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坐井觀天》的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內容:
學習整篇課文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對話,能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青蛙自信、傲慢的語氣。
2自主發現字詞規律、識字方法和積累詞語的方法,能在初步理解寓意基礎上發揮各自不同的想象續編故事。
教學過程:
一設置懸念、感知課文
1出示“我會想”圖標,討論“天有多大?”。
。ㄉ杂上胂筇煊卸啻,并大膽交流發表自己的意見。)
2引入課題:“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不信你就聽聽下面的故事吧!”
。犚魳贩蹲x課文,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二初讀課文——識字
1出示“我會讀”圖標,交待讀課文的要求。(生給新詞作上記號。)
出示帶生字的句子,讓學生有選擇的讀通,再聽聽伙伴是怎么讀的。
2生板書簡筆畫“水井”。
3出示生字,讓學生在小組內認讀,注意看清字形,讀準字音,并讀給學習伙伴聽。
。ㄉf出自己喜歡的識字方法,在全班交流。)
。ǔ鍪旧挚ǎ垉晌粚W生上臺玩游戲—猜猜我叫啥?檢查全班學生識字情況。)
4出示“我會寫”圖標,指導寫字。
三再讀課文——讀通
1要求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通、讀熟。
2播放音樂,指導學生配樂朗讀。
四細讀課文——感悟
1學習青蛙和小鳥的三次對話。
(學生悟出青蛙和小鳥的位置板書貼畫。)
2學生互相朗讀和交流讀后的感受
3選擇讀得好的同學在全班展示。(感悟積累詞語:“無邊無際,因為……所以……”。)
4小組合作: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表演朗讀。
5課件出示,指導學生依據圖像配音。(生準備配音)
五續編對話——拓展
1挖掘本故事的寓意:要做見多識廣的小鳥,不做思想狹隘的青蛙。
2與學生一起想象續編第四次對話:假如青蛙跳出井口后,他會怎樣對小鳥說?說出你對小鳥和青蛙的不同看法。(小組續編對話,全班交流)
六實踐活動
上網查閱:看看天究竟有多大?或把這個故事和續編的部分講給爸爸、媽媽聽。
教學設想:
一、創設情境,調動情感。
只有調動學生情感的參與,語文教學才能達到高層次和理想化的境界。學習課文前,我先通過討論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對學習本課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再把多媒體引進課堂,讓學生根據課件中的動畫進行配音,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引起了感情的共鳴。學生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當作課文中的青蛙和小鳥。
二、以讀為本,自讀自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合作者、促進者的角色出現,不斷地調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采用自由讀、個別讀、配樂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將每一個學生帶入課文所表述的情境中。在展示和交流中讀書,在語言環境中識字。
三、開放實踐,合作交流。
實踐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環節。《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語文課要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語文實踐的機會。生活是語文的內容,語文是生活的工具。當學生充分朗讀、盡情表演之后,我讓學生去續編青蛙和小鳥的第四次對話。學生忙于合作交流,各個津津有味。這樣,不僅拓展了知識,激發了學習興趣,而且也給學生提供了表現自己,與同學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個性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