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1
在上《望廬山瀑布》這可時,導入我用了學生在之前上過的《廬山的云霧》這課,因為學生知道了蘆山的云霧的特點,現在來虛席蘆山的瀑布會使他們有熟悉感。這課時教材中第13課《古詩兩首》中的一首,這首詩詩描繪了壯麗的廬山瀑布,展現了詩人瑰奇的想像與創造力。本課重點是學生能把4個生字認識和會寫,還有能理解課文之中穿插的以描述瀑布的詞、句、文等,同時從不同角度激發表達欲望,增進學生語言積累,為他們從讀到寫做好遞進式鋪墊。
古詩學習對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很多經典能張口倒背,但對其中的字句、意境卻隔了一層,對學習古詩的方法更是不求甚解。所以要重視引領學生感悟詩境。我使用了課件的形式,讓學生能夠通過圖片加深對這課的理解,在上這課時對于有些上下文的銜接處處理的不是很恰當。還有在提問的方式上也應該加強。這樣才能使學生能夠對老師的課感興趣,帶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給學生古詩學習的方法,啟發他們抓住重點字詞品讀想象,借助課外閱讀文字激發學生書面表達欲望、積累運用語言。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2
坐下來,梳理這節課,真的像詩句中描寫的那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很多問題,在備課的時候,預想不到,只有上完這節課經過實踐以后,問題才會暴露出來。老師的問題,學生的問題,導學案的設計問題等等,只有經過這一節節的課堂實踐才能去發現,去解決。反思這節課,主要問題可以歸納如下兩個方面:
第一,導學案的設計。其實這也是檢驗教師對教材的把握和理解能力。這節課,我想達到的學習目標,第一就是讓學生會正確朗讀這兩首詩,A組和B組能背誦其中一首。第二就是理解兩首詩的大致意思,結合生活實際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可是一節課匆匆上下來,總是覺得時間不夠,問題一展而過,處理不透徹。所以,我覺得導學案真的要提前下發,在上這節課之前,教師還應該抽查個別學生對導學案的完成情況,因為,新的課堂模式,學生也在適應階段,需要老師的指導,有時候僅僅利用課堂的15分鐘學生很難完成一份導學案,而如果獨學在課堂中占用太多時間,又會影響后面的教學流程。另外,在一篇導學案的問題設計上,最好有一個可以讓全員參與共同解決的核心問題,比如說這節課的古詩學習中,如果第四題能加上“創意大考驗:我們小組能選擇其中一種方式展示我們組最喜歡的一首古詩(讀、寫、背、演……)”,我想學生不管選擇哪一種方式小組都會群策群力,積極參與的,實際上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對古詩的讀和理解都已經達到了,而且還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可是,正是因為,導學案沒有想到提前下發,覺得課堂時間不夠,所以在設計時省略了這一題,這也是導致這節課學習目標得不到完成的直接原因。其實,“學海拾貝”的第一題和第二題學生完全可以在課外完成,不用占用課堂獨學時間。所以,從最近的這幾節課,可以看出,導學案的使用和設計非常重要,老師要好好利用好這個課堂抓手,這樣才能使“高效課堂”成為真正的高效課堂。
第二,學生課堂的很多養成習慣亟待培養。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就成了課堂的主人。所以,這個“主人”就應該有主人的樣子和氣質。課堂展示的時候要大方,自然,聲音洪亮,要學會與臺下同學的互動,臺下的聽展者也要學會認真傾聽,尊重別人,因為,課堂老師講的少了,如果不會傾聽學習伙伴的發言,就不會有課堂的點評質疑和補充,而且學習的難點和重點也很難突破。而這一切的實現就要求,課堂上老師的評價機制要跟上。沒有及時、公正的評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的參與性就很難提高。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感謝校長耐心及時的聽課、評課,讓我能夠更加清晰的認識自己的課堂,反思自己存在的問題。成功不易,堅持更難,可是課改之路真的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去鉆研,付出更多的耐心去實踐,堅持我們當下的選擇,只有這樣,“高效課堂”才能早一日實現真正的高效!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3
在這堂課里我設定的目標有兩個:
1、詩配樂的形式,增強古詩的感染力,提高幼兒誦讀古詩的興趣。
2、理解詩句,能完整朗誦古詩。
我先讓幼兒觀看了瀑布視頻,帶給幼兒充分的直觀感,感受又高又大,氣勢宏大,景色非常美麗壯觀的瀑布,讓幼兒對瀑布有一個較為深刻的印象,然后再告訴幼兒“古代有位偉大的詩人叫做李白嗎?有一次他外出時看到了瀑布,他覺得瀑布非常的美麗,于是就寫下了一首關于瀑布的詩.“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第二個環節是教師配古典音樂《漁舟唱晚》有感情的朗讀古詩。這個環節中我朗讀了兩次古詩,這兩次的朗讀主要是讓幼兒能夠熟悉古詩名字、詩人、和古詩里的內容。接下去第三個環節:理解古詩內容,師逐句講解古詩意思。在幼兒能熟悉古詩的基礎上讓幼兒理解到這首古詩的意思是:在陽光的照射下,廬山的香爐峰升起紫色的云霧。一條白練似的瀑布從青翠的山壁間跌落下來,好像一條大河掛在山前。那長長的瀑布飛快地直往下瀉,真讓人以為那是銀河從九重天外落了下來。在講解時我邊出示了圖譜,讓幼兒能夠對理解古詩能更深入,也為下一個環節幼兒學習朗讀古詩做準備。但是在這個環節中我出示圖譜時犯了一個大錯誤,耽誤了不少時間:在此前我已經把圖譜粘貼在了黑板的背面,但是在拿的過程中我從右邊轉過去拿卻從左邊出來。我還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進一步完善教學中的許多不足之處。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4
廬山瀑布,多么壯觀的景象!詩人李白運用極其夸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一開始教學古詩,我便設問:知道廬山在哪嗎?之后馬上放廬山的風景圖還配上優美的音樂和自己的解說詞,一下便把孩子們帶入了景色迷人的廬山。當播放結束時,孩子們還是那如癡如醉的神態,我心中一陣暗喜:接下來的朗讀和領悟詩情不會有問題了。的確,后面的朗讀真的不錯。之后,我們真的看到了搖頭晃腦的小詩人抑揚頓挫的誦詩聲。
領悟詩情這塊,我覺得這首詩有一定的難度,孩子們似乎受到了圖片的影響,逐句逐句地對詩去進行解釋。我想今后還得想些辦法,好好引導孩子們去領悟詩的大意即可。
這節課我做的不夠的地方有許多:
一、把三四兩句詩給分開品析了;丶覞撔脑僮x詩文,“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兩句其實是一個整體,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瀑布從高處落下,流得快、直、美。而我在學生理解后,沒有把兩句詩整合起來品析,破壞了瀑布流態的整體之美。
二、時間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緊。在“細品詩句,領悟詩情”環節花了太多時間,個別讀太多。以至“聯類比照,感悟詩風”這環節匆匆帶過,原來預設時自認為的亮點就這樣以遺憾告終,寫字教學也無法進行,作業也忘布置了。真是有“虎頭蛇尾”之感。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5
知識學習的同化理論認為:一切新知識的學習都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展開的,牢固地掌握學過的知識,并找到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將有助于新知識的學習。在教學古詩《望廬山瀑布》時,我讓學生聯系曾經學過的詩歌《瀑布》,展開想象,訓練說話,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望廬山瀑布》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作品,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描繪出一幅氣勢磅礴的飛流瀑布圖。那么,怎樣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那磅礴雄偉的氣勢呢?在學生欣賞意境、感受美景時,我設法讓學生聯系《瀑布》,巧妙地進行知識的遷移與鋪墊。在學生感受“瀑布掛前川”時,讓他們想象真是“千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在學生體會“飛流直下三千尺”時,讓他們想象發出的巨大聲響。好像疊疊的浪涌上岸灘,又像陣陣的風吹過松林”;沖到潭下,濺起一團團水霧,隨風揚起,“如煙,如霧,如塵”。這樣,學生找到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感受得深,理解得透。有一位學生在用自己的話。
口述詩意時這祥說:“太陽照在香爐峰上,紫色的煙霧不斷升騰。遠遠望去,瀑布像是掛在山前的一條河流,真是‘千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瀑布飛快地直沖下來,足足有三千尺長啊!發出巨大的聲響,‘好像疊疊的涌上岸灘,又像陣陣的風吹過松林’。沖到潭下,濺起一團團水霧,‘如煙、如霧、如塵’。詩人想,可能是天上的銀河從天的最高處落下來了。”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6
今天上《望廬山瀑布》及杜甫的《絕句·兩只黃鸝明翠柳》主要是以自讀自悟的方式進行。
沿過去古詩學習中感受詩的意境的教學及學習基礎,在教學《望廬山瀑布》時,我讓學生觀察文中插圖,讓學生通過插圖大致了解詩人所占位置和所見的景物。在看圖后,我認為學生對詩人所處的位置應該了解得比較清楚了,但設想到,學生眼里有山頂,山崖,山腰山腳,就是沒有“遠處”一詞。我只好笨拙地引出:是在遠處還是在近處?。由此看來,在成人眼中,很快而且很容易想到的“遠處”卻讓我在孩子們面前大跌眼鏡,他們的思維是直觀的,形象的,而遠處是從直觀抽象出來的。因此,我們讓學生品析時就不能只憑老師自己的理解去界定你的教學或學生的學習是否有效。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我調整了一些方式,盡可能從學生的形象、直觀的思維入手,對體會廬山瀑布的壯美,盡可能讓學生從可抓、可摸、可聞、可見的東西入手,再在此基礎上體會全詩。如理解“望”字,我先讓學生看老師的幾個動作,讓學生從老師的動作中直觀感受,找到有關望的詞語,如“看”,“瞧”“瞅”“眺望”,“遙望”,“仰望”,等,然后聯系課文插圖,應用“遙望”用自己的話說:在遠遠的地方看,再想,為什么要遠遠的看的,這樣學生聯想到了瀑布的高與大,從形象實體體會其壯美,然后讀詩,體會詩中寫實的部分“掛前川”,進一步感受其高大,為下一步體會“飛流”句做了較好的鋪墊。
體會詩的意境是學習古詩的非常重要的方法,這種意境有時靠人們的言傳,就破壞了個人對詩境的理解個性,而作為教師又不能不講,不講學生就很難理解,就如“飛流直下三千尺,這樣以夸張手法表現的意境,學生是不容易體會的,因此,教學中就要想辦法縮短學生現有關知識與詩的意境的距離,以便,更好地體會。如前面對“望”的理解就是從直觀的觀察到實景的觀察再到句子的描寫,層層遞進,而對“望”字的理解,又成為學生理解全詩的一座橋梁,這樣對“望”字的品讀,理解就應當是有效果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如能抓住關鍵詞、句,以達到對詩的理解,應當是我們作為語文教師的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7
教學《望廬山瀑布》這首古詩,我仔細研讀了教材,查閱了大量資料,把感受廬山瀑布的壯美、感受詩人豪放、夸張的詩風、朗讀古詩的情感相結合。一節課上完,受益頗多,感慨頗多。我覺得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兩點:
1、游戲與兒歌是二年級孩子特別喜歡的活動,開課伊始,先播放古詩改編的兒歌,緩解孩子們的緊張情緒,學生處于興奮狀態,趁勢激起學生課文的欲望:唐代大詩人李白游了廬山瀑布后詩性大發寫下了千古名詩《望廬山瀑布》,同學們想不想學?帶領學生以飽滿的情緒,進入了學習古詩的最佳狀態。這為整節課做了很好的鋪墊。這也就是“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接下來是朗讀和領悟詩情。
2、理解詩意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緊抓關鍵字詞幫助學生理解詩意,進而有針對性的指導朗讀。
生:先產生再升起,把煙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
掛:瀑布本是流動的,作者卻巧妙地將動態定格,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的美麗壯觀。
飛、落:寫出了瀑布凌空而出,噴涌而下。三千尺:夸張手法
通過品味,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正是通過寫自己所看到的,所聯想的,表現了瀑布磅礴的氣勢再反復誦讀體會情感。指導學生反復誦讀,欣賞意境美,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理解中讀,相輔相成。
本節課還需要改進的地方有:
1、把三、四句詩給分開品析了。潛心再讀詩文,“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兩句其實是一個整體,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瀑布從高處落下,流得快、直、美。若分開品析,則破壞了瀑布流態的整體之美。
2、時間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緊。字詞教學的環節占用了太多的時間,導致朗讀環節時間比較倉促,學生的朗讀指導不太到位,沒有把古詩的意境讀出來。
3、對課堂的生成處理的不夠嫻熟,對學生發言的指導不太到位。
總而言之,我覺得一堂成功、有效的課既離不開教師精心的“預設”,也不能沒有學生精彩的“生成”,讓預設與生成相統一,關注學生在課堂中處處閃現的生成點,學習處理好生成點中的智慧火花,學習處理課堂教學中生成與預設之間的關系,是我以后前進的方向。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8
4月7日,全縣西片古詩教學研討會在采花小學舉行。當我上完《望廬山瀑布》一課后,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感受頗深:要想上好一節課,真的要花很多的時間與精力。真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呀。從最開始的備課,到最后的授課,這過程中有很多值得反思和思考的。
一、目標的確定要準確
《望廬山瀑布》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首古詩。這首詩歌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 詩歌很美,詩歌里蘊藏的畫面更美。他運用了極其夸張的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這是李白的名篇之一,讀起來朗朗上口,但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深入地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境,難度很大。畢竟,二年級學生的閱歷,感悟能力,知識水平還是很有限的。因此,目標的確定要準確。我也花了很大的功夫。第一次試講是在我自己班上上的,學生很熟悉老師的教法,也很靈活,回答問題也很積極,課中表現都很出色,感悟的也很深刻,只是花的時間很長,導致后面的寫字任務沒有完成。試講完之后,自我感覺不好。明顯的感受到,學生要深入地體會要的是時間,教師也時有越俎代庖的現象。我們學校語文組的老師也提出了意見,一致認為:二年級的詩歌只要求理解大意,重點是背誦。我吸取了教訓,將目標降低了要求。重點放在朗讀上了。目標中感悟詩意前加上了一個詞“粗淺的”。是的,作為教師,不管上那一課,首先一定要把目標確定好,不要隨意的拔高或降低要求。
二、導語的設計要精彩
一堂好的課,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要將學生深深地吸引住,讓學生想,樂學。在第一次備課中,我只在想,怎么讓學生多積累點知識,多了解一些大詩人的常識,沒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所以,在開課時繁瑣的向學生介紹李白的出生、經歷、字號、詩集等等。這真是徒勞無功,事半功倍呀!學生一點興趣都沒有,認真的學生還跟著讀一讀,不愛學的學生簡直不知道老師在做什么。就連我的激情范讀都沒能與學生產生共鳴。這樣的導入是失敗的,得改!在所有老師的幫助下,在激烈的討論中得出了結論:開門見山,直奔主題,直接出示瀑布的畫面,從視覺上清晰的感受瀑布的壯觀,一下子吸引住學生的眼球。在后來的教學中確實證明了這一點:好的開頭時成功的一半!
三、內容的安排要靈活
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主要是以識字、寫字為重點。一般有專門的識字,寫字環節。在開始的試講中,我也是先單獨識字,然后學文。結果是效果不好,時間也不夠。怎么辦呢?就連睡覺的時候我都在思考。經過反復地斟酌,我認為在文中識字比較好,一邊學古詩,一邊認生字。因為本課要認的生字只有4個,很少。這樣做既節省了時間,又聯系詩句理解了生字的意思,效果會好一些。如:學習第四行古詩的時候,首先就出示“疑”,教大家認、讀然后“找朋友”明白其意思:以為,懷疑。看到這么雄偉的瀑布從山頂上瀉下來,作者以為是什么呢?學生讀詩句,很快就會明白整句詩歌的意思了。這樣既學了詩句,又結合課文學習了生字,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四、朗讀的指導要細致
小學的整個語文教學都應當以朗讀為主,不管是那種類型的文章,都必須在讀中去感悟,理解,體會。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就更應當以朗讀指導為主了。教師的范讀,能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調,要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開課后,我為學生范讀了一遍課文。雖然,我在上課時課件出了一點小問題,沒有播放出配置的一點古箏的音樂,但并不影響我的范讀。我看見學生情不自禁的跟著我一起朗讀古詩,心里真的很高興。
課中,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自由讀,齊讀,小組長帶領大家讀等,悟出了詩歌中所蘊藏的優美的畫面時,教師一定要做具體的指導。那些字該重讀,詩歌的節奏時怎樣的,古人讀詩,吟詩時搖頭晃腦,聲斷氣不斷的樣子······這些朗讀的技巧,教師都要做細致的指導。讓學生從小就養成好的讀書習慣,不唱讀,不拖讀。由此而感受到朗讀詩歌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背誦古詩的興趣,從而積累古詩中的名句,做好長遠的打算,奠定基礎。今后在寫作中能信手拈來。正所謂:熟讀唐詩八十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要上好一節課,真的不簡單。必須經過反復的思考,反復的修改,反復的試講,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9
古詩是我國的文化精華。在《古詩兩首》的教學中,我始終以讀和圖為主,讓學生在讀中悟,在圖中感受。我在講授《望廬山瀑布》一詩時,導入部分以投影詩中插圖入手,讓學生對廬山瀑布有一個直觀印象,并使學生心靈得到震撼。在出示課題的時候,我利用圖層關系,將課題中需要學生學習的生字“廬”和“瀑”進行重點學習,以此來實現第一個目標。在“學文“過程中,我主要進行了以下教學:其一,自主讀文;其二,進行朗讀指導;其三,進行會認字學習指導和古詩配畫學習;其四,指導背誦。從目標上看,四個目標都已經達成,而且利用課文插圖和課件,很好地解決了重點和難點的教學。從效果上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體現。圖文結合,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趣味性和主動性。另外,利用田字格,讓學生將觀察到的生字送回家,從而來指導學生的書寫,這既讓學生獲得了一個實踐參與的機會,又充分體現了交互、參與的新課程理念。同時,這也體現了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設計策略,為師生搭起了一個交互的平臺,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教授《絕句》伊始,我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說說都看到了什么?然后根據圖來出示古詩,讓同學們在圖文并茂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同時以圖來輔助理解“千秋雪”、“含”、“萬里船”等詞,效果良好。這樣的教學也能很好地實現目標“感受大自然的美”。然后再利用多種朗讀方式幫助學生背誦課文。總之這一節課的目標得到了很好的達成,而且各知識點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實。另外,我還利用現實環境幫同學們理解古詩“窗含西嶺千秋雪”。我讓同學們將教室的窗戶當作一張白紙,然后看窗外的景色。同學們一看就知道了“含”的意思。
總之,這一節課更讓我明白,低年段不要過分注重課文字詞的理解,而要讓學生在反復的、多種形式的朗讀中自己去感悟,去理解,老師只是在這個過程中作引導。這一節課也讓我明白了,要利用好現實的教學資源,讓學生走出文本,利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去領悟。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10
小學的整個語文教學都應當以朗讀為主,不管是那種類型的文章,都必須在讀中去感悟,理解,體會。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就更應當以朗讀指導為主了。教師的范讀,能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調,要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導入部分先我是利用了多媒體來介紹廬山的風景,接著播放廬山瀑布的視頻錄像,讓學生對廬山瀑布有一個直觀印象,并使學生心靈得到震撼。開課后,我為學生范讀了一遍課文。雖然,我在上課時課件出了一點小問題,沒有播放出配置的一點古箏的音樂,但并不影響我的范讀。我看見學生情不自禁的跟著我一起朗讀古詩,心里真的很高興。
在古詩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通過“讀—理解—讀—誦”這4個步驟學習課文。在第一個讀中,學生做的很好,很快的解決了生字,還給生字找了一些課外的朋友。低年級古詩教學重在入情入境地計,而要讀得入情入境,只能從圖片、錄像上感受,或是聯系生活實際,在老師的情境語言中讀。我也尋找了大量的資源引導學生讀,《望廬山瀑布》一詩中的名句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我帶著孩子們看了課件高山瀑布的景象,讓他們感受到了“飛流直下”的感覺、領略了“三千尺”的高度和寓意,就有個別學生感言,真的“像天上的銀河落下來了”。 但是最終還是沒能達到預設的效果,反思自己,發現:只有放慢語速,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領略作者當時的心情,讀起古詩來才會更有味道。在枯燥的課文中,教師是學生學習路上的向導,有了教師正確的指引,學生的思維大門就會打開,一切看似疑難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課中,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自由讀,齊讀,小組長帶領大家讀等,悟出了詩歌中所蘊藏的優美的畫面時,教師一定要做具體的指導。那些字該重讀,詩歌的節奏時怎樣的,古人讀詩,吟詩時搖頭晃腦,聲斷氣不斷的樣子······這些朗讀的技巧,教師都要做細致的指導。讓學生從小就養成好的讀書習慣,不唱讀,不拖讀。由此而感受到朗讀詩歌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背誦古詩的興趣,從而積累古詩中的名句,做好長遠的打算,奠定基礎。今后在寫作中能信手拈來。正所謂:熟讀唐詩八十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總之, 要上好一節課,真的不簡單。必須經過反復的思考,反復的修改,反復的試講,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11
在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利用課件創設情景,播放有關大自然美景的圖片,再配樂解說,營造氛圍,讓學生置身于大自然中。然后自然導入到第一首詩《望廬山瀑布》,出示廬山瀑布的畫面,我相機配樂范讀,向學生展示廬山瀑布的美麗和壯觀,讓學生學習領略《望廬山瀑布》中所描繪的美景和詩人熱愛大自然,欣賞瀑布的氣勢宏大的激情,并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感染學生,收到了不錯的學習效果,并鼓勵學生大膽充分地展開想象,提高了教學效率。
在教學中,我重點指導理解“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的意境及詩人用詞的精妙,鼓勵學生動腦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色,并把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遺憾的是,本想讓學生把這幅畫面畫下來,因為時間的關系而作罷。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12
教學反思:
《望廬山瀑布》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體會
《望廬山瀑布》是蘇教版小學第六冊選編的一首李白的詩。本詩描繪了廬山瀑布壯麗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教材選編這首唐詩的主要意圖,一是豐富學生古詩的積累,從唐詩的音韻和諧、用詞精煉中受到熏陶感染,培養語感;二是通過理解詩歌內容,了解祖國山河壯麗,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那么,根據唐詩音韻和諧、用詞精煉的特點,我認為為了貫徹落實課標倡導的新學習方法,可以采用分步朗讀、逐漸深入的方法,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分散難點,各個擊破,從而達到本課的學習目標。
一讀,讀準字音
本詩雖然生字不多,但應提醒學生要讀準押韻的字。本詩押韻的字是煙川天,它們都是前鼻音,不要讀成后鼻音。另外,落字讀Luò,不要讀Lào、Là,銀河的銀讀Yín,不要讀成Yíng?上茸寣W生聽錄音,然后自己練習輕聲讀,再抽學生讀。讓其他學生辨析、鑒賞、糾正。這樣的安排,符合兒童好表現的特點,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創設了民主、輕松、互動的學習氛圍。
二讀,理解詞句
1、學生逐字逐句地自瀆,聯系上下文邊讀邊理解詞句的意思,如有不理解的,通過看注釋,解決。然后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互相釋疑解難。這樣做體現了課標中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要求。
2、教師出示課前準備好的詞語卡片,讓學生進行搶答,對以下有特色的詞語,教師要進行追問,引導學生體會本詩用詞精妙的特點,培養語感:
、佟槭裁醋髡咭f瀑布是掛在山前?(一個掛字更能體現長久的水流,飛快地從山上直瀉而下,形象表現出瀑布在遙看中的狀態。)
、、第三句中飛流的飛用的好不好?為什么?(用得好。因為這個飛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瀑布的急流飛奔。)從直下這一詞中可以體會到什么?(體會到山的高峻陡峭和瀑布飛奔而下。)
、邸⒆詈笠痪錇楹斡靡啥挥孟?(疑表現出作者對瀑布壯觀的驚嘆,因而產生了神奇、夸張的想象。)
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又豐富了學生的積累。
3、抽學生說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
三讀,體會情感
在學生讀懂了詩句的基礎上,就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1 學生自由讀,在讀中揣摩怎樣處理好重音、速度和停頓,怎樣表現詩句的情感。
2、展開交流,說說自己是怎樣讀以及為什么要這樣讀。教師相機引導:全詩描繪了瀑布飛流直瀉的壯觀景象,要讀出磅礴的氣勢。第一行中的生字描繪出云霧在日光照耀下不斷升騰,在香爐峰盤旋繚繞的動態,要重讀。第二行的遙字寫出詩人遠望的立足點,掛字極為生動形象,要略為重讀。這兩句要用欣賞的語氣,要讀得舒緩。第三行讀時要略帶夸張的語氣,聲調要從舒緩轉為高亢,最后一行要放慢速度,讀出遐想無限,回味無窮的感受。然后教師范讀,鼓勵學生進行評議、挑戰,形成師生互動的民主氛圍。
3. 學生采用各種形式反復朗讀,進一步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 放錄音,欣賞配樂朗讀,深化感受。
四讀,拓展延伸
1、小聲讀本詩,邊讀邊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
2、出示拓展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完成其中一至二題:
①、根據詩的描繪和自己的想象寫一篇導游詞,向大家介紹廬山瀑布的美景。
、、搜集有關廬山瀑布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展示給大家看。
、邸⒃娭忻枥L的美景畫下來。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13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詩六個生字,認識二類生字,能聯系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背誦這首古詩。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學習理解本詩的意思和作者創作意圖。
3.體會詩人對大好河山的贊美與喜愛之請。
教學重、難點:體會詩意,體會詩人對大好河山的贊美與喜愛之請。
教學準備:廬山風光資料。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
展示廬山瀑布的圖片資料,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可以聯系自己積累的有關古詩、名句等。
二、小組學習本詩中的生字。
1.廬:簡陋的房子;姓。(注意里邊不是盧)。組詞:廬山、廬舍、茅廬。
2.三顧茅廬:1.原指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接受邀請,就任軍師,首戰用計火燒博望坡,大敗曹兵,立下了戰功。2引申為剛走上社會或工作崗位,經驗不足。
3.瀑:瀑布、飛瀑。爐:火爐、鍋爐、爐子。遙:遙遠、搖不可及、遙控。疑:懷疑、疑問、質問。銀:銀河、銀色、白銀、銀子、銀兩。
三、小組合作,根據預習資料和書中主力理解詩意。
1.廬山:我國名山之一,在江南省九江市南。
2.香爐:指香爐峰,是廬山西北部的一座高峰。它山峰形狀尖而圓,峰上煙云聚傘繚繞,就像一座香爐,因此得名。
四、配樂朗讀本詩。
五、嘗試背誦古詩
六、古詩大擂臺,背一背,看誰會背的李白的詩多。
七、補充《早發白帝城》。
詩意:黎明,為我送行;彩云,籠罩著白帝城。一葉輕快的小舟,會把我帶到千里外的江陵,兩岸的猿猴,不停啼叫。小舟載著我的歡樂,穿過了,重重高山,重重險峻。
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節縣東帝山上。東漢末公孫述據此,據稱殿前井內首有白龍躍出,囚自稱白帝,稱山為白帝山。城為白帝城。
八、作業。
1.背誦兩首古詩。
2.寫生字。
九、板書設計。古詩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14
今天上午考試,為了感進度,雖然知道下午的課效果不是很好,還是想去上新課了。而且,學校給我派來了一位小徒弟,我這個小師傅不能每天讓人家聽復習課啊,于是我就準備準備,小徒弟坐在教室后面,雖然沒有像教研員在聽課時的緊張,卻也有一分想以身作則的責任,感覺到了一絲辛苦,F在體會到,要做好師傅真難。想到了師傅王老師,每次為我聽課、評課一定費了不少心思啊!
今天我上了《古詩兩首》中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說實話,古詩我是不會上的。但我還是感情飽滿地走進了教室。我開門見山地說,我們今天學習新課《古詩兩首》,通過預習,誰已經記得了我們要學哪兩首詩,學生回答后,我板書,因為“瀑布”估計有很多人要念錯,于是我想讓學生念好題目。之后,又問學生:那你知道這兩首詩分別是誰寫的嗎?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李白和杜甫。李樂天還向大家簡單地介紹了李白和杜甫,李豪磊也告訴大家李白被稱為詩仙,杜甫被成為詩圣。我很高興大家知道這么多。
一、讀得正確
師:一位是詩仙,一位是詩圣,他們都是作詩的高手,他們在游覽祖國山山水水時,寫下了這兩首優美的詩,愿意去領略一下其中的美嗎?
生:愿意。
師:那先讓我們把詩讀正確。自己借助拼音把兩首詩讀正確。
(學生大聲讀詩)
師:誰能把第一首詩念正確了?
(請了三位學生來讀詩,要求學生評價時只看正確與否)
二、讀得有節奏
師:下面我來讀讀這首詩,仔細聽老師在哪里有停頓,請用小斜杠劃出來。
(我拿了鮑中天的語文書到實物投影儀上展示,他是完全正確的)
師:說明鮑中天聽得非常仔細。現在大家能把這首讀得有節奏嗎?
(學生又一次大聲練讀起來)
(我又請了三四位學生來讀,基本能讀出節奏感了,又請全班同學來讀)
三、讀懂題目
師:讀得正確了,讀得有節奏感,那還不夠,我們還要讀得美,讀得有味道,是嗎?那讓我們先讀懂這首詩吧。
師:讓我們從標題入手。讀讀題目,你讀懂了什么?
生1:望廬山瀑布,就是看廬山瀑布。
師:那李白為什么不用《看廬山瀑布》呢?
生2:那樣不好聽。我覺得望是遠遠地看,題目是遠遠地望廬山上的瀑布的意思。
師:說得很有道理。一起來讀題目。
四、讀懂詩句
師:那“日照香爐生紫煙”是什么意思?對照圖,看看字面意思,說說看?
生1:太陽照著,煙霧像香爐一樣地冒出來了。
師:沈貫說對了“日照”的意思,就是太陽照的意思。那其他部分誰還有話說?
生2:太陽照著香爐冒出了紫色的煙霧。
師:你說對了“紫煙”就是紫色的煙霧。那什么時候,云霧會有紫色的?
生3:早上太陽剛升起來的時候。
生4:還有傍晚太陽落山的時候。
師:有人天黑了去山里看瀑布嗎?很少吧。所以是初升的太陽更好些,F在為止只有“香爐”沒有人說對,它不是真的香爐,而是……
生5:香爐峰。
師:對了,因為那座山峰樣子像香爐被人們取名香爐峰,它是一座山峰。那誰能連起來說說了。
(我請了三位學生才講好,聽的習慣很差。)
生:早上的太陽照著香爐峰,升起了紫色的云霧。
師:讀好這行詩。
師:“遙看瀑布掛前川”又一幅怎樣的畫面呢?
生1:遙是遙遠,遙遠地看瀑布掛在……
師:誰來補充?
生2:遠遠的2望過去,瀑布掛在山前。
師:看來大家都對這個“川”字意思不理解,查吧。
(這一招是立老師剛教我的,用用看靈光不)
(學生很快查到是河流的意思)
師:那是遠遠的看,瀑布掛在河流?不對啊!
(大家都不吭聲,我來講)
師:遠遠地看,瀑布像一條大河掛在山上。
生:啊?不過挺像的。
師:讀好它。
師:從“飛流直下三千尺”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么?
生1:瀑布很長,有三千尺呢!
師:人們沒有去量過是不是三千尺,但是為了說明瀑布很長很長,說得好。
生2:我讀懂了瀑布流下來速度很快,而且筆直地往下流。
師:一下發現了兩點。正因為筆直地流下來,所以速度非?。
師:誰能讀出瀑布這樣壯觀的氣勢來?
師:“疑是銀河落九天”與“飛流直下三千尺”連起來是千古名句啊。誰知道這句是什么意思?
生:好象是銀河從天上落到地上來了。
師:說得很好。我來補充,古時候人們認為天有九重高,所以用”九重天”來指天,或形容天很高。所以可以說好象銀河從九重天落了下來。說瀑布就像銀河一樣。誰能讀出這種夸張的語氣來。
五、讀得有味道
(最后知道大家把整首詩連起來讀好,下課)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15
在教學《望廬山瀑布》中,我嘗試新的教學方法。
一、 由學生自由背詩,有學生背誦到這一首詩時引入新課
很多學生在幼兒園時就已經會背很多古詩,我引導學生背誦自己會背的古詩,當有學生背到這一首時我讓學生嘗試自己默寫,我來朗誦,對于學生不會寫的字,允許注拼音,這一過程大約需要10分鐘。因學生寫字速度、對句子的理解程度都有不同,所以默寫出來的詩千差萬別。我巡視中發現大部分學生寫完時,我在黑板上板書,讓學生一一對照,讓學生在修改時問一下自己為什么這樣寫,同時結合掛圖看美景。我認為在糾正錯別字中學生很容易理解詩意,如“望”就是看,望廬山瀑布就是看廬山的瀑布。李妍寫的是“暴布”,她認為這個字是多音字,在糾正這個字時引導學生開動腦筋,怎樣記住這個字,有學生說:“水流的太暴了,就成了瀑布。”通過直觀的看圖啟發學生:“流的暴的水就是瀑布嗎?”細心、動腦的學生看出來了:“在高高的山上流的暴的水就是瀑布!备攥摤撏瑢W穿插了一個腦筋急轉彎:“什么布剪不斷?”多種形式的交流讓學生對瀑布不僅有直觀的認識,更有自己獨特意義的見解。
二.在糾正錯別字過程中,學生理解了詩意,在直觀感知的基礎加上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學生背誦起來更容易,指名背、互背、接力背等多種形式記憶。
三、你喜歡哪個詞?哪個字?哪句詩?說說你自己的看法。
很多學生喜歡“遙看瀑布掛前川”和“飛流直下三千尺”,學生解釋是“遙”的意思是遙遠,遠遠的看瀑布像白布掛在上面,而且在動,很美。有的學生說“飛”是速度很快,有三千尺,(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三千尺)很高很高,如果有機會,一定去看看,用眼鏡發現美、欣賞美,用耳朵去聽一聽瀑布飛下來的壯觀。
接著我準備讓學生默寫一遍古詩,加強記憶的同時想像美麗的瀑布,邊想像邊默寫,還安排了葉圣陶先生寫的《瀑布》讓學生欣賞,但由于學生默寫速度慢,后面的內容沒有進行。
在本節課中,我認為古詩教學可以分為四步:
1、教師朗誦,學生默寫。
2、教師板書,學生糾正錯別字,再出示掛圖引導學生理解詩意,反復誦讀。
3、再次默寫,將詩、意結合,進行感情升華。
4、拓展訓練。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09-24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09-19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10-09
望廬山瀑布的教學反思11-05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01-27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03-16
望廬山瀑布的教學反思10-27
《望廬山瀑布》的教學反思11-29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09-07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