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訪隱者不遇語文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
1、以《尋隱者不遇》為例,學習并運用讀懂古詩的一種方法把話變成畫。
2、訓練學生把對語言文字的抽象思維變成生動畫面的形象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教學重點: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一種方法把話變成畫。
三、教學難點:如何把話變成畫。(即:如何使抽象思維變成形象思維。)
四、教學準備:復合遮擋的文字投影片一張、圖畫場景投影片兩張、錄有古曲的音樂磁帶一盤。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學法
1、指名請學生背誦課內、課外學過的古詩。
2、根據學生的背誦情況相機小結,談話導入: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古詩可以說是其中的一顆明珠,好多古詩都描寫了引人入勝的景色,進而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們在學習古詩的時候,不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還要把語言文字變成自己頭腦中的畫面,使自己進入到詩的意境中去,從而正確領悟詩人的思想感情。今天,我們就共同來學習讀古詩的一種方法把話變成畫。
(打出投影,出示復合遮擋的`文字投影片,師生一起對照投影片審題、解題,搞清楚話和畫的含義。)
(二)指導學法
1.抓字眼、明詩意
逐字逐詞逐句弄懂詩的字面意思。(可以通過聯系上下文、的方法,教師作適當的點播。)
2.提問題、想詩境
以松下問童子這一句為例
(1)逐詞就詩句提出問題。
例如:什么樣的松樹下面?誰問童子?怎么問?問什么?童子什么樣?
(2)就問題在頭腦中形成畫面并用語言描述出來。
(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張圖畫場景投影片,幫助學生形成畫面。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合理想象,結合生活實際和看過的電影、電視劇、圖書等進行想象。)
(3)學生借助投影片,根據想象描述畫面。
3、悟詩情、詠詩句
(1)根據你所描述的畫面,體會詩人當時是怎樣的感情。
(2)把體會到的感情通過讀表達出來。
(三)總結學法
(再次出示復合遮擋的文字投影片,師生一起總結歸納學法。)
(四)遷移鞏固學法
在老師適當的點播下,運用學法學習古詩后三句 。
1、抓字眼、明詩意
2、提問題、想詩境
(出示第二張圖畫場景投影片,學生填充內容、描述畫面。)
3、悟詩情、詠詩句
提問:詩人雖然沒沒能尋到隱者,但是他并不感到失望,想到隱者的生活那樣有情趣,那樣逍遙自在,懷才不遇的隱者此時會是什么心情呢?他會怎樣做?童子可能會怎樣做呢?
(播放古曲,配樂詠詩,引學生進入到廣闊而幽深的山中境界,從而體會詩人對隱者這種與世隔絕,甘與大自然為伍,自得其樂的采藥生活羨慕和神往之情。)
(五)獨立運用學法學習古詩
宿新市徐公店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六)布置作業
用把話變成畫的方法學習古詩江畔獨步尋花。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七)板書設計
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興奮)
言師采藥去。
(回答)
只在此山中,(羨慕)
云深不知處。(向往)
(彌漫,繚繞)
悟詩情 詠詩句
提問題 想詩境
抓字眼 明詩意
【古詩訪隱者不遇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古詩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05-27
尋隱者不遇的古詩04-13
尋隱者不遇古詩03-24
古詩《尋隱者不遇》的教學反思07-17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08-30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02-17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05-24
古詩尋隱者不遇的解釋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