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與《山中訪友》教學設計
《生命生命》一文從尋常生活小事入筆,引出對生命的思考,文章淺顯易懂,易于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本教學設計試圖從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新理念出發,循著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夯實閱讀基本功”、“研探領悟,激發主題探究欲”、“拓展導學,引導學生求發展”,使學生在教學中得到關愛生命的人文熏陶。
一.以文本為例子,夯實閱讀基本功
1.借助音樂,創設教學情景:嘗試用激昂的音樂來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表達了強烈的生命意識,可以用來創設情景。讓學生在音樂旋律迸發出的堅毅、頑強的生命力中去感受生命、珍視生命。
2.導入新課。生命,是人類藝術的永恒主題,中外藝術大師都為此不惜努力,為探索它的真諦而歷盡艱辛。屈原曾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李清照說“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泰戈爾說“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今天,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更是飽蘸著作者生命的汁液,從心靈深處唱出的一曲珍愛生命的美妙樂章。
3.介紹作者珍愛生命的故事。
杏林子,本名劉俠,臺灣女作家。陜西扶風人,1942年生,北投國小畢業。12時染上了類風濕關節炎,至今全身關節均告損壞;但她以頑強的毅力強忍病魔的折磨,筆耕不輟,先后出版多部文集,讓灰心的人鼓足勇氣,使畏縮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道路上。她在1980年,當選臺灣十大杰出青年;1983年獲國家文藝基金會散文獎;1990年獲吳三連社會服務獎。于1982年創辦了伊甸園殘障福利基金會,為全臺灣一百萬殘障朋友服務,把自己的愛心實踐出來。
4.開展多種形式的讀議,使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全身心的投入課文,去體驗、領悟。同作品、同自己的心靈對話。
(一)美讀。配樂朗讀,便于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內容:A、小飛蛾在險境中掙扎。B、香瓜子在墻角的磚縫中長出一節小瓜苗。C、“我”靜聽自己的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同時,感知整體結構是前敘后議。
(二)精讀。方式采用四部曲:默讀課文——思考問題組——同桌討論——組織小組討論(師生研討)。設計的問題組如下:①文章前半部分是記敘,敘述了哪三個事例?引發了怎樣的思考?請從文中指出相應的主題詞。②三個事例為什么這樣排列?為什么前兩個例子舉的都有是小蟲子、小瓜苗這樣的小生命?③三個事例有三點思考,它們的側重點有什么區別?試就這些思考再從生活中舉出一、兩個事例?④用心體味、探究作者的寫作用意,暢談你從中得到的教益。
(三)品讀。
指導學生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如“僅僅活了幾天”、“擎天撼地”、“肅然起敬”等,品味、分析,為學生積累詞語和妙句做準備。
(四)賞讀。讓學生在感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通過賞讀,回味全文,體驗作品的精妙。
二、以文本為靶子,激發主體探求欲。
利用課后同題文章《生命生命》(美國克倫沃森)給學生搭建合作探究的活動平臺。可圍繞以下思考題來閱讀、討論。
1.思考問題:兩篇《生命生命》,你更喜歡哪一篇?為什么?
學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美國克倫沃森的《生命生命》同杏林子的《生命生命》相同之處有哪些?
提示:內容都是感悟生命,都是選取生命中的尋常小事。
3.美國克倫沃森的《生命生命》同課文相同之處有哪些?
提示:(1)課文選取三件事,克倫沃森的《生命生命》選取一件事。(2)課文在記敘的基礎上,以議論形式揭示題旨;克倫沃森的《生命生命》主要通過細膩的描寫刻畫顯現主旨,結尾言盡旨遠。
三、以文本為引子,引導學生求發展
以“生命”為引線,給學生介紹一些珍惜生命、與疾病災難頑強抗爭的知名人士的事跡,并引導學生閱讀其作品。
①聽朗讀錄音:奧斯特洛夫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奧斯特洛夫的名言表達了強烈的生命意識,愿每個人珍視生命,讓有限的生命發揮無限的價值,讓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光彩!安排學生課外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②講美國著名作家海倫凱勒的事跡。推薦散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③講當代作家史鐵生的事跡。課外閱讀其感悟生命的文章《秋天的懷念》等。
敘述議論
小事
飛蛾的求生欲生命的意義
珍惜
香瓜子的生命力思考生命的價值
自己的心跳生命的把握
鋪墊感悟
點撥— 創新教學設計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
《山中訪友》是一篇適宜學生自主閱讀的寫景美文。根據新課標的理念,本設計將課文設計成三個層面處理:以課文為范例,感受美、體驗美;以課文作靶子,發現美、積累美;將課文作引子,思考美、延伸美。一步步導引學生步入文學的殿堂。
一、感受美、體驗美。
導入:《山中訪友》把大自然人格化,用“訪友”的形式,使司空見慣的景物,成了呼之欲出的帶著特定意蘊的活生生的個體。文本視角獨特、想象奇特、筆調輕松、富有詩情畫意,引起讀者的無限遐想。這種出神入化的風格,開拓了新的審美視野。
(一)認讀。感悟意蘊美
1.本設計著力讓學生自主感悟、探究,讓“學生”唱主角,讓“讀”唱主角,將有形的文字變成有聲的“音符”,使學生進入作品的意境,體悟自然的靈性。
2.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各自解讀課文的意蘊。為了拓展解讀的深度,可設計如下問題組,引導學生討論:①作者寫的上“山中訪友”,訪的友是誰?②作者是怎樣描寫這些帶有特定意蘊的景物的?③文章中景中含而未露的文旨是什么?
點撥之一:原來作者要訪的朋友是自然界的景與物,依次是: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懸崖—云雀—石頭—落葉—小花—陣雨—老柏樹—螞蟻—歸鳥。字里行間透露出的是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點撥之二:
德高望重的古橋,寫得敦厚。它始終“躬著腰,俯身吻著水中的人影魚影月影”在凝重的畫面中充滿神韻。這多么像“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形象啊!但這德高望重的老橋,你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波光明滅,泡沫聚散,歲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你堅持著,你那從不改變的姿態,讓我看到了一種民族的性格,一種古老而堅韌的靈魂。這分明是民族文化底蘊的寫照——意與境相諧。
恰如知己的樹木,寫得也分外醉人。“每一株樹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著青翠的手勢。有許多鳥喚我的名字,有許多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我靠在一棵樹上,靜靜地,以樹的眼睛看周圍的`樹,我發現每一株樹都在看我。”有聲有色的渲染、極其夸張的點畫,和盤托出了人與生機勃勃的自然的無比親和——情與景相生。
各種稱謂,寫得也格外親昵。“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鏡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渾濁嗎?你好,溪流妹妹!你吟著一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兒,天空的好護士……”與這些極富人情味的景物和詩、歡笑、唱歌……親昵的稱謂、關愛的眼神、溫馨的話語、發自心底的贊美。這都是心靈與心靈的對話,舒心愜意!——物與我相忘。
(二)美讀。品析想像美。讓學生一邊美讀,一邊想像,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之中,而后誘導學生找出想像奇特的段落和句子。
點撥:“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株樹,……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里旋轉、流淌,最后長出樹籽,被鳥兒銜向遠山遠水”、“慈祥的老柏樹立即撐起了大傘。滿世界都是雨,惟我站立的地方沒有雨,卻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誰能說這不是天地給我的恩澤?”恣肆的文筆,奇特的想像,情如泉涌而又不乏韻外之意,透露出的是自然與人的敦厚之情及作者對自然的頂禮膜拜。這些美的想像,發掘出了人性中善的因子,達成了自然之景與人之性靈的完美溝通,創設出了使人陶醉的意境。
二、發現美,積累美。
(一)研讀。探究語言美。本文簡約流暢的文筆,形象明麗而又毫無修飾痕跡的語言,清爽的筆調,同作者筆下描寫的自然之景一樣淳樸清秀。指導學生用心研讀,并潛心品味個別妙句。
點撥:“走出門,就與含著露水和梔子花氣息的好風撞個滿懷。”文句不作雕飾,信手拈來,卻又自然恬靜清新。“就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哼幾段小曲,踏一條幽徑,獨自去訪問我的朋友。”寫得無拘無束,不求節律韻調,卻又別有一番動人的韻致。“不拉贊助,不收門票,天生的金嗓子,從古唱到今。”“你也是一位無言的禪者,云霧攜來一卷卷天書,可是出自你的手筆?”這些行云流水的、娓娓道來的似聊天般的文字,淡而有味,純而含韻,意蘊深邃,質樸中蘊涵著無盡的雋永。
(二)“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一環節設計讓學生圍繞“美”點來積極地賞析。哪怕是一句一詞的品析,也是最美的心聲。
點撥之一:如我認為文章美在“作者回歸大自然同時被大自然同化”。舉例:作者走進山林的一段,“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棵樹,腳長出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發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枝,在年輪里旋轉、流淌,最后長出樹籽,被鳥兒銜向遠上遠水”。辛棄疾詞中也曾說過“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賀新郎》
點撥之二:
文章美在人稱轉換:文章有時用第三人稱,有時用第二人稱,從而使情感表達更充分。簡析:作者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所以視大自然為朋友,人稱的變換為我們營造了一個詩情畫意的童話世界。這樣倍感親切、動人,使作者的孤獨之旅成為歡欣之旅。
三、思考美、延伸美。
(一)推薦一些美文,如《囚綠記》片斷,與學生一起賞析。
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安慰,它是快樂。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歡喜看水白,我歡喜看草綠。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我急不暇擇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綠也視同至寶。當我在這小房中安頓下來,我移動小臺子到圓窗下,讓我的面朝墻壁和小窗。門雖是常開著,可沒人來打擾我,因為在這古城中我是孤獨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獨。我忘記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了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語言一樣。
1.品意境;2.品語言;3.品美句。讓學生暢所欲言,繼續完善自身。
(二)拓展延伸。設計“假如你是(景物),請與游人互訴心聲”。請先在橫線上填上景物,然后寫一段文字,寫法自由,字數不限。
注意:審題角度,不是以游人的視角寫景物,而是從景物的角度讓它與游人互訴心聲,實際上景物與游人已經成為朋友,運用擬人,抓住特征寫。以寫作促閱讀、求發展。
1.“美”的情景設計
2.“美”的流程圖
意蘊美景情意和境相諧
想象美樹人情同景相生
語言美清新流暢物與我相愜
【《生命生命》與《山中訪友》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生命和山中訪友的教學設計07-21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07-27
《山中訪友》的教學設計07-29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10-28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06-10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06-24
山中訪友的教學設計12-17
《山中訪友》的教學設計08-24
山中訪友 教案教學設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