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教學設計(精選7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羚羊木雕》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2、鍛煉口頭表達能力,積累名言警句。
2、聯系生活,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獲得有益的啟示。
教學重點
感知課文,聯系生活實際,表達自己的看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
課前自讀課文,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老師
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制作。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手中的一顆石頭):同學們,老師手里是什么?
生答
對,是一顆普通的石頭,但在我的眼里,它又不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它曾擺在我的桌上。記得有一次,我回家,發現自己書架上的石頭不見了。當時,我一下蒙了,追問母親,原來,剛才她打掃房間,看見這塊石頭其貌不揚,就把它扔掉了。最后,在垃圾堆里我尋回了石頭。為什么老師這么珍愛這塊石頭,因為它是我最好的朋友從遠方帶回來的送我的禮物,他現在在成都,我們很久沒有見面,這塊石頭是我們友誼的見證。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一位同學他友誼的信物羚羊木雕的命運又是怎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22課《羚羊木雕》。(大屏幕展示題目、作者)
初步感知課文
1、三組學生選出代表朗讀課文三個部分,本組其他學生注意聽,找出讀錯的字詞,并當堂予以糾正,教師明確,其他同學注意記錄。
(字詞略)
2、(用大屏幕投影問題組)文中寫了一只什么樣的木雕?圍繞它發生了什么事?涉及到那些人物?
學生小組討論,自由回答并明確上述問題。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細致的描寫展示人物感情
2、(難點)理解“我”(中年人)對于生活的使命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同學們經常和父母一起散步吧!一家人手牽手,輕輕地,自由地漫步田間、道旁。清新的空氣,秀麗的景色,使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散步是生活中平平常常的事情,然而這平常的小事,恰恰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今天,我們將學習一篇清新優美的散文---《散步》,它像一首動人心弦的詩,一支感人肺腑的歌,讓我們來體會一家三代之間那種互敬互愛的深摯感情吧!
二、閱讀思考
1、學生自由發言,讀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師歸納:感受最深的句子往往是:優美抒情的句子;帶有生活哲理的句子
2、“這個幸福的家庭,一家人互敬互愛,相處十分和諧”,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來源:]
明確:
情節發生:母親老了、身體不好;我提出“散步”(愛母)內容
波瀾發展:母親走大路,兒子走小路;我委屈兒子,順從母親(愛幼更尊老)真切
起伏高潮:母親變了主意,決定走小路(聽從兒子更愛孫子)感人
3、人物活動總離不開一定的環境,“散步”選擇了什么樣的環境呢?
明確后齊讀第4節。
問:景物描寫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征?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景物描寫大地新綠(鋪)大自然的生命
(南方初春的田野)樹上的嫩芽(密)生命寫抒
田野的冬水(起)景情
人類社會的生命
春天生機盎然的特征,寫景為抒發對生命的熱愛
4、設計“我”這個形象的好處?
“我”(祖孫間的橋梁)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心理描寫
(人到中年承前啟后)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責任使命
三、破讀
破讀是一種先將原先語言作一些臨時性改變(或調、或換、或刪、或改)然后與原文作比較品讀,最終達到理解原文目的的閱讀方法。這種方法,尤其適用于那種語言凝練、語意隱蔽的文章,如《散步》
1、調
摘句2、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抱”不如“背”,母親不能去抱,背,一是穩,二是視野開闊。
3、刪
摘句3、天氣很好。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
這話不是在寫“散步”。可是沒有它,散步就成了一般意義上的散步了,因有些老人挺不過嚴冬,必然影響母親的.心情。所以,我必須在她最后的日子里,陪她欣賞這大好春光。這是多么重大的使命啊!豈能一刪了之?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感知課文內容,了解插敘的寫法。
2、精讀品析,理解人物形象及情感。
3、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精讀品析,理解人物形象及情感。
【教學設計理念】
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以主問題策略構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
【教學模式】
啟導激趣──整體感知──精讀感悟──拓展延伸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進程及內容】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教學觀察及思考啟導激趣互動提問。聽取;談經歷;初步感受。創設情景,激發閱讀興趣。整體感知提出主問題1:講講發生在“羚羊木雕”上的故事?
巡視、指導、鼓勵速讀課文;
用簡潔的語言歸納每個小故事的內容;班上交流。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認識插敘的寫作方法。(訓練歸納能力和口頭表述能力)精讀感悟提出主問題2:
我從什么地方看出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媽、爸、我、萬芳……)
巡視引導。
評價激勵。分組小聲朗讀課文;圈點批注人物的心理、動作、神態、語言等描寫方法;評價人物;筆記;朗讀展示(1、小組內交流2、全班交流)認識人物的描寫方法;了解人物態度和性格;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拓展延伸提出主問題3:
假如你是文中的某一人物,請談談怎樣做才能更好處理這件事情?
點評、激勵。
歸納、總結。獨立思考。全班交流引導學生正確處理親情與友誼的關系,培養健康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目標:
1、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的方法。
2、學習大膽、自信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有理有據地與他人辯論。
二、教學構想:
以家庭圓桌會議的的形式開展辯論。
三、中心議題:
該不該把羚羊木雕送給好朋友?
面對分歧,如何處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矛盾?
四、教學過程:
家庭圓桌會議過程。
1、奶奶開場白:介紹圓桌會議的背景和由奶奶逐一介紹,人物出場。
背景(1分鐘):第二天晚上,我家的客廳燈火輝煌,媽媽、爸爸、奶奶、我、萬芳、萬芳媽媽圍坐在一起。原來,奶奶提議召開家庭圓桌會議,召集全家人坐在一起討論該怎樣妥善處理羚羊木雕,并邀請了萬芳和萬芳的媽媽。
2、萬芳及媽媽的對話(1分鐘)
3、我講述木雕事件,表明觀點并說明理由(3分鐘)
4、爸爸媽媽講述木雕事件,表明觀點并說明理由(3分鐘)
5、我和父母之間的辯論(8分鐘):
該不該把羚羊木雕送給好朋友?
友情和木雕哪個更重要?
如何處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矛盾?(每次提問只限一個問題,輪流提問、回答。)
6、雙方支持者發表意見(5—8分鐘)(表明觀點并說明理由)
7、奶奶小結(1分鐘)
8、評委點評:評析演員的整體表現。
9、老師小結:就本次會議的議題發表個人見解;總結表演及其組織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其他。
10、宣布比賽結果,辯論賽結束。
五、評價標準:
1、述事件是否大聲、簡潔、清楚;
2、表明觀點是否流暢,說理是否透徹,邏輯性是否強,引用事例是否得當。
3、討論問題時,提問是否明了,回答是否中肯、簡潔,反駁是否有力、有理,反應是否機敏,用語是否得體。
4、表演是否得當,落落大方。
六、準備:
1、認真預習課文,自己解決生字詞問題,思考課后練習二、三。
2、在這場由木雕而引發的家庭矛盾中,有很多問題值得大家思考:該不該把羚羊木雕送給好朋友?如何處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矛盾?你贊成父母還是"我"的立場?理由是什么?請寫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作文。要注意擺事實廛道理,并根據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說話的分寸。全班同學準備。
3、報名,確定人選。
角色分配:媽媽——、爸爸——、奶奶——、我——、萬芳——、萬芳媽媽——及支持者、評委。
4、參與圓桌會議的同學要準備好以下文字材料:
改變人稱敘述課文(以奶奶、我、媽媽、萬芳及媽媽的口吻簡要敘述木雕事件),其中扮演"我"和父母的同學要準備好陳述自己的觀點、理由以及辯論時提問(不單是課文中的,也包括同學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及回答的書面材料。(提問應明了,回答應簡潔。)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掌握“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學習圈點勾畫的精讀方法。
2、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體會人物的心理感受。
3、學會正確的理性的處理好家庭、親情及友情的關系。
教學重點:
1、分角色朗讀課文,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
2、體會文中的情感,樹立正確的父母觀和子女觀,建立理解和信任的關系。
教學難點:
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系,明辨是非。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
教法學法:
1、自主、合作、探究;勾畫圈點法、朗讀法、辯論法;
2、第一課時側重于“讀”;第二課時側重于“論”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導入
課前播放無印良品的歌曲《朋友》。
白郁金香是一朵代表友誼的花。友誼是冬日里的一縷陽光,讓饑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間的溫暖;友誼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讓瀕臨絕境的人看到生活的希望;友誼是一首飄蕩在夜空的歌謠,使孤苦無依的人獲得心靈的慰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由友誼引發的故事——《羚羊木雕》
二、檢查預習
抹淚攥著逮著玩怦怦樹杈寒顫臉頰
三、學習新課
1、速讀概括
速讀課文,文章圍繞羚羊木雕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2、資料助讀了解“羚羊木雕”
羚羊木雕是非洲藝術家用一種黑色硬木雕刻成的羚羊形狀的工藝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陸具有代表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譽的工藝品,其文化、藝術價值很高。非洲很多國家元首出訪或歡迎來訪的客人大多喜歡送木雕。
(從這段話中,我們知道了羚羊木雕是十分珍貴的。)
3、分角色朗讀課文。
下面我們分角色朗讀追問木雕、要(收回)木雕兩部分。
思考文中的人物在這件事中表現了怎樣的性格特征,據此揣摩人物的語氣,先試模擬不同角色朗讀。(旁白、爸爸、媽媽、奶奶、我、萬芳、萬芳媽)
4、評價朗讀
注意把握好人物的語氣。
5、分析人物態度、性格
細讀課文,找出每個人物所說的話,從個性化語言體會人物態度、性格。
6、合作探究。
有感情地齊讀文章最后三段,思考下列問題;
(1)寫“月亮出來了,冷冷的”有什么作用?
(2)“可是,這能全怪我嗎”的含義是什么?
7、拓展延伸
如果我們有做錯的事或做得不好的事,而且跟父母起了沖突,我們該怎樣做?
第二課時
1、分角色朗讀
小組展示分角色朗讀。
2、辯論
在這場家庭矛盾中,誰是誰非,你是怎么認為的?我們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故事中來,進行一場以“羚羊木雕是否應該要回來”為主題的辯論賽吧!
辯論的規則、方法:將學生分為兩大陣營,一方代表父母,主要觀點為“應該要回羚羊木雕”,一方代表“我”,主要觀點為“不應該要回羚羊木雕”。
辯論要求:注意觀點明確,擺事實,講道理。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根據自己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說話的分寸。
3、深入探究
(1)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我要回了羚羊木雕。我認為自己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那么,這件事究竟怪誰呢?(我們看問題要一分為二,可以采用換位思考的方式考慮這個問題。)
(2)你覺得怎樣處理會更好?
(3)怎樣才能避免這一類不愉快的事情發生?或我們應該汲取什么教訓?
4、小結
生活如大海,一個小小的矛盾也會激起層層風波,使家的港灣不再寧靜。所以,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呼吁父母理解的同時也應努力地去理解父母,唯有這樣,在風浪中漂泊的滿載著理想與希望的那葉方舟才能順利地到達溫馨的港灣。
5、布置作業
相信你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和遭遇吧,現在請你寫一寫自己在家庭中遇到的類似的傷心事。
板書設計:
羚羊木雕
張之路
王雪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積累生字新詞,培養朗讀能力。
2、反復朗讀、揣摩人物的語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學習圈點勾畫的讀書方法;學習作者寫事合理布局,寫人巧妙安排的方法。
3、感悟友情的可貴,情義的無價;學會與父母溝通。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寫事合理布局,寫人巧妙安排的方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圈點勾畫的讀書方法;
3、感悟友情的可貴,情義的無價。
教學重點、難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
同學們,從我們出生到現在,幾乎每天都在關心我們,呵護我們的人是誰?(父母)是啊,父母是值得我們做兒女的用一生去回報的人。然而,在我們與父母相處的過程中,感受到的并不都是快樂,甚至有時是無奈,是傷心,是淚水。今天就讓我們傾聽兒童文學作家張之路為我們講述的這樣一個故事。(板書課題:羚羊木雕張之路)
二、悟
1、學生默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
2、檢查字詞(m抹、zuàn攥)。
3、內容提示:
一件工藝品;
一個好朋友;
一場家庭矛盾。
(板書:父母“我”萬芳)
三、讀
1—15自然段
1、學生自讀課文,勾畫出提示人物心理的詞。
2、教師點撥(選擇幾句話):
媽媽的話:
①“那只羚羊哪兒去啦?”
(讀出尋問的語氣,“突然”表示急切的心情,語速稍快)
②“要說實話……是不是拿出去買了?”
(省略號表示媽媽在思考可能出現的最壞結果,“十分嚴厲”表明媽媽非常生氣)
③“你現在就去把它要回來!”“那么貴重的東西怎么能隨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堅定”表示媽媽的話帶有命令的語氣,重音在“現在”、“那么”、“隨便”這三個詞上)
“我”的話:
“不!”
(“我”珍視友情,認為媽媽重財輕義。要讀出既想反抗又有些無奈的語氣,語調拖長)
爸爸的話:
“小朋友之間不是不可以送東西,但是,要看什么樣的東西。這樣貴重的東西不像一塊點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張呢?”(教師范讀)
(沉穩中帶著嚴肅,語調低沉,語速緩慢)
3、學生分小組、分角色練習朗讀課文。(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4、學生試讀。(請一或兩組同學分角色朗讀)
5、朗讀技巧:揣摩人物的心理,把握人物的感情;注意除對話外一些詞語的提示作用;注意重音、節奏、語氣、語調、語速的變化。
6、從父母的話語中感受出“羚羊木雕”在他們心中很“貴重”。(板書:貴重)
16—23自然段(跳讀課文29、32、36自然段):
1、“我”之所以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是因為她“仗義”。(板書:仗義)
2、瀏覽課文,勾畫出萬芳說的話,學生試讀。
24—38自然段:
1、在這場家庭矛盾中“我”受到了傷害,可以用文中的哪些詞(如傷心、無奈)來形容我的心情?(板書:傷心)
2、學生分小組、分角色練習讀課文。(教師巡視,個別指導或參與朗讀。)
四、整體回顧
學生瀏全文,選擇你喜歡的人物語言讀一讀。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使學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以真誠無私的友愛為貴,正確處理好與同學朋友的關系。
2、理解倒敘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3、學會分析記敘文的構架與思路,掌握記敘文寫作的一般規律。
二、難點、重點分析
1、本文記敘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分幾個階段敘說的?
本文記敘了“我”被迫把送了人的羚羊木雕要回來這件事。全文可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16段)寫媽媽追問起羚羊木雕的下落,“我”告訴她,已經送給好朋友萬芳了。媽媽、爸爸一起要求“我”把它從萬芳那兒要回來。第M部分(第17段至第23段)回憶“我”和萬芳的真摯友情。第三部分(第24段至第25段)寫奶奶出面干涉,反襯爸爸、媽媽只知東西名貴,卻不顧尊重孩子的友誼。奶奶做不了主,媽媽還是逼著“我”去萬芳家。第四部分(第26段至第38段)寫“我”從萬芳家要羚羊木雕的情形。萬芳把羚羊木雕還給了“我”,并且諒解了“我”,“我”止不住流下了傷心的眼淚。
2、一般的記敘文都是按照事情發生的先后順序來敘說,而本文卻把發生在后的“查問木雕”放在前面說,把發生在前的“贈送木雕”放在后面說,作者這樣“倒”一下有什么好處?
答:(1)把故事情節安排在一天的時間里,借回憶來反映“我”和萬芳的真摯友情,交代贈送木雕的原因,既使故事完整,又顯得集中緊湊。
(2)文章一開頭就把最令“我”為難的事擺出來,避免平鋪直敘,能引人入勝。
(3)讓“我”一開始就處在尖銳的矛盾中——一邊是父母逼迫,一邊是極不情愿。這樣使全篇敘事有波瀾,有情味。
3、課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答:課文選取家庭生活中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員之間的思想矛盾。矛盾的焦點是“我”該不該將“羚羊木雕”轉送給自己的好朋友。“我”父母的態度是“那么貴重的東西不像一塊點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張呢”、“并沒有允許你拿去送人啊”。他們逼“我”去要回來,而且說話的語氣是“堅定”、“帶著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兩個“貴重”,有力地反映了父母對羚羊木雕的重視。“我”的態度是:爸爸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我”,而在“我”的心目中萬芳見“我”褲子撕破心里難受,把自己身上的褲子換給“我”穿,被家長責備也心甘情愿,“我”把那只小羚羊送給了她,并說:“送給你,咱倆永遠是好朋友……永遠!”現在父母逼“我”反悔,“心里難過極了”,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課文圍繞“羚羊木雕”,通過人物各自的語言和心理活動的細致描寫,突出中心,贊美了小朋友們真誠無私的友愛,告械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之心,尊重他們的友誼。
4、本文運用了烘托的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烘托(或襯托),即用一些事物作陪襯來突出某一事物的手法。可以用人物、也可以用景物來襯托。本文借用景物描寫作為陪襯,鮮明地表現出人物的心清。當“我”的爸爸媽媽執意要讓“我”從萬芳手里取回羚羊木雕時,“我”只得違心地去做了這件事。文章寫道:“我一個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來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個寒顫。路上一點聲音也沒有。”這冷冷的月亮,有力地烘托出“我”當時心情的悲涼。
三、教學過程
(一)速讀測試。
計時快速整體閱讀全文。然后不看原文筆答測試題。按標準答案和評分標準評分后,計算出三個數據:閱讀速度、理解率和閱讀效率。
計算公式是:
閱讀速度一文章字數÷閱讀用時(分),計算單位是“字/分鐘”。
理解率一卷面得分×100%
閱讀效率一閱讀速度X理解率,計算單位是“字/分鐘”。
1、本文題目是:
2、本文作者是:
3、本文出處是:
4、文中說的羚羊是什么?
5、我為什么要把“羚羊”送給萬芳?
6、“我”把羚羊送給萬芳時,萬芳送給我什么禮物?7二爸媽為什么非讓我把“羚羊”要回來?
A、他們認為小孩不該送東西。
B、因為這工藝品十分貴重。
C、因為“我”沒預先告訴爸媽。
D、他們不知道萬芳是我的好朋友。
8、當“我”從萬芳那里要回羚羊后,萬芳對我的態度怎樣?答:
9、“我”為什么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答:
(二)激疑質疑。
(參閱“難點重點分析”的4道題)
(三)精讀導引。
1、讀一篇記敘文,首先要理清其六要素。此題就是考查對本文情節脈絡的把握的,同時也考查了對文章層次的劃分。應當在理清層次的基礎上作答。
2、體會倒敘引人入勝的作用。
3、這是寫人的記敘文,提煉寫人記敘文的文章中心,應當從分析人物入手,由“人”及“義”,要提煉出通過對人物的描寫,所要表達的意義。
4、體會烘托手法對突出中心的作用。
(四)疑難討論。
參閱“難點、重點分析”的1~4題答案。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精選7篇)】相關文章:
羚羊木雕說課設計11-12
《羚羊木雕》續寫05-13
羚羊木雕語文說課稿【精選】03-24
《羚羊木雕》說課稿10篇11-24
《羚羊木雕》續寫(精選15篇)05-13
《羚羊木雕》續寫(15篇)05-13
《羚羊木雕》閱讀題及答案11-29
《羚羊木雕》續寫通用15篇05-14
《羚羊木雕》續寫(通用15篇)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