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云南的歌會》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云南的歌會》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云南的歌會》教學反思1
首先,在確定上《云南的歌會》這課時,我就想著,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既要上出語文的本色,又要凸顯語文的靈性。本著出新的原則,我上網查閱了很多資料,看了許多關于這課的教學設計。還翻閱了沈從文的一些書。他在《淺談湘西的藝術》中,有這樣一句話:“在昆明鄉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聽到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我覺得,這句話的出現不是偶然的,而是作者對云南的印象。于是,我就抓住“美妙有情的歌聲”作為切入點,設計了三個環節:
一是,找一找美妙有情的歌聲。
二是,說一說美妙有情的特色。
三是,品一品美妙有情的生活。
根據這樣的定位,我設計了整節課的內容,探究了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意圖。
作者本就是苗族人,他對云南及云南民歌有著不同一般人的感情,在這種感情積淀下,寫出的文章,是情真意切的。作者想借這篇文章,來表達自己,對云南民歌的熱愛和贊美,從而歌頌云南人民,對生活的熱愛。
基于這一點,我把課文的情感目標定為:領略云南民歌的風采,感受云南人民對生活的熱愛。
其次,上課一開始,導語尤為重要。新課標中對語文的學習作出了這樣的解讀,“語文學習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此在導語的設計上,我先展示了“云南印象”,讓學生直觀地感受云南風情,引發學生的興趣,走進云南,領略云南民歌的風采,感受云南人民對生活的熱愛。
第三,在對文章的分析上,考慮到文章的體裁是散文。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快速理清文章脈絡,在問題的設計上,我用一個大問題帶動其他小問題,然后在各個小問題的設計上根據課堂的需要靈活調整,這樣就使得整節課條理非常清晰,比如,用“找出文中美妙有情的歌聲”這個問題,提攜整個課堂,既關注了學生的情感認知,又自然引領學生去細讀課文,品位語言,達到“文”“言”的絕妙結合。
第四,整節課,我本著一個原則,“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體現兩個“尊重”:尊重文本,尊重學生。
尊重文本,從文章內容出發來設計問題,讓學生能從文章中找到理想答案。
尊重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見解。比如品析文章時,我就特別尊重學生的發言。有個學生在“生長的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的時候,我提出:從這句話中我們能讀出什么?有個學生回答說“生機”,這個學生風馬牛不相及的回答,招徠了學生的一片嬉笑,我非但沒有一口否認這位同學的發言,而是認真傾聽,耐心對這位同學進行引導、點撥、鼓勵,最終達成共識。試想如果當時對這位同學的發言一口否決,或是直接進入下個環節,就有可能讓這個學生因為這次回答問題的陰影而影響以后上課的熱情。打擊了學生主動回答問題的自覺性。所以,整節課中我時刻注重尊重學生,張揚學生個性,鼓勵有見解性的發言。
最后,在設計結束語的時候,我依然是從文章和生活聯系的角度出發,設計了抒情性的結束語,讓學生再次回到文本,感受云南人民對民歌的熱愛,從文本走向生活,把云南人民對民歌的熱愛,遷移到云南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很好完成了從文本到生活的拓展。不但完美結束了課堂,而且總結了課文內容,給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在回味中走出課堂。
總之,這節課,讓我受益匪淺。不但收獲了很多教學上的東西,也讓我深深體會到:要上好一節課,教師就要能夠準確熟練地駕馭教材,盡可能地豫設,課堂上將可能出現的問題,想好對策。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這樣,才能真正上出一節成功的課。這也將是我今后繼續努力的方向。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云南的歌會》教學反思2
在云南的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每逢集會或節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即興歌唱,互相問答,游戲傳情。這種古老的歌會形式,蘊含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自然引發了沈從文濃厚的興趣與由衷的贊賞。開展本課的學習用了兩上課時的時間,通過教學,完成了即定的教學目標,歌會的`三種形式:山野對歌、山路漫歌和山寨傳歌。作者對這種民歌的思想感情,文章中的幾種描寫形式等。教學內容雖然完成了,但感覺還有一些意猶未盡,但一直沒有找到,從周四完成教學任務到周日,都在想這個問題,最后才真正感覺到有一個問題是沒有解決的,那就是文章的寫作方法。同學們在學習時雖然對課文的寫作方法也講到了,但總感覺可能同學們不一定能真正地理解其中的道。那就是作者在寫作本文時第一部分所采用的以人襯景、第二部分所采用的以景襯人的寫法。雖然并不是什么大問題,可同學們不理解,在今后的寫作中就用不上去,這個小問題就會變成大問題了。今天在準備課后的作文寫作時,考慮如何才能將此不足彌補上去,為學生的成長服務。
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一開始的表現也讓我感覺到吃驚了。本文是篇散文,在前一段時間的學習過程中,大家對此問題都是不回答,不知道大家是知道還是不知道,在今天的教學過程中,當問到大家對本文的總體感覺時,同伴能回答出本文的體裁,對于這類體裁的文章如何學習,怎樣去理解類似的文章。在學習過程中,同學能盡快地完成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把握課文的結構。這對于理解課文找到了關鍵點。在后面的分析與學習中,對于景物描寫、環境描寫等都能順利地進行。在對于能在兩個課時的時間里完成任務取到了積極的作用。
影響部分同學學習的因素還是學習習慣的養成不到位。有部分同學在學習過程中總是像在小學那樣等教師歸納總結寫在黑板上后才會知道記什么,不會聽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所暗示的反復、強調等語氣,也不會從同學們發言的過程中去尋找答案。
在今后的教學中,首先要解決的是部分同學的學習習慣養成的問題,讓同學們在課堂上養成思考、反思、合作、傾聽的良好習慣,這樣便于同學們能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其次在本課的教學中,重在考慮作者的寫作構思上,引導同學們對于文章的整體的課文的構思。激發大家寫作的興趣。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云南的歌會》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云南的歌會》教學反思15篇09-23
《云南的歌會》說課11-24
★云南解釋歌會詞語01-07
人教版四下《爭吵》教學反思12-16
人教版五下刷子李教學反思12-16
云南的歌會說課稿7篇11-07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雪》教學反思12-16
云南的歌會評課稿2篇02-03
人教版二下《找春天》教學反思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