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的體積教學課件
導語: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探索并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并在觀察、操作、探索的過程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長方體的體積教學課件的相關內容,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一)長方體的體積教學課件
教學目標:
1、在操作中,感知出長方體的體積大小與它的長、寬、高等有關。
2、能運用長、正方體的體積公式,計算長、正方體的體積。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借助學生自己的動手操作、動口表述及課件的動態演示,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體積公式的運用及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難點:體驗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
一、比較大小,復習引入
1、比一比。出示書包、文具盒。問:誰大?誰小?
其實剛才我們在比他們的什么?體積指的是什么?
2、說出下列圖形的體積是多大?你是怎么想的?(都是有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拼成的)
小結:要知道一個物體的體積,只要知道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這樣的體積單位。
3、出示橡皮。問:什么形狀?它有體積嗎?體積多大?請你估一估,猜猜它有多大?
4、揭示課題。
二、動手操作,感知認識
1、拿出12個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小組合作擺一個長方體,并說說它的長、寬、高是多少?體積是多大?
2、匯報交流。問:你們組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是多少?你能說說你們組是怎樣擺的嗎?體積是多少?
還有不同的擺法嗎?(學生邊說,老師邊演示四種不同的擺法)
3、觀察發現:通過剛才的擺,觀察這些數據,你發現了什么?
4、再一次合作擺。邊擺邊說你們組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是多少?又是怎么擺的?
三、啟發探究,自主建構
1、出示長5分米、寬3分米、高2分米的長方體。
問:要擺成這樣的長方體需要多少個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你能利用手中的學具擺一擺嗎?(開始活動,發現不夠擺)
問:不夠,怎么辦?你能在頭腦中想象,把它補充完整嗎?(又開始活動)
2、匯報交流。并演示擺的'過程。
3、出示長8分米、寬4分米、高3分米的長方體。你能擺這個嗎?
4、聽要求擺。
(1)自己擺一個長6分米、寬3分米、高2分米的長方體,并說說它的體積。
(2)想象一個9米、寬7米、高4米的長方體,并說說它的體積。
5、思考總結。體積與長、寬、高有怎樣的關系呢?并快速驗證黑板上的數據。
四、解決疑難,運用拓展
1、解決橡皮的體積。要求它的體積,需要知道什么?師提供測量數據,讓學生求體積。
2、自己求數學書的體積。
3、出示:亞光紙箱廠生產一種正方體紙板箱,棱長是8分米。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4、小結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五、全課總結
(二)《長方體的體積》教學反思
《數學新課程標準》重視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通過數學的學習活動,情感與態度方面有新的發展。建構主義學者也認為,學習是現實的特定操作過程中對自己的活動過程的性質反省、抽象而產生的,“學習數學”應是一個“做數學”的過程。因此,在數學課堂中要讓學生有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機會。現實、有趣、開放和具有探索性的數學教材和學習內容才是學生“做數學”的前提。如何讓學生從“學數學”的過程轉變到“做數學”過程中呢?
一、聯系實際生活,解決實際問題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是在理解了體積的概念和體積的單位以后教學的。我通過切開一個長3厘米、寬3厘米、高1厘米的長方體和棱長為2厘米的正方體,看看它們各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體積單位,引入計量體積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是不能用切割的方法來計量物體的體積的。如:洗衣機、的、電腦主機。我讓學生用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拼擺長方體的實驗,引導學生找出計算長方體體積的方法。考慮到學習數學是為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要讓學生認識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關系,考慮到解決問題的實際情況,(如,不是所有物體都能切開,)怎樣才能更好更快的解決問題,(如,找到計算長方體體積的公式,)從而從實踐上升到理論,找到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
二、加強實際操作,發展空間觀念。
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從二維空間到三維空間,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重大的發展。然而此時,學生對立體的空間觀念還很模糊,教師特別注意到加強實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學生的動手操作,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深對長方體計算公式的理解。在推導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橡皮、書、書包三樣東西,誰的體積最大,誰的體積最小?
生:書包的體積最大,橡皮的體積最小。
師:你們是怎么知道的?
生:觀察比較得來的。
師:(出示體積大小差不多的兩個物體----鉛筆盒和數學書)這兩樣物體的體積大小呢?
生:不知道。
生:如果有計算方法就好了。
師:像這樣規則的形體的確有,但要我們學生自己去發現去尋找。首先你覺得這本書和這個鉛筆盒的體積與什么有關?(鼓動大膽猜想)
學生猜想:與長、寬、高有關;與底面積有關??
學生分小組操作驗證:每組分給12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讓學生自己選取若干個搭建幾個不同的長方體。并把長、寬、高的數據填入表格中,啟發學生思考,根據記錄的長、寬、高,擺這個長方體一排要擺幾個小正方體,要擺幾排,擺幾層,一共是多少個小正方體。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個長方體所含小正方體的個數,與它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
師:你發現了什么,你現在覺得長方體的體積與什么有關?
生:我們小組發現長方體的體積與它們的長、寬、高都有關,因為?? 生:我們發現長方體的體積等于長乘寬乘高,因為??
學生再次驗證猜測,最后大家自己得出結論: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并用字母表示:V=abh。在教學完長方體的計算公式后,繼續啟發學生根據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系,聯系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引導學生自己推導出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
通過實際觀察、制作、拆拼等活動,學生清楚地理解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的來源,并能夠根據所給的已知條件正確地計算有關圖形的體積。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小組合作交流、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在新的教育觀念的指導下,我在課中大膽地實踐,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給學生最大限度參與學習的機會,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數學實踐活動,經歷了數學知識的發生、形成過程,掌握了數學建模方法。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熱情令我為之感動,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因為它不僅僅讓學生學會了一種知識,還讓學生培養了主動參與的意識,增進了師生、同伴之間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實際操作能力,并從活動中形成了數學意識,學會了創造。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課教學的過程中,我采用讓學生大膽猜想、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論證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做一做來研究論證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學到知識。從本堂課中我最大的體會就是放手讓學生去學去做就是最好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