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語文《故鄉》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感悟作者的情感脈絡及探求人生新路的執著信念。
2、把握文章運用對比和議論來突出主題的寫法。
3、分析人物形象,體會其作用及描寫方法。
教學重點:
1、運用對比手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題。
2、理解議論對表達主題的作用。
教學難點:
1、把握小說的主題。
2、分析閏土、楊二嫂、“我”三個形象的內涵。
3、理解篇末議論的內涵及其作用。
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梳理文章脈絡,把握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解題,了解小說三要素。
“故鄉”這一題目,不僅交待了事件發生和發展的具體地點,而且為人物活動提供了特定的場所和環境。題目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在“我”眼中“故鄉”卻是如此衰敗、蕭條,特別是人與人之間,都隔著“一層可悲的厚障壁”,讓我感到悲涼,也激起了“我”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愿望。
二、導入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故鄉總是我們心中最溫暖的依靠、最甜美的回憶。故鄉的變化總是牽動著我們的情思,1919年12月,在外奔波多年的“迅哥兒”回到了闊別20多年的故鄉,他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讓我們來一起走進魯迅先生的《故鄉》。
三、內容分析
(一)字詞講解(注意下列詞語的書寫、讀音及意義)。
1、注意下列詞語的書寫、讀音。
陰晦(huì)蕭索(xiāosuǒ)愕(è)然鄙(bǐ)夷嗤(chī)笑
瑟索(sèsuǒ)折(shé)本惘(wǎng)然恣睢(zìsuī)
2、注意下列詞語的書寫、意義
凄涼隔膜展轉影像心緒聚族而居易主無端如許蘇生偶像
(二)檢查預習情況、梳理文章脈絡。
1、(第一部分是前五個自然段,這一部分主要寫“我”回故鄉。“我”在故鄉所見到的蕭條景象以及“我”的悲涼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鄉的目的。第二部分從第六自然段開始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在故鄉。這是小說的主體部分,主要刻畫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深刻反映了舊時代中國農民的悲慘生活和精神痛苦。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結尾。這一部分寫“我”離開故鄉的心情和感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念。)
2、簡要分析“我”回故鄉的心情和感受。明確:“我”回故鄉的心情是很悲涼的。
“我”為什么回故鄉?回故鄉的心情怎樣?請將具體的句子找出來。
①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②因為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么好心緒。
③我這次是專為了別他而來的。我們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經公同賣給別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
3、找出文章刻畫的人物形象。
師生:找出人物、初步了解人物的特點。
主要人物:閏土、楊二嫂、“我”。
A、閏土:
少年閏土無憂無慮、天真活潑、勇敢伶俐、有豐富多彩的生活經歷……和“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中年閏土飽受生活的煎熬。(具體的分析放在第二課時)
B、楊二嫂。
以前的楊二嫂靠自己的姿色招攬生意。現在的楊二嫂在生活的重壓下變得自私勢利、刻薄放肆……
C、故鄉的其他人:
故鄉的這些人形形色色,他們來的主要目的集中在拿東西上,那一掃而空的不僅僅是屋里的東西,還有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故土親情的淡漠讓“我”深感失望和痛苦。
作業布置:
1、完成圖表題(閏土、楊二嫂的變化對比圖)
2、思考:造成故鄉的人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在對比中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變化。
2、通過分析對比手法引導學生把握小說的主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通過檢查、講解作業完成圖表分析。
圖一:閏土的變化
人物
項目少年閏土中年閏土
外貌穿戴
臉色
手
身材
眼睛
語言樸質、生動,熱情、純真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
動作活潑剛健,干脆利落
與“我”的關系
對生活的態度天真活潑,無憂無慮
性格特點
變化原因表層原因:
深層原因
圖二:楊二嫂的變化
人物
項目以前的楊二嫂現在的楊二嫂
外貌
語言
動作
性格特點
“我”的評價
變化原因
2、分析人物。
A、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對比
①外貌:少年閏土淳樸天真,令人可愛可親。
中年閏土:受盡生活的折磨,使人悵惘。
②動作、神態:
少年閏土:聰明勇敢,活潑開朗。
中年閏土:歡喜——凄涼——恭敬、斷斷續續;遲鈍麻木,痛苦難言。
③對“我”的態度:
少年閏土:情真意切,親密無間。
中年閏土:深受封建等級思想的毒害。
分析詞語:歡喜、凄涼、老爺、厚障壁、高墻。(見到了有著深厚情誼的兒時好友,自然歡喜;二十多年的世態炎涼和窮困窘迫的生活現實讓他感到尷尬難堪,所以凄涼;喊老爺是因為他已經深受封建等級思想的毒害;厚障壁、高墻都是比喻我和故鄉之間的隔膜,前者是因為封建等級思想,后者主要是因為生活窘迫。)
④對生活的態度:
少年閏土:朝氣蓬勃,對生活充滿著熱情和希望。
中年閏土: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絕望,只能將希望寄托于神靈。
B、楊二嫂
①人物:放肆、潑辣、尖酸、刻薄、品行低下、可鄙可恨。
②在文中的作用:反映了故鄉城鎮小市民在生活重壓下的可鄙變化;同時,在小說中,楊二嫂是作為陪襯人物出現的,楊二嫂的尖刻、自私襯托了閏土的憨厚樸實(尤其是碗碟事件:分明是誣陷,以此作為拿狗氣殺的借口)。
C、閏土父親、閏土、水生三代人的`對比
這組形象對照揭示的是:故鄉沒有變,閏土們一代接一代地在舊時代中國的黑暗社會里生活、掙扎,一代接一代地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重復著同樣悲慘的命運;故鄉又是變了,剝削變得更重了,壓迫變得更深了,摧殘變得更烈了,因而勞苦人民的命運,也一代比一代更悲慘了。
D、人物關系的對比
①現代的“我”與閏土的關系和過去的“我”和閏土的關系的對比。
過去時的“我”和閏土則是一對朋友,親密無間,無話不談。而現在時的“我”和閏土,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彼此有話“吐不出口外去”了。
②現在的宏兒和水生的友誼與“我”與閏土的關系的對比。
a、這一部分開始寫了“我”和宏兒的幾句對話,作用是什么?
反映出宏兒和水生的深厚友情。并用宏兒、水生的友情和“我”與閏土的隔膜的對比,引出下文“我”對“新的生活”的渴望與憧憬。
b、宏兒與水生的友誼如同舊時“我”與閏土的友誼,然而這種友誼是否會仍回到現實“我”和閏土式的隔閡?“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因此,希望“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作業布置:
1、復習課文,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2、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描寫了故鄉的景象,請找出并作簡要賞析。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1、在對比中分析故鄉的變化(記憶中的故鄉、現實中的故鄉、憧憬中的故鄉)。
2、分析篇末議論,引導學生把握小說的主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月是故鄉明,景是故鄉親。在分析了故鄉的人的變化,我們來一起分析故鄉本身的變化。
二、檢查預習、思考:
(一)找出文中描繪故鄉的片段。
A、記憶中的故鄉
解讀:這樣的描寫傾注了“我”對故鄉、對童年生活、對少年閏土的無比深厚的感情。也為后文寫閏土的變化埋下了伏筆。
B、現實中的故鄉
解讀:①“橫”的用法:雜亂、毫無生機。寫出了故鄉的蕭條破敗。
②這幅荒村圖生動地顯現了舊時代中國農村的衰敗景象,也襯托了“我”的悲涼心境。為下文寫故鄉及故鄉的人的變化作了很好的鋪墊。
C、憧憬中的故鄉
解讀引導:
記憶中的故鄉和眼前故鄉的不同,反映了故鄉自然環境的變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對比中,揭示舊時代中國的反動統治造成的農村經濟日益凋敝、人民生活的日趨困苦的悲慘現實。
小說結尾再現記憶中故鄉的美麗圖畫,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對記憶中的故鄉的眷戀和懷念正反映了“我”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表達了“我”對新生活的渴求,對未來的一種朦朧的憧憬。
(二)小說最后三個自然段是以議論為主的議論段。議論的內容和作用是什么?
引導:小說中的議論句子不多,但卻起到點明中心,深化(升華)主題的作用。
引導:“我”否定了三種人的生活,寄托了“我”下一代有過上新的美好的生活的殷切希望。
分析詞語:三種人的代表、三個“辛苦”的內容、恣睢
三個“辛苦”的內容——“我”:生活不安定、到處奔波忙碌;閏土:貧窮窘迫、愚昧麻木;楊二嫂:生活每況愈下而變得尖酸刻薄、自私勢利、處心積慮。
①分析詞語:兩個“偶像”、“愿望”的內涵是不一致的。
②“我”希望下一代應該有“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新的生活,但又不能明確解釋“新的生活”是怎樣的生活,以及何如才能夠實現……所以才覺得“茫遠”。
解讀:用“路”比喻“希望”。“這”指代“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一句。
議論再現記憶中故鄉的美麗圖畫,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特別是最后一段的議論,含義是很深刻,很好地點明了中心,升華了文章的主題。抒發了作者對實現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和堅定的信念。
最后一句議論的理解:有了希望,卻不為之去努力、奮斗、拼搏,希望必然會落空,也就無所謂“有”;即使實現希望很渺茫,很“茫遠”,困難重重,但只要大家都去探索實踐、始終不渝地追求、奮斗,美好生活的希望就一定會實現,希望便“無所謂無”。只要大家都去探索實踐、始終不渝地追求、奮斗,就一定能夠走出希望之路來。
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三。
2、完成《補充習題》p19頁練習三、四、五題。
【初三語文《故鄉》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三語文《故鄉》說課稿設計04-06
語文故鄉課程教學設計07-18
故鄉語文教學設計06-16
《故鄉》 語文優秀教學設計案例07-29
初三語文《故鄉》的說課稿05-03
語文《我愛故鄉的楊梅》教學設計09-12
《故鄉》 語文教學設計(精選5篇)02-27
故鄉教學設計04-29
《故鄉》教學設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