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后。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反思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克和千克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1
目前“大班額”教學是我校教學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是實施創新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急待解決的問題。我在教學了《克和千克的認識》后有以下收獲:
一、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習興趣
克和千克是小學生第一次接觸的兩個基本的重量單位,也是小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要打交道的單位,因此,教學時我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課前調查活動: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標簽;在家里找一找標有重量的東西;把找到的東西和重量記錄下來;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來稱量物品的重量。這次調查活動的`目的是充分開發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分散學習難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充分發揮學生積極主動性
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強調學生親身的體驗,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本節課,在教1千克=1000克時,我及時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稱一稱、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如:讓學生掂一掂1個2分硬幣和2袋食鹽,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通過游戲抱一抱同桌,來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重量。這樣調動了所有學生積極參與新知識探究的過程,使每個學生都能深刻地認識并掌握質量單位。在大班額課堂中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了每一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在大班額班級授課的情況下,要想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實現有效教學,首先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課堂上,總有一些學生并沒有聽講,也不思考,他們只是坐在教室里,靜靜坐夠四十分鐘,對于這些學生來說,上課幾乎是無聊的、無趣的也是浪費時間的。為了使每個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實現小組合作學習。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給學生提供很多的生活材料,如:鹽、方便面、洗潔精、果凍等讓學生分小組活動,在組內讓學生充分的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說一說、稱一稱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
四、教師及時評價,掌控學習活動
在大班額的情況下,建立一種有效的評價機制是可以促進學生更有效的進行課堂探究活動的。如:小組活動開展得順利時,教師應給予及時的表揚,小組活動出現問題時,教師應及時進行干預和指導,小組提前完成任務時,教師應檢驗他們是否正確完成了任務,哪個組的問題討論最好,哪個組同學發言最積極,教師要及時的鼓勵評價。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2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就給學生布置了回家準備一千克物品的作業,第二天大多數學生帶來了1千克的物品,有帶1千克大米的,1 千克的洗衣粉的,1千克的糖果的等等,課的一開始,我就讓學生掂一掂手中的1千克物品有多重,說一說對1千克的感受。學生發言非常踴躍,因為這是他們切身體驗過的。
我還帶來了家里的電子秤,讓孩子們排著隊上來,每個人都有機會稱一樣物品,要求不能和別人的重復,稱完后大聲告訴大家這個物品的重量。學生非常開心,樂于參與,在自己的切身體驗中感受物體的重量。
不足之處:這樣的教學,只是讓學生在填寫質量單位時有個參照,會與掂過物品的實際重量來作比較,然后選擇用克或是千克作單位,從而幫助學生會選擇適當的.單位進行填空,如果要讓學生直接估計出這種物品有多重,對于部分學生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我想僅靠課堂上學得一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引導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能多觀察,估一估,掂一掂,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3
本課的教學看似簡單,其實難以把握,主要是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質量單位又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經驗告訴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這個過程是必須的經歷,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因此我在設計克和千克的`教學時注重讓學生多方位體驗。針對這種情況,我教學設計的落點是“體驗”數學。
把體驗克和千克,在體驗中建立具體的質量單位的活動,貫穿了整節課。學生親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動中,建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整節課呈現出“掂一掂——再根據經驗估一估”的教學思路,努力演繹了“知識在于建構”的理念。教學設計的落腳點定在“體驗”。
不足之處,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以“體驗”為學習形式貫穿始終。教學中學生的想法,學生的反映——因勢利導,潛移默化才是老師設計和引導的精髓。但是,在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時出現了不明確,沒能處理好,用語出現了不準確。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4
質量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但概念卻有比較抽象,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質量單位克和千克,使學生明確克用于計量比較輕的質量,千克用于計量比較重的質量。再通過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等實際操作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質量的輕重,形成直接的感性認識。
同時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習能力?撕颓Э藢τ诙昙墝W生來說是全新的質量概念,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年齡特點以及實際生活經驗,在課堂設計中通過猜、掂、比、移等活動方式,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做一做,強調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一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概念。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5
成功之處:
由于小學生空間觀念比較差,所以上課伊始,我盡可能的給學生以體驗的機會,讓學生獲得親身感受,我把學生帶到操場上,告訴學生學校的四個方向后,讓學生說說學校的八個方向都有什么?學生說得很好。
不足之處:
我告訴學生一般方位圖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向繪制的.,知道其中的一個方向,讓學生判斷其他幾個方向時,同學們往往把圖上的方向與實際的方向混淆,這是我倍感困惑,本來認為很簡單的問題,沒想到會出現如此效果。
學生認知能力、知識層次差異很大,學習興趣本來就不濃,如果課堂教學思路模糊、知識點含混,必然會使學生學習興趣索然,出現學風不振的局面。
再教設想:
通過這一知識點的教學,使我深深的領悟到:學生學不會,必然有阻擋其認知的羈絆,所以我們要在恰當的位置,為他們鋪設臺階。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6
克和千克對學生來說是兩個比較抽象的單位,需要學生親身去感受、體驗,因此這節課要準備的東西不少。課前我讓學生每人準備了一個兩分硬幣,一個小小的玩具,自己也準備了不少,比如米粒、黃豆,以及以100克、500克、1000克為一疊的本子等。心想準備工作較為充分,這堂課應該不錯了吧,但這節課的效果沒有我預想得那么好。
反思一:在整堂課中還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我在課的前一部分要給學生展示各種各樣的秤,就問:“要知道物體的重量可以怎么辦?”學生答:“用秤稱。”再展示各種各樣的秤圖,雖然很順,但沒有什么波折,激不起興趣。
反思二:40分鐘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所以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要有效,引發學生的思考,而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
反思三:要多給學生鼓勵,哪怕是一個眼神,給學生以學習的信心。
反思四:課堂上怎樣做到收放自如,教師怎樣調控課堂,平時要加強這方面的鍛煉。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7
一、在生活情景中發現知識
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超市調查關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
二、在動手體驗中感受知識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個1角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一塊月餅50克,一袋鹽350克、兩袋白糖、1000克。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
三、在實踐操作中升華知識
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系,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水果、書包、數學書、鉛筆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
在這堂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了,真正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升華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8
前幾年曾經教過這部分內容,當時也是頭一次教所以沒有經驗只是就教材講知識,所以學生時常會出現:人的體重300千克,一個雞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話。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處理這部分內容才能恰到好處。
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重量單位,也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與之經常打交道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課前安排調查活動:到超市里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標簽,在家里找一找標有重量的東西,把找到的東西和重量記錄下來,并注意觀察商家用什么來稱量物體的重量。這次調查活動的目的是充分開發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分散學習難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周后,課中匯報:在生活中你都認識了哪些重量單位?你知道它們之間的關系嗎?你見過哪幾種秤?能不能介紹一下你所調查的物體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說出和它重量差不多的物體?小組互相看一看、說一說、稱一稱、掂一掂、比一比-------在交流匯報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受,克與千克的實際意義。
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孩子們真切的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在拓展思維的同時也增加了數學本身的無窮魅力。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9
克與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為此,本節課重點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過程,本節課主要是從常見的生活場景中引發學生發現物體的質量與生活聯系密切。同時注重學生對概念的自主構建。讓學生在充分的經歷、體驗探索中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把“千克”與“克”這兩個質量單位放在一起進行教學,并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認知和構建,形成清晰的概念。事實證明,學生只要對其中一個質量單位掌握了,那么另一個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ㄉ准s重1克,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系列活動,充分感受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再利用盤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概念。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粒花生米約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系,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熟悉的書包、數學書、鉛筆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
所以,本節課教學時從學生的生活入手聯系生活貼近生活,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從而縮短了生活與教材內容之間的距離,不僅提高了學習興趣,從而也使學生在課堂中主動地獲取了所學新知識。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10
本節課是屬于《量的計量》的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質量進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對輕、重的概念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并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輕重,但是如何進行量化比較?對于學生來說還是難點,因此,本節課通過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等活動,時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學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做單位的稱,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之間的關系,會以此為標準估量物體的質量,同時體會學習質量單位的必要性,并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如下:成功的地方:首先將學生置于與學習新知相關的生活情境中,將這種生活經驗變成數學資源,讓學生自然地實現由生活到數學的轉化。比如:在教學時,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題圖,或在課前讓學生進行相關的收集工作,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認識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課內、課外互補,以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其次:在教學中,設計各種有效活動,讓學生具體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實際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質量概念。如:我設計了讓學生掂一掂、稱一稱、找一找等活動,讓學生掂2分硬幣、一根香煙、幾粒黃豆等來感受1克有多重,這樣不僅有身體的感受,還有對物品數量的感受,對1克的質量感受就更生動了,很好的落實了教學目標。 不足的地方及對策:克和千克的認識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教學時應時時把估算的教學貫穿始終,使學生在估算的過程中不斷體會、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加強估算教學。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11
低年級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雖然都接觸過質量問題,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且質量單位也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只靠觀察得到,比較抽象。所以在課前我布置學生到家庭、商場等處找以“克”和“千克”計量的物品,統計結果匯總,然后交流。這樣既能初步建立質量觀念,加深學生對質量單位的認識,又培養了小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瑞士一個有名的心理學家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開始”,學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雙手實踐的東西。為了使學生建立正確的質量觀念,針對《克和千克》教學內容的特點,我改變了傳統的班級授課模式,大膽嘗試使用分組實踐操作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以“動”促“思”,使學生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領悟到了知識的情趣。學生手腦并用,在操作活動中高興地認識了“克和千克”。
在教學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掂、估、秤這些操作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使每個學生都能較為深刻地認識質量單位,建立明確的質量觀念。通過“找實物”“稱實物”把抽象的質量單位與熟悉的實物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通過讓學生從桌面上稱出約1千克的物品,發現質量相等而數量不等這一角度,進一步深化對質量單位的'認識,既把傳授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又有機地滲透了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暗噘|量”讓學生用肌肉有意識地感覺體驗實際質量。學生在感知1克的物品之后,動手“估”“秤”蘋果、梨、香蕉、雞蛋等,不僅檢驗了操作活動成果,更能讓學生體驗成功后的快感和喜悅,感受學習的樂趣,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我聽見了就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边@是華盛頓圖書館墻壁上的三句話。它形象地說明了動手操作的重要性。小學數學教學,更要注重動手操作。學生自主操作、動手實踐,經歷探索知識的過程,對知識的理解才能深化,記憶才會牢固,推理才能嚴密。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12
克和千克這一單元,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了一些讓同學們感受質量單位、比較物體輕重的活動,并結合活動滲透了一些統計的初步知識。
第一步:質量單位的感受,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目的是知道1克、1千克的重量與區別。小組的每個同學可以輪流做,一個先掂一掂,估計一下,另一個稱一下,判斷他估計的對不對。說一說關于1克、1千克的區別。
第.二步:說一說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用克或千克做單位。再由老師出題,同學們口頭說單位。
第三步:通過猜一猜、估一估、稱一稱等活動,進一步鞏固對質量單位的'學習和認識。
通過以上的教學活動,同學們對物體的重量非常感興趣并且掌握牢固。清楚明白“克”是用于比較輕的物體做單位,而“千克”是用于比較重的物體做單位。并清楚感受“1克”和“1千克”物體的重量。充分意識到,把生活的常見事物與數學結合起來很有味道,學得一點都不累!由此可見:多讓同學們操作、動口說一說,滿足他們好動好說的特點,他們會學得開心,老師也教得輕松。
另外:書本的第89頁第7題,對于學生來說,解決起來有困難。第一步,要思考2千克里有多少個500克,方法有以下幾種:500+500+500+500=2000克;2000/500=4;( )x500=2000克……這些方法對于部分學生來說挺困難的。再者,通過統計表找出對應的價格,需要的是細心審題和做題。能夠把這道題目完全做對,對于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似乎有點困難。這道題目的解決還有沒有更好、更簡便的方法呢?本人仍要進一步思考。
本節課教學時從學生的生活入手聯系生活貼近生活,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從而縮短了生活與教材內容之間的距離,不僅提高了學習興趣,從而也使學生在課堂中主動地獲取了所學新知識。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13
1、為了讓學生能比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這部分知識,并能在生活中運用,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采集關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所以在課的一開始,我就從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出發“關于克和千克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讓學生回憶熟悉的生活情景,從而抓住數學教材中新知識的切入點。
2、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個2分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稱一稱、說一說的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再利用臺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概念。
3、指導學生回顧學習歷程,發現一些規律或研究成果,同時,課外延伸,回家調查研究“成長中的我”和自己能拎多重的物體,讓學生自由組合,在校園、家中、商店、或菜場,學會估計物體重量或看標注,把研究成果以學習日記形式進行交流,這樣加深對克、千克的認識,還有助于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樂趣。我課后進行總結與反思,找學生進行個別訪談,了解學生參與研究后的感受,為后階段指導學生探究和實踐提供經驗。
教學經驗告訴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14
克和千克這一單元主要教學目標是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并且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課前,我讓學生準備了2分的硬幣兩袋500克的鹽,學生自帶了一些物品。精彩兩分鐘學生介紹了千克的由來,為下面的學習作了鋪墊。接著,我拿出準備好的質量都是1千克的四樣東西,一捆作業,4盒牛奶,4盒粉筆,2袋鹽。讓學生掂一掂,并且估計一下哪樣東西比較輕,哪樣比較重?創設情境提出問題的步驟就完成了。接著下一步就是探索交流,解決問題。通過投影圖片我們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單位,引出課題,板書:克和千克并且讓學生知道克和千克都是質量單位。要知道物體的輕重可以用秤稱。接下來學習了盤秤的使用方法。利用盤秤稱一稱那四樣物品。他們都是1千克。這一千克到底有多重?讓每小組的同學輪流掂一掂,把1千克的感覺牢牢記在心里。找學生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質量可以用千克做單位?對于千克的教學到這里就完成了。
接下來就是教學克的有關知識。一個兩分的硬幣,它的質量大約是1克。小組輪流掂一掂一個兩分的硬幣,感受一下,一克到底有多重?把這種感覺記在心里。小組之間輪流掂一掂,找同學說說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質量可以用克做單位。
在接下來就是克與千克的關系的'教學。一袋鹽,它的質量是500克,兩袋鹽的質量就是1000克。稱一稱這兩袋鹽。盤秤上指針指向1,說明是1千克。1000克=1千克。接下來作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本節課內容并不難,學生實際生活中也經常接觸質量問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本節課在此基礎上,教學一些計量質量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學生掌握較好。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15
本課時的教學是基于學生在已經掌握比較輕與重的方法后,對重量單位的初步認識。學生也是第一次接觸有關質量的概念。
通過對教材以及教參的學習,了解班中學生的學情后以及學校器具的準備情況后,我定下了以下目標:
1、認識質量單位克、千克,能正確讀出稱的刻度。
2、通過墊一掂,找一找、抱一抱等活動建立克與千克的量感。
3、通過實物,豐富對克和千克的感覺,培養估測物體輕重的意識,逐步提高估測能力。
通過教學以及學生的反饋情況,我的總體感覺如下
一、以學生身邊的情境引入,讓學生感知質量單位就在我們身邊,
以學生昨天體檢時稱體重為切入口,不僅引出在生活中,經常使用稱來計量物品的質量。還讓學生互相說一說體重,抱一抱感知對方后多重,鞏固比較重的物體時常用千克作單位這一發現。通過這一些活動,讓學生感受到身邊處處有質量的存在。
二、以多種形式感知,讓學生建立量感。
為了能夠讓學生建立克與千克的量感,我給每個學生準備了一枚2分硬幣,讓孩子們掂一掂,閉上眼睛感受一下,還準備了很多小東西,如小橡皮、回形針、雙色片,在聽的過程中建立量感;帶來了酸奶、喜蛋等讓孩子們在尋找角落中的重量;也在學生得出比較輕的物體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物體時,用千克作單位后,讓學生找一找身邊那些物體可以用克作單位,哪些物體可以用千克作單位中建立量感;讓學生互相抱一抱,體驗二十幾三十幾千克是多重等各種不同的.形式體驗克與千克的不同。
三、過于急躁,沒有很好利用資源。
學習盤秤后,讀出三個人的重量時,可以利用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這樣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也會更加有興趣。在互相說一說體重再抱一抱的環節中,可以在抱一抱之前先估一估對方的體重,這樣就能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以及提高估測意識。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05-11
克和千克的教學反思04-07
《千克和克》教學反思04-16
《千克和克》教學反思04-16
千克和克教學反思03-08
《認識克和千克》的教學反思06-27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04-16
《認識克和千克》的教學反思04-16
《認識克和千克》的教學反思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