于學生的發現。”

  《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課后教學反思4

  一、吃透教材,選擇合適的學習材料

  本節課是引導學生在自主參與、發現、歸納的基礎上認識并建立并理解最小公倍數的概念的過程。五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更為豐富,新課程標準要求教材選擇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淺入深地促使學生在探索與交流中建立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了解了整除、倍數、因數以及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本節課的意圖是通過寫出幾個數的倍數,找出公有的倍數,再從公有的倍數中找出最小的一個,從而引出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接著用集合圖形象地表示出4和6的倍數,以及這兩個數公有的倍數,這一內容的學習也為今后的通分、約分學習打下的基礎,具有科學的、嚴密的邏輯性。但是,教材中鋪磚對于理解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意義,比較抽象,不利于建立對概念的理解。本節課把“原來鋪墻磚”的題目改為“找兩人的共同休息日”來建立概念。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學生的學習內容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有效的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充分利用課堂中最有效的.時間是前15鐘,做好這段時間的教學,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吃透教材,確定準確的教學目標

  教師主要圍繞,讓理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初步了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某些應用,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滲透集合思想,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這些目標展開教學。把本節課的重點應放在學生對數的概念的認識上,體現了新課標中“4—6年級的學生能找出10以內任意兩個自然數的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要求。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普遍較低,把運用“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生活實際問題,定為本節課的難點。體現新課標中“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技能”的要求。

  三、吃透教材,設計流暢的教學環節

  小學生的動手欲較強,學生認識數的概念時更愿意自主參與,自己發現。再者,學生個人的解題能力有限,而小組合作則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數學思維,通過交流獲得數學信息。通過動手,讓學生在月歷紙的上動手找一找,圈一圈;通過動口,在概念揭示前,學生動口說一說。給學生機會說動手之后的感悟,還可以在個人表達的同時傾聽他人的說法。設計成寓教于樂的形式,將教學內容融入一環環的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的過程中。

  《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課后教學反思5

  1、利用情境引入新課,通過月歷探索新知。學生在月歷上找出4和6的倍數的日期,清楚形象的看到兩個數的倍數關系。

  2、順其自然地滲透概念,初步理解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學生探索后,引導學生觀察所找出的日期數,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現日歷上的有特征的數,用自己的語言梳理新知,使學生在環環相扣的教學進程中順理成章的理解概念,把生活問題提煉為數學問題,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溝通二者之間的聯系。

  3、創設問題情境,嘗試應用,方法提煉。結合教學內容特征,創設富有生活情趣的問題情境,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知識背景,鼓勵學生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解題技能。

  4、鞏固練習、不斷刺激,不斷鞏固提升。先讓學會用最基本的方法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再用這樣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排隊問題,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再次打通生活與數學的屏障。接著是找生日,鋪墻磚,讓用數學方法來解釋生活現象,感受到求公因數與求公倍數的聯系。

  4、學生回憶整堂課所學知識。學生通過這一環節可以將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回顧、按一定的線索梳理新知,形成整體印象,便于知識的理解記憶。

  總之,本節課體現了這樣的設計理念:將直觀演示與抽象思維相結合,讓學生在自主參與的基礎上感悟、理解、應用、鞏固。

【《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課后教學反思范文(通用5篇)】相關文章:

最小公倍數說課稿9篇11-08

小學數學說課稿《最小公倍數》12-17

最小公倍數說課稿9篇11-08

《坐井觀天》課后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7篇)12-15

《鄉愁》課后教學反思范文11-14

感恩的課后教學反思范文12-28

苯酚課后的教學反思范文12-18

坐井觀天課后教學反思(通用7篇)12-17

坐井觀天課后教學反思(通用24篇)12-16

化學課后的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12-18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2020青青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不卡 | 日韩a∨中文字幕在线电影吧 | 亚洲阿v天堂在线 |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 亚洲日韩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