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序曲的教學設計

時間:2024-12-31 11:05:00 銀鳳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學序曲的教學設計(精選13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學序曲的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學序曲的教學設計(精選13篇)

  中學序曲的教學設計 1

  教學重點:讓學生在音樂中展開想象的翅膀。

  教學難點:樂曲中第一、第二部分不同的節奏、節拍與速度表現不同的情緒與場面。

  教學準備:錄像帶、錄音帶、鑼鼓、鈸。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導入新課。

  (大屏幕演示敲鑼打鼓、龍騰虎躍的歡慶場面,并輕聲播放“春節序曲”)

  1.師指畫面問:片中的人們在干什么?他們心情怎樣?

  2.根據學生回答,師引出課題《春節序曲》。

  (設計意圖:一上課,便以熱鬧的場面、歡快的音樂展現了春節喜氣洋洋的情景,學生的思緒一下子就飛到了愉快的春節之中,學生的注意力被牢牢的吸引住。從而也激起了學生欣賞樂曲的`熱情。)

  3.簡介管弦樂。

  4.簡介作曲者及樂曲時代背景。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樂曲背景有所了解,能更深入的理解音樂。)

  [注:在上述環節中,錄像畫面一直演示,樂曲一直輕聲播放。]

  (設計意圖:渲染氣氛。)

  二、整體欣賞,劃分段落。

  1.學唱主題音樂。

  2.整體欣賞,想想:

  (1)樂曲情緒的變化線?速度變化線?節奏變化線?

  (2)想想樂曲可以分成幾部分?[欣賞時,生邊和師隨音樂哼唱主題]

  3.聽后回答:

  (1)樂曲情緒線、速度線、節奏線?

  (2)樂曲分幾部分?曲式結構?

  (設計意圖:運用各種變化線使學生分段有了依據,不是單單憑感覺分段,從而降底了分段的難度。)

  4.找一找,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的主旋律各是哪幾條?

  (設計意圖:找找各部分的旋律,使學生真正從理性上來認識各部分音樂。)

  三、分段欣賞。

  1.欣賞引子:提問:樂曲一開始所表現是怎樣的場面?

  2.欣賞第一部分:(分三部分欣賞,分別用a.b.c.表示。)

  (1)欣賞a:

  1)聽前提問:樂句在演奏時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2)兩句在演奏時,仿佛兩個人在干什么?

  3)繪了怎樣的場面?

  4)分兩組唱唱(唱出力度的不同)

  (2)欣賞b:

  1)b與a相比,在速度力度上有什么不同?

  2)你在音樂聲看到了怎樣的場面

  (3)欣賞c:

  1)音樂在速度、力度、節奏上有什么變化?

  2)一次比一次熱烈的音樂聲中表現了人們當時怎樣的心情?

  (設計意圖:這三部分都圍繞樂曲速度、力度、節奏的變化來引導學生展開豐富想象。但又各有側重點,a.b.這兩部分是通過對答式演奏及兩個樂句對比,讓學生想象過節時的情景,而c.這一部分通過音樂一次次熱烈,讓學生聯想到人們的心情,從景到情,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

  (4)再次完整欣賞A段,邊欣賞邊隨音樂律動。

  (設計意圖:讓學生手舞足蹈的表現音樂,感受更加深刻。)

  中學序曲的教學設計 2

  教學內容分析

  《春節序曲》是李煥之《春節組曲》中的第一樂章,作于1954—1955年間,這一樂章廣受人民的喜愛,常在音樂會上單獨演奏。樂曲以我國民間的秧歌曲調、節奏及陜北民歌為素材,通過熱烈歡快的大秧歌的場景描寫,生動地體現了我國人民在春節是熱烈歡騰、同歌共舞的情緒。

  學情分析

  ①多數學生的性格較為內向、表現欲不強、缺乏勇氣。但在平時的教學中,從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內容入手,通過情境創設法、游戲法、比賽法、集體合作創編表演法等形式進行教學,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本節課的導入部分,采用了學生非常熟悉的春節聯歡晚會的錄像,很好地渲染氣氛,巧妙地導入了新課。

  ② 很多學生的膽子較小,有從眾心理,因此在本堂課中,我設計了集體合作表演的形式,這樣就可以讓全班同學都積極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讓學生體會相互合作所帶來的快樂,并對學生的創作成果多給予贊許,不斷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教學目標

  1、欣賞管弦樂曲《春節序曲》,感受樂曲熱烈歡騰的喜慶氣氛,并在積極參與中感知這類題材音樂作品的多種特點;樂于與同伴一起交流歡快節日題材的歌(樂)曲的感受和見解,主動、自信地參與到表演活動中。

  2、在聽、唱、賞、奏、創等多種音樂實踐活動中感悟和“歡快節日”這一主題相關的歌(樂)曲的情緒和風格特點。

  3、初步了解《春節序曲》的作者、創作背景、曲式結構等相關知識;能哼唱樂曲的部分主題;了解管弦樂隊中幾種樂器的音色。

  重 難 點 分 析

  教學重點:聆聽樂曲,感受、體驗音樂內容和情感,理解其音樂風格。

  教學難點:辨別樂曲的曲式結構、記憶主題旋律,準確理解樂曲的音樂風格。

  教學策略分 析

  以學生熟悉的春節聯歡晚會零點鐘聲為導入口,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聽、動、演、賞、唱、奏等形式,讓學生感受歡樂節日的熱烈氣氛,親身體驗陜北春節情境,并結合現代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加深對音樂的'理解;通過分組創作、合作表演,激發學生參與音樂創作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學媒體選擇

  多媒體、電子琴、打擊樂器、紅綢帶、手絹、秧歌曲譜等

  教學過程與手段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媒 體

  設計意圖

  導 入

  一、導入

  播放春節晚會中新春來臨時“倒計時”的視頻片段,引出話題。

  欣賞

  從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素材入手,通過看畫面、談感想,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打開學生想象的大門,自然導入《春節序曲》的欣賞。

  通過導 學

  二、片段欣賞

  1、欣賞片段一,思考:樂曲的速度、力度、情緒特點?

  2、欣賞片段二,思考:與前段相比,在旋律、節奏、速度上有什么不同?

  3、導出課題

  ①提問:是否聽過?

  請學生“講曲名、猜曲名、創曲名”。

  ②師揭示曲名

  簡介作曲家和作品創作背景。

  ③師生互動,談談全國各地過春節時的一些民俗活動。

  師小結:主要是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迎新、迎禧接福等。春節的習俗豐富多彩,全國各地的春節民俗活動更是千資百態,如廣東有舞獅、做大戲、武術表演等;湖南有舞龍燈;我們崇明在年初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稱"開門炮",其原意是驅邪,后來就含有開門大吉、高升發財的意思。

  在陜北地區,人們則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來歡度春節,那就是敲鑼打鼓、扭大秧歌舞。

  三、“主題”學習

  1、欣賞引子

  ① 聽音樂思考:描繪了一個什么樣的場面?

  ② 根據老師給定的鑼鼓節奏,先邊念邊模仿演奏,再請學生進行敲擊,給音樂伴奏。

  2、欣賞主題1 。

  根據音樂力度的變化,學生拍打節奏,再聽音樂,想象場景。

  3、欣賞主題2。

  通過老師唱,學生即興表演秧歌舞后,用語言描繪剛才看到的場景。

  4、欣賞主題3。

  ①教師演唱陜北民歌《新春秧歌鬧起來》,學生學唱前四句(主題3)。

  ②學生欣賞,思考:主題共出現了幾次,分別用什么樂器主奏?

  ③談主題給你的感受。

  四、實踐體驗

  1、分組操練,教師巡回分別指導。

  打擊樂組: 創編喜慶鑼鼓節奏,并進行合作演奏。

  舞 蹈 組: 生生互動學習走秧歌舞的基本步伐――“十”字步。

  歌 詠 組: 生生互動學唱陜北民歌《新春秧歌鬧起來》。

  2、合作表演

  五、完整欣賞

  思考:樂曲最后一段和哪段相似?有何不同?用字母寫出樂曲結構。

  欣賞、比較,討論

  欣賞,模仿伴奏

  聽音樂拍節奏,想象場景

  表演舞蹈,唱陜北民歌

  分組練習

  合作演奏

  通過片段欣賞,從音樂要素入手把握樂曲的情緒,使學生對作品有一個初略的了解;并通過兩段樂曲在旋律、速度、力度等方面的比較欣賞,使學生感受到音樂要素對作品的情緒、風格、音樂形象的刻畫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簡要介紹曲作者和作品的創作背景,為學生在下面的學習中進一步體會樂曲情緒、風格、以及樂曲所描繪情景作鋪墊。

  通過敲擊鑼鼓節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樂曲的理解;為后面的創編、演奏做鋪墊。

  使學生在聽、動、賞中進一步感受樂曲的情緒,理解樂曲,運用聯覺提高學生的欣賞與表現能力。請學生即興表演,發揮學生的特長,其他同學通過直觀感受,進行描繪,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拉近師生距離,使學生了解主題3取材于陜北秧歌調,并通過學唱,加深學生對主題的印象,為下面的思考做準備。讓學生了解民間音樂與作品創作的關系,音樂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使學生懂得學習民間音樂的重要性。

  在這一活動中,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意愿和特長,選擇小組進行學習,這樣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由前面的初步感受樂曲,到學生切身體驗,再到完整欣賞樂曲,逐層深入,使學生從整體上進一步感受樂曲的情緒、風格以及樂曲所描繪的陜北春節情景。運用視、聽結合,從視覺上對管弦樂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課堂演練

  六、課堂拓展――“小舞臺” 節日歡歌大比拼

  比賽規則:

  ① 分四組,一個裁判,一個統分員,說出什么節日什么歌名的同學加10分;說出節日、歌名并能演唱的加20分,要求聲音洪亮,口齒清楚。

  ② 以積分多的小組為勝利,比賽時間4分鐘。

  歡歌大比拼

  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通過比賽形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

  總結

  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通過欣賞一首反映春節題材的管弦樂曲《春節序曲》,感受了陜北春節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的熱鬧氣氛;通過同學們自己敲、唱、跳,親身體驗了陜北春節的熱鬧、歡騰;通過進行節日歡歌大比拼,同學們對節日里的歌曲有了更廣泛的了解。由此使我們深切的體會到,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音樂,歡快的節日更少不了音樂的陪伴,讓我們在愉快的歌聲中結束這堂課。

  中學序曲的教學設計 3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了解《卡門序曲》,體會樂曲不同段落的思想感情,增強對歐洲歌劇音樂學習的興趣。

  【過程與方法】

  完整而充分聆聽音樂,以小組探究、合作的方式,探究音樂風格,提升音樂欣賞能力。

  【知識與技能】

  通過分析《卡門序曲》,了解樂曲結構,并提高對歌劇音樂的欣賞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分析《卡門序曲》各段落音樂,了解每個主題的音樂情緒。

  【難點】

  了解《卡門序曲》采用的曲式結構。

  三、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為學生播放斗牛場景的視頻,并播放幾段不同的音樂,請學生思考哪段音樂最適合斗牛場景。

  由此引起學習興趣,導入本課。

  (二)初步感知

  1.欣賞樂曲,分享感受

  播放樂曲,學生聆聽之后分享對作品的認識或是對音樂初聽的感受。學生自由回答,教師總結。

  2.了解創作背景及作者

  介紹歌劇《卡門》:歌劇《卡門》講述了唐·霍賽鐘情于卡門,但卡門卻與斗牛士埃斯卡米洛熱戀,在一次斗牛活動中,埃斯卡米洛獲勝。當群眾正在歡呼的時候,唐·霍賽殺死了卡門。隨后,他自己也自殺身亡的故事。整首歌劇塑造了卡門這個追求個性解放的.女性形象,最終卻以她的死來作為全局的結尾,充滿了悲劇色彩。

  作者喬治·比才,法國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劇《卡門》的作者。九歲起即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作曲。1863年寫成第一部歌劇《采珍珠者》。1870年新婚不久參加國民自衛軍,后終生在塞納河畔的布基伐爾從事寫作。在音樂中他把鮮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現力的描繪生活沖突的交響發展,以及法國的喜歌劇傳統的表現手法熔于一爐,創造了十九世紀法國歌劇的最高成就。其它作品還有歌劇《唐普羅科皮奧》。

  (三)探究學習

  1.再次欣賞樂曲

  (1)再次聆聽全曲,并向學生詢問:

  樂曲一共分為幾部分?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概括總結:樂曲一共分成兩大部分,第一大部分為ABACA的回旋曲式;第二大部分為一個展開性段落。

  2.分段聆聽

  (1)為學生播放樂曲A段,學生聆聽并思考:

  ①這段音樂是什么情緒?(學生自由回答后,在學生答案的基礎上進行補充總結:音樂表達了歡快熱烈的情緒,表現了西班牙斗牛場上的喧鬧、狂熱的氣氛)

  ②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情緒?(A段音樂節奏緊湊,連續的十六分音符快速地奏出形成了這種熱烈歡快的場面)播放一段斗牛士視頻,從視覺角度結合音樂學生進一步感受其中的場面。

  (2)學生分小組進行聆聽,教師播放樂曲B段,音樂結束后小組進行討論,主題B表現的是什么情緒?每小組派一個代表發言。

  學生們交流分享后,教師進行總結:表現的是婦女、兒童人們匯聚在一起熱鬧、歡快的場面。

  請學生跟隨旋律小聲哼唱B段主題,加深對音樂主題的印象。

  (3)為學生播放樂曲C段,學生對比分析音樂描繪了斗牛士的英勇形象。

  (4)打亂三個段落的順序為學生播放,學生根據音樂特點和音樂主題與相對應的段落進行連線。

  (四)拓展延伸

  介紹回旋曲式:回旋曲式是主題周而復始地循環往復,在其重復之間,插以對比性格的“插部”(副題),在回旋曲中,主要主題至少要呈現3次。這首樂曲的回旋曲式部分的結構是ABACA。

  由于序曲是歌劇的引子部分,所以這首樂曲在回旋曲結束之后又插入了一個展開性樂段,目的是為了與歌劇主體部分相連。

  (五)小結作業

  這節課我們欣賞了比才的作品《卡門序曲》,對歌劇《卡門》有了一定了解,同時了解了這部歌劇的作曲家,并且對音樂中常出現的回旋曲式也有了初步的認識。

  作業:對比欣賞《卡門》的其他選段。

  四、板書設計

  中學序曲的教學設計 4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樂曲,感受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風格特點,理解音樂文化的多元性。

  【過程與方法】

  完整而充分的聆聽樂曲,運用模仿、探究、合作的方式,能夠提升音樂的審美能力。

  【知識與技能】

  了解浪漫主義時期的風格特點,并能夠哼唱主題旋律。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能夠完整的哼唱主題旋律。

  【難點】

  了解浪漫主義時期的風格特點。

  三、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1.教師提問“有沒有哪位同學看過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仲夏夜之夢》是一部富有浪漫色彩的喜劇,講述了在古希臘的雅典,兩個相愛的年輕人客服種種困難,歷經磨難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故事。

  2.今天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在音樂中是怎么表現這個故事的。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仲夏夜之夢序曲》。

  (二)初步感知

  1.教師播放音頻并設問,這首樂曲的.情緒是什么樣的?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這首樂曲的情緒優美、柔和而歡快。

  2.復聽樂曲并設問,這首樂曲的演奏形式是什么?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這首樂曲的演奏形式為管弦樂合奏。

  3.教師小聲播放音頻并介紹樂曲,《仲夏夜之夢序曲》是門德爾松為莎士比亞的喜劇《仲夏夜之夢》改寫的管弦樂曲,被稱為是音樂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標題性音樂會序曲。它曲調明快、歡樂,是作者幸福生活、開朗情緒的寫照,曲中展現了神話般的幻想、大自然的神秘色彩和詩情畫意。全曲充滿了一個年輕人流露出的青春活力和清新氣息,又體現了同齡人難以掌握的技巧和卓越的音樂表現力,充分表現出作曲家的創作風格及獨特才華。

  (三)深入學習

  1.教師播放樂曲并設問,這首樂曲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樂曲的曲式結構是奏鳴曲式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

  2.教師播放呈示部,并設問,呈示部又可以分為幾個主題?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呈示部可以分為四個主題。

  3.分小組討論四個主題的旋律特點。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四個主題旋律主要以級進為主。

  (1)教師彈琴范唱第一主題旋律,學生跟琴哼唱并思考速度與情緒是什么樣的?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速度為快板,情緒歡快跳躍。

  (2)教師彈琴范唱第二主題旋律,學生跟琴哼唱并思考速度和情緒分別是什么樣的?(旋律優美抒情,中速稍快)

  (3)教師彈琴范唱第三主題旋律,學生跟琴哼唱并思考速度和情緒是什么樣的?和第一主題有什么不同?(旋律舒緩連貫,速度為中度與第一主題歡快跳躍的情緒形成對比。)

  (4)教師彈琴范唱第四主題旋律,學生跟琴哼唱并思考速度和情緒是什么樣的?(速度為中速,結合了第一主題和副主題的旋律特點)

  (5)完整聆聽呈示部,教師伴隨音樂進行故事講解。

  4.教師播放展開部,并設問展開部和呈示部中的哪一個主題相似?(第一主題)

  5.教師播放再現部,并感知畫面。

  6.小組討論,總結浪漫主義時期的風格特點。

  (四)鞏固提升

  分小組為樂曲創編詩歌,并朗誦。

  (五)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收獲,鼓勵學生要多欣賞各種風格的音樂,并能夠用課上學到的方法來鑒賞作品。

  作業:課后欣賞門德爾松的其他作品,下節課分享。

  四、板書設計

  中學序曲的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欣賞樂曲《卡門序曲》,體會樂曲熱情奔放的音樂風格。

  2、通過欣賞音樂劇《貓》的選段《回憶》,了解音樂劇的特點。

  3、通過運用自己的方式參與欣賞樂曲,培養欣賞音樂的能力和音樂記憶力。

  教學重、難點

  1、通過欣賞,體會音樂的樂曲風格和樂曲表達的音樂情緒。

  2、記憶音樂的主題。

  教材分析

  《卡門序曲》是法國作曲家比才于1874年創作的歌劇《卡門》中的前奏曲,是該歌劇中最著名的器樂段落,在音樂會上經常被單獨演奏的一首樂曲。這首序曲結構簡單,描寫了歡樂氣氛和劇中斗牛士的英勇形象,常被人們稱為“斗牛士進行曲”。 開始呈示的快板主題選自歌劇第四幕斗牛士上場時的音樂,由樂隊用強音奏出一個輝煌的,生氣勃勃、充滿活力的進行曲式的主題,音樂立刻把我們帶到壯觀的斗牛場面之中,我們仿佛看到了斗牛士英武瀟灑的形象,聽到了群眾興奮活躍的喝彩聲。由于它帶有進行曲特點,故又稱《斗牛士進行曲》。

  這個主題重復了幾次之后,音樂從A大調轉到F大調,出現第二幕中《斗牛士之歌》的.副歌音調,具有凱旋進行曲特點,堅定有力的節奏和威武雄壯的曲調表現了斗牛士的颯爽英姿。反復時提高八度,使情緒顯得更為高昂,之后再現第一部分主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 隨音樂《卡門序曲》音頻進教室。

  師:同學們,誰能說出這首樂曲的名字?從音樂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學生聽后回答。

  2、揭示課題。

  樂曲介紹:這首樂曲名《卡門序曲》,由于它具有進行曲特點,也常被人們稱為“斗牛士進行曲”,是法國作曲家比才于1874年創作的歌劇《卡門》中的前奏曲,是該歌劇中最著名的器樂段落,在音樂會上經常被單獨演奏的一首樂曲。

  師: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熱情洋溢的樂曲吧!

  二、欣賞《卡門序曲》

  1、完整欣賞《卡門序曲》音頻,對樂曲有一個整體的熟悉過程。

  師:在整體聆聽中,你能試著用手勢表示一下音樂的變化嗎?欣賞后用自己的語言或動作來描述這段音樂的變化。

  學生參與聆聽,聽后回答。(分析音樂要素的變化等。)

  師:簡單講解《卡門》劇情介紹,讓學生對這部優秀歌劇有一個了解。(可根據學生收集的資料加以簡單綜合介紹。)

  2、聆聽《卡門序曲》第一主題,體會主題的音樂要素及表達的音樂情感。

  第一遍聆聽《卡門序曲》第一主題,初聽音樂情緒。

  師:這段音樂有什么特點?表達了怎樣的音樂情緒?

  、學生聽后自由回答。

  師:這條旋律是曲家從歌劇最后一幕中選來的,音樂一開始就由樂隊用強音奏出一個輝煌的、生氣勃勃的進行曲式的主題,音樂立刻把我們帶到壯觀的斗牛場面之中,我們仿佛看到了英武的斗牛士入場時充滿信心的進行曲,聽到了群眾的喝彩聲。

  第二遍聆聽《卡門序曲》第一主題,聆聽打擊樂镲出現的規律。

  師:請同學們再次聆聽音樂主題,尤其是打擊樂镲的出現規律,記錄它的演奏規律。

  學生參與聆聽。

  教師請學生展示紀錄的镲樂譜。

  第三遍聆聽《卡門序曲》第一主題,表現音樂。

  學生伴隨主題音樂演奏。

  3、聆聽第二主題。

  第一遍聆聽《卡門序曲》第二主題,初聽此段旋律,體會音樂情緒的變化。

  師:這段音樂有什么變化?描繪了什么場面?

  學生自由回答。(節奏、樂器等發生變化、以管樂演奏為主。)木管樂器好似斗牛士在行禮,而強勁的銅管樂好似歡呼喝彩、激動洋溢的觀眾。

  第二遍聆聽《卡門序曲》第二主題,表現音樂。

  學生參與聆聽后表演。一位同學扮演“斗牛士”,隨木管樂器演奏的音樂做有規律的行禮動作,其他同學在銅管樂器出現時作歡呼狀。

  4、聆聽《卡門序曲》第二主題。

  記憶主題旋律。

  師:這段音樂樂隊在演奏樂器上發生了變化,你能夠聽出來嗎?你能試著哼唱這段音樂的主題嗎?

  學生自由回答。(樂隊在演奏中以弦樂為主。)

  唱插部主題:表現音樂,并唱出主題。

  師:這是由弦樂主奏的非常著名的《斗牛士之歌》,去掉雄壯威武,與第一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請同學們隨著樂譜,把這段旋律唱一唱。(師生共同配合完成,準確表達附點節奏。)

  5、完整欣賞《卡門序曲》音頻,聆聽表現,并能夠標出簡單的曲式圖。

  師:請同學們再次聆聽全曲主題部分用镲(學生拍手表示)演奏;第一插部隨著管樂變化表現;第二插部輕哼唱出旋律;欣賞中請你仔細記憶各段出現時規律,欣賞后請你畫出簡單的趨勢結構圖。

  生:再次完整聆聽樂曲,邊聽邊表現;聆聽后出示簡單的曲式圖:主題A、第一插部B、主題A、第二插部C、主題A。

  教師簡單介紹回旋曲:回旋曲是由相同的主部和幾個不同的插部交替出現而構成的樂曲。(可指導學生畫出或寫出曲式結構,讓學生更清晰地了解回旋曲。)

  三、拓展欣賞

  1、拓展欣賞:歌劇《卡門》中的《哈巴捏拉舞曲》音頻。

  (1) 介紹作者:比才。

  (2)《卡門》劇情介紹。

  2、拓展欣賞:《街頭少年》合唱,并作簡單介紹:《街頭少年》又名《跟著士兵來換崗》,是歌劇《卡門》第一幕開場不久出現的一首童聲合唱,藝術性較高,已成為世界各國少年合唱團經典演唱曲目。

  四、猜一猜

  1、播放音樂劇《貓》片段。

  師:請同學們看一看、聽一聽這段視頻運用了那種音樂形式?歌曲的名字叫什么?

  學生自由回答。

  2、分析歌舞劇與音樂劇的區別。

  師:請同學們自己總結歌舞劇與音樂劇有什么相同點或不同點?

  學生自由總結。

  3、簡單介紹音樂劇知識:音樂劇是一種集歌舞、音樂和戲劇于一體,吸收歌劇的表演手法,利用舞臺聲、光、景等元素進行藝術表現的舞臺表演形式和音樂創作體裁,19世紀末興于英國,20世紀盛行于美國紐約的百老匯。

  4、介紹劇情:貓族每年都要舉行一次聚會,從中挑選一只貓升上天堂,獲得新生。全劇主角貓──“魅力貓”,年輕時是貓族中最美麗的,出外闖蕩回到貓族時已經變成一只蓬頭垢面、丑陋無比的老貓了。她以一曲《回憶》平息了所有貓兒對她的敵意,喚起了對她深深的同情和憐憫。《貓》是當今世界音樂劇中最成功的作品,是倫敦和百老匯上演時間最長的音樂劇,1983年獲得最佳音樂劇獎等7項托尼獎。劇中這曲《回憶》(Memory),已經成為音樂劇音樂經典。(韋伯作曲。)

  五、課堂小結

  許多經典的歌舞劇在舞臺上經久不衰,打動著觀眾們的心,倍受愛樂者的青睞。希望同學們課下多多了解優秀經典的曲目。

  中學序曲的教學設計 6

  教學內容:

  看視頻聽旋律識別樂器;跟伴奏唱《春節序曲》的引子部分;教學秧

  歌手絹舞的基本舞蹈動作

  教學目標:

  (1) 欣賞管弦樂曲《春節序曲》引子部分(旋律片段一),能結合自己過春節時的生活場景感受樂曲熱烈歡騰、搞個換物的喜慶氣氛;

  (2) 了解管弦樂隊中集中樂器的音色,能哼唱并記住樂曲主題,并在參與欣賞中表達對音樂風格特點的感受;

  (3) 在教學秧歌手絹舞的潛移默化中,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生對表現音樂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樂曲的理解,加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A聆聽樂曲,感受、體驗其音樂情感,理解其音樂;

  B提高學生對樂器的認知與其音色表現的能力.

  教學難點:

  A理解樂曲的風格特點;

  B提高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教學用具:

  電腦音箱手絹

  教學過程:

  導入部分(3分鐘)

  師:同學們,有誰知道春節的由來?

  學生搶答

  師:傳說,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為了成功驅趕年獸,大家除了放鞭炮,還會怎樣慶祝呢?

  學生搶答:貼窗花,對對子,看燈展,猜燈謎,唱歌,跳舞等。

  師: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我國各族人民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來慶祝,比如:祭祀神佛、祭祀祖先、除舊迎新、迎新接福、祈求豐年等。各地還有不同的慶賀活動,比如廣東舞獅、做大戲、武術表演、運動競賽等,而陜北人民卻以其獨特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喜悅心情,這就是扭大秧歌舞。這一節,讓我們來體驗一下作曲家李煥之是如何將自己在陜北體驗到的春節生活情境用音樂表達出來的。今天我們主要來欣賞一下《春節序曲》的引子部分,也就是我們教材上的旋律片段一。大家可以看教材31頁。

  展開部分(15分鐘左右)

  師:簡介作曲家李煥之(我國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和音樂理論家)及作品背景(作者應邀寫一篇舞蹈的配樂而做的陜北風格的《春節組曲》,但是舞蹈沒有編排成功,這篇組曲的序曲卻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和作品題材——“序曲”(洋為中用)

  師:經過數千年的發展:中國的樂器大大豐富了,形成了各類形制、應用不同演奏方法、可形成不同聲部的樂器。其中包括彈撥樂器、吹管樂器、弓弦樂器和打擊樂器。我們現在看一遍這個樂隊的演出視頻(30秒),老師和大家一起,邊聽邊找,出現了什么樂器,誰知道可以搶答出來啊!

  師:現在我們看教材,有沒有發現有些音符上標有重音記號和跳音記號呀?我們現在來唱一下簡譜,老師給你們伴奏,注意標有重音記號和跳音記號的音符應該怎么唱。

  師:現在我們再唱一遍簡譜,這一遍要在重音記號處拍手哦,老師先給大家演示一遍。接下來,老師伴奏,同學們記得在重音記號處拍手哦!

  師:大家做的很棒!現在要不要嘗試一下怎么用手絹跳秧歌舞呢?現在我來教大家幾個基本的舞蹈動作,大家模仿我的動作試著做一下:

  (正常站姿:抬頭挺胸、手臂自然下垂、雙腳微八字站立) 怎樣拿手絹(把手絹的一角折疊,手掌平攤,大拇指把手絹于虎口處夾緊) 轉花(單手轉花:左手掐腰,眼睛看著右手,右手由下至左上方最高處時轉花后回到準備姿勢;雙手交叉轉花:雙手由準備姿勢向胸前交叉時轉花) 踢步(雙手叉腰,微蹲,身體重心下移到膝蓋處,試著交替向前踢一下小碎步,要有爆發力,踢完立刻收回到準備姿勢)

  老師給學生排練一下上臺的動作:

  1、學生分兩組,一側一組,準備姿勢站好,音樂響起(引子處)踢步上臺;

  2、站成兩排后面對觀眾,前一個八拍單手轉花,后一個八拍雙手交叉轉花;

  3、中間的五個同學面向觀眾靠背,雙手交叉,其他同學成圓形狀圍繞中間的同學單手轉花、踢步轉圈;

  4、最后八拍定型。

  小結(2分鐘左右)

  1.民族管弦樂團的基本編制;

  2.我國民族管弦樂經典作《春節序曲》是作曲家李煥之的“洋為中用“(采用西方作曲技法,運用中國曲調)創作的典范。

  說明音樂是無國界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間音樂是我們的根基和源泉,我們應該熱愛她,發展她,使她屹立于世界之林而永久不衰。

  中學序曲的教學設計 7

  一、課題:

  在喜慶的日子里――音樂欣賞《春節序曲》

  二、課型:

  欣賞課

  三、教材版本:

  廣東教育出版社

  四、學生人數:

  30位

  五、授課年級:

  七年級

  六、案例背景:

  《春節序曲》這一課是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在喜慶的節日里”的第二課時,是在《北京喜訊到邊寨》之后進行。根據《春節序曲》的特點與音樂內涵,結合我國的重大節日――春節的民族習慣,設計了此案例,主要目的是帶領學生進行一次通過音樂去體驗節日的歡快,讓學生把音樂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

  七、設計思路:

  本節課為欣賞課,基本思路是:讓學生通過不斷地聽、想、創、律動,去理解音樂、音樂想像與音樂體驗,從中真正體驗到歡樂的情緒;在師生平等互動的學習氛圍里,通過實踐創作、生活經驗的交流,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八、教材分析:

  《春節序曲》是我國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李渙之的一首膾炙人口的作品,這首樂曲采用我國民間的秧歌音調、節奏與陜北民歌為素材創作的管弦樂曲。樂曲的特點為旋律明快、優美,富有民族風格,節奏鮮明、熱烈,生動地描繪了我國人民在傳統節日里熱鬧歡騰、喜氣洋洋、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的場景。

  九、課程挖掘:

  《春節序曲》這首樂曲旋律優美、節奏明快,情緒活躍、輕松,三段音樂的對比明顯。基于以上的特點,在設計上,以欣賞為主,讓學生輕松、歡樂地去感受音樂的內涵;以音樂實踐活動為輔,讓學生通過音樂實踐活動去體驗各部分的音樂主題,從而達到活躍音樂教學課堂,在輕松的課堂中挖掘學生的創作潛能。

  十、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生理、心理日趨成熟,參與的意識和交往的愿望增強,獲得知識和信息的途徑增多,在學習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經驗,表達情感的方式較小學生有明顯變化,是對小學階段的一次升華,同時通過多次合理的音樂實踐活動,鞏固和提高表現音樂的基本技能,并且能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與愛好,還為學生終生學習音樂和音樂審美素質的提高奠定一定的基礎。

  十一、教學目標:

  1、在欣賞《春節序曲》中感受音樂作品歡樂、熱烈的情緒,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2、在對比、欣賞和實踐體驗中,感受音樂要素給音樂帶來的影響,初步認識三段體。

  3、通過交流、體驗活動、表演、師生評價等方式來正確理解音樂作品與培養豐富的音樂想象力,激活學生的欣賞熱情。

  十二、教學重點、難點:

  在聽賞《春節序曲》過程中,感受音樂歡樂、熱烈的情緒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來;培養學生豐富的音樂想象力與正確理解音樂作品的能力。

  十三、教學方法:

  聆聽欣賞法、比較法、情景創設法、實踐體驗法等。

  十四教學準備:

  自制課件、打擊樂器、扇子等道具。

  十五、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2分鐘

  1、播放歌曲《好日子》一段VCD。

  2、《好日子》把我們帶進了節日的歡樂中,現在請同學們說說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能夠讓我們感受到喜慶的氣氛?(學生舉例)

  3、由談話的感受導出課題:在喜慶的日子里――音樂欣賞《春節序曲》。

  創造喜慶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二、名曲欣賞(30分鐘)

  1、初賞全曲,并在賞后談談自己的感受。

  2、學生賞;談感受。

  3、分段欣賞:

  引子:談談聽后的感受。(老師從音樂的情緒、速度、節奏去引導)

  第一部分:

  (A)這一部分有兩個主題,請學生比較兩個主題有什么區別?在這段音樂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場景?

  1)剛才大家說到第一主題有鑼鼓喧天的感受,你能用老師提供的打擊樂器(鑼、鼓、鈴、三角鐵等)表現一下過節的喜慶氣氛嗎?

  2)第二主題出現了載歌載舞的場面。

  第二部分:

  (B)第二部分的音樂與第一部分的音樂有哪些變化?(提示:節奏、速度、節拍、情緒等要素加以理解)

  表現了什么?

  現在我們以舞蹈秧歌的形式來再次感受這段音樂。(請同學們用秧歌的基本舞步感受第二部分音樂的美。請幾個女生帶領舞蹈。老師提供扇子等道具)

  第三部分:

  (A)請學生學生欣賞,并感受一下是哪一部分的縮短重復?

  1、整首樂曲的結構是:引子+ A+B+A,(學生初步認識三段體的曲式結構)。

  2、認識音樂家――簡單介紹李煥之。(課件展示)

  開放式的`提問讓學生在輕松、大膽中去感受音樂。

  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在體驗式學習中感受喜慶氣氛。

  利用比較法加深對音樂要素的理解。

  三、全曲復聽,自由參加小組活動(8分鐘)

  1、全班分成兩組:喜歡第一部分的為第一組,站在左邊;喜歡第二部分的為第二組,站在右邊。

  2、自選樂器去創編;自創舞蹈律動去吻合音樂。

  3、全體輪流表演,并注意觀察另外一組的表演,待會評評。

  尊重學生個性發展。

  全體學生參與,從而達到面向全體學生的目標。

  四、互評(2分鐘)

  請學生互相點評剛才小組表演的情況。

  從評價中獲得發展與完善。

  五、學生總結

  (2分鐘)

  剛才大家評得很好!現在老師想知道你們在這節課中得到什么收獲?

  對本節課進行個人小結,讓學生體驗收獲的喜悅。

  六、老師小結

  (1分鐘)

  我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大國,有著豐富多彩和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其中有大量優秀的音樂作品,今天我們感受的是《春節序曲》,以后再欣賞其他的樂曲,讓我們共同期待精彩的下節課。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充分運用多種教學法,聽、動、表演、創編等為主,要求各個器官的協調配合,以及更換教學法,愉悅了身心,達到了預期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如欣賞第一遍音樂后,讓學生自由談感受、說想象;重視學生的創編活動,通過讓他們創編節奏、律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加強學生對音樂作品理解能力的培養,如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通過比較法來加深對音樂要素的理解。

  中學序曲的教學設計 8

  教學說明:

  本課內容是上教版七年級第一學期第四單元《節日歡歌》的第二課時,課堂中選取反映節日題材的音樂作品中的優秀作品。在課堂設計中,學生通過聆聽導入、名曲賞析、活動體驗等多種環節,熟悉優美的民族音樂,從中領略民族音樂中的人文精神,文化特征,同時以節日音樂中的歡樂情緒感染學生,使學生具有熱愛生活,熱愛民族傳統文化的良好品質。

  教學內容:

  1、聆聽歌曲《好日子》,通過喜慶的情景導入。

  2、《春節序曲》作品賞析,了解并掌握音樂作品的情緒、調式等。

  3、學生通過體驗拓展,以不同的形式感受節日的喜慶氣氛。

  教學目標:

  1、在欣賞《春節序曲》中感受音樂作品歡樂、熱烈的情緒,使學生產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進而培養學生具有樂觀向上、熱愛生活、熱愛民族傳統文化的健康心態。

  2、在對比、欣賞、聆聽和實踐體驗中了解掌握五聲調式的.基本結構,初步認識三段體。

  3、通過交流、體驗活動、表演、師生評價等方式來完成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激活學生的欣賞熱情。

  教學重點、難點:

  在聽賞《春節序曲》過程中,感受音樂歡樂、熱烈的情緒。掌握五聲調式的基本結構。

  教學方法:

  聆聽欣賞法、比較法、情景創設法、實踐體驗法等。

  教學準備:

  自制課件、打擊樂器、扇子等道具。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播放歌曲《好日子》一段MTV,調動學生學習熱情,使他們充分進入喜慶氣氛之中。

  2、《好日子》把我們帶進了節日的歡樂中,我們知道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能夠讓我們感受到喜慶的氣氛。(舉例)

  3、由欣賞的感受導出課題:節日歡歌——音樂欣賞《春節序曲》

  二、名曲欣賞:

  1、欣賞全曲,設問:請同學們感受音樂展現的是怎樣的場面,可以想象描述一下嗎?(播放《春節序曲》MTV)。

  2、分段欣賞:

  引子:音樂的情緒、速度、節奏等如何表現的?

  第一部分:(共2個主題)

  請學生比較兩個主題有什么區別?在這段音樂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場景?你能用優美的語言加以描繪一下這場面嗎?

  1)第一主題鑼鼓喧天的感受,你能用老師提供的打擊樂器(鑼、鼓、鈴、三角鐵等)表現一下過節的喜慶氣氛嗎?

  2)第二主題出現了載歌載舞的場面。分析一下音樂的調式特點。(五聲宮調式)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的音樂在旋律設計上出現哪些音樂要素的變化?(提示:節奏、速度、節拍、情緒等要素加以理解),學生唱一唱旋律。

  請同學們用秧歌的基本舞步感受第二部分音樂的美。請幾個女生帶領舞蹈。(老師提供扇子等道具)

  第三部分:

  請學生感受其音樂特點——體會到是第一部分的縮短再現。

  3、整首樂曲的結構是:引子 A+B+A,(學生初步認識三段體的曲式結構)。

  4、認識音樂家——簡單介紹李煥之。(課件展示)

  5、完整的欣賞一遍,感受音樂帶來的節日喜慶,并區別出不同的主題表現。

  三、拓展活動:

  小組討論如何用自己的才能表現節日的喜慶氣氛。

  三個小組的拓展活動:樂器組、歌唱組、舞蹈組。

  四、互評小結:

  中學序曲的教學設計 9

  教具:錄音機、鋼琴

  教學目的:學習作品《1812序曲》,同時了解銅管類樂器名稱及音色特點。

  重點難點:

  1、在欣賞作品《1812序曲》的同時,使同學了解這支樂曲的創作背景和其中包含的民族抗爭精神與人民奮起保衛祖國的偉大力量。

  2、了解序曲的概念。

  一、課前預習及導課。

  1、序曲的概念----【序曲】:(Overture)樂曲體裁之一。原指歌劇、清唱劇等作品的開場音樂,十七、十八世紀的歌劇序曲分為“法國序曲”及“意大利序曲”兩類。前者為復調風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個段落組成,中段為賦格形式,末段較短;后者為主調風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個段落組成,后世交響曲即由此演變而成。十九世紀以來,從貝多芬開始,作曲家常采用這種體裁寫成獨立的器樂曲,其結構大多為奏鳴曲式并有標題。如貝多芬的《科里奧蘭序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等。

  2、創作背景:1812年,拿破侖調集六十萬大軍侵入俄境,進迫莫斯科。俄軍司令庫圖佐夫采取堅壁清野的戰略,下令撤退居民,燒掉糧物,暫時放棄莫斯科。拿破侖軍隊不適應俄國冰天雪地的冬天,又餓著肚子作戰,加上俄軍和農民游擊隊的有力反擊,終于徹底潰散,只有兩萬人逃回法國,其余全部被殲滅。拿破侖帶了隨從狼狽繞道逃回法國,俄國人民無不為這次偉大的反侵略戰爭的勝利而感到無限驕傲,自豪。這一首管弦樂曲,正是用來描寫法軍被俄羅斯軍民狙擊于大雪中,饑寒交迫而導致全軍覆沒的故事。

  二、授新課

  1、用錄音機放《1812年序曲》,同時對作者、背景及樂曲進行介紹和講解。

  樂曲結構為奏鳴式。一開始是序奏,弦樂奏出緩慢、莊嚴的第一主題。

  旋律來自一首宗教歌曲《眾贊歌》。這一主題肅穆虔誠,像是表現俄國人民在國難當頭時乞求上帝的保佑和對和平的向往。接著音樂逐漸加快,樂器逐漸加入,音量增強,號角聲、吶喊聲交織成一片,沉重的低音樂器發出了莊嚴的號召,隨之奏出了騎兵進行曲。這是序曲的第二主題,象征著響應號召的俄國軍民奮起抗敵的英勇形象。

  進入呈進部后,樂曲變得富于戲劇性。樂曲為降e小調,結構為三部曲式。快如旋風的主部主題,描繪出激烈、殘酷的戰斗場面。主部主題在展開中出現了《馬賽曲》的曲調片段,它的反復呈現用以作為拿破侖軍隊侵入俄國國境的表征。《馬賽曲》經過變化引申及與主部音樂因素的交織發展,描寫拿破侖軍隊的兇殘、步步逼近,俄軍抗敵的艱苦、激烈。

  副部主題抒情優美,具有俄羅斯民歌風格,表現了俄軍戰士對家鄉、對祖國與和平生活的深厚感情。副部的另一主題具有舞曲的特點,由俄羅斯民歌《在大門旁》演變而來的,表現了人們在戰爭中樂觀幽默的性格。

  展開部中主部主題與《馬賽曲》音調的`此起彼伏,交錯出現,描繪出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再現部略有變化,主部的戰爭氣氛更加激烈。副部的兩個主題再現后,代表拿破侖軍隊的《馬賽曲》主題更加氣焰囂張,但已變為強弩之末,已失去其耀武揚威的性格。而表現俄羅斯人民的兩個主題卻一再得到了強調,表現了反侵略戰爭的節節勝利,拿破侖軍隊終于在饑寒交迫的慘境下潰敗。樂曲尾聲呈現象征凱旋的高潮。序曲主題《眾贊歌》在喧鬧的鐘聲和禮炮的伴隨下形成輝煌的頌歌。音樂再現了第一主題,速度轉為活潑的快板,此時引用了帝俄時期國歌的前半部主題,像是凱旋的將士接受檢閱,樂曲在萬眾歡騰的節日氣氛中結束。

  三、總結

  同學們,音樂可以表達各種各樣的情緒與氣息,今天我們欣賞的這首《1812年序曲》是在什么背景下創作的?它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同學們是不是能夠體會到作品所表達的情緒?音樂家又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請同學們在課后思考一下。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同學們再見。

  中學序曲的教學設計 10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中學生活與小學生活的不同,體味角色變化的意味;體會中學階段的獨特價值和意義;珍惜新生活,發展新自我,確立新目標,開始新行動。

  能力目標:提高融入新集體、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知識目標:了解中學時代的獨特價值和意義,懂得中學生活對個人一生成長的重要性;知道中學生活面臨著諸多機遇與挑戰,懂得努力就有改變的道理。

  二、教材分析

  (一)內容分析

  本課是統編《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教材第一單元第一課的第一框,所依據的課程標準的對應部分是“成長中的我”中的“認識自我”“自尊自強”。具體對應的內容標準是:“保持樂觀、健康的心態”“主動鍛煉個性心理品質”“形成良好的學習、勞動習慣和生活態度”“養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態度”。本框由“新的起點”“成長的禮物”兩目組成。主要是引領學生踏上成長的節拍,體會角色變化的意味,了解中學時代對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為未來的生活確立嶄新的目標,并建立努力就有改變的生活信念。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體會中學時代的獨特價值與意義

  教學難點:建立努力就有改變的生活信念

  三、學情分析

  對于剛剛步入中學校門的學生而言,中學階段是一個全新的人生階段的開始。此時的他們,具有既幼稚又成熟、半兒童半成人的特點,內心活動是極其豐富的,也是復雜多變的。一方面,從主觀愿望來看,他們對新生活充滿新奇和期待,希望自己能盡快融入新生活中,使自己的中學生活有一個良好的開始;另一方面,從客觀現實來看,學生需要面對初中生活范圍逐漸擴展帶來的變化,需要處理新生活中日益增多的`各種關系。面對成長中的問題,有的學生能夠積極應對,有的會產生擔心、害怕、不安甚至緊張等復雜情緒。對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給予理解、關懷、引導和支持,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與他們一起獲得新的成長經驗,共同體會成長的美好,共同應對成長中的問題。

  四、教學過程

  環節一:開啟新篇章

  (一)導入

  同學們,看到我們身邊這些陌生的同學,再看看我這個陌生的老師,我們就知道新的生活開始了。我們現在是“中學生”了。

  有人說,中學時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華;

  有人說,中學階段是人生成長的十字路口;

  有人說,中學生依然是懵懂的孩子;

  ……

  我們的中學生活會怎樣度過?是平淡無奇,抑或精彩紛呈?

  (二)評價任務:分析學生的初步感受

  同學甲:我們的校園很美麗,校園環境很好,還有一個大圖書館,社團活動很豐富,我很喜歡這個學校,對中學生活充滿了期待!

  同學乙:我們中學還沒小學好呢,操場那么小,還沒有食堂,真讓人失望!真羨慕你!

  設問:對于同學乙的感受,你有什么想法?

  (三)反饋指導

  閱讀P2“運用你的經驗”插圖內容,思考以下問題:

  設問:對于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這三個不同的身份,其中的“小、中、大”有什么不同?中學生和小學生有什么不一樣?

  過渡:其實,說到不一樣,大家肯定還有更多的感受,不僅僅是因為環境的不同、年齡的變化。現在,就請同學們說說自己這幾天的學習、生活、心理和小學時相比,有什么顯著的變化。

  P3探究與分享:

  (1)請用不同的詞語,和同學分享你對中學生活的初步感受。

  (2)一起來總結:中學生活有哪些新感受?

  (四)小結:新環境、新生活、新鮮事,讓我們激動和興奮;生活中也有許多的困惑和擔心,使我們感受到一定的壓力——不適應。適應也好,不適應也罷,總之,我們的中學時代已經悄然開始了。讓我們盡快調整自己、主動適應,讓自己早日擁抱這多姿多彩的中學時代吧。

  環節二:中學時代的重要性

  (一)評價任務:閱讀思考

  今天,人類已進入到信息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推陳出新的周期不斷縮短。進入新世紀時,許多學科的知識更新周期已縮短至2~3年。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一些傳統的行業和職業正在逐漸消失。

  思考:

  (1)面對變化,中學時代對你來說有什么重大意義?

  (2)面對知識更新周期的縮短,有人認為我們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已經沒用了,對此,你有什么看法?21世紀,我們要學會什么?

  (二)反饋指導

  1、新的機遇與挑戰

  過渡:中學生活為我們提供了發展自我的多種機會,但同時也意味著新的目標和挑戰。這些都是生命成長饋贈給我們的禮物。

  P5探究與分享:你會挑選哪類禮物?你希望盒子里裝的是什么樣的禮物?

  它會給你的生活帶來什么變化?

  過渡:我們帶著成長的禮物,在新的環境中,有機會重新塑造一個“我”。

  P6探究與分享:小學生活有快樂,也有遺憾。進入中學,你打算如何彌補?

  2、別人的中學時代

  P6閱讀與感悟:錢學森的中學時代

  思考:

  (1)六年的中學生活給錢學森留下怎樣的印象?對他后來的人生之路又產生哪些影響?

  (2)有人說中學時代為我們的人生長卷打上最美麗的底色,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小結過渡:中學時代是每個人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是我們生命歷程中一個重要支點。我們要培養良好的習慣、端正的品行、高尚致遠的情操,為將來長大成人奠定基礎。那我們應該學什么呢?

  3、迎接挑戰

  (1)分組討論:21世紀,我們需要學會什么?

  (2)閱讀P7“相關鏈接”——21世紀,我們需要學會什么?

  (三)小結:

  中學時代見證著一個人從少年到青年的生命進階,是人生發展的一個新階段,能為我們的一生奠定重要的基礎。我們要珍視當下,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從點滴做起,為美好明天付出不懈努力。

  環節三:點滴行動

  (一)評價任務

  1、請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寫下初中階段自己想要完成的幾件事。

  2、請思考:哪些事必須現在做?哪些事可以將來去做?哪些事情需要一生去做?

  (二)反饋指導

  過渡:前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魯迅先生認為:“讀書無嗜好,就能盡其多。不先泛覽群書,則會無所適從或失之偏好,廣然后深,博然后專。”你在小學階段都讀過哪些書呢?你給自己制定了閱讀書單嗎?

  P6探究與分享:小龍的書單

  活動:

  (1)你讀過這份書單中的哪些書?你有信心在初中階段讀完這些書嗎?

  (2)請老師和父母幫你完善這份書單。

  (三)小結

  “開卷有益”,愛讀書、會讀書,會使我們終身受益。當然,進入中學,新的目標和要求也激發著我們的潛能,激勵著我們不斷實現自我超越,做“最好的我”。

  最后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我們的初中生活:播放視頻——我們的初中三年

  五、板書設計

  第一課第一框中學序曲

  一、開啟新篇章:迎新、納新

  二、中學時代的獨特價值與意義

  人生發展的新階段:抓住機遇

  見證少年到青年的生命進階:迎接挑戰,塑造“新”自我

  三、點滴行動:開卷有益,提前規劃

  中學序曲的教學設計 11

  第一課 中學時代

  第一框 中學序曲

  學習目的

  1. 適應初中新生活,理解初中時代對個人成長的意義。

  2. 抓住中學時代給我們提供的發展自我的多種機會。

  3. 在中學新環境中,塑造一個全新的我。

  學習內容:

  【課堂導入 激發互動】

  【發現探究 合作交流】

  1.中學生活把我們帶進一個_____________:富有挑戰的的課程,_____________________,豐富多彩的社團,新校園、新老師、新同學……我們站在一個_______________。

  2. 成長中的每個階段都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中學時代是人生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為我們的________________基礎。中學時代見證者一個人從少年到青年的的________________。

  3. 中學生活,對我們來說意味著_________________。也意味著__________________。這些都是生命饋贈給我們的成長禮物。

  ⑴ 中學生活為我們提供了_____________的多種機會

  ⑵進入中學,新的目標和要求激發著我們的________,激勵著我們不斷實現_____________。

  4. 在新的環境,我們有機會重新塑造一個“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學習:內在的財富》報告指出:在21世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種學習將是每個人一生中的知識支柱。

  6. 面對各種可能與挑戰,我們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互疑互問 思維創新】

  1. 中學時代對人的一生有什么重要的意義?

  2. 中學生活為我們提供了那些發展自我的多種機會?

  【回顧概括 反思延伸】

  1.請結合自己的'實際,寫下初中階段自己想要完成的幾件事?

  2.哪些事情必須現在做,哪些事情可以將來去做?哪些事情需要一生去做?

  【精題特訓 能力提升】

  1. 中學生活給我們提供了發展自我的多種機會。下列對此認識不正確的是( )

  A.集體生活,涵養我們的品格,豐富我們的個性

  B.與同學一起在課余時間吸煙和上網,讓我們懷念

  C. 增添的新課程,引領我們探索新的知識領域

  D. 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提供了發展興趣的平臺

  2. 七年級學生小軒在日記本上寫道:“進入中學了,我要改掉以前的一些壞毛病,相信自己,我一定會塑造完美的自我形象。”下列你認為小軒塑造完美形象包括的內容有( )

  ①越來越自信、自強

  ②能包容同學的過失或錯誤

  ③意志越來越堅強

  ④對于同學對自己提出的建議,能全盤接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我的收獲:

  中學序曲的教學設計 12

  教學說明:

  本課內容是上教版七年級第一學期第四單元《節日歡歌》的第二課時,課堂中選取反映節日題材的音樂作品中的優秀作品。在課堂設計中,學生通過聆聽導入、名曲賞析、活動體驗等多種環節,熟悉優美的民族音樂,從中領略民族音樂中的人文精神,文化特征,同時以節日音樂中的歡樂情緒感染學生,使學生具有熱愛生活,熱愛民族傳統文化的良好品質。

  教學內容:

  1、聆聽歌曲《好日子》,通過喜慶的情景導入。

  2、《春節序曲》作品賞析,了解并掌握音樂作品的情緒、調式等。

  3、學生通過體驗拓展,以不同的形式感受節日的喜慶氣氛。

  教學目標:

  1、在欣賞《春節序曲》中感受音樂作品歡樂、熱烈的'情緒,使學生產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進而培養學生具有樂觀向上、熱愛生活、熱愛民族傳統文化的健康心態。

  2、在對比、欣賞、聆聽和實踐體驗中了解掌握五聲調式的基本結構,初步認識三段體。

  3、通過交流、體驗活動、表演、師生評價等方式來完成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激活學生的欣賞熱情。

  教學重點、難點:

  在聽賞《春節序曲》過程中,感受音樂歡樂、熱烈的情緒。掌握五聲調式的基本結構。

  教學方法:

  聆聽欣賞法、比較法、情景創設法、實踐體驗法等。

  教學準備:

  自制課件、打擊樂器、扇子等道具。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播放歌曲《好日子》一段MTV,調動學生學習熱情,使他們充分進入喜慶氣氛之中。

  2、《好日子》把我們帶進了節日的歡樂中,我們知道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能夠讓我們感受到喜慶的氣氛。(舉例)

  3、由欣賞的感受導出課題:節日歡歌——音樂欣賞《春節序曲》

  二、名曲欣賞:

  1、欣賞全曲,設問:請同學們感受音樂展現的是怎樣的場面,可以想象描述一下嗎?(播放《春節序曲》MTV)。

  2、分段欣賞:

  引子:音樂的情緒、速度、節奏等如何表現的?

  第一部分:(共2個主題)

  請學生比較兩個主題有什么區別?在這段音樂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場景?你能用優美的語言加以描繪一下這場面嗎?

  1)第一主題鑼鼓喧天的感受,你能用老師提供的打擊樂器(鑼、鼓、鈴、三角鐵等)表現一下過節的喜慶氣氛嗎?

  2)第二主題出現了載歌載舞的場面。分析一下音樂的調式特點。(五聲宮調式)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的音樂在旋律設計上出現哪些音樂要素的變化?(提示:節奏、速度、節拍、情緒等要素加以理解),學生唱一唱旋律。

  請同學們用秧歌的基本舞步感受第二部分音樂的美。請幾個女生帶領舞蹈。(老師提供扇子等道具)

  第三部分:

  請學生感受其音樂特點——體會到是第一部分的縮短再現。

  3、整首樂曲的結構是:引子 A+B+A,(學生初步認識三段體的曲式結構)。

  4、認識音樂家——簡單介紹李煥之。(課件展示)

  5、完整的欣賞一遍,感受音樂帶來的節日喜慶,并區別出不同的主題表現。

  三、拓展活動:

  小組討論如何用自己的才能表現節日的喜慶氣氛。

  三個小組的拓展活動:樂器組、歌唱組、舞蹈組。

  四、互評小結:

  中學序曲的教學設計 13

  教學內容:

  欣賞我國著名音樂家李煥之所作的樂曲《春節序曲》。 教材簡析:《春節序曲》是《春節組曲》中的第一樂章,作者以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春節”為題,滿懷激情地反映當年在延安過春節的深切感受,展現了一幅革命根據地人民在春節時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的熱烈歡騰的場面。

  教學目的:

  1、通過欣賞,讓學生在綜合感受西洋樂器豐富的表現力的同時,體會不同的節奏、節拍、速度在樂曲中的不同表現作用。

  2、幫助學生理解《春節序曲》的音樂形象,整體體會音樂情緒。 教學重點:讓學生在音樂中展開想象的翅膀。

  教學難點:樂曲中第一、第二部分不同的節奏、節拍與速度表現不同的情緒與場面。 教學準備:錄像帶、錄音帶、鑼鼓、鈸。 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導入新課。

  (大屏幕演示 敲鑼打鼓、龍騰虎躍的歡慶場面,并輕聲播放“春節序曲”)

  1.師指畫面問:片中的人們在干什么?他們心情怎樣?

  2.根據學生回答,師引出課題《春節序曲》。

  (設計意圖:一上課,便以熱鬧的場面、歡快的音樂展現了春節喜氣洋洋的情景,學生的思緒一下子就飛到了愉快的春節之中,學生的注意力被牢牢的吸引住。從而也激起了學生欣賞樂曲的熱情。)

  3.簡介管弦樂。

  4.簡介作曲者及樂曲時代背景。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樂曲背景有所了解,能更深入的理解音樂。) [注:在上述環節中,錄像畫面一直演示,樂曲一直輕聲播放。] (設計意圖:渲染氣氛。)

  二、整體欣賞,劃分段落。

  1. 學唱主題音樂。

  2. 整體欣賞,想想:

  (1)樂曲情緒的變化線?速度變化線?節奏變化線?

  (2)想想樂曲可以分成幾部分?[欣賞時,生邊和師隨音樂哼唱主題]

  3.聽后回答:

  (1)樂曲情緒線、速度線、節奏線?

  (2)樂曲分幾部分?曲式結構?

  (設計意圖:運用各種變化線使學生分段有了依據,不是單單憑感覺分段,從而降底了分段的難度。)

  4.找一找,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的主旋律各是哪幾條?

  (設計意圖:找找各部分的旋律,使學生真正從理性上來認識各部分音樂。)

  三、分段欣賞。

  1.欣賞引子:提問:樂曲一開始所表現是怎樣的場面?

  2.欣賞第一部分:(分三部分欣賞,分別用a. b.c.表示。)

  (1)欣賞a: 1)聽前提問:樂句在演奏時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2)兩句在演奏時,仿佛兩個人在干什么?

  3)繪了怎樣的場面?

  4)分兩組唱唱(唱出力度的'不同)

  (2)欣賞b: 1)b與a相比,在速度力度上有什么不同?

  2)你在音樂聲看到了怎樣的場面

  (3)欣賞c: 1)音樂在速度、力度、節奏上有什么變化?

  2)一次比一次熱烈的音樂聲中表現了人們當時怎樣的心情?

  (設計意圖:這三部分都圍繞樂曲速度、力度、節奏的變化來引導學生展開豐富想象。但又各有側重點,a.b.這兩部分是通過對答式演奏及兩個樂句對比,讓學生想象過節時的情景,而c.這一部分通過音樂一次次熱烈,讓學生聯想到人們的心情,從景到情,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

  (4)再次完整欣賞A段,邊欣賞邊隨音樂律動。

  (設計意圖:讓學生手舞足蹈的表現音樂,感受更加深刻。)

  (5)聽后回答:A段 節奏 節拍 速度 情緒 ( )( )( )( )

  3.欣賞第二部分。

  (1)口琴吹奏B樂段主旋律

  (2)欣賞B樂段邊欣賞邊前后議議,音樂描繪了怎樣的情景,表現了人們怎樣的心情?音樂的 節奏 節拍 速度 情緒 ( )( )( )( )

  (設計意圖:設計口琴吹奏,讓學生在自己的演奏上去感受音樂。印象更加深刻。)

  4.欣賞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礎上變化重復,但有所不同,第三部分中加強了什么樂器的演奏?(打擊樂器)。請你邊聽邊模擬打擊樂器的演奏姿勢。師隨音樂演奏鼓、鈸。

  (2) 加強打擊樂演奏,音樂有什么變化?

  (3) 節奏 節拍 速度 情緒 ( )( )( ) ( )

  (4)師小結:音樂在熱鬧的打擊樂中結束,使我們的思緒停留在熱烈、歡騰的春節當中。 (設計意圖:由于這部分是A部分的變化重復,所以,這里側重于打擊樂的作用。在這里加入鼓、鈸的演奏,更加渲染了熱鬧的氣氛,把歡樂的情緒推向高潮,學生激動不已。)

  四、整體欣賞,幫助提高。

  今天,我們欣賞的〈春節序曲〉運用不同的力度、速度、情緒的變化,表達了人們過春節時種種心情和場面,下面老師請同學們來完整的欣賞一遍,并請你把聽到的、看到的春節情景繪制一幅“歡度春節”的想象畫。(放音樂和錄像。)

  (設計意圖:讓學生畫出自己的感受,這樣一方面是對學生進行創造力的培養,同時,也是學生對音樂是否真正理解的一種反饋。)

  板書: 春 節 序 曲 (管弦樂) 李煥之

  情緒:熱烈、歡騰

  曲式結構:引子 A B A 復三部曲式 a b a

  節奏 速度 情緒 拍號 A 緊密 快 熱烈、歡騰 B 舒展 徐緩 抒情、優美 A 緊密 快 熱烈、歡騰

  實踐后的反思:

  一.總的來說這堂課,我以“聽、唱 ”為基礎,“講、想”為中心,以“奏、畫、律動、看”為輔助手段,來進行教學。主要讓學生在感受音樂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象,從而,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在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情緒高漲,教學效果良好。

  二.在教學設計中一環連一環,絲絲入扣,從聽音樂—唱(奏)旋律—想情景—抒感情—舞(畫)再現音樂。從感知—深化—升華。脈絡清析,條理清楚。

  三.在教學安排上,形散而神不散。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力度、速度、節奏基本要素而展開。每一段都又有自己的側重點,例:A段以景展開想象,展現喜洋洋的春節。B段以情展開想象,親情、愛情、友情。A段又以景展開想象,展現歡騰的春節。學生的思維就象一條條射線發散開去,但他們的源頭卻緊握老師手中。

  四.這堂課是在99年進行教學,由于當時課件剛剛興起,所以有許多地方還不夠完善,如果在用各種線來表示情緒、速度、力度 這里用課件(五彩繽紛、形狀各異)來表現,學生興致更高。

  五.在這堂課中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想象完成的比較出色,但若能在感受音樂、想象音樂的基礎上,創造音樂,(例:讓學生自己譜寫節奏譜,并在樂曲表示歡慶的地方,用自己的譜子進行打擊樂的伴奏)學生的創造力將得到極大的發揮。

【中學序曲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卡門序曲》教學設計(通用11篇)12-20

《仲夏夜之夢序曲》教學設計04-15

春天的序曲12-18

《卡門序曲》音樂欣賞教案設計10-20

序曲與伴奏作文07-29

《卡門序曲》教案10-09

《卡門序曲》教案07-29

青春序曲作文02-12

《春節序曲》的教案設計03-02

中學地理教學設計03-14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第一香蕉 |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理论在线视频 | 亚洲美女午夜在线 | 亚洲区视频在线看 |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