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百分數應用題》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百分數應用題》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百分數應用題》教學反思1
在總復習中,把分數除法應用題、分數乘法應用題和百分數應用題放在一起進行對比練習。我針對這個題目的教學復習,先讓學生自己先在家里獨立完成,并寫一寫每個小題的等量關系。并且,讓學生思考一下,解決這類應用題的關鍵是什么?然后,在課上統一講評。我對于第1個小題,我先示范讀題,讀出題目的重點條件,注重語氣和語調。然后讓孩子回答自己找到的等量關系,如果孩子找到的等量關系不對,或者不是順向思維的等量關系,就再次引導一下孩子,看能不能說出另外的等量關系,實在說不出就讓其他孩子來補充,并說一說自己是根據那句話找到的等量關系。
第1個小題:一件商品原價125元,降價20%,現在的售價是多少元?
降價20%是降了誰的20%,也就是這個題目的單位“1”是誰?讓學生先試著復習找單位“1”的方法。然后接著問,這個題目的等量關系是?
學生很積極地舉手回答,有的說:原價—原價×20%=現價。有的說:原價×(1—20%)=現價。老師接著板書等量關系,并寫出對應的算式。
第2個小題:一件商品降價20%后,現在的價格是100元,這件商品原價是多少元?
降價20%是降了誰的20%,也就是這個題目的單位“1”是誰?然后接著問,這個題目的等量關系是?讓學生說出等量關系后,那怎么列算式呢?學生會說:單位“1”未知用除法,也可以列方程。老師也對應著在黑板上寫出算式。
總之,由于數學課比較緊張,沒有時間再一個單元一個單元的進行系統的復習,只能對比著進行重點講解和復習了。
《百分數應用題》教學反思2
1、讓數學在生活中綻放
讓學生根據兩條信息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說出解題思路和解答方法后,我緊接著追問:“請大家比較一下,在解答這些具體問題時你是怎樣想的?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后,得出解題方法;知識讓學生自己疏理;規律讓學生自己尋找;錯誤讓學生自己判斷。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樣,突出了解題思路的開放性,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2、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宰者。
數學教學改革,決不僅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時也包括師生關系的變革。在課堂教學當中,要努力實現師生關系的民主與平等,改變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教學模式,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縱觀整個教學過程,我所說的話并不多,除了“你是怎么想的?”“還有其他的方法嗎?”“說說看”等激勵和引導以外,我沒有任何過多的講解,有學生講不清楚時,我也是用商量的口吻說:“誰愿意幫他講清楚?”當一次講不明白,需要再講一遍時,我也只是用肢體語言引導學生在自己觀察與思考的基礎上明白了算理。學生能思考的,我決不暗示;學生能說出的,我決不講解;學生能解決的,我決不插手。為學生搭建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使他們真正成為科學知識的探索者與發現者,而不是簡單的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容器。
《百分數應用題》教學反思3
這節課,知識點看似簡單,就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以及求“百分率”。但沒有什么很容易出彩的地方,自然提不起學生的興趣。我將教材進行了整合。講完例題1后,將例1問題變為求達標率,后面例2采用自學的方法,加深對百分率的理解,然后例舉生活中的百分率,學生在這個環節,激情教高達到了一個小小的高潮。回答問題也合情合理,且想法很有創意。突破了重點,難點。
但我認為有可取的地方,也有許多的不足。在教學中,我應該意識到以下幾點:
一、要善于挖掘學生的閃光點。
學生在講到生活中的百分率時,有與自己日常生活相關的正確率,優秀率,出勤率,等。還有與我們城市生活有關的綠化率,人口出生率,青少年犯罪率,等。還有國外的海嘯死亡率,還有學生說食品帶上有凈含率等,這說明我們的學生關心時事,對周圍事物觀察仔細,有一份社會責任心,教師應該適時進行鼓勵,對他們的回答予以有中肯的評價。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潛能。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中發展。
教師教學的對象是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由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口算正確率、錯誤率作基礎,讓學生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學生也就很容易從他們的現實生活中去尋找有關百分率的例子,如在教學時學生就由他們背古詩這一事實,想到了合格率、優秀率,由體育課上的集隊、檢查人數想到了出勤率、缺勤率,由體育運動中的投籃想到了命中率等等。這一切都說明學生在學習百分率這一新知識之前,有關這方面的知識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有一定的生活積累,教學時就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尊重學生、相信學生,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百分率時,我應該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組交流,給予他們充足的時間,說生活中的百分率,說出它們的意義,更好的理解百分率的概念。并且讓他們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知識。知道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有許多數學知識,以促進他們更好的學習數學。
三、精心設計練習環節,讓學生感覺到學數學的樂趣。
在練習這一環節中設計了讓學生根據班級同學情況編一道百分數應用題的開放練習,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學生所提的問題就不再像許多課本上或課外練習書上常看到的“男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幾、女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幾”,有的學生說先調查一下班級中同學們參加興趣小組的人數,再算一算參加興趣小組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幾,有的說統計一下班里有多少同學家中有電腦,算一算有電腦的家庭占全班家庭總數的百分之幾,也有的說統計一下我班的獨生子女數,算一算班中獨生子女占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幾。確實體現了當數學與生活相結合時,它必將煥發生命的活力,學生也將真正享受數學帶來的快樂。
另外,我的課件還可以作適當的改進,教學的環節還有進一步完善的地方。還要加強語言的藝術,加大學習新課標,新的教學思想的力度,向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攏。
《百分數應用題》教學反思4
《列方程解決稍復雜的百分數應用題》教學反思教學思路:列方程解稍復雜的百分數應用題,這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分數、百分數應用題的基礎上學習的,而且學生已經會用方程解答和倍、和差問題。那么這節課知識點的生長點在哪兒,新知識的起點又在哪兒呢?我設計了兩個基礎訓練:一是找單位“1”和說數量關系,二是把例題改成了兩個量之間的倍數關系,以喚起學生對知識的回憶,遷移到新知的學習中。新知識的學習我設計了二個環節,
1、例題的學習圍繞“如何畫線段圖、如何找等量關系式、如何正確設未知數X的問題以及如何正確設另一個未知數的問題、如何利用結果和條件中的數量關系來檢驗計算結果是否正確”展開。
2、三組對比練習,第一組和、差對比,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分析數量間相等關系的方法,體會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思考特點。第二組單位“1”已知和未知的對比,防止學生思維定勢;第三次對比明確兩個量之間的關系可以是倍數、分數、百分數,它們在解題思路上是相同的。
教學反思:在畫線段圖時高估了學生的能力,學生在表示女生人數時有一定困難,我及時調整思路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指導,而練一練時涉及到了小數除法,學生的計算速度明顯慢下來,需關注根據數據特點靈活計算能力的培養。對檢驗重視程度不夠,學生在檢驗時有的只寫了一個檢驗式,有的不動腦筋地亂寫,學生根本沒有弄懂檢驗的實質。種種現象表明:學生沒有養成檢驗的習慣以及掌握合適的檢驗方法。養成檢驗的習慣不是靠一堂課就能輕而易舉地解決的。學完例題后,我問學生還有不同的方法嗎?學生有的用除法做,有的轉化成
《百分數應用題》教學反思5
今天,進行《分數、百分數應用題》的復習,在復習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對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掌握得比較好,但還有個別同學把知識遺忘得差不多了,必須加強輔導。
在進行復習鞏固的時候,有兩件事使我覺得深感意外。
我出示一道練習題:一堆煤原計劃每天燒30千克,能燒50天,如果每天節約1/6,可以燒多少天?
我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在巡視的時候,我發現有些同學沒處理好"每天節約1/6",列錯了,我請個別學生回答時,特意請了這些同學回答,然后又請了班上最差的一個回答,這時有些同學在小聲說"她肯定錯。"其實我也有這樣的想法,但出乎意料,她居然答對了,話音剛落,其他同學少有地給予熱烈的掌聲,這時我也從愕然中醒悟過來,馬上表揚了這個女同學和全班同學的友善精神和團結向上的精神。
最后,我出示了一道題目:修路工人計劃修一條長760千米的水渠,前6天修了全程的30%,照這樣的速度,修完這條水渠還要多少天?
這道題目,學生獨立完成后都紛紛發表想法,不少同學采取了這樣的列法:(760—760×30%)÷(760×30%÷6),但還有不少同學選用這樣的列法:760÷(760×30%÷6)—6,我說:"剛才,大家的這兩種列法都很好,還有別的列法嗎?"這時全班都安靜下來了,只有一個平時很少說話比較內向的同學高舉著手,說出了他的想法:6÷30%—6,這種想法我確實也沒有想到,前兩種都是很循規蹈矩的列法,而后一種列法又簡單又明了,見解很獨到,因此我馬上給予這個同學高度的評價:"好極了,你真聰明!"鼓勵他再接再厲,看到他極少有的美滋滋的笑容,我心里也感到由衷的高興。
《百分數應用題》教學反思6
一、教學實踐
教學內容: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總復習《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復習》。
教學目標:理解、掌握分數(百分數)應用題的結構特征與解題方法;溝通分數(百分數)應用題與輩數應用題、比例應用題之間的聯系,正確、合理、靈活地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方法觀察、分析生活中的事物,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過程:
⒈談話引入:臨近期末,又將開展學生評比的活動。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件事,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用數學的方法分析,看會得出怎樣的結論。
在往年的學生評比中,三好學生占班級人數的10%,各類積極分子占班級人數的1/4。看了這兩個信息,結合班級實際,你有什么想說的嗎?(根據班級學生人數是52,預計學生會提出:我班能評上三好生、各類積極分子的各有幾人?能評上各類積極分子的比評上三好生的多幾人?沒評上三好生和各類積極分子的有幾人?等等。)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板書,并由提問同學指定其他學生回答,全體學生集體批評。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分析以上幾個問題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從結構上分析,都是求一個數的幾(百)分之幾是多少,所不同的是這個幾(百)分之幾有否直接已知;從解題方法上分析,都用乘法計算。)
⒉教師提供信息:我校六年級段有4個班,202名學生,全校有26個班,1380個學生。根據剛才三好生、各類積極分子的比例,你能得出怎樣的結論?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在四人小組中交流,在此基礎上,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探討能不能把剛才同學交流的題目改編成分數(百分數)除法應用題。根據各小組的匯報,教師板書這些分數除法應用題,并引導學生觀察、分析以上這幾道題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⒊請學生推算:
(1)我校五年級段去年評出三好生與各類積極分子共89人,請你推算五年級段去年大約有學生幾人。
(2)我校三年級段去年有181人沒有被評上三好生與各類積極分子,你能推算三年級段去年大約有學生多少人嗎?
(3)余姚市有少年兒童12萬,寧波市有少年兒童110萬,浙江省有少年兒童438萬,全國有少年兒童1億3千萬,請你選擇其中的一個或幾個信息,照剛才的比例推算,沒有被評上三好生與各類積極分子的有多少人?
⒋針對目前評比三好生與各類積極分子的辦法,通過剛才的計算,你有什么想法?
在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看法的基礎上,教師提供學校學生評價改革的方案:
為了發現、培養每個學生的特長,發展個性,從本學期開始,學校決定將評比三好生與各類積極分子改為評比閃亮星,學校暫時確定了“小天使”、“小螞蟻”、“小蜜蜂”、“環保小衛士”、“小冰心”、“小華羅庚”等18種星,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與愛好去爭取、申報。為此學校紅領巾小記者專門采訪了學校領導,下面是這次采訪的片段:
小記者:評選閃亮星與評選三好生、各類積極分子有什么區別?
學校領導:將有更多的學生得到肯定、鼓勵。去年我校共評出三好生與各類積極分子近4000人,今年預計能評上閃亮星的人數將增加180%。特別是六年級學生,我估計有9/10的學生會被評上閃亮星,在評上的學生中,20%的學生可能會得到五顆不同的閃亮星,2/5的學生可能會得到四顆不同的閃亮星。努力吧,祝愿我校的同學“星光燦爛”。
看了這篇材料,你能得出哪些結論?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集體匯報。在此基礎上教師提供小記者采訪的第二個片段:
小記者:中、低年級學生對評比閃亮星有什么反應?
學校領導:學校對三年級的280名學生進行了調查,想申報閃亮星的人數相當于不想申報人數的1/7。(分別可以從分數、倍數、比的角度去分析。)
對這個信息,你能從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分析嗎?你又得出了怎樣的結論呢?
⒌通過今天的交流,你有什么收獲?
二、教學反思
⒈復習課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引導學生回顧、整理知識,提煉解決問題的方法。如何提高復習課的效率,盡可能地使每個學生有所得,并且盡可能地多得?在上述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創設開放性的問題情境,從簡單的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引入,逐步過渡到稍復雜的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分析、思考,提出不同數量、不同質量的教學問題,并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這給每一個學生提供了探索并獲得成功的機會。同時注重溝通分數(百分數)應用題與倍數應用題、比例應用題之間的橫向聯系,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絡化,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⒉創設了學生很感興趣的教學情境,把期末學生評比的事情引入教學課堂,并以聊天的形式展開教學,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創設了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⒊注重對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以學生十分熟悉又很感興趣的事件為背景,特別在最后的練習階段,用小記者采訪學校領導的形式,向學生提供了兩篇教學材料,要求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整堂課都滲透了這一教學思想。同時加強了學生解題后反思能力的培養,當學生用數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后,不僅要求他們對解題策略、解題方法進行反思,而且對解題結果進行分析,幫助對事件進行判斷。例如通過計算發現,過去的評比方案面太窄,改革后的評比方案使大家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成功。
《百分數應用題》教學反思7
大部分學生會解這樣的題目了。這節課還能上成新授課嗎?批改預習作業后,發現新授的內容還是有的。譬如“如何正確設未知數X的問題以及如何正確設另一個未知數的問題”,譬如,如何利用結果和條件中的數量關系來檢驗計算結果是否正確;當然,還有一個重點是如何尋找“可以依據它列方程的等量關系式”。我就是圍繞這三點展開教學的。
結果發現部分學生不會書面檢驗“練一練”第2題,有的'只寫了一個檢驗式,有的不動腦筋地寫“8463=147(棵)”——事實上題目中根本沒有“種蓖麻和向日葵一共147棵”這樣的條件,學生根本沒有弄懂檢驗的實質。種種現象表明:學生沒有養成檢驗的習慣以及掌握合適的檢驗方法。養成檢驗的習慣不是靠一堂課就能輕而易舉地解決的。
關于練習四的第4題,由于我沒有作出統一的作業要求,所以有學生用算式方法解來解決。我要求他們再用方程來解。這道比較題還沒來得及比較——依據的數量關系式相同,但設未知數的方法不同——就已經下課了。
課前,還想到讓學生把百分數化成分數,再一題多解,這個念頭被自己否決了。如果那樣做,就沖淡列方程的主體了。
教學效果:一般。
遺憾之處:對個別學困生的當堂輔導只有三四個,面不廣。
《百分數應用題》教學反思8
較復雜的百分數應用題是在簡單的百分數應用題的基礎上出現的,旨在使學生掌握稍復雜百分數應用題的簡單百分數應用題聯系和區別,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怎樣教好這類應用題呢?通過教學我覺得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充分運用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加強學生數學技能的訓練,因為簡單的百分數應用題和復雜的百分數應用題的基本數量關系相同,所以掌握好簡單的百分數應用題的解答關鍵和方法是學好新課的必要途徑。
二、通過觀察、比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新知識的探索過程。
出示例題,鋼鐵廠去年產鋼44萬噸,今年產鋼50萬噸,(1)今年比去年多百分之幾?(2)去年比今年少百分之幾?學生讀題后,引導學生把例6與復習比較,集體討論,找出兩題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指名回答。
相同點:數量關系相同,結構特征一樣。
不同點:一個是有比多比少。另一題是被比量和標準量是已知的。根據兒童的認知特點,教師提出如下的問題:從線段圖能否看出是哪個量同哪個量比?哪個量是標準量?哪個量是比較量?這樣一步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加強學生思維的訓練,使學生掌握解答這類應用量的基本思路。
三、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重視歸類整理,使理解程序化。根據以上的教學,學生對百分數的復合應用題有了較深的理解。為了更好地使學生學習百分數復合應用題的結構特征、數量關系及解答方法,我出示了一個圖表,讓學生討論后填出解答方法。
看結構特征得出解答方法:
相差量/單位“1”量
四、注意學法指導,增強練習的針對性。我國老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師教任何功課,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教都是為了用不著教。教學過程是學生邏輯思維和獨立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因此我教學新課后,注意了學生的學法指導。
《百分數應用題》教學反思9
復習課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引導學生回顧、整理知識,提煉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創設開放性的問題情境,從簡單的百分數應用題引入,逐步過渡到稍復雜的百分數應用題。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分析、思考,提出不同數量、不同質量的教學問題,并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
注意啟發學生從例題中抽象概括數量關系,總結經驗規律。進行歸納總結:單位“1”是已知的量時,如果是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就用乘法。當單位“1”是未知的量時用除法計算或用方程。從而使學生形成系統的、完整的、明確的知識網絡。
注重對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以學生十分熟悉又很感興趣的事件為背景,在復習過程中,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復習全過程。再通過分數應用題的練習,溝通分數與比的聯系,啟發學生用簡便方法來解答分數應用題。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中培養學勝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百分數應用題》教學反思10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過了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問題基礎上教學的。這種問題實際上還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問題,只是有一個條件題目中沒有直接給出,需要根據題里的條件先算出來。解答求比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的問題,可以加深學生對百分數的認識,提高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成功之處:
1、重視解題策略的培養,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教材中畫出線段圖直觀表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同時呈現了兩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一是先求出實際比原計劃增加的公頃數,即14—12=2(公頃);再求出增加的公頃數是原計劃的百分之幾,即2÷12≈16。7%。二是先求出實際造林的公頃數是原計劃的百分之幾,再把原計劃造林的公頃數看作單位“1”或100%。用實際造林的公頃數是原計劃的百分之幾減去100%,就是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增加了百分之幾。通過兩種方法的教學對比,使學生明確解答求比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的問題的不同解題思路,同時應用線段圖加強學生圖形結合進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重視題目的變式,訓練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例2的問題后進行變式訓練,再讓學生解答“原計劃造林比實際造林少百分之幾?”。為防止負遷移,可以提出問題:能不能說原計劃造林比實際造林少百分之幾的含義是什么?在這里是誰和誰比?使學生明確這道題實際求的是原計劃造林比實際造林少的公頃數占實際的百分之幾,列式為(14—12)÷14≈14。3%。或者先求出原計劃造林是實際的百分之幾:12÷14≈85。7%,再把實際造林的公頃數看作“1”,求出原計劃造林比實際少百分之幾:100%—85。7%=14。3%。通過變式練習,即開拓了學生的解題思路,又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不足之處:
學生對于(14—12)÷14≈14。3%這個算式習慣上用等于號,而不是用約等號。
《百分數應用題》教學反思11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過了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問題基礎上教學的。這種問題實際上還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問題,只是有一個條件題目中沒有直接給出,需要根據題里的條件先算出來。解答求比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的問題,可以加深學生對百分數的認識,提高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成功之處:
1.重視解題策略的培養,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教材中畫出線段圖直觀表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同時呈現了兩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一是先求出實際比原計劃增加的公頃數,即14-12=2(公頃);再求出增加的公頃數是原計劃的百分之幾,即2÷12≈16.7%。二是先求出實際造林的公頃數是原計劃的百分之幾,再把原計劃造林的公頃數看作單位“1”或100%。用實際造林的公頃數是原計劃的百分之幾減去100%,就是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增加了百分之幾。通過兩種方法的教學對比,使學生明確解答求比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的問題的不同解題思路,同時應用線段圖加強學生圖形結合進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重視題目的變式,訓練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例2的問題后進行變式訓練,再讓學生解答“原計劃造林比實際造林少百分之幾?”。為防止負遷移,可以提出問題:能不能說原計劃造林比實際造林少百分之幾的含義是什么?在這里是誰和誰比?使學生明確這道題實際求的是原計劃造林比實際造林少的公頃數占實際的百分之幾,列式為(14-12)÷14≈14.3%。或者先求出原計劃造林是實際的百分之幾:12÷14≈85.7%,再把實際造林的公頃數看作“1”,求出原計劃造林比實際少百分之幾:100%-85.7%=14.3%。通過變式練習,即開拓了學生的解題思路,又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不足之處:
學生對于(14-12)÷14≈14.3%這個算式習慣上用等于號,而不是用約等號。
《百分數應用題》教學反思12
這節課教學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方面:
1、解題方法“多樣化”:
(學生思維活躍) 《數學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應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思路,而不是以教科書上的或教師事先欲設的答案作為評價的依據”。《數學課程標準》中,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探索與創新精神,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列為發展性領域目標。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除了依靠學生自身的生理條件和原有的認知水平以外,還需要相應的外部環境。這節課上學生一共提出了4種解題方法,其中有2種是我們平時不常用的,第4種是我也沒有想到的。我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及時調整了教案,讓每一個想發言的學生都能表達自己的想法,盡管他們有些數學語言的運用還不太準確,但我還是給與了肯定與鼓勵。在這種寬松的氛圍下,學生有了運用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成功體驗,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并產生進一步學好數學的愿望。雖然后面還有兩個練習沒有來得及做,但我認為對一個問題的深入研究比盲目地做十道題地收獲更大,這種收獲不單單體現在知識上,更體現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2.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
數學教學改革,決不僅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時也包括師生關系的變革。在課堂教學當中,要努力實現師生關系的民主與平等,改變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教學模式,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縱觀整個教學過程,我所說的話并不多,除了“你是怎么想的?”“還有其他的方法嗎?”“說說看”等激勵和引導以外,我沒有任何過多的講解,有學生講不清楚,我也是用商量的口吻說:“誰愿意幫他講清楚?”當一次講不明白,需要再講一遍時,我也只是用肢體語言(用手勢指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在自己觀察與思考的基礎上明白了算理。學生能思考的,教師決不暗示;學生能說出的,教師決不講解;學生能解決的,教師決不插手。由于我在課堂上適時的“隱”與“引”,為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使他們真正成為科學知識的探索者與發現者,而不是簡單的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容器。
3、值得商榷的方面:
優生“吃好”了,能否讓差生也“吃飽” 。在本節課上花了比較多的時間讓學生說自己不同的方法,對于那些中等或學習有困難的同學來說是不是有必要,因為他們只能聽懂其中的某一些解法,其余的聽了也不懂。在課堂上他們在一定的時間段里成為了觀眾和聽眾。在面向全體學生這個層面上,本節課還有較大的欠缺。
只要我們的教師不僅在理念上認識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而且在實際行動上想千方設百計,在教學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全過程,把學生推向前臺,教師退居慕后,只充當教學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寬松。
《百分數應用題》教學反思13
分數與百分數應用題是小學六年級的重點內容之一,也是學生最難掌握的,這次四校聯片教研我們六年級做課內容就是百分數應用題。在查閱資料時翻出去年教學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點滴體會,以望與同年級教師交流。
在課堂中就是要把教學設想轉化成課堂教學行為。本節課中我本著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著眼與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注重教學目標的多樣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增強應用意識,讓學生充分體驗和了解數學的價值,體驗問題解決的過程,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1、對于復習內容賦予豐富的現實背景。
本節課重新選擇和組織教學材料,關注學習材料的選擇和使用及時抓住了生活中的實例,在情景中提取需要的數學問題,從而進行復習,迅速地把生活情境轉化了教學情境,對應情景編出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分之幾或少幾分之幾的應用題,以及較復雜的分數百分數應用題。這樣本來很枯燥的分數百分數應用題的復習題材生活化,使學習材料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
2、注重題型的變化。
傳統教學的應用題復習例題呈現,一般是在復習鋪墊的基礎上,通過改變準備題的條件或問題后,出示課本例題,然后遵循了讀題—分析條件問題—列式解答。而在這堂課教學中,一開始就呈現兩條信息,讓學生根據這兩條信息可求出一個教學問題。然后讓學生從這已知信息中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不斷的變化數學問題,解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變化已知和問題,編成不同的應用題,從而溝通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又較好地照顧了學生的個別差異,讓他們在自己選擇信息、編題目的過程中進一步地把握了應用題的結構和數量關系,也培養了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
3、制造寬松環境。
在本節課中,教師不僅關注怎樣教,更關注學生怎樣學,采用小組討論形式進行教學,在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體現。教師在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中經常走下講臺,成為學生小組中的一員,起到了引導者、參與者、幫助者的作用。在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注意營造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保護學生探究知識的積極性。
總之,豐富的生活給應用題帶來了多種的形式。加強教學的生活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數學知識的開放程度,有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
【《百分數應用題》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百分數應用題》教學反思10-31
《百分數應用題》教學反思09-26
《百分數應用題》教學反思09-26
《百分數應用題》教學反思范文06-23
教學反思_分數百分數應用題10-17
分數與百分數應用題的總復習教學反思01-07
《百分數的一般應用題》教學反思01-07
《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復習》教學反思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