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樹林和鳥》簡短教學反思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么優秀的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父親樹林和鳥》簡短教學反思范文100字,歡迎大家分享。
《父親樹林和鳥》簡短教學反思1
本課是一篇感情真摯的課文。通過父子關于鳥的對話,讓我們了解到“父親”對鳥不同尋常的了解,體會到“父親”對鳥超乎常人的熱愛。
結合課文內容的特點,教學時,我采用了以讀悟情,在讀中感悟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地讀,以讀促思,以讀悟情,體會父親愛鳥之情及我護鳥的心愿,激發愛鳥護鳥的思想感情。在讀時讓學生自己體會文中的語氣。讀的形式靈活多樣:聽讀、自讀、品讀、分角色演讀等,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和朗讀熱情,用聲音觸摸文本,用心靈揣摩文本。在朗讀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讀出情,對小鳥、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讀出神,悟出語言文字的言外之音。
如從“我知道這也是父親最快活的時刻。”“父親喃喃地說”“他生怕驚動了鳥”等語句和父親的語言中領悟“父親”的愛鳥,從“我也由衷地感到高興,因為父親不是獵人。”
這一句中領會“我”的愛鳥、護鳥之情。這樣,以讀代講,學生感受深刻,效果良好。
《父親樹林和鳥》簡短教學反思2
《父親、樹林和鳥》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沒有直接寫“父親”是怎樣保護鳥或是為鳥的生活環境提供什么方便,而是通過“我”和“父親”關于鳥的對話,讓我們了解到“父親”通過看動靜、聞氣味就知道林中有鳥,還知道鳥兒什么時候愛唱歌,什么時候最容易受到傷害,感受到人與鳥是那么親密無間,領略人與自然的融洽,體會到父親對鳥的熱愛,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教學效果
本節課圍繞著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詞深入學習課文。
課文中有一些關鍵詞,需要教師特別關注,如第六自然段中“我茫然地望著凝神靜氣的像樹一般兀立的父親。”我緊緊抓住“茫然”這個詞,引導學生體會人物情感。這個句子中“茫然”意思是形容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樣子。我提問:“我為什么茫然地望著父親?”學生卻不大理解。所以在講解時我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茫然”。第一:“我”并沒有看見一只鳥飛,也沒有聽到一聲鳥叫,父親卻說林子里有不少鳥。“我”不明白父親為什么這么說,所以茫然地望著父親。第二:父親“望了望”“聞了又聞”就知道林子里有很多鳥,我茫然。第三:父親說話是“喃喃”,我茫然。父親凝神靜氣地站在樹邊,從中可以體會到父親不想驚動鳥,看出父親對小鳥的喜愛。通過引導學生學會聯系上下文,學會與文本對話,抓住重點詞句,深入感受父親知鳥、愛鳥,促使學生受到感情的熏陶。
2、續寫故事,提升情感。
學完全文,學生已經知曉父親知鳥,更愛鳥。此時我采取續寫故事,提升學生的愛鳥情感。我播放音頻:《我是一只小小鳥》,然后播放視頻:鳥媽媽帶著小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突然一聲槍響,鳥媽媽被擊中落地。受驚的小鳥只有躲在樹林中哭泣。讓學生續寫后面的故事,此時學生的情感需要流露,我就
《父親樹林和鳥》簡短教學反思3
第二單元和第七單元的課文,在內容上基本是一致的,都是寫自然美的,寫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秋天的雨》與《大自然的聲音》在篇章結構和段的結構上,是一致的。《聽聽,秋的聲音》與《大自然的聲音》屬于兩種不同的文體,表達的詩意主題卻是一致的。《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與《帶刺的朋友》在寫作心理上,也是一致的。
教材一個單元接著一個單元,在形式上的統一性,往往會造成學生學習上的“審美疲勞”,如果教師一直按部就班地以同一個節奏開展教學活動,時間久了,學生的創造性、靈性也會因此而逐漸消失掉。教材是拿來用的,用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上得到長足發展,讓學生的言語生命更加的潤澤,充滿創造的活力,創造性使用教材,只要邏輯清晰,目標科學而明確,教師還是應該鼓起勇氣,去積極地實踐。
《父親、樹林和鳥》是一篇回憶性的文章,題目就已經揭示了主題——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簡單的故事,簡單的對話,簡單的語言,卻氤氳著令人心動的情感美——這種情感,正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人對自然的敬畏,自然給予人的美好饋贈。但這種情感美的傳達,又不是通過這樣一個故事本身來完成的;表現出情感美的,是語言文字,是細膩生動的語言文字。“幽深的霧蒙蒙的”樹林,“凝神靜氣的.像樹一般兀立的”父親,“濃濃的苦苦的”草木氣息,還有父親深情地介紹樹林里的鳥的句子,都將讀者帶進了故事中,和“我”一起疑惑,和“父親”一起發現、懂得和享受。
我是早自習才告訴學生今天要上這篇課文的,小朋友們在早自習自由讀了這篇文章,課上我們又齊讀了三次,文章中有許多難讀的生字詞,學生們初次接觸難度不小。在第一節課上,我花了二十分鐘帶領學生們朗讀課文,學習生字詞,組詞、積累四字詞語。課文中的生字組詞對學生來說小菜一碟,但是個別詞語意思的理解卻有難度,如“幽深、兀立、驚愕、凝神靜氣”等。
教學環節:梳理主要內容
每當我問“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事”的時候,大部分學生都會比較茫然,這節課上,小涵飛快地舉手說:講了父親和鳥。小宇說:講了父親和我去看鳥。小宣說:黎明時候,父親和我去樹林里看鳥的故事。其他同學默不作聲。后來告訴他們要講清主要內容,就要明白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大家才有所頭緒。
重難點解析:你從哪些地方知道“父親”很喜歡鳥?你從哪里感受到了“父親”很了解鳥?
這兩個問題對學生來說比較容易,他們一下子就找到了許多相關句子,句子是找出來了,但對于句子里的含義有些卻不明了。如:“這是樹林和鳥最快活的時刻。”
文中少有對樹林和鳥的正面描寫,都是通過父親的一舉一動來“暗示”的,這就更需要學生深入語言文字身處去探尋了。而這,正是此文閱讀學習的一個重要價值。學生對于聯系上下文這一方法還是不太熟練,問大家為什么這么說的時候,部分學生不知道要回到上文找答案,只是當我把問題分解了一步步問的時候才得出答案。但知道了這個層面,對于“父親此時也是最快活”的原因也就很容易明白了。
在文章的結尾:“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這句話學生也能脫口而出時因為父親了解鳥,愛護鳥的原因。
課文的課后題第三題,說說加點詞的理解,這道題目對學生來說難度很大,大部分學生說不出來其中的感受和原因。但是對于文章的主旨卻是很明白的,因此理解起來不算難,只是語言的組織能力相對較弱。
【《父親樹林和鳥》簡短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4.珍珠鳥教學反思
7.鳥島的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