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爸爸媽媽優秀教學設計

時間:2021-06-30 16:40:01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親愛的爸爸媽媽優秀教學設計

  親愛的爸爸媽媽教學設計(一)

親愛的爸爸媽媽優秀教學設計

  一、教材依據

  《親愛的爸爸媽媽》是人教版初中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課文主要以戰爭為主題,以敘事作品為主。人類歷史上,血與火的戰爭屢屢發生,閱讀戰爭題材的作品,可以了解歷史,可以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兩個極端,可以看到人類意志力、智能、體能最大限度的表現,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示。

  二、設計思想

  《親愛的爸爸媽媽》是一篇對法西斯的控訴詞,作者是美籍華裔女作家聶華苓。課文通過再現被殘殺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動,反襯出法西斯的暴行。作者突出孩子們撕心裂肺的最后一聲呼喊,引用詩句,再現孩子們對未來的憧憬,對生命的喜悅,抄錄被殘殺者留下的片言只字,再現被殘殺著的心靈。所有這些,讓我們想見當年那場屠殺的情景,從而對殘殺者的兇殘感受也更為深切。作品通過情真意切而意味深長的語言,讓學生銘記歷史、正視現實、呼喚和平,培養學生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有較豐富的積累,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感。”因此教學本文,我把把握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領會文章的主題以及體會議論和描寫的作用,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當作教學重點,并注重聯系歷史、立足現實,從而讓本文的學習有了更為深遠的現實意義。課外拓展閱讀的巧妙擇取,更加深了學生對于戰爭殘酷的認識,最后對于主題的自然得出也就顯得水到渠成。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同學們,雖沒有親身經歷殘酷戰爭的感受,可文中那些年幼的、對未來充滿美好夢想的孩子們那一聲聲生命最后的吶喊依然會強烈地沖撞著學生們的心。因此,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引領學生在多角度的朗讀中,去領會文章的深層內涵;另外,把學生的合作探究與老師的適當點撥相結合,力求讓整個課堂鮮活起來,以充分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再加之以生動的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增加了課堂含量,也讓原本情感特點鮮明的文本本身更具感染力。

  三、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①、了解作家及作品所反映的時代特征。

  ②、把握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理解文章的主題。

  ③、通過多種朗讀方式,在讀中感知內容要點,在讀中領悟文章情感,并利用自己搜集的資料,提出自己的感悟。

  2.過程和方法目標

  ①、整體感知文章,把握文章四個部分的內在聯系,理清文章敘事脈絡。

  ②、把握引文與正文的聯系,力求從主要方面把握課文內容。

  ③、揣摩文中意味深長的語句,領會語言的深層含意,增強語感,提高理解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控訴法西斯罪行,并向全人類提出警示,要和平、不要戰爭。學習本文,讓學生銘記歷史、正視現實、呼喚和平,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

  四、教學重點

  1、把握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領會文章的主題。

  2、體會議論和描寫的作用,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五、教學難點

  感受作品情真意切的語言, 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六、教學準備

  1.熟讀課文,疏通字詞。

  2.搜集整理有關二戰期間納粹暴行的文字資料,選取與課文主題、情感相一致的課外拓展閱讀材料。

  3.制作多媒體ppt課件

  七、教學方法

  1.朗讀法:在反復朗讀中,才能領會文章的深層內涵。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以學生獨立探究為主,輔之以必要的點撥引導,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八、課時安排:一課時

  九、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當我們每天迎著清晨初升的朝陽走向學校的時候,當我們在父母的叮囑和關愛中享受生活幸福的時候,當我們在老師的諄諄教誨和友人的真誠鼓勵下感受生命快樂的時候,我們知道,我們是幸福的。可他們,南斯拉夫克拉庫耶伐次的孩子們,無論他們對親人有多么熱愛,無論他們對生命有多少眷戀,他們卻只能把這份愛與不舍寄托在生命最后那聲撕心裂肺的“親愛的爸爸媽媽”的呼喊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美籍華裔女作家聶華苓的散文《親愛的爸爸媽媽》。(由生活中諸多的幸福體驗與戰爭中經歷生離死別的人們對比,從而導出課題。)

  (二)背景設計

  幻燈片展現死難者遺言,讓學生們在凄婉的背景音樂聲中朗讀并感知故事內容,從而引出課文背景。

  (三)解讀文本

  1、請學生迅速瀏覽課文,然后四人小組合作討論,最后用一句話概括各部分內容(從而達到理清文章線索,整體把握文意的效果)。

  2、(從本文與一般文章寫作常規中的不同,提出本課引文)請同學們朗讀文前引文,并結合課文內容談談對薩特 “沉重”而“美麗”的記憶的理解(討論點撥中使學生理解正文之前的引文所表達的內容和作用)。

  (四)賞析文句

  課文之中有不少意味深長的描寫和議論,仔細體味其中的含義,你定有不少收獲。請同學們把它找出來,我們一起來共同探討。

  (學生們在小組討論中提出問題,學生們在生生互答中、老師點撥中解決問題,體現教學重點)

  (五)體味情感

  從作者聶華苓、中國作家楊旭、德國作家明赫白、以及日本人對南斯拉夫的克拉庫耶伐次那段沉痛的歷史持有的觀點和態度對比中,尤其是德國作家明赫白與那位日本人的態度對比中,來體味作者情感。

  (六)走進歷史

  在克拉庫耶伐次所上演的這一幕慘劇,在我們中國也發生過,就像楊旭所說的那樣“1937年,日本軍隊進攻南京時,有一場震驚世界的大屠殺,在那場屠殺中,受害者有30萬中國人!” (展現真實的歷史圖片,更讓曾經真切再現)

  (七)拓展閱讀

  《叔叔,請把我埋的淺一點,好嗎?》(學生在暢談閱讀感受中,加深對戰爭殘酷的認識,進一步領悟文章主題)

  (八)直面現實

  在認識到戰爭的殘酷之后,世界各國熱愛和平的人們,已開始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紀念那些戰爭中的死難者,來祈禱和平。

  在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與德國總理勃蘭特的對比中,指出現實之中依然還潛伏著戰爭的危機。

  展示戰爭中哭泣的母親、孩子們驚恐的哭叫畫面,展示戰爭廢墟上人們痛苦而渴望的眼睛以及放飛的白鴿,再次來體現現實中那些家園依然還彌漫著硝煙的人們的痛苦,再與一張孩子燦爛的笑臉形成鮮明對比,對比中道出愿望“多么盼望,每一個孩子的笑臉都如鮮花般燦爛,多么盼望孩子們一聲‘親愛的爸爸媽媽’的呼喚之后,永遠是親人的笑臉,永遠是溫暖的懷抱,多么盼望……”

  (九)展示主題“反對戰爭,珍惜和平,讓世界充滿愛”,《讓世界充滿愛》的歌聲作為背景音樂隨之響起。

  十、板書設計

  親愛的爸爸媽媽。

  世間再也不能有戰爭和屠殺了。

  十一、教學反思

  短短的45分鐘課堂就這樣結束了,回顧課堂,我為自己的收獲而欣喜。

  (一)新課標理念帶給課堂的鮮活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情感體驗,注重學生豐富積累,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并形成良好的語感。”。因此,我把“領會文章主題,體會議論和描寫的作用,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作為教學重點,把“讓學生銘記歷史、正視現實、呼喚和平,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作為本課教學的情感目標,讓學生在積極的文本探究研讀中,在鏈接歷史與現實生活的思考中,獲得啟迪。學生也在激昂自主地發言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情感、態度以及社會責任意識。

  而新課標倡導下的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課堂,也在有意創設的自主學習氛圍中,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讓學生的求知熱情得以點燃,使學生的學習潛能被喚醒; 再加之老師真誠的鼓勵、真切的教學情感以及教學引導的智慧與學生融合在一起,學生真正動了起來,課堂也得以鮮活起來。

  (二)多媒體資料及拓展閱讀的巧妙擇取,更添課堂效果

  《親愛的爸爸媽媽》是一篇對法西斯的控訴詞,課文主要通過再現被殘殺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動,來反襯法西斯的暴行。教學中,當多媒體把有關中國南京大屠殺的慘烈畫面真切再現時,學生們“要和平、不要戰爭,銘記歷史、正視現實、呼喚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從心底自然升騰。而一篇《叔叔,請把我埋的淺一點,好嗎?》的課外閱讀,老師的真情朗讀、文章內容的真切動人更將感情推向高潮。在創設的生活情境與情感基調下,學生的情感與作品的情感得以共融。

  當然,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在肯定的同時,也覺有不少欠缺:

  (一)由于是異校借班上課,學生對老師還有陌生感,所以在課堂初期學生的表現還顯束縛。雖然這種情況在后來有所改觀,可剛剛掀起的熱情卻不得不在驟響的鈴聲中戛然而止,這不能不說也是一種遺憾。

  (二)新環境下的課程展示,作為老師,在自然周旋于黑板板書、電腦操作以及學生之間還顯不夠自如,應變能力上有待加強。

  親愛的爸爸媽媽教學設計(二)

  設計理念:

  一、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教師通過與學生的對話,搭建學生與文本之間溝通的渠道。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過程中,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建構主義認為,最好的學習方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而不是僅僅聆聽別人的介紹和講解。散文的學習,就是要構建一個飽含作者情感的藝術世界。讓學生走進藝術世界,體驗從未體驗過的情感,在思想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達成共識。

  教材內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五課。本單元所選課文都是以戰爭為主題的,選文以敘事類作品為主。通過閱讀戰爭題材的作品,可以了解歷史,培養歷史責任感。聶華苓的《親愛的爸爸媽媽》,記述了作者在南斯拉夫參加的一次悼念活動,再現了半個世紀前一段殘酷的歷史。歷史和現實的場景交融,貫穿其中的是作者強烈的愛憎感情和對歷史的審視,表達了熱愛和平的人們共同的呼聲:永遠不要再有戰爭了!

  學情分析:

  文章沒有正面描寫大屠殺的殘酷,卻用看似平淡的語言,來表現面對死亡而茫然無知的孩子的心理。正面描寫殘酷的文字學生容易理解,但要感受平淡語言背后的深意卻不容易。初中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強,抽象思維的能力不那么強,為了加深對課文的認識,可以讓孩子們想象當時的情景。()什么是大屠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們對此缺乏感性認識。但他們讀過有關文章、資料,看過紀錄片、電影、電視。讓他們根據已有的知識或經驗,再現大屠殺的場面應該不困難。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共同品味精彩凝練的語言文字,體驗文學作品撼人心魄的美麗。

  二、能力目標:讓學生扮演幸存者,進行創造性復述。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在創設情景的過程中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并對文中的不同觀點有自己的評價,從而牢記歷史,勿忘國恥。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以幸存者的口吻,進行創造性的復述。

  教學難點:文章使用了側面描寫,必須通過想象和揣摩語言,來體會隱含平淡語言背后的深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屠殺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野蠻、最可恥、最卑劣的行徑。有一位女同學參觀過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看到日本軍國主義犯下的滔天罪行。她在預習后很困惑,就問我:“這篇課文寫的雖然是大屠殺,好像寫得沒那么殘酷。”你們同意這種觀點嗎?

  (設計理念:提出并解決這個問題不僅能激起學生質疑和解疑的興趣,而且能引導學生弄懂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文章的語言特點。)

  二、研讀課文

  1.尋章摘句

  教學設想:估計有學生不同意這一看法,會找出以下句子來反駁,教師相機評點課文語言,引導深入。

  A(第一中學六年級學生)親愛的爸爸媽媽最后一次了——魯比沙

  不是最后一次犯錯誤了,而是最后一次喊爸爸媽媽了。生人作死別,是人世間最悲慘的一幕。

  B(第二中學六年級學生)爸爸,我和密索在舊軍營里,給我們送飯來,也要工裝褲和毯子。送點果醬來,爸爸去找校長假若有用,送點東西給我們吃吧。姨媽彼得舅舅也在這兒。給他送三包煙還要些紙——巴法爾

  被關押在黑暗潮濕的牢房里,在冰冷的鐵柵欄后面,是一雙雙驚恐無助的眼睛,渴望父母能幫他們擺脫厄運。善良的孩子所能想象的厄運,只是寒冷和饑餓,怎么能想象自己將要走向死亡?

  C文章標題——“親愛的爸爸媽媽”。

  學生可能不容易注意到標題所蘊含的深意,需要教師在的引導下思考,為什么選用那么溫情的標題?

  這不是孩子在父母跟前的撒嬌!這是300個不知死亡降至的孩子的呼喚!連孩子也不放過!更表現大屠殺的殘酷,滅絕人性。

  小結:文章雖然沒有正面描寫大屠殺的殘酷,卻用看似平淡的語言,來表現面對死亡而茫然無知的孩子的心理。孩子何罪?為什么要把魔爪伸向無知的孩子?

  (設計理念:正面描寫殘酷的文字學生容易理解,但要感受平淡語言的深意卻不容易。可以以此為依據,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行創造性復述。)

  2.想象復述

  我們仿佛還能看到滿山滿谷的尸體,聞到充滿血腥的氣味,觸摸到暗紅黏稠的血液,聽到響徹山谷的呼號“親愛的爸爸媽媽”!請以幸存者的口吻,創造性的復述1941年10月21日在克拉耶伐次所發生的一切。

  先進行小組討論。

  我們把教室布置成“實話實說”節目的現場,老師當主持人,請兩同學扮演大屠殺的“幸存者”,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歡迎兩位幸存者上場。

  主持人:能為我們講述當時的情況嗎?

  幸存者:略(以下略)

  主持人:您還記得納粹分子闖進教室的那一刻嗎?

  主持人:您還記得納粹分子屠殺你們的全過程嗎?

  主持人:當你們蘇醒之后,你們看到了什么?

  主持人:聽了他們的述說,你們能想象當時的情景嗎?聽!陰風怒號。一片死寂。看!血流成海。尸體成堆。我曾采訪過一個幸存者,他這樣告訴我:

  “我患有嚴重的失眠癥,四十七年來常常在半夜驚醒,眼前出現的是讓我至死都無法忘懷的一幕。那時我只是右臂受傷,疼得昏死過去。當我醒來以后,感覺被什么東西壓著,伸出手去,冰冷,刺骨的冰冷一下子從指尖傳到了心里。此后,我決不喝任何加冰的飲料,我害怕回憶起那死亡的感覺。我用左臂推開尸體坐起來,看到了可憐的桑迪,穿著他那件心愛的白襯衫,瘦弱的胸膛上綻開了血紅血紅的花。還有一刻也停不下來的尼克,像惡作劇似的趴在地上一動不動。我向前走去,一個龐大的身軀橫臥在路上,那是瓦倫比老師。子彈從他的太陽穴射進去,他瞪大了眼睛,像被惹怒了似的。我叫他,可他不回答。地上的泥土發出一種令人作嘔的腥味。這太可怕了,我的一生都在這可怕的夢魘中度過。”

  小結:“實話實說”節目雖然短暫,但幸存者所描述的血淋淋的場面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設計理念:戰爭畢竟與孩子們的現實生活有距離。怎樣讓孩子感同身受?設計了“扮演角色”和“創造性復述課文”的興趣教學法,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教師的復述并不要求學生刻意模仿,可以看作是教師的“下水作文”。)

  3.品味語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只有用現實的眼光來回望歷史,歷史才是有價值的。美國作家安格爾用詩句來表達憤怒,“黑色在這兒也太明亮了……”你們理解詩人的用意嗎?

  黑色是冷酷的,但和這里發生的大屠殺比起來,居然顯得太明亮了。

  文中還有一些類似的意味深長的句子,蘊含作者對于歷史和現實的情感。請在文中劃出來。

  師生交流,共品共賞。

  A“那就是我帶走的沉重記憶。但這是個美麗的記憶。”

  B“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

  真實和荒謬、沉重和美麗這些詞前后矛盾,作者為什么把它們放在同一個句子中?

  大屠殺是荒謬的。那些人性泯滅而勃發的劊子手的罪行,是常人難以想象的。然而這樣的事的'確發生過,是真實的歷史事件。

  沉重、悲哀,指戰爭的殘酷和給人帶來的痛苦。美麗不僅僅是人們面對突如其來的厄運所表現出來的英勇,更是前南斯拉夫舉國上下對待歷史的態度——沒有仇恨,沒有憤怒,沒有悲哀,只有記憶,只有警告。

  C這就是歷史事實。但是,多少人記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記仇,很對。但是,不能忘記。

  D沒有仇恨,沒有憤怒,沒有悲哀,只有記憶,只有警告。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只有吸取教訓,才能防止悲劇重演。

  小結:作者無意于渲染大屠殺的殘酷,而著意于通過歷史與現實的對照,揭示歷史的慘痛教訓。希望后來者記住歷史,并以史為鑒。如果昨天是一道傷痕,那就把傷痕記住,讓舊痕永遠不再添上新疤。

  總結:“文章好像沒那么殘酷”有兩大原因:一、文章使用了側面描寫,必須通過想象和揣摩語言,來體會隱含在文字背后的深意,通過想象進一步體會劊子手的殘酷。二、作者的目的在于正視歷史,引發反思,以此替代悲痛。

  (設計理念:品味語言,是語文學科要培養的基本技能。通過揣摩,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4.自主探究

  歷史是不可改變的。而對待侵略,卻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一位西德作家和一位日本作家的言論引起了爭議,請談談你的看法。

  教學設想:學生交流,教師只聽,不急于做出評價,學生只要說出自己要表達的意思即可。兩位作家的態度代表了兩國歷屆政府對待歷史的不同態度,德國向世界人民謝罪,日本妄圖掩蓋這段歷史。

  小結:掩蓋歷史意味著缺乏深刻的反省,我們站在超越時空的正義和公平的立場,期待著勇氣和良知。

  (設計理念:這個環節需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才能展開評論,把它設計為拓展延伸環節。由于時間關系,可能無法開展充分的討論,可以留為作業。)

  三、拓展延伸

  前南斯拉夫每年的10月21日都舉行大型紀念活動,意在讓子子孫孫都知道,讓全世界人都知道,在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什么。

  同樣是受日本侵略的亞洲國家韓國,馬路上跑的沒有一部日本車,全是韓國現代;每年的七八月拒絕接待日本游客,哪怕會因此蒙受巨額的外匯損失,也在所不惜。

  今年的9月18日21點18分,沈陽鳴響防空警報3分鐘,在市區道路上行駛的機動車輛要在行駛中鳴笛,以紀念72年前的國恥日。

  其實我們無意評價各國紀念活動的優劣,無意傳播歷史的仇恨,更無意于“揪住歷史不放”。我們所要說的,正如中國作家龍應臺所說:“可以原諒,不可以遺忘。”

  讓我們記住歷史,勿忘國恥,學好本領,振興中華。

  四、作業設計

  你對德國作家和日本作家的言論有什么看法?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查找資料,了解德國和日本在二戰后對待歷史不同的態度。寫一則感想或評論,字數200字左右。

  親愛的爸爸媽媽教學設計(三)

  學習目標:

  1.把握內容,理解主題。

  2.揣摩描寫議論句的含義。

  3.珍惜幸福,維護和平。

  一、導入定向。

  稚嫩童聲呼喊“爸爸媽媽”。(最幸福的時刻)

  每個同學都無數次地稱呼過爸爸媽媽,比如,在你成功的時候,在你失敗的時候,在你受了委屈的時候,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或許,你認為這種呼喚很平凡——

  但是,71年前,南斯拉夫塞爾維亞的小城克拉庫耶伐次,300多個孩子發出的卻是對爸爸媽媽最后的呼喚——“親愛的爸爸媽媽”!(板書課題、作者,簡介作者:美籍華裔女作家)

  明確目標。1 2 3

  二、整體感知。

  這篇課文寫了什么事情?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預測:作者在南斯拉夫參加一次紀念克拉庫耶伐次大屠殺的紀念活動,表達了對侵略者的痛恨,對遇難者的同情,呼吁世界和平。)

  三、自主探究。

  1、作者依次參加了哪些和紀念大屠殺遇難者相關的活動?用自己的話概況四部分的內容。

  (一)

  (二)

  (三)

  (四)

  2、哪部分的內容或者哪些語句給你的印象最深?請讀出來,并在課本上寫出自己的理解。

  四、合作研討。

  1、假如你知道下一刻將離開這個世界,你最想對誰說出什么心里話?(嚴肅思考)7000多遇難者,他們都是普通的市民,在最后時刻留下的片紙只字,透露出他們對親人,對生命,對生活的熱愛。

  請8名同學讀。

  讀了這些遺言,你有什么感想?(戰爭奪取了他們寶貴的生命,真是太殘酷了。我們渴望和平!)

  2、不僅僅是聶華苓,還有其他世界知名的作家以不同的形式對這次屠殺表達了他們的情感。讀出來,并進行圈點勾畫。

  A薩特的話——沉重美麗 整個民族的英勇 (板書)

  B迪桑卡的詩——鮮活的生命,和我們一樣,憧憬著未來,在屠殺來臨之時戛然而止,對戰爭的控訴。

  五、拓展延伸。

  對于戰爭的思考,文中第三部分有幾種不同的表現。請概括。1西德作家:真誠反省懺悔得到理解;2日本人:抵賴狡辯遭到鄙棄。3中國作家:戰爭生還者渴望和平

  補充介紹“華沙之跪“

  六、揣摩語言。

  課文在敘述事情的同時,穿插了不少生動的描寫和深刻的議論,使得語言含義豐富而耐人尋味。試著舉幾個例子。在書上圈點勾畫,批注。

  七、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方面的收獲?

  八、作業。

  練習三、配套練習冊

【親愛的爸爸媽媽優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親愛的爸爸媽媽》優秀教學設計02-01

《親愛的爸爸媽媽》的優秀教學設計范文07-03

《親愛的爸爸媽媽》優秀教學設計模板07-02

《親愛的爸爸媽媽》優秀的教學設計模板11-24

《親愛的爸爸媽媽》教學設計07-13

親愛的爸爸媽媽教學設計07-02

《親愛的爸爸媽媽》教學設計01-28

《親愛的爸爸媽媽》的教學設計模板07-02

《親愛的爸爸媽媽》教學設計模板07-02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精品亚洲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欧美精品 | 中文字幕丰满的少妇 | 亚洲国产美日韩欧美特级 | 日本一本区免费高清视频 | 色综五月亚洲欧美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