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恩情》語文教學反思

時間:2022-07-24 10:16:44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母親的恩情》語文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母親的恩情》語文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母親的恩情》語文教學反思

《母親的恩情》語文教學反思1

  今天教了第9課《母親的恩情》,同學們很入情,朗讀得很到位,我感覺他們已真的理解了課文內容。離下課還有7分鐘的時候,我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讀課文,想一想你的媽媽是怎樣愛你的。自認為我的朗讀還行,情感渲染得不錯。可當讓他們說時,竟然沒人想說,經過再三啟發,終于有了三五只手。天下哪有不愛自己孩子的母親。

  這種現象只能說明現在的孩子過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已經麻木了,感受不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聯想到平時拿同事的孩子開玩笑,“誰對你最不好?”“媽媽。”答得非常快。“誰對你最好?”“一個都不好。”我想孩子們缺少的不是被愛,而是感受愛。

  于是我對同學們提出一個要求:每天至少要對你的長輩說三次謝謝,還要記一記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不知道我的這個要求能不能讓他們學會感受愛。

《母親的恩情》語文教學反思2

  講課中,有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孟郊是怎么看出母親多了幾根白發的?頭發那么多,他怎么就能看出母親又多了幾根呢?就這個問題,我是這么回答他的:那是因為孟郊平時就很關心和關愛自己的母親,所以他才會注意到這些細小的變化,這個細節正是體現的兒子對母親的愛。

  我認為,這個細節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既可以用上面各位的理解,也可以這樣來引導學生,孟郊所看到的可能還是原來的那些頭發,只是當他想起母親連夜為自己趕制衣服的時候,心里就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情悠然而生,所以就在心里覺得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發,既能體現母親的慈愛,也能體現孟郊對母親的感激。

  課堂不僅僅是預設的,而且還是生成的。教材中蘊涵著豐富的創造性因素,在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時時留心,敏銳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機,挖掘教育因素,及時引燃,巧為點撥,讓教材“增值”。

《母親的恩情》語文教學反思3

  在“三八婦女節”之際,我們學習了《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在上這課之前,我讓同學們觀察母親一天中做了那些事。哪些是為你做的。

  在教學時,我決定抓住“恩情”入手。恩情,字典上的解釋是深厚的情義。這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太深奧了,不能理解,還得放到具體的情境中去。母親的恩情,體現在哪兒?體現在母親的行動中、母親的心理活動中,母親的語言上。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觀察圖畫,然后讀課文,感悟母親的恩情。 “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的縫著。她想,孩子這次外出,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接著我請學生說說可以從哪些詞句中具體感受到母親對兒子的愛呢?學生通過讀課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找到了“夜深了”“一針針一線線”這些關鍵的詞語。 然后讓學生說說這些詞句說明了什么? 通過逐步引導,學生終于領悟到這就是母親的恩情,母親的恩情就體現在深夜為兒縫衣這一行動中,體現在對兒子的深深擔憂中,這就叫恩情。這時再出示“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學生便很容易感悟到古詩中母親對兒子的恩情了。

  在學生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礎上我重點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感悟深深的母愛。首先我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媽媽是個什么樣的人。大家發言熱烈 ,看來他們對自己媽媽的了解還是很深的;其次,我讓學生說說你觀察了一天媽媽后有哪些發現呢?“早上洗衣、做飯、送我上學,然后上班。下班回家,輔導我作業、煮晚飯、洗碗筷。晚上織毛衣……”我引導學生說說媽媽的一天過得怎樣?大家不約而同地說“辛苦!”

  然后,我乘機問:“媽媽那么辛苦,可你為媽媽做了什么呢?”好多學生都沉默不語。看來好多學生心里產生了慚愧。接著我再問,“你知道媽媽平時最喜歡什么?”。“你的媽媽知道你平時最喜歡什么嗎?”通過回答,同學們明白了自己平時對媽媽的關心較少。紛紛表明自己今后要多關心媽媽,讓媽媽少操心。那怎么關心呢?我讓同學們談了一些具體做法:媽媽下班回家,給她遞上一杯茶,作業自己獨立完成,給媽媽做小幫手,幫媽媽捶捶背。吃飯時,給媽媽夾菜。平時認真學習,讓媽媽少操心……

  通過學習本文,同學們明白自己的成長離不開母親的培育,作為子女對待長輩應該尊敬、孝順。而且體現在每天每時每刻。

《母親的恩情》語文教學反思4

  《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是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里的第九課。今天上午我執教這一課的第二課時,整節課講下來,發現有以下不足:

  一、時間掌握不當,前面有點松,后面有點緊。課堂上在第一環節復習回顧里,我讓學生做完基礎達標,里面兩個題,一個是看拼音寫詞語;一個是回顧課文主要內容填空。小組匯報結果時,前進組里的那個有智力障礙的學生也積極興奮地進行了參與合作,我讓她回答了她力所能及的問題著名的“著”不是“注”時并表揚了她,全班同學也給予了她熱烈的掌聲。給予了她自信,但卻浪費了點時間。在第二個環節精讀感悟的第一個大問題上浪費了時間。由于進步組學生不能及時領悟母親的恩情除了縫衣,還涉及在生活中其他什么情誼時,組員陳美言幾次重復是縫衣,組長及其他成員也沒補充。于是我就這個問題注重了對學生的多元指導。我認為語文就是生活,就是社會。這篇課文是親情篇,體貼父母、孝敬長輩、知恩圖報本就是我國的傳統美德,現在的兒童在溫室中長大,母親對他的愛視而不見。所以我認為學習語文不能專從書本上學那點滴知識,而要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聯系自己母親對自己的愛來體會孟郊的愛。因此,我就生活中的母愛進行引導學生,挖掘生活中母親表現出來的點點滴滴,全方位讓學生去體會母親對孟郊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偉大而無私。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通過小組匯報一涌而出。課堂上挖的有點深了,時間悄然無聲地從指間溜走了。

  二、學習目標沒完成。本文有兩個學習目標:1.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2.理解小詩意思,畫出課文中詩句的解釋,懂得孝敬父母,知恩圖報的道理,能背誦古詩。在精讀感悟這一環節里,我按層次設計了兩個大問題,每個問題里有三個小問題。第一個大問題即對1——3自然段的理解是重點。學生對這個問題匯報得相當不錯,而且連我沒想到的,他們都說出來了,很細很透徹。讀得也十分棒!理解了母愛的偉大和無私。知道了作者熱愛母親、思念母情的情感。由于第二個問題品析第4——5自然段沒完成,所以也就沒讓學生利用書中的語句去解釋古詩的意思。也沒能讓學生互背互查古詩了。先完成了對重點段理解的作業。但我深信,學生在第一課時熟讀課文中就已經把故事背下來了。意思也在文中能找到。只是因為我在導學案設計精讀感悟問題時不太合理造成的。

  這節課如果把精讀感悟的六個小問題縮成兩個有概括性統領文章的問題讓小組去綜合研讀,效果一定會更好。或者,如果換種方法來教學我想也行:先用多媒體出示《游子吟》這首詩,引出第五自然段做導入語,在精讀感悟時,只有重點研讀第1——3自然段了。可以在品讀時直接用部分的語句解釋古詩的意思了,邊朗讀遍體無文本作者的情感。生生互動、組組質疑,教師點撥,共同解決疑難問題,那樣的話,效果可想可知,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三、小組合作效果明顯,但沒有應變能力。合作中可以看出學生積極主動,善于交流、勇于探究、互幫共識。學生再整節課中處于主體地位,學生質疑也別有一番情趣。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也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但從這節課學生的表現中,我也發現了許多弊端:在小組站起來匯報成果時,由于一時緊張而無語時不會自救,小組長應該想別的組進行求救,讓別的組來解決自己會而表達不出來的內容,學會應變能力。這個是非常可以的。只要在互相問答交流中學會知識,能夠理解實際問題,就是好樣的,這點我得培養學生。

  我們高平教委有八年課改的宏偉規劃,我認為自己作為一線教師,應該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在課改實踐中前行;在反思中勇于改進;在改進中不斷完善自我的教學方法。不能敷衍了事。

  總之,學生不僅是以家為單位的希望,更是祖國的棟梁。隨著時代的迅猛發展,課改勢在必行。為了讓新一代兒童能夠承載改革社會的重任。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該在節節課拿出自己的實干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去啟發引領一批時代的有創造能力的智慧型兒童。培養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任,讓他們學會自主學習、積極主動參與,勇于探究創新。讓課堂充滿創造,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母親的恩情》語文教學反思5

  (1)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學生是獨立的個體,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因此在學習課文時,老師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充分地去讀。讀也不是機械地重復,要使每一步讀都有目標,讀中還要進行思考,有所悟,有所得。

  (2)課堂不是一個簡單知識傳授的場所,而是學生生命成長最重要的陣地。教學中,老師要讓學生與教材、與作者、與同學、與老師對話,視閱讀教學為師生共同經歷、共同生成的重要生命活動。學生借助于朗讀,讓語言文字勾起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體會到母愛的偉大。有了真實深刻的體驗再來讀語言文字,此時,文字是從他們內心深處流淌出來的話語,更具有了一種新的生命力。這樣的朗讀才是真正入心的。

  (3)巧妙運用插圖,增強對詩句的感受。學生通過悉心觀察,用心品讀,一下子就進入了角色,體會到了畫面所描繪的情境。學生已不再是學生,他們忽而變成了不辭辛勞的母親,忽而又成了感念母恩的孟郊,有的哽咽著,有的讀得眼淚都出來了……情感表露是那么真切,看來是真正入文了。

《母親的恩情》語文教學反思6

  這篇文章通過寫孟郊要出遠門,母親深夜縫衣、天明送別的情景,以及孟郊由小草沐浴太陽光輝而觸景生情,聯想起母親的關懷之意,進而引出他50歲時寫的《游子吟》,反映了詩人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抓住一些重點詞句讓學生體會母親的恩情。我從“出遠門”入手,指導學生對比現在出遠門的方便,古人出遠門的不易,來體會孟郊母親的“兒行千里母擔憂”的心情,通過引導學生補白省略號所省去的母親的心里話,來進一步體會母親的不舍。借助“補”的手段能讓學生去感知,去縮短時空距離和心理距離,從而排除閱讀障礙,深入文章的內核,正確透徹地理解文章的內涵,提高閱讀能力。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遇到了障礙。理解句子“他看到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發,眼睛濕潤了。”我指導學生說說這里的他是指誰?學生都能正確回答:“孟郊”。“誰的眼睛濕潤了?”這個問題答案就不統一了,有的認為是孟郊的眼睛濕潤了,有的認為是母親的眼睛濕潤了,因為母親不舍得孟郊的遠行。面對這些疑問,我想主要原因是學生還沒有認真研讀文本,沒有深入到孟郊以及他母親的內心深處去感受,去體驗,所以想之不深,體之不切。在處理這個問題時我并不急著去解釋,而是放手讓學生再讀課文,然后讓學生進行簡單的辯論,各自圍繞自己的觀點說說理由,通過思辨,學生終于同意了“是孟郊看到母親的白發后,不由得感動而眼睛濕潤”這一觀點。

  有時,放手也是一種美!

  《母親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詩,課文是以講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詩《游子吟》。故事是詩歌意境的展現,詩歌是故事的凝聚,詩文交融,更讓人體會到母親恩情的珍貴。

  全文的感情基調在于“恩情”一詞上,為了讓學生感悟母親那份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心,我在教學第一小節時,首先提出了“默讀課文第一小節,用‘~~~~’畫出讓你感悟到母親的恩情的句子。”的閱讀要求。學生在讀讀、畫畫中,找到了句子“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在此基礎上,我又追問了一句: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了母親的恩情?學生們很快找到了“夜深了,一針針、一線線”,再借助課文插圖,讓學生把感悟到的感情用朗讀表達出來。我又抓住了其中的一個省略號進行擴展,“母親除了擔心孩兒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她還會擔心什么呢”孩子們都說得很精彩。充分體會了母親的一片關愛之情。由此,用同樣的方法教學下面的自然段,更深地體會文中母愛的偉大和詩人熱愛母親、不忘母親的感情。

  《母親的恩情》生動的展現了孟郊遠行,母親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體現了詩人熱愛母親,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本文語言質樸,意境純美,感情真摯,適合學生閱讀.當學完課文后,我問學完了課文,你想到了誰?想到了什么事?我班有個學生站起來說,我想到了我的媽媽,有一次,我得了急性闌尾炎,因為很痛馬上要昏倒了,媽媽急忙把我送到了附近的醫院,由于當時情況緊急,媽媽忘了拿錢,于是她又急急忙忙地趕回家拿,當時她急得都要哭了。他說著也眼淚汪汪(我想:這個學生情商真高!)我也被她感染了,(想到有幾次自己的孩子才幾個月,高燒不退,在醫院吊水)忍不住眼圈紅了,此時教室里鴉雀無聲,大概學生都被感動了,也許也勾起了自己的回憶,我說是呀,急兒女所急這就是媽媽的愛呀!接著我們又交流了下去,又一個學生說:“有一次,我身體不好,大便拉在身上了……”沒想到,還沒等他說完,小朋友都哈哈笑了起來,剛剛才建立的感人氛圍一下子就被破壞了,我心里很是惱火,很想破口就罵。可一想如果現在就罵學生個沒頭沒腦,很有可能待會兒的交流會陷入僵局,于是我沒有理睬他們,接著剛才的同學問,后來誰幫你洗掉了贓物,他很認真地說是媽媽,我接著話鋒又說:“如果是別人,早就走得遠遠的了,是媽媽,還是媽媽,不嫌臟,不嫌臭地默默地幫你洗干凈了。”(這時教室里的笑聲已經小了一些)我抓住時機又說:“能理解媽媽,懂得媽媽這份愛的孩子,此時已經被媽媽感動了,再也笑不出來了。”聽到這話,剛才笑的那部分孩子不再笑了,接著我們又交流了下去……

《母親的恩情》語文教學反思7

  首先,在導入階段,以《世上只有媽媽好歌曲》開始,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很快走入文本,這和本科主題也是切合的

  其次,當課題中有生字時,結合課題學習生字,讀準字音.

  然后,在讀了課題以后,設計“你想知道什么?”這一問題,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附:教學片斷

  1、唱《世上只有媽媽好》,說說你的媽媽是怎樣關心你的?

  2、小朋友們,每個人都受到母親的關懷和愛護,不管是古代的人還是現代的.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篇課文,就是說古代詩人感受母愛而寫詩的事。

  解題,結合學習題中生字“恩”

  1、板書課題:母親的恩情

  2、出示生字、教認

  3、“母親的恩情”這個題目的意思是母親對子女深厚的情意

  4、齊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老師一邊聽學生的問題一邊輕輕地在題旁打問號。)

《母親的恩情》語文教學反思8

  《母親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詩的課文。文包詩這種課文類型是蘇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詩教學的新課型。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詩包含在一篇簡短的文章里,生動地介紹了與古詩相關的背景知識及創作本詩的具體情境。可以說:“詩”是“文”的中心與升華。在教學時,我主要圍繞“文與詩”的聯系來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通過深入文本故事,聯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激發情感、想象,從而體會母愛子、子念母的一片真情。在細節上,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自然段主要抓“夜深了……一針針。。她想……”這句話,通過看課文插圖,理解“一針針”“一線線”的意思,引導學生品味:從母親在燈下一針針一線線的縫補衣服,你知道了什么?再聯系上句中“忙著”一詞,體會出母親為兒日夜操勞的辛苦,然后通過想象:母親會在心里想什么?進一步感受母親對兒子的牽掛疼愛,最后通過朗讀表現母親把對兒子的愛縫進了衣服里的無私關愛之情。

  第二自然段圍繞想象孟郊和母親分別時的情景,說一說母親怎樣叮囑兒子,兒子心里怎樣想的,體會母子間的深情,為下面解決難點鋪路。

  第三自然段處理好比喻句:母親就像太陽,母愛就像春天里的光輝。我這樣引導:回想平時媽媽照顧你的事情,從而體母愛就像陽光,無處不在,細致入微地溫暖著小草。并抓住“撫摸”一句,讓學生模仿做一做動作,激發學生的情感,體會母愛無法回報,從而懂得:“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意思。

  最后一段,我設問:雖然母親的恩情,我們無以回報,但是我們要報答嗎?你怎么報答?學生們說了很多:給父母端茶送水遞拖鞋,陪父母聊天,給父母表演節目,幫父母做小家務之類的小事,教師的適時引導,幫學生把道德認識與具體的道德生活聯系起來,指明了學生道德活動目標。

  課后,我讓學生給母親做一件事,把想對媽媽說的心里話寫下來。

《母親的恩情》語文教學反思9

  教學內容:

  蘇州教育出版社第四冊書中課文的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理解《游子吟》的意思,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之情,教育學生從小體貼、孝敬父母,懂得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并對全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進一步地理解和體會母親的恩情。

  二、 精讀課文

  課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母親的恩情的呢?自由讀課文第一、第二小節,邊讀邊找出令你感動的句子。

  教學反思:給學生自我感悟的空間,尊重學生的選擇。

  生:有一次,他要出遠門了,母親忙著給他縫補衣裳。這一句話感動了我。

  師:為什么?

  生:孟郊要出遠門了,母親忙著給他縫補衣裳,我認為“忙著”一詞體現出了母親的恩情。

  師:很好,哪位同學能用“忙著”說一句話?

  學生造句略。

  師:還有哪句話感動著你?為什么?

  生: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的縫著這一句話感動了我。我看到了母親縫衣時的認真。

  師: 你體會得很好,你覺得應該怎樣讀這句話?讀讀好嗎?

  生:應該把一針針一線線讀重。

  反復讀這個句子,在讀中讓學生體會母親對孟郊的愛。

  教學反思:應該抓住“一針針一線線”和“又細又密的針腳”聯系起來,這樣能幫助孩子們更進一步感受母親深深的愛。

  師:通過讀這句話,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仿佛看到了媽媽正在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衣服;我仿佛看到了媽媽頭上的白發又增加了好多……

  師小結:(這說明了媽媽的愛真真實實地體現在行動中)。

  齊讀課文第一小節,再次體會孟郊母親的恩情。

  師:還有哪些地方感動著你?

  生:他看到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發,眼睛濕潤了。

  師:好,劃出濕潤一次,誰理解這個詞的意思?

  生:孟郊被感動了,想哭卻沒哭出來,眼淚在眼眶中打轉。師:是呀!母親的恩情深深打動著孟郊的心,他的眼睛濕潤了,你覺得此時的孟郊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

  教學反思:發散思維,讓學生站在孟郊的立場上體會母親的恩情,在練說中讓學生學會感受偉大的母愛。同時也為孩子們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情境。

  生: “娘,你辛苦了”.(師:他知道在古代稱娘,我們現在叫媽媽)“我會回來報答你的.” ………

  師: 誰來讀讀第三自然段,看看孟郊想了些什么,說了些什么?(讀得真棒)

  師:你聽出來了什么?

  生:母親的恩情很深;母親的恩情是什么都代替不了的. ………

  生:母親的恩情是用多少金錢都買不回來的. ……

  教學反思:給學生自由的表達空間,讓學生自己真實地體會和感悟,此時的學生,對母親的恩情已經體會得很到位了。

  師:“針腳”你知道是什么嗎?

  把又細又密畫出來,你從這個詞中體會到了什么?

  生:體會到了母親為孟郊做了很多……

  師:你來讀讀這一句話。大家一起跟著他讀一下。

  師:讀句子:(1)“母親的慈愛,就像這春天里太陽的光輝。

  (2)“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這春天里太陽的光輝嗎?

  師讀句子讓學生比較。

  生:第一句更好。這樣更強調了母親的慈愛。

  師:孟郊將他母親的恩情銘記在心,就在他50歲時寫下了一首著名的詩——《游子吟》。誰來讀讀這首詩?

  感嘆號怎么表達出來?

  師:齊讀。你覺得這首詩跟課文內容有內在的聯系嗎?

  生:有。“又細又密的針腳”——臨行密密縫。

  師:確實,這首詩就是課文內容的再現,我們再一起讀一下這首膾炙人口的小詩。

  師:我聽出來了,很多孩子是飽含深情讀的這首詩,我想:此時的你也許想到了你的媽媽,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你的媽媽確實為你付出了很多很多,說說發生在你們之間的感動的事,好嗎?

  生:媽媽領著我去吃麥當勞,她總是看著讓我一個人吃,她卻不舍得吃。

  師:是啊!母親的愛體現在看你的眼神中。

  生:我去學乒乓球了,每天我學完歸來無論多晚、無論刮風下雨媽媽總是在車站等我接我(說著眼睛里已經有淚珠在打轉了)。

  師:媽媽對你的愛在默默的等待中。

  師:有一次,媽媽為了給我洗衣服,把她的手都洗破了……

  生:媽媽一冬為我買了三件棉衣服,而自己只買了一件. 生:在家里,媽媽不厭其煩地教我動手做事。

  師:媽媽對你的愛就在于不停地培養你的良好習慣。

  生:……

  師:從孩子們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發現,母親的愛不僅體現在語言中,行動中,更體現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師:同學們可能發現了,剛上課時我們在課題中恩情兩字的下面加上了著重點,你現在能不能理解什么是母親的恩情?

  師生共同總結:“恩重如山” “情深似海”

  師:現在你肯定有很多話想對你的母親說,是嗎?那我就代表你的母親聽聽你的心聲,千言萬語化作一句話,請你說一說吧。

  生: “我愛你,媽媽!” “感謝媽媽對我的關愛” “我一定好好學習,報答您對我的愛”……

  三、 總結全文。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天底下最無私的。在你的成長過程中,媽媽不知要付出多少的愛,孩子們,讓我們把對自己父母愛的回報體現在行動上吧。為父母做一件事,為父母操一份心,對父母說一句悄悄話,也可以把《游子吟》背給他們聽。最后,讓我們帶著對自己母親的感激之情,也帶著對孟郊母親的尊敬之情齊讀這篇課文。

  教學反思:孩子們是在濃濃的愛意中參與課堂活動的,整堂課師生都被偉大的母愛包圍著,我們用心去體會孟郊母親的恩情的同時,也回味著自己母親的愛,陶醉并被感動著……

  板書: 母親的恩情

  語言中 恩重如山

  行動中 情深似海

  點點滴滴中 偉大而無私

【《母親的恩情》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01-07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02-20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02-10

母親的恩情的教學反思02-17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01-05

《母親的恩情》的教學反思07-28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07-23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09-15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02-20

初中語文《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精選07-09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无线观看国产高 | 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 亚洲字幕中文在线乱码AV | 亚洲中文第一字幕 | 亚洲美女视频免费爽 | 亚洲欧洲在线另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