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分享
一、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欲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著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具有判斷是非的能力,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本班學生共五十九人,這是個團結上進、活潑誠實的班集體,學生有著良好的思想素質。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但他們缺少社會經歷。
二、教材分析
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是小學高年段最后一年學習的教材,本冊教材在體現《品德與社會》中、高年級教材內容和特點的基礎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學習內容更加深刻,學習視野更加開闊。
(二)教材內容的綜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導學生綜合學習。
(三)強調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主線來統領歷史和地理內容的學習。
(四)重視史地內容的學習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
(五)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看待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方法。
教材選擇認識社會的幾對基本概念,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出發,選擇有關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等方面的主題 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在內容方面體現課前、課中、課后,校內外連續、完整的活動過程,強調從學生日常生活常見的現象,以及學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學習主題。穿梭出“體驗式”“研討式”“探究式”的學習特點,為學生創造更為廣闊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空間。強調從兒童的視角出發,運用兒童的語言,采取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充分發揮圖畫、照片等在呈現教材內容方面的積極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讀性和啟發性。
三、學習目標
1 、 情感、態度、價值觀: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 、能力:能夠初步識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
3 、知識: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了解一些基本的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
四、教學策略
1 、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 、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己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
3 、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 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 、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系,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和學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5 、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
五、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
課 題
課時
1
生活中的快樂
2
擁有好心情
3
嘗嘗苦滋味
4
吃穿住話古今(一)
5
吃穿住話古今(二)
6
火焰中的文化:陶與青銅
7
漢字和書的故事
8
偉大的先人
9
我國的國寶
10
我們的國粹
11
蔚藍色的地球
12
我們的地球村
13
生活在地球村的人們
14
文化采風
15
復習,考試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分享】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分享的快樂》說課稿02-17
分享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12-02
分享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06-10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計劃12-10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計劃03-29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5-08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5-11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計劃12-10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