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下《第一朵杏花》說課稿鄂教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下《第一朵杏花》說課稿鄂教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這篇《第一朵杏花》是鄂教版第六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以“觀察與思考”為主題,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贊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茍的科學研究態度。題為《第一朵杏花》,實際上是從把握第一朵杏花開放的精確時間來說明竺可楨嚴謹的科學態度。教學中,我將這篇課文劃分為兩個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初讀課文,學習課文第一至第五自然段,了解他們第一次看杏花的經歷,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第二課時,學習課文第六至第十六自然段,品讀第二次看杏花的經歷,并從人物的語言和動作中感受文章的思想內涵。
教學中,我著重把握了以下幾個訓練點:
一、朗讀想象,感受擬人手法的精妙
擬人的修辭手法在這篇課文中出現了三次,這節課中著重體現了兩處。開課時,讓學生
找出第六自然段的重點句“春風吹皺了河水,吹醒了小草,吹綠了柳梢,吹鼓了杏樹的花苞”,通過反復朗讀想象畫面,接著圈出句子中用得好的詞“吹皺了”“吹醒了”“吹綠了”“吹鼓了”,再思考這些詞語好在哪兒,讓學生一步步感受作者是把春風當做人來寫,寫出了春風的生機和活力。第二處“陽光下的杏樹,捧出了第一朵盛開的杏花”,通過做動作了解作者在這兒是把杏樹當作人來寫,讓我們感受到了這第一朵杏花的'珍貴。就這樣,朗讀、想象,再朗讀,一步一步體會擬人修辭手法的精妙。
二、還原場景,體會人物豐富的情感
運用人物的語言來表達人物的特點,是本文表達上的主要特點。
文中孩子和竺爺爺的那段對話,看似平淡無奇,卻隱含著豐富的潛臺詞,留給作者極為
廣闊的想象空間。經歷了一年的等待,經歷了一個春天的細致觀察,終于等到了這盛開的第一朵杏花,孩子當時一定是萬般的急切與興奮,課文中一連用了三個感嘆號。如何讓學生們體會并讀出這種情感?想象!想象孩子這個春天會怎樣去等待和觀察,走進孩子的生活去感受這份成功的不易!早上看、傍晚看,上學前看、放學后看,晴天看、雨中看,終于等到了第一朵杏花開放的這一刻,他怎能不興奮,怎能不急切!在頭腦中還原了孩子觀察等待的場景,帶著感情的朗讀自然水到渠成。
竺爺爺的話中也是如此,“什么事情?”“什么時候”“是第一朵嗎?”一連三個問號中有疑惑,也有興奮贊許,更是他對待科學嚴謹態度的體現啊!
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中直接引用了竺爺爺的話,這兩句話集中體現了他對待科學研究一絲不茍的態度,通過反復朗讀,找準關鍵詞“精確”,突出語氣詞“不能、也不能”,進一步感受竺可楨嚴謹的治學態度。
三、兩手齊抓,體現文化精神的傳承
第一年的春天,竺爺爺走近杏樹仔細數花朵、彎腰習慣性地問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這些言行都為孩子埋下了“明年一定要看到第一朵杏花”的信念。觀察等待了一年,孩子終于等來了這一天,他將這個發現告訴竺爺爺時,竺爺爺的眼神和語氣中是掩藏不住的興奮和贊許,他走進書房,鄭重地記下這個日子,這又是對孩子多大的鼓勵!竺爺爺用自己的言行深深影響了孩子,孩子也用自己的言行踐行著自己的承諾,他從竺爺爺求真的科學態度中學會了認真觀察的方法,學會了一絲不茍的求實精神,這就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教學中,我不僅關注了竺爺爺,引導學生從他的語言動作中體會他求真的科學態度,同時也關注了這位踐行承諾、學會觀察的孩子,兩手齊抓,體現了這種科學態度的傳承。
學完課文后,我讓學生們在悠揚的音樂聲中談談自己的感受,目的也是想通過文中竺爺爺和小孩的精神力量反思自己的言行,學會科學求真,學會精確觀察,學會信守承諾,這也是一種精神的傳承。
【三年級語文下《第一朵杏花》說課稿鄂教版】相關文章:
鄂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 第一朵杏花11-05
鄂教版豐碑說課稿03-07
《第一朵杏花》的說課稿06-17
《第一朵杏花》說課稿07-01
第一朵杏花說課稿11-04
鄂教版小學語文《青蛙和蛇》說課稿11-02
鄂教版小學語文《青蛙和蛇》說課稿12-14
鄂教版《語文樂園》教案06-04
鄂教版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所見說課稿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