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1
今天上午,在學校組織的教學能手示范課活動中我執教公開課《最后的姿勢》一課,課堂上,學生展示講解的表現既在我的預料之中,又有點出乎意料。
說在我預料之中,是因為我對孩子們太了解了,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我都能猜到他們的心思,自然,我的舉手投足也逃脫不過他們的眼睛。所以,我與孩子們間有著一種無形的默契。況且,在我性情的影響下,孩子們學習起來個個激情澎湃,朗誦起來個個聲情并茂,那姿勢、那勁頭,活脫脫一個個小時候的我。再者,課改以來,我克服重重困難,摸索中改進,改進中反思,堅持以“學生展示講解、教師相機點撥”的新型學習方式上好每一節課。在長達一學期的課改嘗試中,學生展示均學會了先品讀句子,再抓重點詞句談體會悟感受,久而久之,我也習慣了他們這種展示方式,因而,意料之中,不足為奇。
說到出乎意料,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想展示好必須預習好課文。充分預習好課文是展示能否成功的關鍵。公開課與平時課的區別就在于公開課學生預習得更充分,預展得更流暢,所以課堂展示也比平時的展示更精彩。所以我們也更有理由相信,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他們會還我們一個精彩。只是,我們平時稍稍偷了懶,往往是課前才把導學問題設計好,然后進了教室,因問題字數較多,也懶得在黑板上寫問題,給學生匆匆一念問題了事,于是,學生在問題不明朗的情況下緊緊張張預展、板書、展示,效果肯定不如公開課。由此,更多的是我們的過錯,不是學生的笨拙。在充分預習后的本節公開課上,我看到了學生的自信坦然,聽到了學生的妙語連珠,感受到了學生的激情四射,所以感慨萬千,對自己、對學生又增添了無限信心。
更竊喜的是,校領導能夠及時體察民情,本學期決定不惜代價,讓眾多學生人手一份導學案,這無疑是教學中的雪中送炭。這樣大快人心的決策,真正以學生的發展為重,真正做到了為學生服務。期待本學期學生的自主學習、展示講解能有新的突破。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2
經過第一次課的“試驗”,我在短暫的“痛苦”之后振作了起來,聽了科組老師們給我提的意見,中午修改完課件,梳理好思路后繼續在五(1)班試教。
可能是因為第一課時解決了“讀通課文”的問題,還安排了理順“寫作思路”的環節,每個學生至少度過3次課文的基礎上,我“刪繁就簡”,重點抓了3句話:“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薄拔覀儼l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后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第一處是在環境描寫之后譚老師動作的生動描寫,其實這就是譚千秋老師“最后的姿勢”的一個正面的描寫;第二處是通過第一個發現譚老師的救援人員的話去把譚老師“最后的姿勢”再一次深化;第三處是課文內容的升華,是真正描寫“最后的姿勢”的句子。
這次課堂上,我死扣這三句話,學生的理解課文內容很好透徹,尤其是在讀到救援人員發現譚千秋老師的文字描寫時,我發現有幾個學生的情感發生變化了,幾個控制不住的學生留下了眼淚,我知道這也是我追求的課堂效果,只要學生流眼淚,我的教學目的就達到了,只要學生動情了,“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就達到了,我“乘勝追擊”,讓學生想“血肉模糊”和“后腦深凹”是什么一個場景,我感覺到學生身上都起雞疙瘩了,有一位女生居然哭出了聲音來了。接下來的獲救的學生的回憶、譚老師身邊的同事的`一番推心置腹的言語不需要老師繁瑣的講解了。后面的“張看雙臂,護住學生”的“生命中最后的姿勢”的理解應該是水到渠成了。
第二次執教《最后的姿勢》開始找到一點感覺了,這樣一來,大北小學的課就有信心很多了。但信心歸信心,上這樣的課一定要上出點味道了,單單抓那“三句話”是經不起考驗的,所以還是考慮這個課時怎樣弄得“充實”一點了。
于是我在后面擠出了10分鐘,讓學生看一組譚千秋老師犧牲后的圖片,再配上一些“煽情”的朗誦,配一首悲一點的樂曲,目的是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升華學生的感情。出示一組圖片之后,緊接著就是一個“說話訓練”——“在譚老師的追悼會上,加入你是獲救的四個學生之一,你會對譚老師說:……”最后還要用到“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提名獎的頒獎詞”,當時想,用這些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在背景音樂的渲染下心靈受到一次震撼。讓他們永遠記著這個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
回頭看看40分鐘的課堂,10多個環節的“輪回轟炸”,只要有兩三處是精彩就可以了,遍地開花,也不大可能,因為這么短的備課時間,容不得我多想,也不能多想。教學語言的組織職能“臨場發揮”了,能整理好課件,記住那“八大環節”就不錯了。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3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在當堂預習“讀、圈、標、劃、問”后又加了一個新的項目——找尋文章中值得你學習的地方。語感好的學生迅速直撲“天陰沉沉的”等環境描寫手法而去,卻也說不出為什么覺得好。我點撥學生,是不是由這些環境描寫感覺有什么事要發生?這樣寫是不是對人物、事件的發展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學生在一品讀,咦,好像就是這樣的!
我又啟發學生,是否看過類似的與環境、人物相關聯的文章。學生們七嘴八舌,有的聯想到《三顧茅廬》中巍巍青山的'描寫是對臥龍人物形象的襯托,有的聯想到看到的作文中寫過因做好事而覺得太陽更加燦爛、微風更加和煦(雖說這樣的描寫有些爛,對孩子的發現還是要給予肯定的)。讀寫結合并非一句空話,因為老師教學上的關注,學生才會重視得更多。
作為“通訊”的節選,我找出原文給大家讀了一下,和《大江保衛戰》《在大海中永生》一樣,品讀不刪改的原文,學生的領悟會更多。
三位人物的話語是對譚千秋老師的側面描寫,對于學生的選材指導來說也是很好的范例。有不少學生敏感地指出:從三個不同人的視角寫出了不同人物眼中的“譚老師”,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立體。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4
《最后的姿勢》是根據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發生在汶川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護衛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展現了他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無私大愛。當我看到這篇文章是以《最后的姿勢》為題時更是覺得非常感人,題目就有很深的含義。我對這篇文章進行了細細的研讀,認真的備課。在教學這課后,我進行了深入的反思,覺得自己這堂課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收集資料,激發情感
課前我布置學生收集資料:
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況,收集地震的相關的資料、圖片和感人故事,以便課堂中交流。
2、收集譚千秋老師的資料及紀念譚老師的有關文章、詩歌。5.12大地震轟動世界,學生們親身經歷了那些日子,收集資料的任務觸動了學生的記憶和情感,許多感人的畫面,故事涌上他們心頭。這項任務很快就完成了,為課文的學習埋下情感伏筆,在第一課時的交流中,學生情緒激動,為之感動。
二、緊扣題目,抓住細節,研讀文本
“這是一個怎樣的姿勢?”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讀課文。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是譚老師的最后姿勢。
敘事性文章中最有價值的是細節,研讀這些細節描寫有助于學生體會譚老師舍己為人的偉大人格。課文中對地震發生時的場景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寫,這些場景描寫渲染了人物出場的情景,升華了人物的精神品質。我通過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這些句子,體會譚老師在地震來臨之時,在生死攸關之際,譚老師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擇,用身體守護學生。他張開的雙臂,是堅定的責任,是無聲的大愛。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新選入的一篇文章,課文講述的是2008年發生在四川汶川8.0級特大地震時,譚千秋老師臨危不懼,組織他的學生迅速撤離,并用自己的身軀護住了難以脫身的四名學生,而他卻因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文章編入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人間真情”這個主題單元,我認為非常的好,是歌頌愛崗敬業偉大精神的.優秀作品,贊頌了譚千秋老師的高尚的師德和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當看到這篇文章是《最后的姿勢》為題時更是覺得非常感人,題目就有很深的含義,同時,這也是一篇很好的習作范文。
在課堂上,我抓住譚千秋老師是如何用寶貴生命詮釋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的組織教學,抓住四處環境描寫的句子,這樣的環境預示著什么?
(1)天空陰沉沉的。(預示著地震的來臨。)
(2)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體會連用3
個感嘆號的表達效果。語調越來越高,越來越急促。)
(3)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
騰空而起。(樓房馬上要坍塌,情況危急到了極點,起到了很好的
烘托作用。)
(4)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
(這樣的環境描寫預示著譚老師遇難了,他的姿勢成為永恒的瞬間。)
環境描寫襯托人物,抓人物的正面描寫,抓譚老師在地震到來和樓房即將倒塌的時候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組織學生反復體會,真正理解譚老師是怎樣詮釋愛和責任的,感受譚老師舍己救人的精神。學生也真正明白了詮釋的意思,不是簡簡單單能用解釋來說明的。
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了“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边@句中的動詞“撐”組織教學,讓學生進行表演,讓學生說說從“撐”中體會到了什么?“雙手撐”從力度上突出譚老師使出全身的勁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張開一把保護學生的保護傘,減輕碎裂的磚塊、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課桌造成的嚴重惡果。這時,學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愛。是老師對學生的愛,這樣的愛是一種大愛,無私的愛。我還抓住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勢!”讓學生理解體會,這句話不僅記錄了他救護學生的那一瞬間的姿勢,同時透過這一姿勢,讓人們看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師的形象。
側面描寫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教學時,引導學生體會側面描寫對人物的烘托作用。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5
《最后的姿勢》,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位學生的感人事跡。文章質樸感人,字里行間飽含著對譚老師的敬意。在這節課中,我自己不斷地被譚千秋老師的事跡打動著,尤其是孩子們動情的朗讀,我看得出,他們的神情莊重嚴肅,他們的心地純潔善良,他們的感情真實細膩,面對著這樣的`老師,無疑對他們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
“學貴有疑,學貴有法”,在教學中,我始終堅持讓學生自讀自悟。面對理解的難點,能及時提供學法的指導。在學習中,我與學生共同品讀課文,從文中的語言文字特別是譚老師的語言與動作中體會感受“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從而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比如:我在教學“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這句中的動詞 “撐”時,是這樣組織教學的,先讓學生自己想象這個動作,再讓學生說說從“撐”中體會到了什么?“雙手撐”從力度上突出譚老師使出全身的勁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張開一把保護學生的保護傘,減輕碎裂的磚塊、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課桌造成的嚴重惡果。這時,學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愛。是老師對學生的愛,這樣的愛是一種大愛,無私的愛。再次,抓住文中的環境與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體會與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話:“天氣陰沉沉的”讓學生反復閱讀,感受環境描寫既當時自然景象的真實再現,也是那特定場景中悲劇即將發生的暗示。
在教學時,我還抓住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勢!”讓學生理解體會,這句話不僅記錄了他救護學生的那一瞬間的姿勢,同時透過這一姿勢,讓人們看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師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動著對談老師的深深敬意。
這節課的主要不足之處就是學生個性朗讀的機會太少,沒能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很是遺憾。其實,一堂課總會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充實完善的過程。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我會更加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彰顯學生的個性。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6
我從接受任務上《最后的姿勢》,神經一直繃得緊緊的,必須全心以赴。上課的過程就是對自己鍛煉的過程、磨礪的過程!蹲詈蟮淖藙荨放c其說是一次研討課,還不如說是一次“公開課”,因為我知道之前我上過一節比較成功的心理健康團體輔導課,而語文課這些年來卻很少在這么多老師的面前展示。
現在已經試教過兩次了,有成功的興奮,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先找找優點來自我安慰一下:
1、挖掘出了情的根源
《最后的姿勢》一課,從第一次接觸課文,經驗告訴我必須抓“情”,如果學完了這篇課文學生都無動于衷的話,那我的課時失敗的。于是我緊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勢”——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我深刻地挖掘這一姿勢的內涵。我問孩子,如果這一個姿勢用一個字來表達用什么字可以概括?如果這一個姿勢用一個詞語表達,這是什么樣的姿勢?學生的回答精彩紛呈:“這是希望的姿勢!這是愛的姿勢!這是愛學生的姿勢!這是給予孩子生的希望的姿勢!這是為了四個生命延續的姿勢!”……我想這就是“情”,情到深處語自華。
2、引領到了文的品悟點。
我深深的覺得與孩子上每一堂語文課,我們越來越默契,孩子們越來越開心,課堂上他們的思維是活躍,他們的眼睛直放光芒,在深探這篇文章的本質與內涵。我問到了這樣一個問題:老師離門口最近,為什么他不跑!學生稍作思考:
生1:因為譚老師是一位老師,必須讓自己的學生先沖出去!
生2:因為還有四個學生還沒在教師里!
師:說明了什么?
孩子:他的心里始終裝著的是他的學生,他的學生是第一位的!
到這里我知道孩子們悟出了老師的.愛。我并沒有到此作罷,我繼續追問:還有什么原因?
……
我想,語文教學就應該是學生的自我感悟,不全是老師的“滿堂灌”,學生對文本的富有個性的理解才是真正檢驗語文課成敗的最重要的標準。學生透過語言文字,通過開口讀和靜靜的想,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的肺腑之言才是真正的語文素養。
不足之處:
1、每個課時應該抓個啥?為什么40分鐘的時間總是不夠用?上語文課首先要把每節課的任務列出來,不要把第一課時的任務放到第二節課里面去。
2、如何提煉教學語言?問題如何設計?用什么語言去引導?這些都要在備課時作充分的思考。
3、在講課的過程中,行云如流水的課堂的標準是什么,在引導學生感悟時,是否孩子的語言再豐富些?尤其在引導學生突破文章的重難點時,如何使得老師的點撥,提示語再精煉,再富有啟發性?
3、如何正確的把握文章的拓展?
……
一堂課總會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不斷地充實完善。譚千秋老師用自己寶貴的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這是一個偉大而高貴的靈魂,這是他生命價值的彰顯。其實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生命的姿態,崇高也罷、認真也罷,敷衍也行,不同的個性構成了五彩繽紛的世界,組成了豐富多彩的生活。但在這上千種的生活姿態中,也一定有屬于我們自己的那一份姿容,所以我們要找準自己的生活定位,認真的履行,不向左,不向右,只管朝前!
活出自己的生命姿態,哪怕最后依然默默無聞,哪怕最后淡然隱在某個角落,至少我們能擁有一個豐滿的人生,因為在我的頭腦中始終有豐富的思想來滋潤我的心靈!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7
祿口小學楊茹
今天我教學了《最后的姿勢》這篇文章,拋開課文,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故事。文中的譚老師鞠躬盡瘁、舍己為人,我一直苦惱于如何讓學生也能真切感受到這些。圖片?課件?還是視頻?這些都只是輔助工具,如果運用不當,反而會失去語言文字的美麗,在這樣一次教學實踐中,我大膽地嘗試了新方式,也許還有不足,也許還有遺憾,每一步實踐都是堅實的,探索過后,我相信語文課會越來越美好。
一、多認識一步,我“認識”的譚老師
在課前預習的布置中,我發現很多學生查找資料只是流于表面,大多查找的是“出生年月”、“榮譽稱號”、“典型事跡”等。這個問題的存在由來已久,我決定通過這篇課文更好地落實預習工作。
在前一天我就布置了預習工作,發現很多同學果然又出現了如下問題。我開始引導同學們:老師希望能通過你的資料了解譚老師平時生活上是個什么樣的人,老師對他的榮譽、地位等等并不關心,希望大家多從這個方向去尋找資料。
同學們聽了我的建議,回去找資料有了很大的轉變,第二天交流分享的時候,我們就有了更多的資料。課文第一段介紹了譚老師是個慈愛的父親,是個負責的好老師。通過學生資料的補充,我們更加清新地認識到了這點,比如有同學搜集到了關于他照顧生病學生的資料,娓娓道來,給課堂更添了一絲感動。
二、多讀一遍書,我最感動的地方
朗讀永遠是語文學習不可或缺的重頭戲。
在朗朗書聲中,有你對祖國的一腔熱愛;在朗朗書聲中,我們能體會到泠泠秋雨中的悲切;在朗朗書聲中,有一雙眼睛,帶我們領略千里風光。本節課上,我帶領同學們反復朗讀有關于譚老師的語言描寫,通過個人讀、小組讀,同學帶讀、齊讀等等方式,一遍一遍體會譚老師的偉大無私,一遍遍感受譚老師的'義無反顧。
不要怕讀書,多讀一遍書,不僅更透徹地理解了課文,也多帶給我們一絲對人物的敬仰和欽佩。
三、多思考一段,我有新發現
文中還有許多問題等待我們解決,比如在學習的時候,有同學提出來前文“譚老師正在給學生們講‘人生的價值’。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這一部分的內容是否多余,在經過討論后,同學們發現,譚老師所上的內容,正是他后面的身體力行、言傳身教,也正暗含了文末的評價:“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以前這個問題總是由我拋出由學生解答,如果換一個方式,讓學生尋找文章中是否還有什么沒牽涉到的知識點,去思考發現要更有效果。
多思考一段,學生有了新發現、新想法,也有了學習的新趣味。
四、多評價一分,我也有話說
本章學習內容幾乎都和人物有關,從第五課的藺相如和廉頗,到本課的譚千秋老師,以及后一課忠于職守的哈爾威船長,每一個人都為我們豎起了精神標桿。
之前教學我比較傾向于四字詞語,現在想想也是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為什么不能用一句話去表達呢?學習了這么多,完全可以寫一個“贊揚卡片”,一句話寫出你最深的印象,這樣不僅發散了學生思維,更進一步的課文人物評價方式也提高了課堂的學習興趣,對學生今后的寫作也有幫助。
同一篇課文每一次不同方式的解讀都能給我不一樣的新奇感受,語文就是這樣,我一步一步探索,也一步一步收獲。多走一步,都是精彩!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8
何謂細節?一些細小的環節或情節,所謂“一葉知秋,見微知著,一滴水能見太陽”,一些教學細節,的確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咀嚼,有時,看似不經意的一個標點,卻蘊含了作者豐富的情意,我們應善于發現標點符號中的“秘妙之處”,品其味,悟其情。
《最后的姿勢》一文有這樣的`兩句:
。1)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
(2)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3)在教學樓即將坍塌的瞬間,還有四位同學沖不出去了!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4)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的砸下來,樓房塌陷了……
這些語句中多次出現了感嘆號,教學中,我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展開想象,這些感嘆號中究竟蘊藏著什么?
同學們經過一番思考,悟出了這些符號的“語言”——第一句中的感嘆號,體現了當時情況的緊急,地震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萬一塌陷了呢?太危險了!第二句中的感嘆號,體現了當時譚老師心情很著急,他在為大家的安危擔心,也寫出了當時情況十萬火急,大家晚一秒鐘跑就可能來不及了!也有學生說:“我從中讀出了譚老師舍生忘死的精神,緊急關頭,譚老師讓學生先走,自己卻沒有走,按理說,老師離門口最近,最有可能脫離危險,但他沒有這樣做,而且,樓房坍塌的瞬間,譚老師還用血肉之軀護住了四個孩子,他太崇高了!”當時,情況越是緊急,就越能體現譚老師的崇高精神。
再讀讀第四句,其中的省略號你又讀出了什么呢?“譚老師被壓在廢墟下了!”“譚老師遇難了!”“譚老師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孩子們,自己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但你也深知:老師也是血肉之軀,難道他不會疼痛?老師也有兒女情長,他也有著深愛的妻子兒女、父母朋友,難道他不渴望美好的生活?”
“為了四個孩子的生命,我一個人付出生命,值得!”
“當時他心里什么也來不及想,他唯一想到的就是讓孩子們脫險!他什么都顧不上了!”
“他也渴望美好的生活,但在那一刻,他什么也顧不上了,救了孩子們再說!還有,如果他拋下這幾個孩子,自己逃生去了,他的良心會一輩子感到不安的。”
“他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四個孩子的生命,就算死了,他也是欣慰的!
……
就這樣,借助標點,叩向文本,孩子們一步一步走進了譚老師的內心深處!
一枝一葉總關情,一句一讀意蘊深!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9
最近幾年,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被各級專家和一線的老師窮追猛打,大家都在這“有效性”上苦苦的追尋著。其實語文教學真是像一些專家說的那樣“語文教學是個筐,什么東西往里裝。”咱們語文老師難啊,難就難在我們的學生考試成績要優秀,我們的學生要會考試,否則你的課講的再好都是空話。
于是很多語文老師的課堂就要“面面俱到”,從字詞句到文章的寫作方法、作者的寫作目的和寫作思路,都必須對學生有個交代,否則放心不下。
在備《最后的姿勢》時,我也曾有過很多思想的火花,包括文章的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細節描寫,還有地震來臨時的環境描寫,這些都是學生比較陌生的,都是容易懂卻很難理解的“知識點”,不得不講。但給學生講課的次數越多,就越覺得這些都可以讓學生在讀書中慢慢“消化”掉這些所謂的“知識點”,可以在學生預習時就引導學生去思考這些所謂的“描寫”是怎么回事。
在剛開始試講是我甚至把第三自然段的“人生的意義”作為很大的一個篇幅去“大做文章”,我發現,如果在第三自然段花了大量的時間,那么在后面的理解“最后的姿勢”重點內容時就很被動了,甚至無法完成教學任務。滿以為這種大膽的教學設計可以對上課的學生來一次“脫胎換骨”的人生世界觀的教育,但令我哭笑不得的是在課后調查時,我問學生“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時,大多學生說就是以后發生地震時也要像譚千秋老師那樣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我并沒有生氣,可能是我高估了學生的能力了。鑒于此,我覺得這些內容讓學生在讀書過程中朦朦朧朧知道就行了,可能很多孩子對“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并不十分理解。
除了抓個“人生的意義”,我地抓那5個“!”,因為這可是描寫“來去如風,快如閃電”的地震來臨那一刻的危急,“必須讓學生讀出那‘迫在眉睫’的味道”、“必須讓學生體會到譚老師在那千鈞一發的時刻所表現出來的勇敢”尤其需要通過學生的朗讀去再現“5?12”地震時的驚險,于是我設計了“如果譚老師來得及想,他會想什么?”的問題,設計了“用一個詞語形容一下當時情況的危急!钡谝粋問題一拋出去,學生真是聰明極了:
“譚老師會想到他的女兒,因為他很疼愛自己的小女兒,課文開頭不是寫到了譚老師六點多鐘就起床,給小女兒洗漱穿戴好,帶她出去散步嗎?”
“譚老師如果來得及想,他會想到他的妻子,想到他的'爸爸媽媽,因為他擔心地震會失去自己的愛人,同時他是一個兒子,肯定也擔心他年邁的老人家。”
“譚老師會想到他的同事,他的親戚……”
這樣的回答正好符合我原先的教學設計思路,說實在的,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可以認真聽課,用心思考,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那我們作為老師不知道有多高興,特別是可以絞盡腦汁回答出老師“需要”的“標準答案,那真說明我們老師的備課深度還算可以了。
緊接著的描寫“情況危急“的詞語,我說“詞語”,而不是“成語”,意在降低難度,讓學生樂于思考,況且難度降低了,學生思考的范圍也大得多,肯定地說這些“詞語”里說不定還有很多“成語”呢!事實上也剛還是這樣:“迫在眉睫、火燒眉毛、千鈞一發、燃眉之急、十萬火急……”
這兩個環節收到了我想要的“課堂效果”。這樣一來,學生費盡心思去想老師的問題,占去了大量的課堂時間,課堂上品讀句段的時間就沒有多少了,所以第一次指教這《最后的姿勢》是草草收場了。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10
今天的班級有點無聊,雖然前班已經充分準備,但學生似乎不是很感激,雖然習慣了學生未知,但我的心或失望!幸運的是,這個班順服紀律,基本目標可以達到。反映如下:n感覺一種酸在四種語言的教學環境中描述的,我組織學生朗讀,抓住標點和其他感情的危機,老師的辦公室不驚慌。雖然有個別學生參與的答案,但是平靜的閱讀和讓這種危機的感覺削弱了很多,考慮到有限的時間放棄教室的時間。
n感覺兩個甜在讀老師的話和動詞的支持,這是教學的組織,讓學生自己演示這個行動,讓學生從支持的經驗中談論什么?雙手支持從突出老師的力量突破身體的動量,用他們的肉血和血打開保護傘保護學生,減少破碎的磚,水泥板直接打擊了桌子的嚴重性后果。在這個時候,學生真的明白什么是愛。是老師對學生的愛,這種愛是一種愛,無私的愛。然后我問:譚老師不怕嗎?他不想要更好的生活,他不害怕他的妻子和女兒傷心傷心你做誰說老師的'聲音?這時候學生似乎有點動了,他們說:我是一個人換來的四個學生的生活,這是值得的!他們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我怎么能有心臟,所以他們去?在這個交換我順勢療法問:你看到一種譚老師嗎?學生理解更多的地方。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11
本文集中筆墨刻畫譚老師的形象,主要用了以下手法:一是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文章不光有譚老師的語言和行動的描寫,還借助三類角色不同人物的語言來側面刻畫譚老師。另外,對于當時地震情形的三次描寫,也從側面很好地襯托了譚老師的形象。二是詳寫與略寫相結合。文章不僅詳寫了地震時的譚老師,還略寫了平時的譚老師,使人物形象更全面、更立體、更飽滿。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文本語言的品味——從空泛走向深刻
本文的語言文字很值得推敲、品悟,在感受本文地震場面的可怕,通過正反兩個面來品讀譚老師的人物形象時,抓住關鍵的字詞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在上一輪教學時,這方面我就有所忽視,課上學生的回答很空泛,很散,一張口就是一個大道理,有些學生雖然也能說到關鍵字詞,可也是淺嘗輒止。比如,在談地震的可怕時,學生如果不能很好的抓住“搖晃”“搖晃得越來越厲害”“刺耳的吱吱聲”等詞,就很難還原當時的情形,從而也會削弱對人物形象的體會。再如,在體會譚老師的人物形象時,也要抓住人物的動作和語言,特別是“推、拉、撐”這三個字。因此,教學中,我就反復提醒學生抓住關鍵字詞進行品讀,而且在課上反復交流,這樣,學生在課堂上不光能夠很好地理解文本內容,感受人物形象,還能扎實地掌握這種很好的閱讀方法。
二、課文內容的處理——從零散走向整合
本文在描寫地震的場面時,文字主要分散在第三、第四和第六自然段,而且三段文字在描寫時,是按照地震的強烈程度來排列的,學生只有將這三段文字整合起來閱讀,才能發現文字的這個特點,從而才能更好地體會地震的可怕。因此,在課上,我將三段文字同時出示,并首先引導學生找出其寫法上的特點,然后抓住關鍵詞交流感受,這樣的處理,比只是讓學生自由找出描寫地震場面的句子談感受的效果好很多。
另外,文章通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譚老師的同事這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從側面寫出了譚老師的偉大壯舉,在剛設計教學時,我是把這三段文字單獨出示讓學生品讀的,從效果上看,整堂課顯得比較零散,這三段本來聯系緊密的文字被割裂開來,特別是在體會側面描寫這一寫法時,學生很難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在教研組老師的建議下,我就嘗試將這三段文字一起出示,效果果然不錯,更可貴的是,大部分學生通過閱讀,都發現了三段文字在寫作方法上是側面描寫,課上就無需教師再贅述了。
三、學習資料的獲取——從單薄走向豐厚
讀完本文,我們不難發現,文章的很多地方都能讀得更“厚”:地震的場面、譚老師和學生被埋的場面、地震中涌現的其他英雄……
首先關于地震,對于生活在我們這個地區的學生來講,地震離他們很遠,他們很難通過一篇短小的文章來體會地震的危害和可怕,這也就直接影響他們理解人物的品質。因為一開始的教學就是圍繞文章本身的語言文字設計的,課堂上,學生就很難感受到地震的危害和對于他們心靈上的沖擊,我就引用了一段地震的視頻來幫助學生體會,恐怖的畫面把學生帶到了地震中,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地震的.可怕,為他們接下來體會人物形象做好了鋪墊。
其次,在讀到獲救學生對譚老師的回憶時,這簡短的一句話也很難讓我們讀出其中的感動,因此有老師向我推薦了一段譚老師和學生被埋時的對話,通過這段文字的補充閱讀,把當時的情形變得更加立體和豐滿,很多學生在閱讀時,眼里都閃著淚花……譚老師的人物形象,此時在學生心中更高大了!
最后,在課堂結束時,我又補充介紹了在汶川地震中涌現出的其他幾位英雄教師,他們的事例和本文相呼應,讓學生心靈再一次地震撼,讀著他們的事跡,再回到課文,這些文字,變得更加沉重,譚老師的品質,在他們心中烙得更深!
特色簡析:
一、教學條理清晰。本文的寫作思路十分清晰,在設計教學時,我們也是循著這條思路展開的。我們為學生鋪設了一條便于理解文本內容,便于沉淀感情的思路。首先,通過文字、畫面讓學生走近地震,感受它的可怕,這是為接下來的品讀人物形象做準備的。接著分別從正面和側面來分析和品讀人物形象,通過對文字的層層深入地分析,學生的理解也愈發精彩,他們的感受也越來越深,最后,順理成章地升華了文章的主題,讓學生通過練筆沉淀自己的情感。
二、朗讀情真意切。恰當的背景音樂為本課創設了良好的朗讀氛圍,學生朗讀富有真情。本課的教學,從頭至尾都有一首背景音樂貫穿其中,因為教學此類語言文字十分感人的文章,除了設計上要十分精細,還需要音樂這個催化劑來推動本課情感的涌動。在閱讀完課文中那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要讓學生有所觸動并能用恰當的情感朗讀出來,就少不了背景音樂了,他們沉浸在舒緩的音樂聲中,學生的情感被充分激發,朗讀得真切、感人!
一、收集資料,激發情感
課前我布置學生收集資料: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況,收集地震的相關的資料、圖片和感人故事,以便課堂中交流。2、收集譚千秋老師的資料及紀念譚老師的有關文章、詩歌。5.12大地震轟動世界,學生們親身經歷了那些日子,收集資料的任務觸動了學生的記憶和情感,許多感人的畫面,故事涌上他們心頭。這項任務很快就完成了,為課文的學習埋下情感伏筆,在第一課時的交流中,學生情緒激動,眼含熱淚。
二、緊扣題目,抓住細節,研讀文本
“這是一個怎樣的姿勢?”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讀課文。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是譚老師的最后姿勢。
敘事性文章中最有價值的是細節,研讀這些細節描寫有助于學生體會譚老師舍己為人的偉大人格。課文中對地震發生時的場景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寫,這些場景描寫渲染了人物出場的情景,升華了人物的精神品質。我通過指導學生感情這些句子,體會譚老師在地震來臨之時,在生死攸關之際,譚老師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擇,用身體守護學生。他張開的雙臂,是堅定的責任,是無聲的大愛。
為了立體的體現人物的品質,課文第三部分引用最有說服力的三位人物的話語,側面烘托譚老師的英雄壯舉。教學時我沒有急于去提煉、總結人物的品質,而是讓學生去讀出自己眼中的譚老師的形象,進而理解“最后的姿勢”所蘊含的“愛與責任”最后的人生意義。
三、課外延伸、升華情感
在學完這篇課文后,我又讓學生讀了幾首小詩,這幾首詩分別以譚千秋老師的學生、妻子、女兒、母親的角度去寫的,我讓學生在配樂聲中去朗讀,讀著讀著,我分明看到了學生感動的淚水,聽到了哽咽的聲音,我知道他們心中對譚老師的感動得到了升華。
課結束前,我又補充了抗震救災中其他老師的感人事跡,他們那感人的最后的姿勢讓學生震驚了,他們感動極了。我也感動極了,為那些英雄老師而感動,為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而感動,
縱觀全課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
一、課一開始,我沒有讓學生觀看地震發生后慘不忍睹的一個個場面。這一情景的再現,可以很快的把同學們帶回那次地震,使他們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來。這樣的情感導入對課文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二、在教學中,我雖然抓住了“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边@句中的動詞來組織教學,但沒有扣住“撐”讓學生進行表演,讓學生說說從“撐”中體會到了什么?“譚老師這一撐,撐出了什么?”的課文補白,如果這樣去深挖文本的話,人物形象會更豐滿、更高大,這樣會在學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12
中午午休隨意地翻了翻微信朋友圈,想看看朋友的近況,突然,我驚詫了,我看到了大學同學的學生思考記錄,她在昆山也教六年級,現在也在上同樣的一篇課文《最后的姿勢》,他們在探討這篇課文的真假,竟然是假的?這是我完全沒有想到的,隨即我就發信息問她為什么回想到這篇課文是偽造的,意義又是什么?她告訴語文課上的道德滲透也很必要,她們學校現在就在搞這個活動,讓道德感走進課堂。
我回顧了我這篇這課文的流程和重難點,我非常中規中矩的帶著孩子們找到聽反復朗讀了環境描寫的句子,同學們也說出了環境描寫的作用,接著進一步走進譚老師,抓住正側面描寫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品質,一步不差的緊隨考試的要點,這節課,我也能感受到學生對譚千秋老師的敬佩之情,師生互動很成功,我以為很成功了。但沒想到,看完大學同學的記錄后,我忽然發現原來忽略了那么多。忽略的她所說的道德滲透,忽略了孩子對書本質問的勇氣,忽略了他們敢想敢猜測的.好奇心。
利用下午的午輔導,我又繼續了第三課時,給他們講講那些捏造的但是又很感人的新聞,我找了一篇我一讀就會哭的《母親的短信》,不論何時不論何地,只要我讀到“親愛的寶貝,如果你還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便會眼含熱淚,我輕輕地讀著,然而我讀到中間,我已無法堅持,便課代表代我讀下去,然而結局令我詫異,我簡直不敢相信:我哭了,他們竟然……笑了!!怎么辦,我忍痛繼續講著,我含著淚講著愛的偉大,記者編造美麗謊言的意圖。我真的不敢相信,孩子們竟然會笑。。!我是一個不合格的老師,我化解不了這種無奈。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06-25
《最后的姿勢》的教學反思06-26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10-14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03-15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范文06-23
《最后的姿勢》的教學反思范文06-30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范文07-02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15篇03-05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15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