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降水的變化和降水的分布》教學設計(通用9篇)
作為一名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降水的變化和降水的分布》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降水的變化和降水的分布》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能舉例說出降水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
2、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平均降水量分布圖,說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異。
3、使用降水資料,繪制降水柱狀圖,并讀圖說明降水變化的規律。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讀圖、繪圖、析圖能力,判斷能力及主動探究能力。
2、通過授課使學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和關系,
3、通過活動設計,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學會閱讀和繪制降水柱狀圖。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強地理的學習興趣,增強自信心,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克服困難的意志,提高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降水的季節變化。2、世界降水的分布。
難點:降水的形成和季節變化。
三、教法
1、小組交流討論法
2、談話法
3、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第三節: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多媒體展示)雨、雪、冰雹三種降水的形式,引出降水的定義。
(一)降水和降水的測定:
1、 降水的定義(多媒體展示):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雹等,統稱為降水。
2、 降水的測定:(多媒體展示)單位及測定的儀器。
降水量的計算:(多媒體展示)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設問)不同降水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有什么影響呢?
3、 降水對人類和生活的影響
(學生活動見教材)分成3組,每組討論其中的一項,
由代表發言,然后小組互評,教師點評。
(多媒體展示降水對人們的影響,兩組圖片,共8張)
總結: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降水適時適量,對農作物生長非常有利。
(過渡)一個地方一年內各時期的降水量是不同的,下面我們就降水量的季節變化做進一步的學習和分析。
(二) 降水的季節變化
(多媒體展示)降水的季節變化可用柱狀圖表示
1、 問題:我們所處的北方地區各個季節的降水有什么特點?哪個季節多?哪個季節少?
2、 讀柱狀圖(多媒體展示)讓學生知道降水的季節變化可以用柱狀圖表示。通過讀圖比較各月降水量得出結論:一年內有的地方降水均勻,有的地方季節差異很大。
(學生活動一)多媒體展示:依次3個問題:
①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多?(10、11)
②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少?(6、7、8)
③說明該地降水的季節變化。(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
3、(多媒體展示)(學生活動二)用教材55頁表中的降水量數據繪制降水量柱狀圖。
注意:因為學生是7年級的學生,對坐標系還不太熟悉,所以教師應簡單介紹一下繪制的方法及步驟,然后根據繪制情況選取部分優秀作品進行展示,并做評價,鼓勵學生,使其樹立自信心。
(過渡)通過對世界各地降水量的測定,發現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接下來我們了解一下降水的世界分布。
(三)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線
讓學生回憶什么是等高線,等溫線,通過比較說明等降水量線的定義。(多媒體展示)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規律
(多媒體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講解:一個地方的年降水量的多少,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還受地形的影響,通常情況下,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根據降水的世界分布圖提出四個問題
(學生活動三)(多媒體展示)四個問題:
①赤道附近的降水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②兩極附近的降水,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
③在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和大陸西岸的降水量有什么差別?
④中緯度地區,內陸與沿海地區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別?
(分組討論,代表發言)
師生共同總結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多媒體展示)
① 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②由赤道向兩極,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③ 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④溫帶地區(中緯度地區)大陸內部降水少,沿海降水多。
3、簡介世界的“雨極”和“干極”
世界的“雨極”乞拉朋齊在印度,位于迎風坡,易形成地形雨;世界“干極”位于南美洲的阿塔卡沙漠,年降水量小雨0.1毫米。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明確了解了降水與生活的關系,降水的測量。通過閱讀了解了不同地區降水的季節變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上,能看明顯的規律,并學會了繪制降水量柱狀圖。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把會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當中去。
六、課外作業
通過查閱資料、天氣預報、上網等形式查詢:
1、我國北方與南方、東部與西部的降水量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2、我們所處的邢臺市一年四季的降水有什么變化?
七、教后反思
重難點突出,多媒體展示比較直觀,課堂容量比較大。圖表的講解比較到位,相應的學生活動較貼合學生的實際。
通過對降水這一節的教學,讓學生掌握降水與生活、生產之間的重要關系;了解降水的季節變化;學會繪制降水柱狀圖;知道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的方法和習慣。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對平時生活中的地理現象觀察得不夠深入,也不夠細致,因此在表達時缺乏整體性和邏輯性,故,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慢慢培養。
《降水的變化和降水的分布》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1月份0°等溫線經過的地區,能夠通過等溫線圖分析我國冬夏氣溫分別特征。
2.理解溫度帶的劃分依據,能夠在圖上找出我國主要的溫度帶。
3.閱讀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說出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特點,根據四城市的降水柱狀圖了解我國降水的季節分配特點。
4.了解我國主要的干濕地區,理解其景觀的差異。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各種圖表,進一步鞏固讀圖方法,能夠快速的從地圖上活動有用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氣溫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國各地異彩紛呈的優美風光,激發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的特點和主要的溫度帶。
2.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規律和主要的干濕地區。
教學難點
1.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2.我國溫度帶和干濕地區的劃分依據
教學方法
情景模擬,分組討論,當堂達標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地圖冊,課本
教學內容
(一)新課導入
學生活動:根據展示圖片討論我國各地氣溫和降水的區別,激發對于我國氣溫和降水分布的學習興趣。
教師活動:展示我國各地氣溫和降水的圖片,引導學生分析討論
(二)學習目標
學生活動:展示閱讀學習目標,產生印象,帶著目標去學習
教師活動:展示目標,簡單解釋目標的內容。
(三)冬季氣溫的分布
學生活動:
1.分成四個小組,分別代表海口、武漢、北京和漠河,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溫度范圍,估計一個具體的溫度值,寫在題板上展示給全班。
2.找出最高和最低氣溫所在的小組和數值,計算溫差,總結規律:自南向北逐漸降低,南北溫差很大。
3.在課本圖上描出0°C等溫線經過的地區
教師活動:
1.展示《中國一月氣溫分布圖》,鼠標點擊不同部分加深學生對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
2.引導學生觀察四個小組的氣溫變化,找出最高的最低的小組的位置,啟發學生總結我國冬季氣溫的分布規律。
3.強調0°C等溫線的意義和位置
(四)夏季氣溫的分布
學生活動:
1.分成四個小組,分別代表廣州、哈爾濱、烏魯木齊和拉薩,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溫度范圍,估計一個具體的溫度值,寫在題板上展示給全班。
2.計算廣州、哈爾濱和烏魯木齊的溫差和冬季溫差比較。總結夏季氣溫分布規律:全國普遍高溫。
3.討論青藏高原氣溫低的'原因。
4.觀察圖片,近一些理解我國氣溫各地的差異。
教師活動:
1.展示《中國七月氣溫分布圖》,鼠標點擊不同部分加深學生對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
2.引導學生計算前三個小組的溫差,總結夏季氣溫分布規律。
3.提示拉薩代表的青藏高原是我國夏季氣溫最低的地區。鼠標點擊,出示夏季氣溫分布規律。
4.展示我國氣溫最低和最高氣溫的圖文資料進行知識拓展。
(五)溫度帶的劃分
學生活動:
1.在教師的提示下閱讀32頁材料,了解溫度帶的劃分依據。
2.在教師的指點下,找出我國溫度帶和名稱和位置。重點注意家鄉和北京所在的溫度帶和主要溫度帶的分界線。
3.討論回答家鄉的農作物
教師活動:
1.聯系生活,引入活動積溫的概念,解釋溫度帶的劃分。
2.展示《我國溫度帶的劃分》圖,引導學生讀圖
3.提問家鄉的農作物,介紹不同溫度帶的主要農作物。
(六)降水的空間分布
學生活動:
1.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等降水量線的分布,討論我國南北和東西的降水差異
2.分成四個小組分別代表臺北、武漢、蘭州和烏魯木齊,找出所在地區的降水范圍,根據柱狀圖估計數值,給全班同學展示,一起標在課本相應的位置。討論我國降水的總趨勢。
教師活動:
1.教師展示《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點擊不同的地區,引入學生分析空間特點。強調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
2.把學生分組,引導學生分析我國降水的總趨勢。
(七)降水的時間變化
學生活動:
1.討論說出家鄉一年中降水的季節分配。
2.讀圖四城市降水柱狀圖,討論各地降水的季節分配特點和雨季的長短。
3.讀課本北京年際減少分布圖,討論完成1、2題
4.觀看視頻,加深對于年際變大引起災害的認識。
5.觀看圖文資料,加深對于我國降水分布不均的理解。
教師活動:
1.引導學生討論一年中家鄉降水的季節分配。
2.展示四城市降水柱狀圖,啟發學生討論和思考
3.要求學生讀圖,討論總結北京降水的年際變化特點。
4.播放視頻,解釋年際變化大引起的洪澇和干旱災害
5.展示我國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圖文資料,進行知識拓展
(八)干濕地區
學生活動:
1.閱讀材料,了解干濕的含義和干濕地區的劃分。
2.讀圖找出我國主要的干濕地區,家鄉和北京所在的干濕地區。
3.讀圖了解各個干濕地區中地面景觀、農業類型等的區別。思考不同干濕地區的建筑、交通和飲食的區別,課下去探究。
教師活動:
1.引導學生閱讀材料,強調“干”和“濕”和含義。
2.展示《我國干濕地區劃分圖》,指出半濕潤區和濕潤區的分界線,強調秦嶺-淮河一線的重要意義。
3.展示不同地區農業類型圖片,解釋種植業和畜牧業的范圍,啟發學生對于不同干濕地區的建筑、交通和飲食的思考和探究。
(九)課堂總結
學生活動:
討論,發言
教師活動:
展示內容,引導學生思考和發言。
(十)達標測試
學生活動:
讀題、討論,做出答案
教師活動:
提問,反饋測試結果
板書設計
一.氣溫的分布
1.冬季
2.夏季
3.溫度帶
二.降水的時空變化
1.空間
2.時間
3.干濕地區
《降水的變化和降水的分布》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降水的觀測方法和降水形成的過程。
掌握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規律。
認識降水的季節變化類型。
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圖,說出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差異。
使用降水柱狀圖,說明降水季節變化的特點。
訓練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勤于思考的品質。
教學建議
關于的總體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內容的安排與前一節的氣溫分布有類似的地方,可以利用前一節的分析方法,引導學生從降水的來源→降水量的測定→降水的時間和空間分布→分析成因,這樣安排符合學生的思路,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大氣降水是從空中降落下來的雨、雪、雹等總稱。教材通過一段文字講述了降水的來源到降落到地表的動態過程,水汽從這里可以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物質是在一刻不停運動著的,而運動是由一定規律可循的。
降水量的測定首先是學生形成年降水量的準確概念,其次在降水量的測定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世界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節變化,教材體現了降水的時間概念、空間概念、數量概念的結合。在降水的空間分布中,教材通過提問對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作了定性的敘述,而在降水的季節變化中,偏重定量的說明。在此基礎上,歸納出降水的時空分布規律。另外,教材用提問、圖像、小結的形式,反復說明一個問題,但側重點有所不同:圖像能夠較直觀地反映降水的時空分布和變化情況,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課本提供的讀圖問答,引導學生讀圖思路,降低難度和訓練思維;課文中對規律的總結歸納,可以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關于“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節變化”的教法建議
對于降水的分布,同樣也分為時間(季節)和空間(世界)的變化。某地降水的時間變化用降水柱狀圖,降水的空間分布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教學中可以采取以下辦法:
1、引導學生明確年降水量世界分布中“等降水量線”的含義,可以與等高線、等溫線對比,知識遷移。
2、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按照提出問題→讀圖分析→ 總結規律→分析成因的步驟進行。提出問題可以參照課本商有關內容。最后總結歸納,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表格的“列”的排列是從低緯到高緯,如果畫成半球圖展示,更直觀,效果可能更好。總之,是知識系統、條理清楚,便于學生理解。中緯地區東西兩岸先不填寫內容。
降水
分布
赤道附近
南北回歸線附近
中緯地區
兩極附近
常年多雨
大陸西岸
大陸東岸
大陸西岸
內陸
大陸東岸
降水少
常年少雨
夏季多雨
冬季多雨
夏季干燥
降水少
夏季多雨
原因
分析
氣溫高,空氣上升降溫,易成云致雨
副高控制時氣流下沉;信風控制時,風從陸吹向海洋
夏季風從東部海洋吹向陸地
受西風影響多雨,受副高控制少雨
距海遠,水汽難以到達
夏季風從東部海洋吹向陸地
溫度低,冷空氣下沉,不易降雨
3、對于降水柱狀圖,首先要識圖,了解繪圖方法,找到它與氣溫曲線圖的不同之處。其次要讀圖:各月降水量的約數,什么季節多雨?什么季節少雨等,充分利用課本中提出的問題。最后歸納出世界降水季節分布五種類型。
4、將降水柱狀圖中涉及的幾個城市,依照2表格中歸納的降水空間圖中找到它們的大體位置。如新加坡在赤道附近,所以為全年多雨型。完成表格中中緯東西岸的內容。對降水時空分布形成的原因,本節教材涉及的不多,都放在影響氣候的因素中一起講解了,教師提前在這里引導學生簡單的分析、講解,可以起到及時了解原因、分散難點的作用。
這節內容不太難,應充分利用課本插圖及課文中涉及的問題,通過學生的認真觀察、討論,找出降水時空分布的規律。使學生在讀圖、析圖、歸納上有所提高。
《降水的變化和降水的分布》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降水及降水量的測定。
2、能舉例說出降水與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系。
3、能用降水量柱狀圖,說明降水的變化規律。
4、能用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圖,說明世界降水分布的差異。
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閱讀、繪制降水柱狀圖。
2、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
3、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解疑能力和思維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對降水的學習,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降水的分布
教學難點
1、降水和降雨。
2、降水的季節變化。
教學方法
啟發式談話、圖像分析為主的教學方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具準備
1、降雨、降雪等景觀圖片。
2、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創設環境,引導學生自覺地、積極地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之中。用一段視頻材料“降雨、降雪、降冰雹”,依次展示三種天氣現象,最后畫面定格為正在降落中的雨、雪、雹三種降水的形式,使學生觀察得出降水的概念。推出課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講授新課]
一、降水與生活
1、教師提出:“降水就是降雨”的說法,把學生一分為二,爭辯這個說法是否正確?為什么?讓學生在爭辯中知道:降雨只是降水中的一種主要形式,降水還包括雪、雹等其他形式。因此,從大氣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統稱為降水。
板書1、降水及其主要形式
2、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和體驗來描述下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時,所看到的、聽到的情景和感受。然后教師進行描述,讓學生判斷。
雨滴下落時清晰可辨,地面全濕,但無積水或積水很少。(小雨)
雨滴下落時連續成線,落到地面四處飛濺,能聽到雨聲,地面積水較多。(中雨)
雨滴下落時模糊成片,落到地面濺的很高,雨聲激烈,地面積水很多。(大雨)
雨如傾盆,雨聲猛烈,地面積水特別快,下水道往往來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現象。(暴雨)
3、讓學生閱讀課本p54活動1,以第一項給出的影響案例做參照,討論降水從哪些方面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教師把學生分成3組,每組討論剩余三項中的一項。在各組討論形成共同意見后,選出一名代表在全班發言交流。通過此項活動,使學生加深認識降水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4、教師對學生的交流情況評價點撥后承轉:無論是人類的生產還是生活活動,都受降水的影響。那么,降水落到地面,我們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板書2、降水量的測量
5、多媒體課件演示降水量的測定
雨量器畫面1依次展示儲水筒、儲水瓶、漏斗、盛水器,并組裝成降水量測定的工具——雨量器及量杯,說明雨量器的構成和測量單位(毫米)。
畫面2用降水動畫,并配以降水聲,雨水通過漏斗進入儲水瓶,再倒入雨量杯,從而測出降水量。并依次顯示某天上午8時的降水量知晚上20時的降水量,指導學生會測、會記錄、會計算日降水量。繼而引導學生思考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6、在學生觀察了解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說明:一般每天(不管是否降水)8時、20時各觀測一次,并把兩次觀測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該地的日降水量;把某月每天觀測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該地的月降水量;把某年每月觀測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該地的年降水量。教師要特別強調:通常所說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7、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說說當地一年內各季的降水是否均勻;哪個季節多?哪個季節少?轉入降水的季節變化。
板書二、降水的季節變化
1、教師說明一個地方一年內降水的季節變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狀圖來表示。
2、多媒體課件展示降水量柱狀圖的繪制,教師邊鼠標點擊,邊說明。引導學生了解降水柱狀圖的組成以及繪制的方法和步驟,并讓學生準備好畫圖工具跟著繪制。
(1)顯示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資料
月份123456789101112
降水量/毫米10522477181135169112572412
(2)畫面顯示一個長方形圖(指導學生要把握圖幅的大小,不要過小或過大)。
(3)畫面顯示橫坐標,依次標注12個月份。(指導學生把橫坐標12等份,在每等份的中央標注月份)
(4)畫面顯示縱坐標,依次標注降水量刻度,單位是毫米(指導學生降水量的刻度,要根據資料中月平均降水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來確定。如本資料中,最高值169毫米,最低值5毫米,因而每個刻度就應確定為30毫米或50毫米,總刻度從0至200毫米就行了)。
(5)畫面逐月顯示12根柱形,說明12根柱形表示12個月的降水量,每根柱形的高低表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12根柱形的降水量之和,表示年降水量(指導學生根據資料中各月降水量的多少,依次畫出12根柱形,注意提示學生每根柱要畫在橫坐標每等份的中央,即12根柱形之間的距離要相等,不要太粗或太細)。
3、學生畫好圖后,鼠標點擊讀圖要求,引導學生分析該地降水在一年的季節變化情況。
(1)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較多?(7、8、9月份)
(2)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較少?(1、2、3、4、11、12月份)
(3)該地的年降水量是多少?(約749毫米)
(4)說明該地降水的季節變化。(該地全年降水較多,且不均勻,夏秋降水較多,冬春降水較少)
4、根據以上分析,總結降水柱狀圖的閱讀方法。先讓1~2名學生談談,大家補充,最后歸納:首先看柱狀高低,對照降水量刻度,讀出各月降水量的約數,以及計算全年的降水量。其次分析降水在一年內的季節變化情況,包括該地降水全年多或少,各季降水分配是否均勻,什么季節多雨,多到什么程度,什么季節少雨,少到什么程度等。
5、多媒體展示反饋練習。把學生分成5個小組,某地各月雨量的分布
先給每個小組分配一個問題(或讓各小組自選、抽題都可以),然后各小組根據問題找出相應的圖組織討論(如第1小組②題→e圖→討論)
根據a~e幾個地方的'全年各月降水量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世界各地各月雨量的分布:
(1)哪個地方的降水量夏季多,冬季少?最多月與最少月相差多少毫米?(b圖所在的地方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最多月與最少月相差約200毫米)。
(2)哪個地方各月降水量都很少?少到什么程度?(e圖所在的地方全年少雨,少到連續幾個月不降一滴水)
(3)哪個地方的降水量冬季多,夏季少?年降水量約多少毫米?(d圖所在的地方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年降水量約850毫米)
(4)哪個地方各月降水量適中,分布比較均勻?各月降水量大致在多少毫米左右?(c圖所在的地方雨量適中,各月降水量分配比較均勻,而且大致都在50毫米左右)
(5)哪個地方各月的降水量都很多,最多的月份在多少毫米以上?(a圖所在的地方各月降水都很多,最多的10月份降水量達到400毫米以上)
6。各小組代表發言交流,教師評價點撥后承轉:世界各地的降水不只是季節上有變化,就不同地方來說,降水也不一樣,有的地方多,如a地,(指圖)有的地方少,如e地,(指圖)那么,世界降水分布有沒有規律可循呢?
板書三、降水的分布
1、教師指出世界降水的空間分布,通常用等降水量線圖來表示。等降水量線與前面學習過的等高線、等溫線一樣,都屬于等值線。也就是說,在同一條等降水量線上,各點的降水量相等,等降水量線圖的閱讀要領與等高線圖、等溫線圖的閱讀要領基本相同。
2、多媒體展示課本p56圖3.21“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讀圖分析下列問題。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2)由赤道向兩極,年降水量是怎樣變化的?
(3)在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與大陸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別?
(4)在中緯度地區,大陸內部與沿海地區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別?
(5)世界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和最貧乏的地區各分布在哪里?
3、以“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為底圖,教師邊鼠標點擊,邊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讀圖要求,邊得出結論。
(1)畫面顯示用紅色勾勒出赤道,并閃爍。對赤道附近降水量在毫米以上的地區用黑色閃爍,讓學生讀出降水量,歸納出第一問的結論:赤道附近地區降水多,年降水量在毫米以上。
(2)畫面顯示用藍色虛線勾勒出南、北極圈,并閃爍。對兩極地區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地區用黑色閃爍,讓學生讀出降水量,歸納出第二問的結論:兩極地區降水少,年降水量多在200毫米以下。
(3)畫面顯示用綠色虛線勾勒出南、北回歸線,并閃爍。然后用黑色塊分別閃爍回歸線東西兩側的降水量,讓學生觀察、比較;得出第三問的結論: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較多,西岸降水較少。
(4)畫面分別顯示北回歸線和北極圈、南回歸線和南極圈,讓學生指出是哪兩帶?(北溫帶和南溫帶)然后對溫帶地區內陸和沿海地區降水量分別閃爍,讓學生觀察、比較,得出第四問的結論: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5)畫面分別顯示乞拉朋齊和阿塔卡馬沙漠所在地方及降水量,并閃爍。讓學生從兩地所在的降水量的多少,得出第五問的結論:世界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是乞拉朋齊,最貧乏的地區是阿塔卡馬沙漠。
4、通過以上讀圖分析,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共同歸納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
板書1、赤道附近地帶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2、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3、在溫帶,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5、讓學生回憶影響世界各地氣溫的分布,有很大差別的因素有哪些?(緯度、海陸、地形)同樣,使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也是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因素影響的結果,除此之外,還受地形的影響。
6、多媒體演示地形對降水的影響。
(1)畫面顯示山體。
(2)畫面顯示暖濕氣流,并沿坡爬升,閃現云層、降雨。
(3)讓1名學生上講臺指圖說明:哪是迎風坡?降水多還是少?(多)哪是背風坡?降水多還是少?(少)大家評判補充,使學生認識迎風坡和背風坡及其與降水多少的關系。教師并給學生說明乞拉朋齊在喜馬拉雅山的南坡(印度境內),位于迎風坡,因而降水很多,被稱為世界“雨極”。
板書4、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課堂小結]
多媒體展示本節知識要點與檢測。邊檢測,邊質疑,邊歸納知識要點。
板書設計第三節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活動與探究
1、根據你的生活體驗,結合本節所學的知識,思考學校所在地的一年之中,哪個季節降水多?哪個季節降水少?為什么?
2、閱讀課本p56圖3.21“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思考下列問題。
(1)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區主要在哪些大洲的什么位置?(非洲的中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南美洲的北部和中部)
(2)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區主要在哪些大洲的什么位置?(非洲的北部、亞洲的西部和中部、大洋洲的澳大利亞中部)
(3)大部分地區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的有哪幾個大洲?(南美洲、歐洲)
《降水的變化和降水的分布》教學設計 篇5
【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知道年降水量的概念;
2、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能夠知道世界降水分布規律。
過程與與方法
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感知緯度、地形、海陸位置的不同對降水分布的影響,從而把握世界降水分布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知道盡管緯度、地形、海陸位置的不同對降水分布產生深刻的影響,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同地區的人們是可以根據需要而改變降水的數量的;
2、通過對降水的學習,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
【重點.難點】
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簡單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差異、分布規律。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比眼力:下面圖片中,沙漠景觀是第幾幅,草原景觀是第幾幅,平原景觀是第幾幅?(出示圖片)
世界之大,自然景觀千奇百態,各有千秋,你想探索其中的奧妙嗎?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造就這個奇妙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降水的分布。
二、學前熱身
不同的地區降水量不同,人們為了研究的方便,通常用等降水量線圖來表示分布情況。你還記得等高線和等溫線的定義嗎?你能由此推出等降水量線的概念嗎?
三、合作探究
互動一:
分組討論:如果你是杭州天堂傘的經銷商,要到國外開辟新的市場,下列國家或地區中你會選擇哪里作為你的目標,說說你的思路。
互動二:
課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
討 論:1、圖上有哪些重要緯線?
2、你知道圖上不同顏色代表什么嗎?
互動三:
1、課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線圖
討論:赤道附近降水多在多少毫米以上?兩極附近降水多在多少毫米以下?由赤道到兩極年降水量是怎樣變化的?
2、出示Flash動畫,了解對流雨的形成。
3、小結:緯度位置是影響降水的主要原因。
互動四:課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
1、找到位于亞歐大陸西岸的阿拉伯地區和位于東岸的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位置,出示它們的景觀圖,請同學們總結出南北回歸線附近降水的規律。
2、我們來驗證一下我們的結論。(出示南北回歸線其他大陸降水分布圖)
3、小旅行: 五月份,坐火車由哈爾濱出發,經蒙古首都烏蘭巴托,到達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當地的.自然景觀有什么不同?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呢?
4、小結:在溫帶,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互動五:課件展示圖片
1、探究:有一群 登山運動員沿著甲坡登上山頂后,又沿乙坡下到海邊,有件事讓他們迷惑不解,在甲坡時天氣非常晴朗,而到了乙坡云霧很大,而且遇到了一場大雨,你能幫他們解開這個謎嗎?
2、請同學們觀看Flash動畫《地形雨》,說一說地形對降水的影響。
3、小結:在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互動六: 課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
1、在圖中找出世界上降水最豐富的地區和最貧乏的地區。
2、閱讀世界雨極的資料,你知道乞拉朋齊成為雨極的原因嗎?
3、閱讀世界干極有關資料,了解其原因。
四、 內容小結
設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你們學到哪些知識呢?
五、 課堂延伸
降水與人類息息相關,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降水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請同學們閱讀以下資料,了解人類對降水的影響的發展。
六.練習反饋
1、判斷力:
比較下列各點降水的差異,并分析原因。
2、小試身手:
分小組活動:根據對各地降水情況的描述為當地居民設計出適宜的房屋。
七、板書設計:(見多媒體課件)
《降水的變化和降水的分布》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學習目標與任務)。
(一)學習目標:
描述課標要求:了解降水的季節變化和分布。
1、知識與技能。
(1)能舉例說出降水與人類生活和生產的關系。
(2)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并能夠說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異。
(2)使用降水資料,繪制降水柱狀圖,并讀圖說出降水的變化規律。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習方式:
以多媒體課件為基礎的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2、學習過程:
①合作討論的過程──降水與生產、生活的關系
②小組探究的過程──據圖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規律
③個別探究的過程──根據資料,繪制降水柱狀圖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關注生活中的地理現象,體驗地理探究的樂趣。
2、認識降水的復雜性(變化與分布)。
3、認識人工降雨的必要性,并初步了解其方法。
(四)學習任務。
利用教材及課件提供的材料和信息,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同學之間的合作學習,了解降水的形成、季節的變化和分布,同時通過拓展知識的學習,進一步了解人工降雨的相關知識以及世界上形態各異的`雨雪,進而激發學習興趣。
二、教學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1、學習重點。
①能說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異。
②了解世界降水分布的規律。
2、學習難點:
①降水的形成條件。
②突破該難點的方法,通過媒體提供的支持材料,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和問題探究情景,歸納出降水的形成條件。
三、教學對象分析。
初一學生對地理學習興趣較濃,熱情也高,思維活躍,對錄像、動畫、圖片等資料信息很感興趣,并且敢于表達自己對問題的不同看法,具有良好的協作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四、教學媒體闡述。
1、學習環境:多媒體教室。
2、學習資源類型: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設計與分析。
(一)學習情境類型。
①真實情境。
②問題性情境
③師生交互情境。
(二)學習情境與過程設計。
1、設置問題情境,導入新課。
常州地區在每年的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以什么天氣為主?這種天氣通常又稱什么?
①多媒體環境下的師生討論:降水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②學生小組討論:降水的形成條件有哪些?
③學生小組討論:降水與生活、生產的關系;
④學生個別探究:繪制降水柱狀圖;
⑤學生小組討論: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
2、學習的拓展。
通過視頻資料,了解人工降雨的方法,以及各種各樣的雨雪,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
(三)學習活動組織形式。
1、合作討論:分成小組,對降水的形成條件,降水與生活、生產的關系進行協作學習;
2、個別探究:利用媒體提供的數據資料,繪制降水的柱狀圖;
3、小組探究:根據地圖,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
六、學習評價設計。
測試形式:
①課堂上提問。
②媒體展示習題。
③學生自帶的地理填充圖冊。
七、教學小結與反思。
通過對降水這一節的教學,讓學生掌握降水與生活、生產之間的重要關系;了解降水的季節變化;學會繪制降水柱狀圖;知道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的方法和習慣。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對平時生活中的地理現象觀察得不夠深入,也不夠細致,因此在表達時缺乏整體性和邏輯性,這也是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我們慢慢培養的。
《降水的變化和降水的分布》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閱讀有關圖像,知道我國降水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分布特點,記住400㎜、800㎜等降水量線的分布。
2.知道季風的概念、特點,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布以及我國的干濕地區。
3.理解季風與我國降水空間和時間分布的關系,培養學生空間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滲透熱愛祖國的教育和辯證法的教育。
教學建議
知識結構:
教材開門見山讓學生明確我國降水的突出特點就是時空分布不均。時空分布怎樣不均,為什么造成這種不均,教材首先指導學生通過讀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找尋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特點: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利用已學過的東亞季風的知識,分析季風對我國降水產生怎樣的影響,并明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布及區域降水特點,結合"讀一讀",進一步了解我國降水的地區差異。通過閱讀《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四城市降水量變化柱狀圖》,指導學生找尋規律,并分析東部地區雨帶的南北移動所造成對降水的影響。通過閱讀《北京1951~xxxx年降水量變化曲線圖》發現降水的年際變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響。對于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教材明確指出是根據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劃分,并通過表格對比分析了我國四個干濕地區的特點、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點和難點:
重點:
1.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
2.理解我國降水時空分布的成因。
難點:理解我國降水時空分布的成因。
價值觀念、學科能力、基礎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和教育契機及課內外內容聯系:
降水作為氣候要素的組成,是描述氣候特征的重要一環。由于我國國土遼闊,加之特殊的地理環境,造成了獨特的降水特點,主要體現在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均。分析我國降水時空分布不均的`原因歸根到底是由于季風造成的。夏季風的影響范圍、夏季風登陸的早晚及它的強弱都直接影響到我國的降水特征。在分析的過程中讓學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難點。
針對選學部分,教師可就教學情況,適時加入,這對學生把握我國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本節課中所使用的降水量分布圖和降水量柱狀圖的判讀是讀圖訓練中的一個重點,教師應加強學生這部分訓練。并明確一些重要的降水指標,如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線的分布。
教法建議
本節課所得結論是通過分析得出,在教學中教師所做的應是提供數據和資料,讓學生去分析和歸納,去探索成因,培養學生的能力。
本節計劃授課2課時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請去過西北地區的同學描述一下不僅如此,我國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懸殊。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我國降水的特征。
〔板書〕第三節降水和干濕地區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黃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提問〕為什么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異,這與當地降水有何關系?
〔講授〕要了解這些,離不了“中國年降水量圖”(出示地圖)。
〔提問〕同學們注意觀察800㎜、400、50㎜等降水量線的位置。然后請三位同學分別扮演這三條等降水量線所在地區的居民,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一下當地的降水特點以及降水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3.季風區和非季風區
4.雨帶移動與雨季
干濕地區
探究活動
活動目的:
使學生增強讀圖和分析圖表的能力;幫助學生記住我國東部地區雨帶移動的規律。
活動具體思路:
1.安排學生讀圖4.15,并且描述各個城市在降水上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2.以100毫米降水為界線,看看四城市的降水是什么時候開始增多,什么時候開始減少的。
3.思考:降水量的增多與減少意味著什么?(降水量增多意味著隨著雨帶的移動,該城市已經處于雨帶控制的范圍;降水量減少意味著雨帶已經南移)
4.給學生幾條紅色的紙帶,用它來表示雨帶,安排學生按照圖中所示,按照時間的順序,將雨帶貼在不同位置,并在旁邊標明時間,最終總結出規律。
《降水的變化和降水的分布》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什么是降水及降水的形式,初步了解形成降雨的幾種原因。
2、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圖,說出降水分布的差異。
3、能說出降水與人類生產的關系。
▲能力目標:
1、會使用降水資料繪制降水量柱狀圖。
2、通過參與節約用水的課堂活動,進一步鞏固節水意識,形成生活中節水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點:
1、降水及主要形式,
2、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的`差異
教學難點
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的差異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等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世界降水分布圖等
教學過程:(含小結與作業布置,見教案內頁)
《降水的變化和降水的分布》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閱讀有關圖像,知道我國降水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分布特點,記住400mm、800mm等降水量線的分布。
2、知道季風的概念、特點,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布以及我國的干濕地區。
3、理解季風與我國降水空間和時間分布的關系,培養學生空間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滲透熱愛祖國的教育和辯證法的教育。
教學重點
1、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
2、理解我國降水時空分布的成因。
教學難點
理解我國降水時間分布的成因。
教學媒體
自制多媒體計算機軟件、“中國年降水量”掛圖、投影片。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氣溫差別很大。不僅如此,我國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懸殊。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我國降水的特征。
【板書】第三節降水和干濕地區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黃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提問】為什么這些民居有如此大差異,這與當地降水有何關系?
【講授】要了解這些,離不了“中國年降水量圖”(出示地圖)。
【提問】同學們注意觀察800mm、400mm、50mm等降水量線的位置。然后請三位同學分別扮演這三條等降水量線所在地區的居民,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一下當地的降水特點以及降水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學生討論,準備表演。
【提問】(1)請三位同學分別表演。
(2)請同學總結我國降水的地區分布規律。
【板書】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區分布不均:東多西少,降水量由東南向西北減少
【講授】我國降水量在空間分布上不均,在時間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爾濱、北京、上海、廣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狀圖。
【啟發提問】請注意老師出示城市的順序,它們的降水在季節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特點?教師指導讀圖,學生討論、回答。
【總結】我國降水量在時間分布上也不均勻,南北方差異較大,南方雨季長,北方雨季短。
【板書】2、降水時間分布不均勻(季節不均,集中于夏秋季節
【講授】這是一年內降水的分布特點,那么不同的年份間又怎樣呢?
【出示投影片】“北京1950~1994年降水量年際變化曲線圖”(見教參)。
【總結板書】年際不均
【啟發提問】為什么降水會形成這樣的時空分布規律呢?
【講授】在我國東部地區,各地雨季開始和結束的遲早,主要是由夏季風的進退所決定的。
因此說,降水的分布與季風有很大的關系。
【板書】二、季風活動及其對降水的'影響
【講授】什么是季風?顧名思義,與什么有關?(季節)聯系生活實際冬、夏各刮什么風?
【板書】1、季風的概念
【講授】冬天盛行的風叫冬季風,夏天盛行的風叫夏季風。
【計算機顯示】冬、夏季風的動態演示。
【總結板書】2、
【提問】從剛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風并沒有影響到整個中國,原因是什么?學生討論。
【計算機演示】夏季風被一系列山脈阻擋。
【講授】夏季風經過長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擋,只好望山興嘆,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風的活動范圍局限于我國東部、東南部地區。人們根據夏季風活動的范圍,把它能到達的地區叫做季風區;無法到達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
【屏幕顯示季風區界線,并指出玉門】
【講授】唐代詩人王之渙詩云:“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的“春風”實際就是夏季風。
【板書】3、季風區和非季風區
【提問】請同學能否嘗試解釋降水空間分布的成因?
【學生回答】沿海受夏季風影響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內陸,降水越少;非季風區降水最稀少。
【講授】降水的季節變化與年際變比特點又是怎么形成的?為什么我國東部降水集中于夏季?與季風的活動有關系嗎?同學們討論一下,最后看看是不是與計算機演示的一致。
學生討論。
下面我們將通過演示雨帶的移動和雨季的形成來解釋上述問題。
【板書】4、雨帶移動與雨季
【講授】(屏幕演示)整個冬季,我國大陸被寒冷的冬季風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風開始形成并逐漸強大,在我國南部沿海登陸。冬季風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過程中,冷暖氣流交鋒,形成降水。
【屏幕演示云圖】這是4月的云圖,云帶下方地區進入了雨季。5月,雨帶將擴展到南嶺地區,人們稱之為“華南雨帶”。
隨著時間的推移,夏季風勢力日漸強大,它已不滿足困守在華南地區,又要北伐了。6月初,夏季風的先頭部隊來到長江流域,冬季風勢力較弱,搖著小白旗又向北逃命去了。請看6月的云圖,云雨帶到達長江流域,江南進入雨季。因為時逢黃梅成熟季節,所以這個雨帶被稱為“江南梅雨”。有一句古詩“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當地諺語還說“雨打黃梅頭,四十五天無日頭。”陰雨連綿常使衣物、食品等發霉,人們又抱怨地稱之為“霉雨”。
【講授】(屏幕繼續顯示)7月中、上旬,盛夏來臨,海洋上的暖濕氣流被源源不斷地送來,夏季風雄糾糾、氣昂昂地跨過了長江和淮河,繼續北上。冬季風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于是,夏季風進入了華北地區,8月又占領了東北地區,控制了整個季風區。請看7月、8月的云圖,這就是“華北、東北雨帶”。
9月份,夏去秋來,夏季風也要走下坡路了。而冬季風是天一冷就活動起來,局勢迅速逆轉,夏季風南移,華北、東北雨帶結束。請看云圖,云雨帶又回了江淮流域。冬季風南下,勢如破竹,江淮雨季很快結束。10月份,華南地區的雨季也結束了。前后不過一個月,到此為止每年一次的冬、夏季風爭霸賽告一段落。
讓我們來總結全年的季風活動。
【投影片】
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時間長,
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時間短。
【講授】第二個問題的答案也有了。一般說來,季風活動是有規律的,但不同的年份勢力強弱不同,登陸有早有晚,這樣就造成了降水年際不均。
【提問】我國降水量的地區差異很大,一個地方的干濕程度僅僅取決于當地的降水多少嗎?
學生討論、回答:干濕程度與蒸發量也有關。
【講授】所以科學家根據各地的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將我國劃分了四類干濕地區。
【板書】三、干濕地區
【屏幕顯示】“中國干濕狀況”圖。
【講授】降水量大于蒸發量的地區,屬于較濕潤的地區,根據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劃分了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降水量小于蒸發量的地區,屬于較干旱的地區,根據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為干旱和半干旱地區。
不同的干濕地區,地表的植被差別很大。東部濕潤區,水分充足,可生長高大茂密的喬木。過去這里是郁郁蒼蒼的森林,后來,人類的足跡來到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東北地區和武夷山區還有大片原始林。
【屏幕顯示】濕潤地區景觀。
【講授】半濕潤區水分條件較差,植被由高大的喬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過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但事實上,這片地區被開發利用的很難找到原始植被了。這里是歷史悠久的農耕區,中華文明最早的發祥地。
半干旱區氣候偏干,地表植被為草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
【屏幕顯示】半濕潤、半干旱地區景觀。
【講授】干旱區水分嚴重不足,也制約了植被的生長,有些地區幾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觀十分單調、荒涼,是典型的荒漠景觀。
【屏幕顯示】干旱地區景觀。
【總結】今天,我們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其成因,季風的活動與降水的關系是本節內容的重點與難點。我們知道,由于季風活動的一些異常,有時會給我國帶來一定的自然災害,使人們的生命財產遭受損失,帶來不利之處。盡管這樣,它對我們的影響仍然是利大于弊。為什么這么說?讓我們把我國東部季風區與同一緯度的其它國家、地區做比較,例如北非。
【《降水的變化和降水的分布》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學設計11-06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學設計07-22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學設計09-14
七上《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學設計07-31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學反思04-08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學反思09-03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說課稿09-19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說課稿09-30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