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人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快樂的人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快樂的人教學反思1
本課教學以“快樂的人”為課題,通過觀察、分析人體的多種優美姿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它的藝術特色。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用多種材料表現出特點突出的快樂的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設計、制作能力。在本課教學環節中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培養學生養成對生活中多種廢舊材料再利用的能力。使枯燥的美術知識同趣味形式及學生熟悉的生活融為一體,使學生對美術有親切感,拉近美術與學生生活的距離,本課在注重美術的工具性功能的同時,更強調美術的智育功能和完善自我功能,在注重美術教育的科學價值的同時,更強調美術教育的人文價值。
本課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幾點變化:
首先以線造型表現為主線,以競賽游戲貫穿于教學中,變脫離學生生活和經驗的學習內容為多樣的美術活動: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針對學習者先前的經驗和學習者的興趣,通過自己的經驗來建構認知。把美術活動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經驗上,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努力反映學生身邊的美術,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有趣,引發學習美術的欲望。
第二、變枯燥的知識傳授為創設生動活潑的美術情境: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個性、價值觀,不再是知識第一位,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加上豐富多彩的學習組織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學生良好的學習情感,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愛玩、好動是學生的天性,課堂中教師組織一些游戲活動如爭當“慧眼英雄”“智多星”“創新明星”“巧手超人”等“竄聯”美術知識,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做到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輕松、學得主動、學得深刻。“創設這種競賽的情境,課堂中充滿懸念,學生的情緒熱烈而高漲,避免了純粹知識表達的枯燥性,促使學生帶著強烈的學習動機和問題意識去尋找、探究知識的內在規律,教學效果比較顯著。
第三、傳統的交流方式是教師問學生答。新理念指導下,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給學生提供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生生交流、小組交流、師生交流等,使每位學生都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提出問題的機會,相互切磋,取長補短,能力強的學生可以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并擔任起輔導有困難的學生的任務,能力稍差的學生可以先傾聽后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思維,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且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交往品質,在合作交流中學生感到學習成功的快樂,使學生深信自己的力量,指引他們力爭上游,培養學生利用美術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徹底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勇于創新,打破陳規,對教材進行整合、重組,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最后采取多種評價手段:正確的學習評價對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使他們向創造型人格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除應制定有利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評價標準外,評價觀念更新至為關鍵。例如:評價學生的創造力,不能把創造力僅看作是一種智力特征,它更是一種人格特征。創造力不與智力正相關,但一定和人的精神狀態、人格特征、綜合素質正相關。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其探索行為受到鼓勵,不同于他人的意見受到重視、標新立異的作品得到贊揚,他們的創造興趣就會增強,創新精神就會發揚。在巡視過程中趁著學生繪畫的興致進行自評,可發揮其主體作用,深化創造過程;互評可以讓學生們互相取長補短;小組評議有利于加強學生間的情感交流;而教師點評則起著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作用。靈活多變的點評方式從多角度、多方位看待學生的作業,更加客觀地給學生做出評價,這其中要注意的是教師的點評一定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出發,用童心看作品,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更多地張揚學生的個性。通過學生之間作業相互比較、討論。互評提出優點及需要改進的地方,吸取他人好的繪畫方法與創意來改進自己的不足之處。學生之間的作業又可以互相激發其想象力的發展,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自信心、自尊心加強了,也提高了他們的成功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隨之得到提高。
快樂的人教學反思2
《快樂的人》一節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課程。本課教材中呈現的作品的選材既適宜于學生制作又易于保持造型,輔以柔軟的皺紋紙纏繞,剛柔相濟,動靜相宜。嘗試新穎有趣的造型方法,不墨守陳規,而用靈活多樣的方式自由地去表現人物活動姿態,正是同學們所喜歡的課程。
課堂中首先和同學們一起欣賞了約瑟芬·貝克的動感雕塑,引導學生從多種藝術形式中發現線造型藝術,發表自己對“動感雕塑”的感受,了解藝術形式的多樣性,引導發現線材造型藝術,引起學生對動感雕塑的興趣。接著教師讓學生自主的'大膽造型。當學生對線性材料有了一定感受后再提出本課教學目標,并進行了有效的教學演示,是學生掌握了線材的基本制作方法。
不足之處,由于受習慣的影響,個別同學可能拘泥于真實的人體比例,作品顯得死板。多數同學使用的是教學材料袋里提供的材料,沒有搜集不同種類的線材。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否積極主動思考、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大膽進行造型表現還不夠。
快樂的人教學反思3
《快樂的人》這節課我在區級公開課上過、經過改編又融合成綜合實踐課。我的本以為是一堂駕輕就熟的課,可是在“強大”的4.1班完成這節課,還是比較吃力。一是因為學生較多,常規紀律較差,學生的自主意識比較強,很難接受別人的觀點。二是因為學生在這堂課上能用多種材料表現出特點突出的快樂的.人,學生的設計、制作能力得到鍛煉,這也讓課堂更進一步失控。三是為了拉近生活與美術的距離,在教學環節中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廢舊線材,各種線材雜亂無章一團亂麻,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培養學生養成對生活中多種廢舊材料再利用的能力。
剛開始感知動態時,我請學生背手托著水彩筆,通過抖動身體使水彩筆掉出來。我剛轉身準備拿手機記錄過程圖片,結果轉眼間孩子們的水彩筆全都掉出來咯,此時全班笑得前俯后仰,趴在地上撿水彩筆的、踩在桌子上看笑話的、捂著肚子哈哈大笑的等等。我靈機一動,這不正是千奇百態的人物動態嘛,我馬上隨手一拍,放在屏幕上展示動態。
雖然課堂有些許凌亂,擔當看到孩子們作品的時候,我真的太驚訝了,她們對于人物的特點,服飾的把控都相當到位。我不禁向班主任發出感嘆!太棒了,很佩服。
快樂的人教學反思4
滿足學生正常的心理需要,讓孩子們在生動、和諧、自在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使他們得到快樂的心理感受,學生的人格才能全面地、健康地發展。
一、“快樂”環境的核心因素是“愛”和“理解”。我認為,教育的最優化,就在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雙方饑餓心理認同所產生的“愛”;教師對學生的愛,是理智和情感結合的愛。教師應當擁有為學生既熱愛又敬畏的形象!盁釔邸焙汀熬次贰倍际切睦碚J同的表現。我認為,這種“敬畏”是對教師所代表的真理的敬畏,是自身不足的慚愧,又是怕失去老師之愛的擔憂,是自我教育使之行為規范符合社會要求的內動力;是“熱愛”的一種表現形式。而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對學生真正的理解和熱切的`希望,以及最佳的教育方法的總和,又是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藝術的集中表現。正常的學生都需要一份“理解”;上課不專心聽講,不一定是有心不守紀律;在校天天掃地不一定愛勞動;-------我們必須按照兒童的心理特點,對其進行具體分析,給予充分的理解,揚長避短,才能引導兒童健康地發展人格。同時,教師對學生的愛要嚴而有度,有些學生需要其自尊心,給以嚴峻的愛;有困難受到傷害的“差生”,需要細膩的愛;有情感強烈的學生需要以溫柔的愛;------這樣讓各種性格、各種心態、各種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理解和重視,感到老師給了他們以理智的塑造和情感的感召,并在不斷的、大大小小的進步中認識到自己的成長,進而發現自己對社會的價值,體驗到人格發展過程中的“快樂”。
二、“快樂”環境的可靠基礎是團結向上的班集體。我認為,團結向上的班集體,應該有相對統一的精神,有較為穩定的風格,有權威性的輿論;有帶傾向性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建立健康積極的人際關系,只有以“愛”為紐帶,將學生與周圍的人及生活聯系起來時,才會使他們產生責任感和自覺性。所以在培養學生對集體的愛時,我首先為學生創造了許多為集體服務的機會,并及時得到集體的認可,哪怕是一次優秀作業或一種禮貌的行為等,都能得到集體的肯定。久而久之,每個人都愛學校、愛同學、愛老師,關心、愛護和幫助。從而使學生在集體活動中“如乘春風,如沐春雨”。
三、學習是發展學生人格最重要的環節。我認為,高質量的語文教學活動就能激發學生努力學習,使孩子們的學習過程成為他們體驗、追求和創造美的過程。變“教給”知識為“發現”知識,學生由被動“接受”為主動地“發現”,可以體會到成功的快樂;變“苦學”為“樂學”,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遵循學生認識和發展規律,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法,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書本為中心的局面。
快樂的人教學反思5
在《快樂的人》一課備課過程中我已預設到學生遇到的困難會比較多,加上我校教學條件的限制,特別是在電線材料的準備、剪開和連接上學生制作起來存在相當大的困難。這種技能性較強且又涉及到安全問題的課,不僅需要學生多多鍛煉,而且需要更合適的場地和時間才更妥當。那是否就選擇放棄?(因為教學進度所限等原因,以往我們也會對一些實施有困難的教學內容選擇不上)可是再看看課題《快樂的人》,我又實在不舍得放棄一次感受快樂的機會。
于是我靈機一動,藝術是相通的這一道理應該更適用于本領域的學習。教學中,我建議學生采用各種自己喜歡的、有風格特點的線來畫一畫快樂的人,然后用各色油畫棒圍繞著人兒涂涂抹抹,那些直線的、曲線的人兒閃閃發光,他們有的在草地上舞動、有的在運動場上奔跑跳躍、有的在木馬上旋轉、有的在飛機上飛翔、有的在秋千上蕩漾、有的在恐龍樂園里追逐恐龍……內容豐富極了,題材新穎極了!
不僅輕易解決了本課材料準備和制作時會遇到的困難,又體會了一番獨特的畫畫感覺,孩子們釋放出無比的快樂!他們快樂了,我們的課題《快樂的人》也似乎更真實更有價值了!由此讓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師對于教材的創新使用以及對學習方式的.轉換和特殊表現形式的嘗試,不僅會有效果獨特的作品出人意料地呈現出來,更會有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欣喜,何樂而不為呢?此時腦中突然冒出某優秀同行的一句話:“藝術是需要規則的,而規則是用來打破的!”
快樂的人教學反思6
美術課上學生時常會出現學習材料準備不齊全甚至根本不準備的現象,放任不管,他們的作品就難以完成。為其提供材料,教師的儲備也很有限,更何況有的材料確實不好找。學生在材料不足的情況下又如何創作出好的作品呢?在教學人美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上冊《快樂的人》一課后,我找到了答案。
這一課學生需要準備一些線材來完成人物造型的制作。我布置學生按小組準備材料,結果發現有個別組沒有一名學生帶來線材。我用《論語》中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反問學生:“沒有材料怎么進行制作?”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后,我將提前準備好的幾根線材按小組分發給了學生,有的線材很短。為了豐富人物制作的方法,授課中我應該提到借助一些輔助材料,如螺絲釘、曲別針等學生可以創新表現。看到學生帶的`材料比較單一,我就沒有講授此內容。結果藝術實踐時,有的小組由于使用的是我提供的短線材,只夠完成人的頭部和身子的造型。我就相機啟發學生能否利用其他材料輔助制作呢。意料之外的是,果然有一名學生巧妙利用兩支水彩筆穿插在已經成型的身體中,四肢的形態就呈現出來,我用明代吳承恩的“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表揚他的突出表現,號召大家向他學習。如果在學生一籌莫展的時候,我不能適時點撥,他們就不會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彩表現了。這是無意之中的生成,有我在課前的認真備課做基礎,才會產生引導學生用其他材料來充實線材的突發之想。正如《論語》中所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生自己在遇到困境時,就會積極動腦想辦法解決問題,教師此時的職責就是啟發、引導,轉換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另辟蹊徑。
學生學習材料準備不好應該教育,但我們不能抱著讓學生從失敗中總結教訓的心態,在教學中對這樣的學生置之不理。我們要告訴學生不帶或忘帶材料時,只要你能夠另辟蹊徑,想辦法完成學習任務,不僅不會得到批評而且還會受到表揚。《論語》中有“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我們要使學生懂得條件越是不利,越能考驗一個人的能力。
【快樂的人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快樂的人教學反思04-20
《快樂的人》教學反思08-20
《快樂的人》教學反思范文06-29
快樂的人教學反思(6篇)01-02
快樂的人教學反思6篇06-13
快樂的人教學反思通用6篇04-20
在快樂中發展學生的人格教學反思06-18
快樂教學反思12-17
快樂的人教學設計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