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偶書優秀教學設計
知識目標:
會認“偶、鬢、衰”三個生字。
能力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情感目標:
結合圖畫了解古詩大意,在誦讀的過程中,感受回鄉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學重點:
1、把詩句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
2、體會古詩平淡的描寫中隱藏著的詩人淡淡的悲傷。
教學難點:
1、把詩句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
2、體會古詩平淡的描寫中隱藏著的詩人淡淡的悲傷。
教材分析:
《回鄉偶書》這首詩描寫了詩人賀知章在早年離開家鄉,晚年回到久別的家鄉后,發現人事的變化,面對孩童的不識與陌生,心中蕩起無限感慨之情。本課學習中一共有5個生字,字形結構都不太難,學生易于識記。本課的難點是通過對詞語的理解及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詩人對家鄉的懷念以及回到家鄉后的萬分感慨之情。古詩不同于語體文的閱讀課文,它結構嚴謹、語言簡練,但對于小學生來說,年代久遠,字詞和句型與語體文都有區別。因此,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在這首詩中重點需要學生理解的詞語有“少小、老大、鄉音、鬢毛衰、笑問”等詞語,只有對這些詞語理解了,才能把握全詩的感情。學習古詩,理解后還要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生分析:
本班學生思維活躍,有豐富的想象力,本課的教學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主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及想象體會、創設不同的情境,以情引讀使學生感受詩人對家鄉的懷念以及回到家鄉后不被認出的萬分感慨之情。
教具:
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詩題。
1、談話導入:“同學們都跟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嗎?可是文老師就沒有那么幸福了!老師離開家鄉來深圳學習工作已經6年了。這6年老師每年只回家兩次。老師可想念家鄉了!”看(出示幻燈片:回家),“每年春節人們都會趕著回家過年,為了買一張回家的車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車站,多么感人的思鄉之情啊!”
“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對從小生長的故鄉非常依戀,有著濃濃的故鄉情結,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系故鄉。”
“今天我們就來學一首描寫回家的古詩《回鄉偶書》。”(邊說邊板書詩題和作者。事先板好“回鄉”和“書”三字,此時補上“偶”字。)
2、教學“偶”字,師板書偶,邊釋字形,學生跟著書空右半邊;讀“偶”。學生齊讀課題。
3、理解題意:偶,偶然的意思,偶書呢,偶然間寫下的詩。
“偶然間寫下的詩常常是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時的感受,詩人賀知章回家時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們就要來細細地讀一讀他寫的這首詩。”
二、自主讀詩,整體感知。(初讀古詩,讀準字音,把詩句讀正確,初步感受詩的情感及韻味。)
1、介紹詩人。(“在學習這首古詩之前,我們來了解一下詩人的情況。”)
2、自由讀通詩,讀準字音,不會讀的字多讀幾遍。(課件顯示朗讀要求。1、讀準生字的字音,有節奏地讀通詩句。2、借助課文插圖想想每句詩大概講了什么意思,實在不明白的劃上橫線準備提問。)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 帶拼音讀:認讀“鬢”,強調發音,認讀“衰”
(2) 去拼音讀,開火車讀。
(3) 出示詞語:偶然、少小、老大、鄉音、無改、鬢毛衰、衰老、相識、笑問、客人、何處來。學生認讀。
(4) 說說你已經理解了古詩中那幾個詞語的意思。(估計學情:少小、老大;回、相見、相識、客、何處、笑問)在這個環節中相機指導“客“字的書寫并讓學生在田字格里練寫。
12334下一頁(5) 說說哪個詞你實在想不明白了?(估計:鄉音、無改、鬢毛衰)讀“鬢毛”,理解“鬢毛”(圖片幫助理解);理解“衰”的意思。解釋:“衰老”(能用這個詞來形容我嗎?那形容怎樣的人,比較合適?);出示“鬢毛衰”詞組,學生認讀,理解“鬢毛衰”的意思;
(6) 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說一句,幻燈出示一句詩意)用“雖然……但是……”接“鄉音無改鬢毛衰”這個句子。
4、齊讀古詩。“理解了詩的意思,我們應該比剛才讀得更好了。”
三、感悟詩意,讀中悟情。
1、指名讀,師生評議。(讀準確,讀連貫)
2、教師范讀,讓學生初步感受詩的情感及韻味。(大家讀得這么好,我也想來讀一讀,同學們給我這個機會嗎?)“謝謝同學們的夸獎,老師能讀得這么好可是有訣竅的。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拿到詩后,大家認真讀,用心讀,多讀幾遍就能把它讀好。大家有信心讀出詩的韻味嗎?現在我們就來一句一句地讀。)
(一) 指導第一句
1、學生自由讀第一句。
2、出示年老而歸的畫面。顯示年少與年老的對比圖,出示兩行詩。
3、指名讀。通過觀察對比兩幅圖,說說你想帶著怎樣的情感讀這句詩呢?——難過:離開的時候還是小孩子,而回來的時候已經頭發都白了,很傷感。(“聽了你的朗讀,我知道詩人他終于回來了!”“聽了你的朗讀,我知道了詩人真的很老了!”)
4、體會情感齊讀第一句。“這時候的賀知章老爺爺看著家鄉的變化,聽著家鄉話真是悲喜交加啊!他不由地發出感嘆——“少小……”
過渡:詩人已經激動得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家鄉,心中無比激動高興的詩人回到家后受到怎樣的對待呢?
(二) 讀第二句
1、出示兒童與詩人相見的畫面。
2、請同學們觀察圖畫,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小朋友,你會對賀知章爺爺說些什么話呢?
3、教師扮演詩人,學生們扮演孩子們,師生互動理解詩句。
“離家五十年,終于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家鄉,結果孩子們卻把我當作了外來的客人!唉!可真是‘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你們能明白我的感受嗎?”
“是啊,離開家鄉的日子實在太久了,以至于孩子們都把我當作遠來的客人啦。這是賀知章老爺爺深深的嘆息啊!你們能帶著這種心情讀一讀嗎?”
4、指讀,教師評一評。(聽到你的朗讀,我知道詩人的心情是多么難受啊!聽到你的朗讀,我仿佛聽到賀知章老爺爺的聲聲嘆息……)
過渡:《回鄉偶書》把詩人急切重回離別了數十年的家鄉時那種又喜又悲的感情,表現得親切自然。讓我們再把這兩句連起來讀一讀,看誰能把作者的又喜又悲的情感讀出來。
5、齊讀。
6、小組探究,想象體會。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每當過年過節的時候,賀知章爺爺該是多么得思念家鄉啊!請同學們想象一下,每當中秋月明時,賀知章會怎樣思念家鄉?每當九月重陽,賀知章會怎樣思念家鄉呢?一年過去了,又是除夕了,賀知章又會怎樣思念家鄉呢?請同學們在四人小組里討論,把你的想法輕輕地告訴你的組員。”
7、以情引讀,讀中悟情。
“是啊!賀知章爺爺如此的思念家鄉,今天,他終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鄉,可是家鄉已經不是以前的模樣,同學們想象一下家鄉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朋友?親人?詩人自己……”
8、學生回答,教師相機創設情境,以情引讀。
“是啊!50年后,朋友大多離去,昔日朝夕相處的朋友再也不見身影。詩人不由感嘆起來——(引讀全詩)”
“50年后,親人大多離去,往日一家人團圓歡樂的景象再也無處找尋。詩人不禁嘆息起來——”
“50年前風華正茂,年青力壯,50年后卻老態龍鐘,白發蒼蒼,真是人生易老,物是人非啊!詩人不由傷感起來——”
四、配樂吟誦,升華詩情。
“是啊!歲月在少年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皺紋,日子給烏黑的頭發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從前的模樣,家鄉的人與事每天也在變幻,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顆回家的心,唯一不變的是對家鄉深深的愛。”
1、學生學習吟誦。“請同學們帶著這種深深的愛、濃濃的情再次朗誦全詩。”
2、指名吟誦,師生評價。(從你們的朗讀中,我聽出了詩人終于能回到故鄉的興奮與高興。還聽出來詩人不能被家鄉人認出的悲傷。)
3、配樂朗誦全詩。(教師一邊創設情境,旁白配樂,學生投入朗誦。)
五、閱讀續篇,深化感情。
(你們已經能像詩人一樣把思鄉之情表達出來了,就像詩人的知音一樣。詩人還寫了另外一首表達他思鄉之情的詩,也叫《回鄉偶書》,是第二首。請大家借助拼音自己把它讀一讀吧!)
1、出示《回鄉偶書》第二首。(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2、學生自由朗讀。
六、教師總結。
我們學習了《回鄉偶書》的第一首,通過吟誦詩句,體會了作者眷戀家鄉以及憂傷之情。第二首《回鄉偶書》就請大家回家跟你們的爸爸媽媽一起讀一讀,好嗎?
板書設計: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教學反思:
古詩語言精練卻意境悠遠,“文章合為時而作,詩歌合為事而發”,每首詩都有著特定的創作背景,而這些背景離現在的生活特別是學生的生活實在是太久遠了。他們可以瑯瑯地背誦“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卻想不通為什么那老爺爺年紀那么大了,還要獨自一人在冰天雪地里釣魚,那種清高對于他們來說是絕對體會不到了,因此古詩中有些情感的感悟只能成為也應該成為空白,等待以后他們用自己的人生經驗來補白。
《回鄉偶書》這首詩學生能體會到哪個度呢?能體會久別家鄉后回到家鄉的那種高興,卻不能體會那種葉落歸根的安然;能體會到少時離家老大才得以回來的難受,卻體會不到物是人非韶光不再的傷感;能體會村口兒童笑問“客從何處來”的情境,卻體會不到作者心中那又喜又悲的復雜情感。
那種淺層次的高興和難受可以通過創設情境,通過詩句意思的理解來讓學生體會,例如我在揭題時通過談話的方式讓學生理解久別家鄉思念故鄉的感受,再通過春節火車站人們趕著回家的圖片讓學生對“思鄉”有了情感上的共鳴,為下面的古詩教學作了鋪墊。在課中,設置了 /article/“每當中秋月明時,賀知章會怎樣思念家鄉?每當九月重陽,賀知章會怎樣思念家鄉呢?一年過去了,又是除夕了,賀知章又會怎樣思念家鄉呢?”這樣幾個問題,讓這首古詩所蘊含的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化作了具體的一個個情境,如此一來久思家鄉而不得回,終老才得以回鄉的無奈與傷心就不難理解了。并且我以情引讀,通過讓學生想象家鄉朋友、親人的離去以及自己的變化來引領學生體會詩人情感進而投入地朗誦詩歌,達到感情的升華。但這些環節也只是幫助學生理解了這首詩中的作者當時是既高興又難過的,至于百感交集、悲喜交加的這種深層次的情感是怎么也不能感同身受的,只能留待于長大以后的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去體悟“鄉音無改鬢毛衰”的傷感吧!而此刻在課堂上,天真、純潔如一泓清水的心怎么可能有那么蒼老而無奈的感受呢,因此不能體會也不覺得遺憾了。
我想這堂課只是在學生心中留下了這首詩的印記,為以后某時某地某情某境時有感而發脫口而出吟詠這首詩作好了存儲的準備吧!
【回鄉偶書優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回鄉偶書優秀教學設計范文04-30
回鄉偶書的優秀教學設計及反思08-25
《回鄉偶書》教學設計02-14
回鄉偶書的教學設計10-27
《回鄉偶書》教學設計02-15
回鄉偶書教學設計04-01
回鄉偶書教學設計12-09
《回鄉偶書》的教學設計10-04
《回鄉偶書》教學設計與反思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