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學期物理教學計劃

時間:2021-10-18 18:32:46 教學計劃 我要投稿

初三上學期物理教學計劃匯編5篇

  光陰的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的工作又將在忙碌中充實著,在喜悅中收獲著,現在就讓我們制定一份計劃,好好地規劃一下吧。我們該怎么擬定計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三上學期物理教學計劃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三上學期物理教學計劃匯編5篇

初三上學期物理教學計劃 篇1

  一、基本情況分析:

  學生物理成績參差不齊,尖子生不少,學困生也較多,兩級分化較突出。上課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高,但不夠靈活。這就需要教師在教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上作進一步改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思維,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之,初三學生起點低,新概念多,難教難學,這就需要師生在本期倍加努力,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二、指導思想:

  本教材是經教育部直接領導由課程標準研究小組反復的研討而完成的,在使用這套教材時,就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在新的物理課程理念中倡導&“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教育思想。在教學中就要關注每個學生,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與人格養成,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加強與學生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聯系的教學,要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的教學,從而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

  三、教改措施:

  在新課程的指導下,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與人格的養成,加強與學生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相聯系的教學,將學習內容與學習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的聯系貫穿于整個教學之中。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初步認識新科技的應用等內容,初步認識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B、初步認識力學等常見的自然現象,了解這些知識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C、初具了解物理學及其相關技術中產生的一些歷史背景,能意識到科學發展歷程的艱辛與曲折,知道物理學不僅物理知識,而且還包科學的研究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D、具有初步的實驗操作技能,會使用簡單的實驗儀器和測量工具,能測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E、會記錄實驗數據,知道簡單的數據處理方法,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會用科學術語,簡單圖表等描述實驗結果。

  2、過程和方法:

  A、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簡單描述所觀察的物理現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觀察能力。

  B、能在觀察物理現象或學習物理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的能力。

  C、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學習擬訂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初步認識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學習信息處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處理能力。

  E、學習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嘗試應用書籍的科學規律去解釋某些具體問題,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F、能書面或口頭表達自己的觀點,初步具有評估和聽取反饋意見的意識,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能保持對自然的好奇,初步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對大自然有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

  B、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C、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能體驗戰勝困難,解決物理問題的喜悅。

  D、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不態度,不迷信權威,具有判斷大眾傳媒是否符合科學規律的初步意識。

  E、有將自己的見解分開與他人交流的愿望,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書與別人不同的見解,也勇于放棄或修正自己的錯誤觀點。

  F、有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意識,有理想,有報護,熱愛祖國,有振興中華的使命和責任感。

  六、具體措施:

  1、鼓勵科學探究的教學

  A、鼓勵學生積極大膽地參與科學探究。

  鼓勵學生積極動手、動腦、通過有目的探究活動,學習物理概念和規律,體驗到學科學的樂趣,了解科學方法,獲取科學知識,逐步樹立科學創新的意識。

  B、使學生養成對所做工作進行評估的好習慣。

  C、重視探究活動中的交流與合作。

  在現代社會和科學工作中,個人之內與團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學生這方面良好素質的形成。

  2、幫助學生盡快進入自主性學習的軌道。

  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自己進行知識模地的構建,而不是去復制知識,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才是至關重要的。

  3、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

  4、加強與日常生活,技術應用及其他科學的聯系。

  A、以多種方式向學生提供廣泛的信息。

  由于物理學與生活、社會有著極為深密和廣泛的聯系,困此在實際教學中,要結合本地實際,進取學生常見的事例,盡可能采作圖片、投影、錄像、光盤、CAI課件進行教學。

  B、在閱讀理解,收集信息,觀察記錄作為課后作業的一部分。

  C、盡可能讓學生得用身過的物品進行物理實驗。讓物理貼近生活,讓學生用物理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

初三上學期物理教學計劃 篇2

  一、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

  知道能量,理解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概念。知道影響動能、勢能的有關因素。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知道動能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關,并能解釋簡單的現象。

  通過探究知道彈性勢能和重力勢能的概念和決定因素,并能解釋簡單的現象。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能運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設計,逐步養成在實驗中認真觀察、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重點:探究動能與哪些因素有關,探究勢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三、教學難點:探究動能、勢能,能從實驗現象中歸納出相關結論。

  四、教學器材

  1、演示器材:多媒體電腦,滾擺,乒乓球

  2、器材:帶斜面的木版,小車,砝碼,卡片,橡皮筋,木塊,水槽,細砂,帶釘的木凳

  五、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啟發歸納。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1、P30圖12-1,如果你是小汽車司機,在不違章前提下,行駛最大速度是多少?通過該圖還能得到哪些信息?

  2、提出問題:不同車型的汽車,限車速度為什么不同?

  (學生回答:卡車的慣性大)

  3、追問:慣性的大小只與物體質量有關,而與速度無關。限車速度不同肯定另有原因?是什么原因呢?

  二、能量

  1、動能與勢能是能量的兩種具體形式,在第11章學習了功的相關知識,功和能量是物理學中兩個重要的物理量,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有什么關系?

  2、演示實驗:

  水平面上小車撞木塊 運動的小車對木塊做功

  運動的小車具有動能,即具有能的物體能做功,能做功的物體具有能

  3、能量的單位:焦耳

  三、動能

  1、課件演示:(1)流動水沖擊水輪機轉動

  (2)運動的鐵錘能將釘子打入木板中

  (3)運動的子彈能射穿雞蛋(子彈的穿透力與什么有關?)引導學生總結以上各種現象的共同特點是什么呢?這又說明了什么?(以上現象的共同特點是物體都在運動,而且對別的物體做了功,說明了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

  2、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而且物體的動能越大,它可以對別的物體做的功就越多,反之越少。

  3、活動:探究動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問題] 動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猜想] 猜想1:與物體的速度有關,速度越大動能越大

  猜想2: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越大動能越大

  [設計與實驗] (1)動能的大小通過比較木塊被撞出的距離來確定

  (2)實驗分兩步:①研究動能與速度的關系:保持質量相同,速度不同,從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開始運動,到達水平面時速度不同。

  ②研究動能與質量關系:保持速度相同,質量不同,從同一斜面的同一度高度開始運動,到達水平面時速度相同

  [結論]比較a、b可得:質量相同,速度越大,物體的動能越大

  比較c、d可能:速度相同,質量越大,動能越大。

  5、學生列舉生活中還有哪些事例可以說明上述結論

  四、活動:卡片為什么會跳起來

  1、按圖12-7制作一個會跳的卡片,根據課本上的要求完成實驗,注意觀察現象,然后小組討論總結結論。

  2、小組總結發言:介紹怎樣進行探究、觀察到什么現象、得到什么結論?

  3、總結:卡片壓平,橡皮筋伸長,松手卡片跳起不將卡片壓平,松手后卡片跳得不高

  4、說明發生彈性形變的橡皮筋能對卡片做功,因而具有能量,并且形變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多。

  5、彈性勢能: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叫彈性勢能。

  6、課件演示:(1)橡皮筋形變越大,彈性勢能就越大,紙做的子彈就射的越遠

  (2)彈簧形變越大,彈性勢能就越大,小車被彈開的距離越遠

  (3)發條上得越緊,彈性勢能就越大,鐘表走的時間越久

  五、活動:模擬打樁

  1、課件展示:(1)打樁機的工作過程 (2)山坡上的石頭具有做功的本領

  2、學生探究: [問題] 重力勢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猜想] 猜想1:與物體被舉起的高度有關,被舉得越高,重力勢能越大

  猜想2: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越大重力勢能越大

  [設計與實驗] (1)重力勢能的大小通過比較木樁陷入沙中的深度來確定

  (2)實驗分兩步:①研究重力勢能與被舉高度關系:保持質量相同,高度不同

  ②研究重力勢能與質量關系:保持高度相同,質量不同

  [結論]:比較A、C可得:質量相同時,物體被舉得越高,重力勢能越大

  比較B、C可得:物體被舉起高度相同時,質量越大,物體的重力勢

  課內練習:

  1、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叫做________ ,由于________ 而具有的能叫做彈性勢能,由于______ 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勢能。

  2、彎曲的弓能把箭射出,射出的箭能射入靶心。因為彎曲的弓具有_____能,而射出的箭具有________能。

  3、從斜面上滑下的小車能將水平面上木塊撞擊一端距離,我們說小車具有__能。同樣的小車從斜面的更高處滑下,能將相同的木塊撞擊更遠的距離,說明____越大,_____ 越大;若在小車上加一重物,從斜面的相同高度處滑下,也能將相同的`木塊撞擊更遠的距離,說明____越大,_____ 越大。

  4、玩具彈弓能將塑料子彈射出,是因為拉長橡皮筋具有____能,皮筋拉得越長,子彈射得越遠,說明彈性勢能與物體的_____有關, 一定限度內____越大,彈性勢能越大。

  5、關于動能大小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

  A、汽車總是具有動能 B、汽車的動能一定比摩托車的動能大

  C、以相同速度運動的汽車和摩托車,汽車動能大 D、摩托車的動能一定比汽車的動能小

  6、一架豎直勻速上升的直升飛機( )

  A、動能增加、勢能不變 B、動能不變、勢能增加

  C、動能勢能都增加 D、動能勢能都減小

  7、 某塊磚在一對平衡力作用下運動,則該磚( )

  A.勢能一定不變,動能一定不變 B.勢能可能改變,動能一定不變

  C.勢能可能改變,動能可能改變 D.勢能一定不變,動能可能改變

初三上學期物理教學計劃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做功是改變物體內能的一種方式,了解熱機的工作原理、構造以及四個沖程中能量轉化,知道熱值概念會用公式Q=mq計算燃料燃燒時釋放出熱量的多少。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點火爆炸實驗,培養觀察能力;通過探究不同燃料充分燃燒時放出熱量,認識燃料的熱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具有節約能源和環境保護的意識;介紹熱機研究的新進展與未來社會發展關系,激勵學生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從能量轉化角度認識燃料的熱值

  教學難點:認識汽油機的工作循環

  教具: 演示實驗:空氣壓縮引火儀、圖12—25、演示裝置、汽油機模型及掛圖;學生實驗:鐵絲,圖12—32實驗裝置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將圖12—21制成課件:行駛中汽車高速行駛時,輪胎溫度升高很多,播放課件,導入新課。

  2、研究做功改變物體的內能

  (1)學生做圖12—23反復彎折鐵絲實驗,交流感覺,判斷鐵絲內能是否變化,引導學生分析得出:鐵絲的內能增加是由機械能轉化而來的。再讓學生討論:還有哪些方法能使鐵絲的溫度升高。方法可能有:放在火上燒,放在熱水,用砂皮摩擦,用鐵錘鍛打,放在太陽下曬。

  同時,引導學生分析,在這些方法中哪些是通過熱傳遞改變內能的,哪些是通過做功的方法改變物體的內能的,進而歸納出,做功和熱傳遞在改變物體內能上是等效的。學生彎折鐵絲實驗時,教師進行安全教育,彎折次數不宜太多,小心燙手。

  (2)演示空氣壓縮引火實驗,學生觀察棉花燃燒。

  引導學生分析:壓縮氣體做功,空氣內能增加,棉花燃燒,進一步讓學生知道做功是改變物體內能的一種方法。

  空氣壓縮引火儀實驗,能否成功取決于儀器密封性,另可通過實物投影,放大實驗現象,能使學生都能觀察到實驗現象。

  3、觀察內能轉化為機械能實驗

  (1)教師演示圖12-25實驗,學生觀察現象,討論分析得出:酒精燃燒后燃氣對外做功,燃氣的內能減少轉化為機械能。

  (2)在做點火爆炸實驗時,要注意滴入數滴酒精,酒精量不宜過少,另外要等酒精揮發,變成酒精蒸汽后再點火。同時,注意安全:不要將蓋子對著人。

  (3)實驗時盒子的密封性要好,在電子式火花發生器的放電針管與小孔處涂上凡士林,否則燃燒后的燃氣泄漏到盒外,效果不明顯。

  4、認識熱機

  (1)課件展示汽油機實物圖,對照掛圖引導學生認識汽油機的構造。

  (2)演示汽油機的工作循環(或分組實驗,學生對照圖12-27實驗觀察),學生觀察實驗時重點觀察:1.在每個過程中氣門關閉情況,活塞運動情況。再播放汽油機工作的錄像,最后引導學生完成書中“想一想”內容。

  介紹熱機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學生閱讀“生活·物理·社會”及P69“信息庫”內容,認識熱機的新進展與未來社會發展關系,激勵學生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責任感,

  5、認識燃料的熱值

  (1)分組實驗做“圖12-32”實驗,記下兩溫度計示數的變化情況,完成書中表格,再引導學生分析表中數據,得出相同質量的酒精與碎紙片燃燒后,酒精比碎紙片放出的熱量多,進一步建構熱值概念。

  (2)按課本中圖示安裝好實驗儀器,注意石棉網與燃燒皿的間距,紙片大小要適中,且保證干燥,不可壓得太緊,否不等完全燃燒就中途熄滅。

  (3)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先做酒精燃燒實驗,再做紙片燃燒實驗,便于觀察溫度計示數,對比分析。

  (4)閱讀“讀一讀”內容,培養學生具有節約能源和環境保護意識。

  6、課堂小結:引導學生梳理本節課學到了什么?

  布置作業:課課練

初三上學期物理教學計劃 篇4

  新學期伊始,為了在本學期更好的完成物理教學任務,現制定計劃如下:

  一、學情分析

  1.學生方面

  八年級學生剛接觸物理,有些概念很抽象,對于由感性思維到抽象思維轉變的同學來說理解是很不容易的。同學們都來自農村知識面比較窄,雖然在小學的自然課的學習中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識基礎,但從物理知識系統的總體上來說,只是學習了其中最基礎、最基本的物理知識,所學的知識比較淺顯,作為一門新學科,應該注意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師方面

  本人剛接手初中物理的教學,對初中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了解的都比較少,初中生的主觀能動性要比高中生差,所以需要老師適時的引導,孜孜不倦的教誨,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教師,當務之急就是轉變角色,多了解一些初中生的行為特征。

  二、教材分析

  我校所使用的教材是山東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本教材面向全體學生,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以學生興趣、認識規律和探究的方便出發設計教材的結構,書中包含許多開放性問題和實踐性課題,充分體現STS思想,同時注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收入一些十分有用且有趣的知識,力求形式生動活潑。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初步了解運動學、聲、光等一些基本的物理現象和物理規律,知道物理學不僅指物理知識,而且還包含科學研究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2)具有初步的實驗操作技能,會使用簡單的實驗儀器和測量工具,能測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3)會記錄實驗數據,知道簡單的數據處理方法,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會用科學術語、簡單圖表等描述實驗結果。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簡單描述所觀察物理現象的主要特征。能在觀察物理現象或物理學習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具有有初步的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有初步的信息收集和處理的能力。

  (3)學習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去解釋某些具體問題。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學原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樂于參與觀察、實驗、制作、調查等科學實踐活動。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能體驗戰勝困難、解決物理問題時的喜悅。

  (3)初步認識科學及其相關技術對于社會發展、自然環境及人類生活的影響,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能在個人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所貢獻。

  四、具體計劃與措施:

  1、加強自身的業務理論學習,認真學習有關素質教育的理論,虛心向老教師學習,多聽他們的課,做到每周不少于一節,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

  2、認真鉆研教材、教參,注重教材體系,把握重點難點。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類實驗,把好實驗關。

  3、認真備課,根據不同的課型,精心設計每一個學案,讓學案真正服務于課堂,服務于學生,充分利用課堂40分鐘,向40分鐘要效益;本人力爭在本學年完成系列課達標。

  4.注意調節課堂氣氛,初中生的注意力比較分散,上課時要注意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5、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指導學生建立“問題記錄本”,要求學生人人做到每日一問;建立“錯題記錄本”,做到不放過任何一個錯題;并指導學生預習、復習、解題的思路和能力;

  6.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到課前預習,課上記筆記,課后復習,的學習習慣;杜絕學生不做作業、少做作業,嚴禁學生抄襲他人作業;教育學生養成獨立思問題能力,使每一個學生真正做到學習成為自已終身的樂趣。

  7.嚴格要求學生,不能放松任何一個細節的管理。但根據初三學生的年齡特點,要做到嚴而有情,嚴而有度。凡事要優先擺事實、講道理,以說服教育為主,不能一味的批評指責。

  8.積極學習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技術,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投影、錄像、錄音、多媒體等輔助教學手段,來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授課效率。

  9.開展好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10、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強對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教材中有許多科學家、愛國人士、唯物論者,他們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從小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愛科學、愛祖國等優秀品質。

  五、教學進度及安排

  同教研室及初三年級物理集體備課時間表

  六、教研計劃與課題

  同物理組教研計劃安排

初三上學期物理教學計劃 篇5

  一、引入新課:

  1、物體是否具有動能、勢能,我們是如何判斷的?

  結論:機械能的存在可以憑肉眼判斷,即它是一種外部形式的能量。

  2、一杯開水可以燙傷人體,說明它具有能量,就像各種燃料燃燒時產生熱一樣,這種能量的存在,你可以憑肉眼看到嗎?

  結論:一般憑肉眼是不能判斷的,但可以通過其他感官發現,即它是一種內部形式的能量。

  二、新課學習:

  1、探究分子動能、勢能與物體動能、勢能的關系。閱讀課文并討論分子動能、勢能與物體動能、勢能之間的聯系。:

  2、內能與機械能的關系:

  3、探究溫度與內能的關系:

  (1)完成演示實驗P57“墨水擴散”并分析內能的變化情況。

  (2)歸納結論:對于同一物體,溫度升高,內能增大。

  (3)提出疑問:內能增大,物體溫度一定上升嗎?

  (提示學生,回憶六種物態變化吸熱與放熱的情況)

  學生討論并舉例反駁:

  a. 一杯熱水與半杯熱水相比,前者內能大于后者。

  b.水沸騰時需要不斷吸收熱量,但溫度保持不變。

  c. 一塊0℃的冰剛熔化成水,溫度仍是0℃,但內能增大了。

  (4)教師小結:內能增大,物體溫度不一定升高。因為內能大小是由溫度、質量、體積、狀態等因素共同影響的。

  4、熱傳遞——改變內能的一種方式

  (1)從生活實例引入:冬季,同學們常用熱水焐手、焐腳,從熱水吸收熱量,使手腳暖和起來。這采用的是什么方式?——熱傳遞

  (2)學生閱讀并分析P57圖12-18,然后舉出生活中其他例子:燒水、冬季夜間養雞場徹夜點燈、曬太陽……

  (3)師生小結:熱傳遞是改變物體內能的一種方式。

  5、熱量及計算:(1)熱量定義:熱傳遞過程中轉移的能量,即變化的內能。(2)熱量公式:Q = cm△t 析P58

  6、“生活·物理·社會”

  (1)學生閱讀(2)布置課外查閱有關資料,進一步了解發動機的冷卻。

【初三上學期物理教學計劃匯編5篇】相關文章:

初三下學期物理教學計劃匯編5篇12-21

初三下學期物理教學計劃范文6篇12-16

初三下學期物理教學計劃匯總六篇12-20

初三下學期物理教學計劃合集九篇12-27

初三下學期物理教學計劃范文九篇01-01

初三下學期物理教學計劃匯總8篇12-28

關于初三下學期物理教學計劃四篇01-01

初三下學期物理教學計劃匯總五篇12-23

初三下學期物理教學計劃錦集六篇01-10

初三上學期物理高頻考點歸納大全01-10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最新中文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亚洲AV第二区国产精品 | 亚洲日韩在线a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秘在线看 | 一级Av网站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色婷婷踪合久久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