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式分解的優秀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因式分解的優秀教學反思(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因式分解的教學反思1
講解因式分解的定義的時候,同學們都很清楚。而我也強調的就是因式分解與乘法公式是相反方向的變形,并且在練習中一再將公式羅列出來。然后講授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包括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講課的時候是一個公式一節課,先分解公式符合條件的形式再練習,主要是以練習為重。
講課的過程是非常順利的,這令我以為學生的掌握程度還好。
講完因式分解的新課,我隨堂出了一些綜合性的練習題,才發現效果是不太好的。他們只是看到很表層的東西,而對于較為復雜的式子,卻無從下手。
課后,我總結的原因有以下四點:
1、思想上不重視,因為對于公式的互換覺得太簡單,只是將它作為一個簡單的內容來看,所以課后沒有以足夠的練習來鞏固。
2、在學習過程中太過于強調形式,反而如何創造條件來滿足條件忽略了。導致他們對于與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較熟悉而需要轉化的或者多種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難以入手。
3、靈活運用公式(特別與冪的運算性質相結合的公式)的能力較差,如要將9-25x2化成32-(5x)2然后應用平方差公式這樣的題目卻無從下手。究其原因,和我布置的作業及隨堂練習的單一性及難度低的特點有關。
4、因式分解沒有先想提公因式的習慣,在結果也沒有注意是否進行到每一個多項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為止,比如最簡單的將a3-a提公因式后應用平方差公式,但很多同學都是只化到a(a2-1)而沒有化到最后結果a(a +1)(a -1)。 因式分解是一個重要的`內容,也是難點,我認為我對教材內容的調整是比較適合的,但是我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也沒有注意到計算題在練習方面的鞏固及題型的多樣化。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更多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去調整教學進度,多發現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優勢和不足之處。
因式分解的教學反思2
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關注、關心學生的成長,創設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是變化的,課堂教學也是變化無窮的,而我們老師在課堂上的角色如何充當,如何處理突發問題,下面以《因式分解》一節課的反思談談“以學生為主”自己的一些感悟:
這是《因式分解》的第一節課,內容為因式分解的概念和用提取公因式進行分解因式,這一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學會用提公因式法進行因式分解,在學生對因式分解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例舉了5a+5b,5a-20b,5am+5bm,4am2+8bm,5am3-25bm2等進行因式分解,一直例舉了5a(x+y)+5b(x+y),a(x-y)+b(x-y),到這里學生還勉強接受,再例舉下去,對于a(x-y)+b(y-x)與a(x-y)2-b(y-x)2等就模糊了,這連續的例舉讓學生們有點招架不住了。自己認為這樣做感覺不錯,但課后我認真總結與反思這一節課,覺得有以下不足:
一、“以學生為主,老師為導”的理念
落實得不夠。特別是在老師出題這一環節上,我想在學生自己自學理解了公因式后,應讓學生自己探究,將全班分為若干個小組,在各個小組中要求學生自己編出能用提公因式法分解的題目,再根據學生所編的題目讓別的同學說出公因式,分解因式,然后各小組選出最有代表的一題參加小組競賽活動,看看哪個小組出的題能難倒對方。我想這樣做既改變了教的方式,又能促進學生學習,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不但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培養學生的競爭能力,這樣學生學習才不會感到枯燥,學習才有味。
二、這節課我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研究不夠,應針對學生進行備課。
對我們農村學校的學生,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基礎不是很好,在剛剛接觸因式分解這個概念后,學生還理解不夠,基礎也不夠扎實,對于公因式是單項式的容易接受,但提出了多項式是公因式的分解,對于部分的學生來說是有點接受不了,所以這節課的效果不是很好。我想應在課前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備課,從學生的學習接受知識和樂于學習的角度去備好每一節課。
三、課堂上不能“過于求全”。
我們總認為每一節課都要按一定的步驟和程序進行,這樣才覺得完美,其實不然,關鍵是如何讓學生更好的學會每一個知識點,老師講清每一個知識點,而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再根據學生、課堂的實際情況去處理好問題與時間,這節課完成不了的內容下節課再講,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教室,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動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也充分體現出以學生為主的思想。
我們老師應走出演講者、唱主角的角色,成為全體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激勵者、引導者、協調者和合作者。學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師不要代勞,我們教師應在學生的學習的過程中,在恰當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幫助與引導,讓學生在不斷的探索過程中獲得知識,體驗獲取知識的樂趣。
因式分解的教學反思3
因式分解這部分的內容是八年級數學第一學期重難點,因因式分解與乘法公式是相反方向的變形,故結合著單項式*多項式的整式乘法講授什么是因式分解及提公因式法。
提取公因式進行因式分解關鍵在于正確找到公因式。如何找公因式?
1、系數部分:各項系數的最大公約數作為公因式的系數;
2、字母部分:相同字母作為公因式的字母部分;
3、相同字母指數部分:各項中相同字母指數中最低的一個作為相同字母的指數。
找到公因式后,第一步,把各項都轉化成公因式與某個因式積的形式
第二步,提出公因式,且把各項剩余的部分用括號括起來作為一項。
學生課堂板演中暴露的問題主要有:
1、找不全公因式,或直接不會找公因式。
2、提出公因式后,不知道接下來如何去做。
我總結的原因主要有:
1、思想上不重視,只是將它作為一個簡單的內容來看,聽起來覺著會了,做起來就不容易了。
2、最好結合例子說明提取公因式進行因式分解的步驟。
3、拿到題目先觀察各項特點,再動筆寫。
因式分解的教學反思4
一、教學設計及課堂實施情況的分析:
本課的教學目的是:
1.能夠正確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知道它與整式乘法的區別和聯系.
2.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發現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會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項式進行因式分解.
教學重點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用提公因式分解因式.
教學難點是:正確找出多項式中的公因式和公因式提出后另一個因式的確定.
教學過程為:
在引入“因式分解”這一概念時是通過復習小學知識“因數分解”,接著讓學生類比得到的。此處的設計意圖是類比方法的滲透。
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區別則通過把等號兩邊的式子互相轉換位置而直觀得出。
在學習提取公因式時首先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到公因式的結構組成,并且引導學生得出提取公因式法這一因式分解的方法其實就是將被分解的多項式除以公因式得到余下的因式的計算過程。此處的意圖是充分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而實際上,學生的學習情緒還是調動起來了的。通過小組討論學習,盡管語言的組織方面不夠完善,但是均可以得出結論。
接著通過例題講解,最后讓學生自主完成練習題,老師當堂批改當堂講評。
上完本課,教學目的能夠完成,教學重難點也能逐個突破。
二、不足之處:
本課的設計,過多強調學生用高度抽象的語言來描述概念。教學設計引入的過程可以簡化。對于因式分解的概念,學生可通過自己的一系列練習實踐去體會到此概念的特點,故不需在開頭引入的地方多加鋪墊,浪費了一定的時間。在設計的時候腳手架的搭建層次也不夠分明。
三、教學機智方面:
教學過程中,能做到及時向學生反饋信息。能走下講臺,做到課內批改大部分學生的練習,且對于個別學習本課新知識有困難的學生能單獨予以輔導。在批改過程中,發現大部分學生都做錯及存在的問題能充分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或是馬上板演為全體學生講解清楚。教學過程中,教學基本功比較扎實。
因式分解的教學反思5
因式分解這部分的內容是八年級數學第一學期重難點,也是初中階段必考易錯的知識點,也是難點,學習時節奏應該放慢一些,講課的時候是一節課講一種方法,先分析符合條件的形式再練習,主要是以練習為主。我以為學生的掌握程度還好。就出了一些綜合性的練習題,此時才發現效果是不太好的。
課后,我總結的原因有以下四點:
1、思想上不重視,因為對于公式的互換覺得太簡單,只是將它作為一個簡單的內容來看,所以課后沒有以足夠的練習來鞏固。
2、在學習過程中太過于強調形式,反而如何創造條件來滿足條件忽略了。導致他們對于與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較熟悉而需要轉化的或者多種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難以入手。
3、靈活運用公式(特別與冪的運算性質相結合的公式)的能力較差,
4、因式分解沒有先想提公因式的習慣,在結果也沒有注意是否進行到每一個多項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為止。
因式分解是一個重要的內容,也是難點,我認為我對教材內容的調整是比較適合的,但是我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也沒有注意到計算題在練習方面的鞏固及題型的多樣化。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更多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去調整教學進度,多發現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優勢和不足之處。
【因式分解的優秀教學反思(精選5篇)】相關文章:
因式分解的優秀教學反思范文(通用8篇)12-18
職高優秀教學反思12-18
《觀潮》優秀教學反思11-10
《雷雨》優秀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0篇)12-30
《老山界》優秀教學反思(精選5篇)12-28
《交談》優秀教學反思范文(精選5篇)12-23
分數的初步認識優秀教學反思(精選11篇)12-23
初中地理優秀教學反思01-15
《賣炭翁》優秀教學反思范文12-28
梁祝優秀教學反思范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