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信息化的教學設計
一、概述
《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六章第二節,是環境教育的一個重要教學內容。國際環境保護形勢的發展和我國嚴峻的環境保護形勢,迫切需要加強環境教育,環境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每個人從小開始直到離開人世以前一直要接受環境教育。本節內容包括關注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人類的必然選擇。涉及范圍廣,知識跨度大,生物圈中種群的數量非常之多,形態各異、結構復雜,生命現象表現豐富多彩,其使用價值也就更加多樣化了,學習這節課學生不僅需要擴散思維、概括、綜合能力,而且更需要學生的信息獲取、處理和表達能力。以往采用傳統的講授法教學,課堂上無法呈現豐富資料、無法創設交互情境、更無法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利用計算機信息存貯量大,處理迅速,方便的人機交互功能,提供了良好的個別化學習環境等優點,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和發展水平,調節學習進度和難度,實現因材施教。
二、教學目標分析
1. 知識目標
描述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動物的生存現狀。概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施。
2. 能力目標
(1)通過小組討論,制定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方案,在“角色扮演”活動中,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處理信息、口頭表達、與人合作能力和民主思想;
(2)理解和學會處理在實施保護生物多樣性過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問題及各種關系,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決策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辯論和協商怎樣保護白頭葉猴”的活動,使學生關注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進一步增強學生關愛生命、熱愛祖國的情感,形成保護生
物多樣性的參與意識和公民意識,真正把保護生物多樣性付諸于行動上。
(2)健全法制觀念,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應全球合作,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念。
(3)形成保護環境需要從我做起的意識。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過人是生物圈的一員等知識,分析過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在本模塊中也學習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在實際生活中也接觸了生物多樣性在減少,需要樹立可持續性觀點等知識。因此在教學中盡量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關注生態倫理的`道德問題,形成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四、教學策略與設計
根據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理論,本節教學應注重知識的條理性和結構化,強調與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相匹配,使其在原有認知結構基礎上,通過計算機的輔助達到同化和順應,從而形成新的認知結構。使CAI更注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學習策略的掌握和提供更多的個別化教學選擇,強調教學的主體性,強調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結合教學目標,本課可采用的最好學習方法便是學生自主學習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是建立在現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創造教育基礎之上的。以學生為中心,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與目的。與傳統教學相比,師生關系發生了互位變化,同時教材變成了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多媒體則成了學生認知的工具。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認知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創造能力的培養。在多媒體課堂教學活動中,創設多元化的軟、硬件學習環境,使學生方便地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通過人機交互作用去主動地發現、探索、思考,從而使學生高質高效地獲取知識,培養創造能力。
五、教具準備
1、學校多媒體網絡教室。
2、《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網頁式課件。
六、教學及課件設計思路
依據本節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采取以下的教學流程:問題導入→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歸納小結→練習反饋。通過講授和學生操作計算機,以討論、談話組織整個教學過程。
讓學生自己通過網頁瀏覽,自主、主動地參與探究,可以懂得知識是怎樣從對資料的解釋中產生的,可以把學生引向一個涉及到方法論且充滿了探究精神的研究過程,從而有助于學生理解科學的本質和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七、教學過程
八、教學流程圖
【信息化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信息化教學設計12-11
信息化教學設計05-27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說課稿07-07
體育信息化教學設計03-31
信息化教學設計范文04-16
信息化教學設計總結08-31
《泉水》信息化教學設計12-06
2020信息化教學設計05-27
語文信息化教學設計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