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設計

時間:2021-07-10 10:25:55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高中歷史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設計范文

  摘要:有效課堂教學設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情景、教學媒體、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要素的設計。從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理念出發,探討歷史教學設計的基本內容和基本方法。 關鍵詞:新課程;教學設計;

高中歷史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設計范文

  我認為高中歷史有效課堂教學設計的過程就是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的設計,以實現教學優化,主要包括完成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情景、教學媒體、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的設計。我把教學設計階段的六要素視為有效課堂教學設計過程的6個主要環節。

  一 、 教學目標的設計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生學習的結果或是學生活動壓迫達到的標準。因此,教學目標就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它表述的是學生的學習結果或體驗,而不是說明教師將要做什么。教學目標是教學目的中"學"的部分的具體化,一般適合于單元或課時設計。教學目的是教學總結性目標的概括,適合于課程或學期設計。

  歷史課堂教學目標是對歷史課堂學習活動預期達到結果的表述,它確定了教學工作的方

  向,制約著歷史課堂中教與學的活動。在設計時應遵循4個原則,即課堂教學目標與歷史課程目標保持統一的一致性原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3個領域的目標體現縱慣橫聯的整體性原則;高層次目標中包含低層次目標、不同學習者的個性存在差異的層次原則;教學目標要堅持難度適中、明確、易操作的具體性原則。

  1、確定課時教學目標的依據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規定了課程目標,課程目標的范圍涉及發展的3個領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顯然,它們是確定課時教學目標的根本依據。此外,還要考慮學生的'實際和教科書的特點。

  2、課時教學目標陳述的基本要素

  行為目標陳述的基本要素有4個:行為主體(是學生非教師),行為動詞(應明確、具體、可測評),行為條件(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表現程度(指學生學習后預期達到的最低表現水準或學習水平,用以評價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

  二、教學策略的設計

  教學策略是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方式。教學策略的設計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是有效的解決"如何教""如何學"的問題。只有采取了相應的教學策略,才能按照低耗高效的原則完成預期的教學目標。

  教學策略包括對教學過程、內容的安排,教學方式、學習方式、教學步驟、組織形式的選

  擇等,是解決如何實現教學目標的問題。課程標準明確把"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作為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無疑成為教學策略設計的重點。

  三、學情景的設計

  教學情景是指教學內容在其中得以存在、運動和應用的環境背景。它能對教學過程起導引、定向、調節和控制的作用。

  課堂教學情景的設計就是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依據一定的教學內容,創造某種認知情景和情感氣氛,用于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及日常經驗與科學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是學生通過對已有知識經驗的運用和改造來學習新知識、獲得新體驗的過程。

  1、教學情景的類型

  教學情景一般包括:?事實情景。包括歷史事實、日常生活、社會熱點及能體現歷史與社會、經濟、人類文明發展等有關的事實和材料經驗情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社會經驗等,可用于某一新內容的引入或某一問題的分析、解釋和應用問題情景。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在情景創設時要指向明確的課程目標,要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系,其所隱含的知識內容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等。

  2、教學情景的線索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教學內容的確定及教學情景的設置是教學設計的靜態構成要素,而教學活動及過程的設計是教學設計的動態構成要素。基于新教材教學設計的構成就是要將這兩個要素中的四條線索逐一確定并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其中,情景素材線索可以從教材中的資料性欄目中提取;核心內容線索可以從教材的正文內容中提取;問題線索隱含在教材內容的邏輯序列之中,需要教師進一步挖掘;學生活動線索則可從教材中的活動性欄目中提取。

  四、教學媒體的設計

  教學媒體是指在以教育為目的的活動中在主客體之間傳遞信息的中間體。歷史教學中常用的教學媒體主要有:圖片(靜態的影象和文本)、幻燈(投射的靜態影象)、視覺媒體(動態影象)、聽覺媒體(聲音和音樂)等。

  鑒于各種媒體都有不同的特點,各有其適應性的局限性,而媒體之間往往有互補性,即一種媒體的局限性又可用其他媒體的適應性來彌補。因此,媒體的選擇應力求組合優化,以發揮媒體的最佳功效。

  在確定教學媒體時,要考慮所選媒體是否符合教學內容的要求,即內容是否正確、資料是否新穎、介紹是否簡潔,考慮所選媒體能否激發與維持學習者的興趣、提高學習者主動參與的程度,考慮所選媒體是否具有良好的制作品質、能否提供有關效能的證據,考慮所選媒體是否關注了教學對象的特性、先有知識和技能。

  五、教學過程的設計

  教學過程的設計就是用流程或圖案的形式簡潔地反映分析和設計階段的結果,表達教學過程,直觀地描述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習者、學習內容、教學媒體等基本要素之間的關系,給教師提供一個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過程的設計應遵循下列原則:(1)發揮教師主導、體現學習者為主體和媒體優化作用;

  (2)遵循學習者認知規律和學習心理;(3)體現一定的教學方法;(4)根據學科特點和新課程歷史教科書模塊特點對教科書進行二次開發。

  假如課程和學科專家以及出版單位編制教材是教科書的一次開發,那么教師對教科書的創造性使用就是教科書的二次開發。高中歷史教科書的二次開發,主要指教師在實施高中歷史課程,依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對高中歷史9個模塊的教科書內容進行適度增刪、調整和加工,合理選用和開發歷史教學教材,從而更好地適應具體的教育教學情景和高中生的學習需求。主要從三方面展開:一是對教科書靈活地、創造地、個性化地運用;二是對其他教學資源的選擇、整合和優化;三是自主地開發新的教材資源。

  歷史教科書為我們提供了優化的教學內容,但教學目標的實現決不能僅僅依靠教材。如何將教科書中隱含的教學設計構成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教學設計構成,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于教師是否具備科學的教學設計構思策略。

  六、教學評價的設計

  教學評價的設計是解決教得怎么樣和學得怎么樣的問題,其內容包括形成性評價的設計和

  總結性評價的設計。教學過程的評價是以學生目標的形成性評價為主,歷史新課程倡導以評價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為中心,其評價標準著眼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主張綜合地、積極地、真實地評價每一位學生。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是一種過程性評價,其目的在于目標形成過程的診斷,通過及時反饋與矯正,形成更適合學生的教學,從而幫助師生完成即定的目標。形成性評價設計應體現針對性、層次性、、啟發性、診斷性、補救性、多樣性、適時性和全面性。

  評價要力求評價形式多元化、評價途徑多元化,即要評價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情況,也要重視評價學生在探究能力、科學情感、科學態度與科學價值等方面的發展狀況。在教學評價設計時,不但要制定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標準,而且要制定評價探究能力、實驗技能、興趣愛好、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以及個性差異等方面發展的標準,發揮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

【高中歷史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新課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設計》讀后感12-13

實施有效教學設計才能保障有效課堂教學12-24

如何構建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的優秀論文05-16

《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讀書筆記06-30

《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讀書筆記11-13

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反思論文12-12

《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讀書筆記范文11-13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有效策略07-15

新課程實施中課堂教學設計的質性研究論文08-28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66 | 中文字幕第1页亚洲 | 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69 | 亚洲片在线观看天堂 | 三级中文亚洲精品字幕 | 亚洲一区黑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