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范文(精選11篇)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不僅是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升華,也是對以共產主義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體現和拓展,是激勵人們奮發努力、不斷進取的強大動力。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七冊第七單元的開篇之作,本組課文以“成長的故事”為主題編排,旨在引導學生認真閱讀,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這篇精讀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本文結構嚴謹、層次清晰,是引導學生學習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生活與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大業聯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學情分析:
學生剛由三年級升到四年級,已具有了初步的識字能力和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的能力,這為學習本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本文的時代背景與學生的生活相差太遠,學生由于沒有切身的經歷和情感的儲備,缺乏透過文字表面體悟背后的情感,領悟其間的內涵。因此,本課的設計力求在讀文基礎上,將課內外的語文學習資源整合起來,將聽、說、讀、寫、思有機結合,使學生深入體會周恩來立志的原因,并在體驗別人成長經歷的同時,思考自己成長中的問題,學習如何立志。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帝國主義、伯父、模范、風和日麗、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耀武揚威、巡警、吵嚷、得意揚揚、懲處、抱負、胸懷、喝彩、振興中華”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識記本課生字新詞,規范書寫“懲”;以自己的方法理解“租借”“鏗鏘有力”“衣衫襤褸”等詞的意思。
(2)在初步的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難點: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
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展示周恩來從少年到垂暮之年的一組照片。老師語言渲染進行大致解說。
【設計意圖:本文的時代背景與學生的生活相差太遠,學生由于沒有切身的經歷和情感的儲備,缺乏透過文字表面體悟背后的情感,領悟其間的內涵。此處,一幅幅總理親切的照片和著老師詩一般的語言,將學生的目光緊緊吸引,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調。】
一、談話導入,板書課題。
1、這節課我們將一起走進這位偉人,了解他少年時代的一個故事。老師板書課題,相機理解“崛起”“之”之意,明晰課題含義。指名讀課題,齊讀課題。
2、就題質疑。歸納總結:周恩來為什么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設計意圖:通過質疑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學生借助已有識字經驗,先掃清一部分“攔路虎”:伯父、模范、風和日麗、燈紅酒綠、熱鬧非凡、巡警、吵嚷、得意揚揚、抱負、胸懷、喝彩、振興中華。
匯報,將不認識的列舉下來,在讀文中進一步掃除。
2、初讀課文。要求: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難讀的語句多讀幾遍。思考: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3、再補充三組詞語:
(1)帝國主義列強、租界
(2)耀武揚威、衣衫襤褸
(3)鏗鏘有力
讀詞、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
4、解決問題。(周恩來因為“中華不振”,才立此遠大志向。)
(二)再讀課文。
1、指名輪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流利。在讀文過程中,隨機正音,指導讀出語氣,在讀中理解“踴躍回答”、“鏗鏘有力”詞語的意思。
2、其余學生邊聽邊思,畫出令自己感到中華不振的語句。
【設計意圖:借助學生已有的識字經驗,分層次理解詞語,提升了學生的識字能力,激發了探究的愿望。】
三、精讀感悟,體會“中華不振”,了解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研讀重點語段,深入感悟。
1、第7自然段,抓住“闖進”一詞,理解“租界”不允許中國人隨便入內,補充“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2、第8自然段。
(1)學生再讀,邊讀邊想象畫面。深入體會“中華不振”,完善板書,添加感嘆號。
出示:
“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么,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1)引導學生抓住“衣衫襤褸的婦女”“得意揚揚的洋人”形象,想象、體會婦女的不幸和悲傷,并相機指導朗讀。
引讀: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誰知_______,反而_________。圍觀的中國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
(2)抓住“懲處”,再理解“中華不振”。
指導寫字:學習“懲”字,老師范寫,學生練寫。
抓住“懲處”進行感情朗讀指導。
2、出示圖片資料,豐富對“中華不振”的理解。
3、教師小結,強化感悟。
同學們,為什么洋人軋死了中國人還得意洋洋?為什么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婦女訓斥了一通?為什么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卻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這一切,都是因為——中華不振!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以情感為紐帶,通過自讀自悟的方法,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想象,充分與文本進行交流,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溝通,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展現出一個“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與文本對話”這樣一個過程,培養起良好的讀書習慣,并在閱讀實踐中通過學思結合習得學習方法,獲得語文能力。】
四、寫話訓練。
從租界回來后,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寫下來。
【設計意圖:此處挖掘文本空白,將讀寫整合,讓學生置身情境之中,與主人公產生共鳴,我想只有這樣心靈與心靈的對話,語文課才有可能流淌詩意。】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遠大志向的過程,深入地體會樹立志向的情感歷程。培養學生的理解、感悟、朗讀和收集資料的能力。
2、通過課前收集的資料,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開闊學習思路。
4、感受少年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師多媒體出示周總理的名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3、指名讀。
4、大家想知道周總理是在怎樣的情況下說出他讀書的目的的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第25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5、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理請線索。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想從課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學生自由讀課文。
3、匯報:從課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說一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4、課文可分為幾段?
(三)、學習生字生詞。
1、教師板書要求學會的字和要求認識的字。
2、學生自由讀生字。
3、指名讀生字。
4、學生帶著以下要求小組內合作學習生字:
(1)、怎樣讀準要求學會的字的音?怎樣記住要求學會的字的形?通過書中的生詞和課外的詞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樣記住要求認識的字的音?
5、匯報小組學習生字的成果,教師相機點撥指導。
匯報要求學會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導學生讀準。“懲”是陽平,強調不要讀成上聲。
(2)、引導學生用比較法記憶:租—祖振—晨嚷—囊
(3)、通過組詞練習,引導學生理解“帝國主義、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筆是豎彎鉤,“嚷”字右邊分上、中、下三部分,這兩個字教師邊強調邊范寫,幫助學生正確記憶。
匯報要求認識的字。
(1)、指名讀。
(2)、開火車讀。
(四)、練習朗讀課文。
(五)、談學習本節課的收獲。
第二課時
(一)、談話激趣。
1、出示舊中國東北的“外國租界地”圖片。
2、指名匯報課前查找的有關“外國租界地”和“帝國主義列強”的資料。
3、師:12歲的少年看到外國租界地的燈紅酒綠、看到中國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呢?下面我們就來深入學習課文。
(二)、學習第一部分,感受少年關心國家大事。
1、自由讀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時期的主人公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問題。引導學生體會:少年時期的主人公是一個愛問問題、好奇心強、關心國家大事、熱愛祖國的孩子。
3、分角色朗讀第一段。
(1)、伯父的話應該怎樣讀?
(2)、指名分角色讀,師生評議后再指名讀。
(三)、學習第二部分,感受少年胸懷祖國。
1、過渡:租界地對于少年主人公來說是一個不解的謎團,他一定要弄個明白。
2、請同學們自由讀第二段,想一想“中華不振”的含義是什么?你是從哪些句子體會到的?
3、小組討論后匯報交流。
4、引導學生從描寫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體會帝國主義侵略者的為所欲為和中國巡警的奴顏媚骨。引導學生從描寫中國婦女被欺侮的句子中體會中國人任人宰割的悲慘境遇、體會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國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當時那位婦女是怎樣哭訴的,那個中國巡警又是怎樣訓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會說些什么?
6、結合查找到的資料補充帝國主義列強是怎樣侵略中國的。
7、作為中國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
8、指導朗讀:我們應該帶著怎樣的心情朗讀這一段?(沉痛、悲傷)
(四)、學習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報國之心的堅定。
1、過渡:看到這一切,少年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歲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讀,大家思考,主人公常常在想什么?
3、匯報上面的問題。
4、在沉思中樹立了遠大的.志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聯系上下文想一想“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什么意思?小組討論后匯報交流。
5、讀書的目的與其他同學讀書的目的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不同?
6、指導朗讀所說的兩句話。讓學生說說用怎樣的語氣來讀,為什么從而體會志向的異常堅定,以后也不會有絲毫動搖。
(五)、拓展總結,升華情感。
1、讀最后一段。
2、知道周總理為中華的振興做了哪些貢獻嗎?學生結合查找到的有關周總理為中華的振興所做的貢獻的材料匯報交流。
3、學生談聽后的感受。
4、談一談自己為什么而讀書?
課程資源開發
1、將舊中國東北“外國租界地”圖片、中國人民慘遭帝國主義侵略者侵略的圖片制成多媒體課件。
2、學生課前收集有關“外國租界地”、中國人民慘遭帝國主義侵略者侵略、周總理為振興中華所做的貢獻的資料及名人名言。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把握文意,了解12歲周恩來當時的所見所聞所思。
2、讀正確詞語,理解“崛起、帝國主義、燈紅酒綠、衣衫襤褸、鏗鏘有力”等詞語。
3、積累課文中的四字成語。
4、在說文意的過程中感受少年周恩來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遠大志向。
教學重點:
學會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嘗試用多種方法來理解詞語
教學難點:
梳理“周恩來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課前準備:
搜集有關周恩來的生平事跡
一、提出學習目標
1、交流有周總理的生平事跡
2、把課文讀通讀順。難懂的字詞和句子多讀幾遍。找出、畫出生字詞。
3、嘗試用多種方法來理解詞語
4、交流在課文中積累的.四字成語。
5、概括“周恩來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6、感受少年周恩來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遠大志向。
二、展示學習成果(20-30分鐘)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
1、學生輕聲自由地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能正確讀寫“崛起、帝國主義、燈紅酒綠、衣衫襤褸、鏗鏘有力”等詞語。
2、同桌互相朗讀課文,形式自定。互相評議字音是否讀準,句子是否讀通。
3、指名分段向全班展示朗讀。其他同學做評委,聽后評議。教師相機小結:讀書要正確、流利,不多字,不少字,不回讀,不錯讀。
4、交流朗讀在課文中積累到的四字詞語并用各自的方式談理解
(二)學文悟情展示(小組內)
1、說說在閱讀中自己感受到少年周恩來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遠大志向。
2、概括“周恩來在租界看到的事情”,并說說件事給你的感受最深刻
3、朗讀展示
三、激發知識沖突(適時進行)(5分鐘)
1、通過讀課文,你感覺最深的是什么?
2、學生交流。教師注意激勵學生。
四、知識拓展延伸(2分鐘)
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讀書的目的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帝國主義、伯父、風和日麗、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耀武揚威、巡警、吵嚷、得意揚揚、懲處、抱負、胸懷、喝彩、振興中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4、通過反復朗讀,找出周恩來為什么會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師:有一個這樣的人他活著的時候為人民鞠躬盡瘁地工作,為國家嘔心瀝血地奮斗;是他,在民族面臨重大苦難之時挺身而出;是他,在國家陷入極度混亂之時,力挽狂瀾,保存正氣。有這樣一個人當他離開這個世界時成千上萬的人們自發為他落淚送行,聯合國全體成員為他下旗致哀;有這樣一個人,他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沒有留下一個后人,一分財產,一點骨灰,卻永永遠遠地留在中國老百姓的心頭上。他就是──周恩來!周恩來這個名字,陪我們走過了一百零五年的風雨歷程,在他逝世二十六年后的今天,我們依然深切地為他的精神所打動,這是為什么?這就是因為他有一顆愛國愛民的心靈,一個報效中華的偉大理想。今天咱們就來學習他小時候立下的宏偉目標: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二、理解課題
1、請學生跟著寫課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之后,全體朗讀一遍課題。
2、提問:
這個課題里面哪個詞是我們不理解的?(崛起)請查查詞典,說說它有幾種意思?哪種意思更適合本課的意思?
3、說說課題的意思。
4、根據自己理解出來的意思再次朗讀課題。
三、理解生字詞
1、自由朗讀課文,用筆畫出生字生詞,帶拼音的生字詞多讀幾遍,爭取把課文讀通、讀順。
2、學習生字:
幻燈片顯示:
崛、帝、范、巡、嚷、懲、鏗、鏘。
小組內互相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字特別容易讀錯、哪些字容易混?如果有哪個字特別不太認識,趕緊去請教別人,看看有什么辦法記住它。等一下,我們看看小組學習的效果怎樣?如果整個小組都讀認識了,那就請這個小組的同學都把手舉起來。
3、檢測小組學習生字的效果。請一小組全部讀,全班同學判斷對錯。請二小組讀,如果讀對則全班跟讀。
4、在認識生字的基礎上拓展課外詞語。
(師:這些生字你還在什么詞語里面見過它?)
提問若干同學。檢測學生自學詞語的情況。
幻燈片出示:
帝國主義、焦點、伯父、模范、疑惑不解、風和日麗、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耀武揚威、巡警、吵嚷、得意揚揚、懲處、諸生、抱負、胸懷、鏗鏘有力、喝彩、振興中華。
5、生詞正音。學生跟隨教師鼠標朗讀一遍屏幕生詞。
6、提問理解詞語的好辦法有哪些?
(一查工具書;二聯系上下文;三請教別人。)
7、本課出現的這些詞語,哪些是你大概理解它的意思的?
(提問個別學生。)
8、教師幫助理解比較難的詞語。
(帝國主義、燈紅酒綠。)
9、除了詞語之外本課當中還有一些比較長、比較難的句子。老師把它拿出來讓大家看看,讀好了這些句子,讀課文就沒有問題了。
出示難句:
⑴ 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么,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
⑵ 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
⑶ 周恩來鏗鏘有力的話語,博得了魏校長的喝彩:“好哇!為中華之崛起!有志者當效周生啊!”。
指導朗讀。
10、為了幫助大家系統地記憶這些生詞,老師用文字把它們串聯在了一起組成了一段話。這樣不但能夠提高我們的記憶效果,也能夠幫助我們培養寫作能力。
出示:
1910年東北是帝國主義爭奪的焦點。伯父的一句“中華不振”讓在模范學校讀書的周恩來感到疑惑不解。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他來到了燈紅酒綠、熱鬧非凡的外國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來是那些耀武揚威的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得意揚揚的外國肇事者,反而訓斥中國婦女。于是周恩來在心里立下了振興中華的抱負。當校長問到諸生為何讀書時,他鏗鏘有力的話語博得了校長的喝彩。
11、去掉疑惑不解、風和日麗、燈紅酒綠、得意揚揚、鏗鏘有力等形容詞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詞語的理解邊讀邊補充完整。
師:如果還有詞語我們無法理解怎么辦?
(呆會進入課文的時候我們可以聯系上下文進行理解。)
三、初讀課文
(師:經過了剛才的學習我想同學們讀課文一定沒問題了。接下來,同學們打開課本讀讀課文,把我們讀得不太好或不容易讀好的地方多讀幾遍,可以請別的同學幫你聽聽,讓他給您提提意見。)
1、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2、展示:
師:下請3個同學合作為大家展示一下。指名讀(1~6自然段)、(7~8自然段)、(9~16自然段),最后一段全班齊讀。
(其他同學聽一聽,看看他們的字音、句子是否讀準確了,呆會咱們來評一評。)
3、學生評價朗讀效果:
對學生指出來的錯誤進行更改。
(1到2名學生進行評價。)
4、給課文做眉批:
師:有個文人說過:“不動筆墨不讀書。”接下來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筆,讀一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是講了一件什么事?把課文當中你特別有感受的句子勾劃一下,或者在旁邊簡要地寫一寫自己的感受。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課文中作個標記,等一會兒咱們交流。
5、交流本文的主要內容。
(如果學生有困難,可出示:什么人在什么時候做了什么事?幫助學生概括主要內容。)
6、交流學生感受較深的地方,并注意提問為什么有這種感受?
(視學生反應情況交流1至2名。)
7、交流學生有疑問的地方?能夠由學生解答的盡量讓學生給予解答,不能夠解決的把問題寫上黑板留下節課解決。
四、寫字訓練
1、打開課本124頁,看一看本課的12個生字。看一看,哪些字在寫的時候要特別地注意。
(巡、嚷等。)
2、教師示范。
3、學生練習。
(師:同學們把大家剛才提到的比較難寫的字或者你認為難寫的字在練習本上練一練,練幾遍你自己決定,練到你滿意為止。)
4、個別評價。
(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作品,學生進行評價。)
五、布置課后作業
課后咱們想想剛才老師在黑板上留下的作業,第二節課咱們交流。
第二課時
一、從題目入手,引出全文主線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與理解,我們知道課題的意思了。那通過上節課的理解,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說題目嗎?你是從課本上的什么地方發現這句話的?(出示兩句話,學生感受其語氣:堅定、鏗鏘有力)從讀中感受到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決心。這句話的意思與課題的意思一樣,這是課文給我們的一個提示,說明這句話是課文要表達的主要意思。那咱們一起認真地把這句話寫下來。
板書:
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當時的中華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板書:中華?)請大家閱讀第1~6自然段,想一想伯父與周恩來的一番對話。看看從伯父的嘴中,我們能知道些什么?(我們從伯父的嘴中知道了當時的中華是“不振”的。(板書:不振)
3、自由練習朗讀伯父與周恩來的對話。談談自己的感受。
4、男女同學分角色表演對話。
二、分析課文的第二部分
1、師:從與伯父的對話中我們感受到周恩來的種種疑問,終于有一天他決定自己親自去看看。請同學們快速默讀第7、8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像當時的情景。特別讓你感到氣憤的地方多讀幾遍,等下咱們交流交流。
下列環節根據學生回答情況作機動處理:
第7自然段:
⑴ (提問找到這里的學生)你從剛才的句子里面感受到了什么?從那些詞語里面感受到種界的繁華?哪些詞語感受到巡警的威風。
(如果學生一時不會回答,那么老師引導:為什么會讓你氣憤?)
⑵ 全體學生帶著問題再讀句子。談談感受。
(教師引導之所以造成這樣的原因在于“中華不振”。)
第8自然段:
⑴ 這段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⑵ 出示:
請你根據課文的內容想像──婦女會哭訴些什么呢?洋人會說些什么?圍觀者又會說些什么呢?
(提問這樣想像的根據是什么?)
⑶ 帶著總結出來情感(婦女悲傷、洋人得意、圍觀者憤怒而無奈)再讀讀本段。
⑷ 總結剛才分析的結果,其原因還是在于“中華不振”。
2、同學們,像這樣令人氣憤的事情在當時來說太多太多了。當時的那個“不振”的中華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請大家看看一組圖片。
(播放相關圖片,加深學生體會“中華不振”的含義。)
3、訪問看完圖片后的感受。
三、分析課文的第三部分
1、看到這樣的鏡頭,周恩來終于明白了中華不振的真正含義。那就是“國家落后,人民就要挨罪。”可是從租界地回來之后的周恩來并沒有因為明白這個道理而沾沾自喜,相反地他陷入了一片沉思。請大家齊讀第9自然段,想一想周恩來一個人沉思時都在想些什么?并把你想到的用筆記下來跟同學們交流。
2、經過認真、充分的思考后,周恩來的回答贏得了魏校長的喝彩。請問,他的理想跟其他同學的理想有什么不同?
四、課外拓展,交流感悟
1、正是因為少年周恩來就認識到中國人要想不受到帝國主義的欺凌,就要振興中華,努力讀書。所以才有了后來的開天辟地的豐功偉績。請同學們看看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光輝而偉大的一生。
(展示“周恩來光輝一生的圖片”。)
2、(如果有時間)看完影片后,我想同學們一定深有感觸,就讓我們帶著對周總理的崇拜與感動把這篇課文從頭到尾大聲地朗誦一遍吧。
五、布置課后作業
1、討論:
我為什么而讀書?
2、抄寫本課的生字詞。
3、完成課后練習第三題,找找四個字的詞語。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15個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從語言文字中感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訓練朗讀能力;體會過渡句、過渡段的運用,學會文章段與段自然過渡的方法。
情感目標: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一、 導入
1、今天我們進入第七組課文有學習,請一名同學導讀,其它同學思考:從導讀中你知道了什么?
2、師:每個人的成長道路中都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故事,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個和我們同齡的孩子在成長中思考為什么而讀書的故事。
3、齊讀課題,初次看到課題時,你是怎么想的。
預設(誰?這個人的志向真偉大……)為什么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4、是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你了解他嗎?資料匯報。
二、 閱讀課文
(一)
1、和你同桌一齊讀一遍課文,并且交流一下你預習中的收獲。
2、交流預習收獲,詞、字兩方面相機提示字形、字音、理解個別詞意。
3、指名朗讀,思考:圍繞著少年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文中寫了幾件事?
4、反饋
5、這三件事的連接,作者過渡得很巧妙,你發現了嗎?(過渡句,過渡段)在哪里?
(二)
1、為什么而讀書?其它同學與周恩來的回答迥然不同,找出相關的段落再讀一讀,體會體會它們的區別是什么?
(1)讀。
(2)體會。
預設(為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為祖國、民族的振興而學習)
2、少年周恩來就已經立下了如此遠大的志向,請同學們想一想,使周恩來產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預設
(1)(中華不振)。
(2)(耳聞目睹租界里中國人受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
3、根據預設
提問:文中幾次提到“中華不振”是在什么情況下提到的?周恩來又是在哪一次提到后沉思,而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的呢?
4、在20世紀初,中國受帝國主義欺凌、壓迫之時,周恩來這樣有志青年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偉大志,那么在21世紀初,中國在世界已經有了一席之地,但經濟、文化的發展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的今天,作為祖國未來,民族希望的我們,思考過“為什么而讀書”這個問題嗎?
5、學生發言(預設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讀書)
6、聯系今天的學習,堅實地走好每一步,為實現自己的夢想努力吧!
三、 閱讀鏈接
感受周恩來的臨別贈言和詩篇的含意,進一步感受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
四、 綜合性學習
1、回憶自己成長的經歷。
2、了解別人成長的故事。選讀課文《真實的高度》。
3、講故事、寫文章、編短劇、辦手抄報等方式匯報。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6
【課文簡說】
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
2、有感情得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閱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
難點:了解當時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欲望: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句名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板書)齊讀,個別讀。問為什么這樣讀?(你們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嗎?)
2、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了解課文的時代背景和周恩來的生平事跡。
二、初步讀文,掃清文字障礙:
1、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圈出不認識的字,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
2、指名讀全文,正音。解決“華、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確讀音。
3、同桌互讀。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自讀思考:課文章寫了哪幾件事?課文的哪些自然段分別寫了這些事情?
2、課文的哪些內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交流搜集的中國近代史上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一、引入揭題。
1、板書課題。
2、12歲的周恩來竟把為中華之崛起確立為自己的讀書的目標可以看出當時中國社會的狀況怎樣?
二、品讀詞句,感受“中華不振”體會人物情感。
1、默讀1-8自然段,想一想周恩來經歷了哪些事讓他感受到了“中華不振”。
2、輕聲讀周恩來和伯父的對話部分,從兩個人的對話中能體會到什么?
3、指導朗讀周恩來和伯父的對話部分。
4、12歲的周恩來聽了伯父說的“中華不振”后內心產生了很多疑惑,終于來到了租界地親眼見到了洋人欺負中國人的情景,才真正感受到了“中華不振”的含義。默讀8自然段,想一想課文中介紹了哪些人,把描寫這些人的詞句畫一畫,把你從這些詞句中體會到的寫在句子旁邊。
5、學生交流,教師點撥,體會人物情感。
a.衣衫襤褸的中國婦女失去了親人卻無人主持公道是因為什么?
b.外國洋人肇事害人不知羞愧仍然得意洋洋是因為什么?
c. 中國的巡警不顧同胞的苦痛,不顧民族尊嚴甘愿做洋人走狗這又是因為什么?
d.圍觀的中國人眼看同胞被欺侮只能握緊拳頭敢怒不敢言這還是因為“中華不振”。
6、播放圖片《鴉片戰爭》、《八國聯軍進北京》、《圓明園遺址》、《南京大屠殺》談感受,指導朗讀第8自然段。
7、從租界回來的周恩來有什么表現?默讀9-最后的自然段,畫出有關的語句。
8、周恩來在沉思什么?
9、這就是少年周恩來立下的讀書目標——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0、這是周恩來一生信守的諾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1、這也是周恩來為之奮斗一生的目標——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三、拓展延伸。
1、周恩來生平介紹,感受他不平凡的.一生。
2、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你們是否也有自己的讀書志向呢?
板書設計: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中華不振-----立志讀書
【教學反思】
一、緊扣“中華不振”,整體解讀文本
從內容上看,課文涉及很多方面,經過一番琢磨,我發現在這些看似沒有聯系的場景與事件背后卻有著一條內在的隱線,即:中華不振。教學只要能緊緊抓住“中華不振”深入解讀,必然會牽一發而動全身,讓每一個文字都因為“中華不振”而立在學生眼前,活在學生心中。因此,我設計讓學生尋找反映中華不振的詞句。學生雖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對“中華不振”都有了較深刻的思考。
二、剖析文本語言,洞察內心情感,深入感悟文本
言為心聲,語言是情感的外在表現形式,語文教學講究“披文以入情”。文本所描述的事件是周恩來立志的主要原因,但是讓學生僅僅了解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事情發生的現場。因此在教學中我緊扣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反復深入體會洋人、中國巡警、圍觀的中國人三種人物對被軋死親人的婦女出乎常人的態度,從而引導學生體會中華之不振,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周恩來當時的心情。體會只有對這一事件的深深觸動,學生才能真正走進周恩來的內心世界,也才能領會周恩來立志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其次文本所介紹的中國屈辱史僅僅是當時社會縮影的一角,要讓學生明白今天的事絕不是一種偶然,因而在教學中我又為學生補充了四幅有舊中國代表的圖片,讓學生對文本有更深的體會。
三、拓展文本,聯系自我。
如果本文僅限于對中華之不振的了解,僅限于對那段歷史的拷問,僅限于對周恩來少年時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欽佩,那本文的教學就是不完整的。立志是行動的起點,因此課的最后我適當地拓展了人物,補充了周恩來后來是怎樣實踐自己的誓言,不僅豐滿了人物形象,也讓學生明白光立志還不夠,更要用實際行動去實現自己的誓言。其次讓學生思考在現在我們又是為什么而讀書?讓學生明白讀書的真正目的。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7
學習目標
1、會認8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伯父、模范、巡警、懲處、抱負、胸懷、喝彩、帝國主義、燈紅酒綠、熱鬧非凡、風和日麗、耀武揚威、左顧右盼、得意洋洋、、振興中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與同學合作朗讀課文的對話部分。
3、在閱讀中能比較深入地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目標。
4、開展一次綜合性活動,了解別人是怎樣成長的。
重點難點
1、理解周恩來小時侯是怎樣產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念頭的。
2、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目標。
課前準備
1、搜集有關周恩來同志生平的資料。
2、搜集反映20世紀初中國社會狀況的資料。
3、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了解周恩來同志生平的事跡
1、出示周恩來同志的照片,請同學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介紹周恩來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跡。教師根據學生的介紹作適當補充。
2、周恩來同志能為共和國的締造和成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勛,是和他少年時代的經歷是分不開的。周恩來同志從小就心系民族振興,立下從危難中拯救國家的遠大志向,刻苦學習。
二、提示課題,范讀課文
1、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就是講周恩來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板書課題)
2、釋題:中華 崛起興起 (先由學生試說,教師補充)
3、教師范讀課文。
三、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學生練習讀課文,要求把字音讀準,把課文讀通順,讀不通順的地方多讀幾遍。
2、自學生字,讀準字音。
3、學生提出不理解的詞語。用查字典詞典,聯系生活實際等辦法初步了解詞語的意思。
四、通讀課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朗讀課文。
2、了解課文中講了少年周恩來的哪幾件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五、練習寫字,掌握字型
1、學生說說每個生字要注意的地方,教師做示范和指點。
2、學生練習寫字。
六、布置作業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抄寫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1、聽寫生字詞。
2、說說課文寫了哪幾件事。
二、分段朗讀,體會思想感情
1、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讓學生讀這一部分課文,想想周恩來的語言和心里想的幾個問題應該怎樣讀。
(2)同座位的學生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2、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仔細閱讀這一部分課文,想象當時的情景。
想一想當時這位婦女、中國巡警、那個大個子洋人以及周圍的中國人都會說些什么?(學生分小組說一說,把當時的情景表演一下。)再讓學生說一說“中華不振”的含義。
(2)聯系全文的內容,想想周恩來一個人沉思是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寫下來。
3、學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1)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2)進行現場表演,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周恩來的'遠大志向。
(3)分析一下少年周恩來的讀書目的與其他學生讀書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4)再讀課文,說說作者為什么寫周恩來的讀書志向之前先寫了同學們的回答,為什么具體寫了魏校長在聽到周恩來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學習課文第四部分。
齊度最后一個自然段。
三、聯系全文深入思考
1、是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課文中的三件事之間是什么關系,文章又是怎樣把三件事連在一起的。
四、積累詞語
找出課文中的四字詞,讀一讀含有這些詞語的句子,然后寫一寫。
第三課時
一、拓展閱讀,理解詩意
1、課件出示周恩來“大江歌罷掉頭東”一詩手跡的圖片。
2、學生自由讀“閱讀鏈接”中的短文。
3、教師提供詩的注釋,學生試說詩意。
4、聯系課文內容談談閱讀后的感受。
二、自主學習,小組交流
1、自擬題目,把自己閱讀課文和“閱讀鏈接”中的材料所想到的,寫下來。
2、小組內交流小習作。
三、布置綜合性學習
1、我們已經了解了總理小時侯的故事,讓我們通過各種渠道來了解更多人的成長故事吧‘
2、分小組,說說你想了解哪些人成長的故事。
板書設計:
25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中華不振沉思振興中華
(疑惑不解) (理想、抱負、目標)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風和日麗、疑惑不解、衣衫襤褸、鏗鏘有力”等詞語的意思并且能夠在實踐中運用。
2、通過反復朗讀,找出周恩來為什么會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4、了解偉人的成長過程,用講故事、寫文章、編短劇、辦手抄報等方式,展示學習的收獲。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初步談話,理解課題
同學們,你們現在讀書的目的是什么?回頭看看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小時候為什么讀書?
二、同學介紹搜集周總理的資料
三、觀看錄像,感受情景
看有關周總理小時候的錄像資料,特別是講他在修身課上回答校長的情景。
四、檢查預習,反饋交流
1、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強調要求:
⑴ 讀通課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詞語,借助工具書或者聯系上下文解釋。
⑵ 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并在書上作上記號,待會在全班交流。
⑶ 邊讀邊思考,課文寫了幾件事?周總理小時候為什么會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生字中“嚷、懲、鏗、鏘”是后鼻韻,“范、巡”是前鼻韻。“范、懲”是上下結構,不能寫成左右結構。
3、反饋交流,詞語方面重點檢查“焦點、耀武揚威、得意揚揚、鏗鏘有力、諸生“等詞語的意思。
4、學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師生共同解決。
5、課文寫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講12歲的周恩來剛到沈陽,就聽伯父嘆著氣說“中華不振“,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講周恩來在租界親眼看到一位中國婦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圍觀的中國人敢怒不敢言,這使他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話的含義;第三件事講周恩來在修身課上,表明自己的心跡“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五、學生反復讀課文,做到有感情地讀課文。試著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六、課堂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后小結】
這節課主要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思路,知道課文寫了哪幾件事。
第二課時
一、學習課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從這部分中體會到了什么?你是從課文的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2、指名學生朗讀這一部分。尤其要指導學生在朗讀伯父與周恩來的對話時,“為什么”?“那又是為什么呢?”要讀出不解和追問的語氣。“為什么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里?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要讀出疑惑不解的語氣。
3、尊重學生自身的體會,不要強求學生所有的體會都一樣。教師相機的作出指導。如:
從“為什么”?“那又是為什么呢?”體會到周恩來對這些事情的關注。“為什么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里?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體會到周恩來是一個善于觀察周邊的事情。
4、全班朗讀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讀。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自由讀第二部分,思考: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景?
2、學生讀完課文后,想象當時的情景,四人小組演習當時情景。給學生提供當時的情景:
當時那位婦女是怎樣哭訴的,那個警察又是怎樣訓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會說些什么?
3、學生演完后,談一談作為中國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這樣欺凌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當時的`社會現實:貧窮落后,受到列強的欺凌。深刻理解“中華不振”的具體含義。
三、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學生思考: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什么意思?
2、讓學生聯系全文,體會周恩來從疑惑到靜思到立志的心理變化過程。
3、學生想一想當時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寫一寫當時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寫的內容。
5、讀這部分,你從周恩來小時候身上體會到了什么?
四、課外延伸
1、閱讀關于寫周恩來總理故事的書,從而進一步了解偉人。
2、將你所了解的周恩來總理的故事用講故事、寫文章、編短劇、辦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學習的收獲。
【課后小結】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入閱讀,重點引導學生體會少年周恩來的志向,并聯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來立下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引發學生思考自己讀書的目的,激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生活與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大業聯系起來。注意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對話部分。
2、明確少年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
3、閱讀中指導怎樣把成長故事寫清楚寫具體。
教學重難點:
重點:閱讀中指導寫作。
難點:明確少年周恩來立志讀書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復習:同學們,我們學習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講的誰的小時候的成長故事?課文講了少年周恩來立志讀書成長過程中的哪幾個小故事?
2、交流:疑惑不解——解開謎團——立志讀書(板書)
二、新課學習
導入:少年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并不是出于一時的沖動,他是在疑惑不解、解開謎團中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的,課文是怎樣把這三個小故事連起來寫清楚寫具體的呢?我們繼續學習。
a、學習第一部分(1—6自然段):閱讀中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心理活動,讀懂少年周恩來心中的疑惑,學習把故事寫具體。
1、引言:課文是抓住周恩來的什么方面的描寫來表達他心中的疑惑不解的呢?
2、交流中學習。
(1)角色朗讀對話。讀懂少年周恩來心中的疑惑:為什么那地方不能去?
(2)引導朗讀心理活動的語句,讀出周的好奇。
周恩來始終忘不了大伯接他時說的話,經常想:(指名讀)
周恩來一次又一次地想:(齊讀)
少年周恩來在疑惑中不斷地追問和思考:(齊讀)
b、學習第二部分(7——8自然段):閱讀中抓住人物的動作和表情,體會少年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真正原因,進一步學習把故事寫具體。
1、引言:周恩來闖進租界,看到什么事情讓他揭開了自己的謎團。請你用心讀課文7、8自然段,作上記號。
2、讀文交流把握:
①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疑惑)
②衣衫襤褸的婦女哭訴洋人軋死自己的親人。(同情)
③肇事的洋人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憤怒)
④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可悲)
⑤圍觀的中國人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理解反問句(誰也不敢怎么樣。)
3、小結:婦女哭訴,洋人得意,巡警耀武揚威,中國人無奈,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中華不振”。周恩來看了內心很不平靜……于是回來后他一直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
c、學習第三部分(第9—17自然段):角色朗讀中抓住人物語言讀懂周恩來的志向。
1、自由讀課文,找出答案。(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交流體會:中國人要想不受帝國主義的欺凌,就要振興中華,讀書就要以此為目標。周恩來立志:為了振興中華而讀書。
3、對話朗讀
①指名讀同學們的話,與周恩來對比——理解“抱負”、“胸懷”。
②引讀周恩來的話。
a、這簡短的九個字在周恩來的心中重復了無數次。因此,當校長提問時,他清晰而堅定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女生)
b、這九個字是他今后的學習的動力,因此他鏗鏘有力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男生)
c、這九個字更是他終生為之奮斗的目標啊!(齊讀)
③引讀校長的話
第一次,周恩來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了為之一振!
他怎么也沒想到,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負和胸懷!他睜大眼睛又追問了一句:“你再說一遍,為什么而讀書?”
第二次,周恩來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激動地喝彩:
“好哇!為中華之崛起!有志者當效周生啊!”
④合作分角色朗讀
d、讀過渡句:學習如何把故事寫清楚。
1、導語:課文三個故事之間過渡自然,層層推進,文中的三件事是由兩個過渡句聯系起來的,請你找出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2、讀句子,說說這兩個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四、閱讀鏈接:
讀詩感悟周恩來遠大的志向和抱負。
五、綜合性學習:
本組課文主要記錄的是成長經歷中的故事,本單元的`習作也是要求寫一個他人或自己的成長故事,為了開拓你們的寫作視野,豐富寫作積累,要求每個同學課外通過閱讀、詢問、寫信等渠道,了解別人的成長故事,回顧思考自己的成長故事,做好讀書筆記。
板書設計: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疑惑不解——解開疑團——立志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課文結構嚴謹,層次間過渡自然,層層推進。在教學中我做到:
1、緊扣“中華不振”,整體解讀文本:
從內容上看,本文涉及很多方面,諸如:沈陽的繁華、熱鬧;街道上燈紅酒綠;伯父的擔心與提醒;周恩來的不解與困惑;中國婦女的悲慘遭遇;周恩來的思考;課堂上大家關于為什么而讀書的討論和周恩來令魏校長為一振的胸懷和報負。這些看似沒有聯系的場景與事件背后卻有著一條內在的隱線,即:中華不振。這一切都是對“中華不振”的最好注解。因此,我設計讓尋找文中哪些地方刺痛了你的心來反映中華不振。學生雖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對“中華不振”都有了較深刻的思考。
2、抓住重點內容,落實思維、語言、情感、價值觀等教學目標:
本文重點事件是一個中國婦女受到洋人欺凌卻得不到中國巡警的保護。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中華不振”。周恩來在目睹了這件事之后,方明白這一點,以至于才有了讓中華崛起的志向。這一環節是讓學生體會中華如何不振的重點,是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點,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關鍵點。但由于課堂把握還不夠成熟,感覺朗讀還不夠到位。
3、拓展文本,直面歷史與現狀,引導樹立報國之志:
課堂上為學生提供的一份租界背景資料,讓孩子們直面歷史,讓孩子們心海難平,讓孩子們心有所向,讓孩子們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萌發初步的報國之情。并在行動中去努力落實。
4、本節課原準備把課文的第三部分也上進去的,但又擔心時間緊促,所以就舍去了,造成了本課時文本內容較少而課外知識穿插過多,人文性過強而工具性弱的感覺。在教學過程中,感覺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交流還可以更深刻,課堂上沒有達到想像的深度。有待思考。
課堂粗糙,應不斷優化。請老師們指導。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10
知識與能力
1、重點認識一些字詞、
2、通過反復朗讀,找出周恩來為什么會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2、了解偉人的成長過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學習的收獲。
教學重點
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資料,導入新課。
1、本單元的主題是什么?本單元的.學習要求是什么?
2、交流搜集周總理的資料。
3、同學們,你們來學校學習是為了什么?(指名說)
4、周總理小時候為什么讀書?(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自讀要求:
(1)自由讀課文,畫出生字、生詞。運用查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詞。
(2)遇到不懂的地方在書上標出來。
2、指名分段朗讀課文,要求讀正確。
3、出示小黑板,認讀生字詞,指導書寫。
三、讀通全文,全班交流。
1、課文寫了哪幾件事?
2、周恩來小時候為什么會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4、學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師生共同解決。
四、有感情地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課堂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抄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聽寫詞語。
模范、風和日麗、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耀武揚威、巡警、吵嚷、得意揚揚、懲處、抱負、胸懷、喝彩、振興中華
二、學習課文的第一部分。
1、你從這部分中體會到了什么?你是從課文的哪些地方看出來的?帶著問題有感情地朗讀。
2、指名學生朗讀這一部分。指導朗讀伯父與周恩來的對話。“為什么”?“那又是為什么呢?”要讀出不解和追問的語氣。“為什么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里?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
3、分角色朗讀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讀。
4、從本段可以看出,少年周恩來是個怎樣的人?
三、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自己一邊讀,一邊想:當時那位婦女是怎樣哭訴的,那個中國巡警又是怎樣訓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會說些什么?
2、談一談:作為中國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體會“中華不振”的具體含義。
四、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1、自讀讀文思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什么意思?
2、讓學生聯系全文,體會周恩來從疑惑到靜思到立志的心理變化過程。
3、學生想一想當時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寫一寫當時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寫的內容。
5、你從本段學到了什么?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想想自己讀書是為了什么?
五、課外延伸。
1、回憶自己成長的經歷。
2、了解周恩來或別人成長的故事。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學習的收獲。
板書:
25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疑惑
目睹 中華不振 振興中華
立志
教學反思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25課,我教學本課,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 ,以讀說感悟為主,讓學生明白周恩來立志讀書的原因,感受周恩來博大的胸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播種下愛國的情感、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11
【課文簡說】
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示了少年周恩來的廣博胸襟和遠大志向。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帝國主義、伯父、模范、風和日麗、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耀武揚威、巡警、喧嚷、得意揚揚、懲辦、志向、胸懷、喝彩、振興中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廣博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教學重點】
1、掌握生字詞。
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激發同學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欲望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句名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板書)齊讀,個別讀。問為什么這樣讀?
(你們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嗎?)
2、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了解課文的時代背景和周恩來的生平事跡。
二、初步讀文,掃清文字障礙
1、同學默讀課文,邊讀邊圈出不認識的字,并用自身喜歡的方式解決。
2、指名讀全文,正音。解決“華、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確讀音。
3、同桌互讀。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自讀考慮:課文章寫了哪幾件事。
(文中寫了三件事,中間有兩次過渡。第一次是過渡句:“一連串的問題使周恩來疑惑疑惑,好奇心驅使著他,一定要親自去看個究竟。”這句話銜接的上文是周恩來在聽到伯父說的話之后經常想問題,說明正是這些問題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個究竟,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來闖入租界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過渡段,即課文的第9自然段。“從租界回來以后,同學們經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深思,誰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緊承上文周恩來在租界里切身體會到“中華不振”的含義。“直到在一次修身課上,聽了周恩來的發言才解開了這個謎。”這一句話巧妙地把課文引入了下文對修身課上這件事的敘述。)
四、學習課文的第一局部
指導有感情朗讀的方法引導同學體會。如,在讀周恩來與伯父的對話時,“為什么?”“那又是為什么呢?”要讀出疑惑和追問的語氣,體會周恩來對這些事情的關注;“為什么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里?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要讀出疑惑疑惑的語氣,體現出周恩來在疑惑中不時地追問和考慮。
五、學習課文第二局部
1、讓同學一邊讀一邊想象:當時那位婦女是怎樣哭訴的',那個中國巡警又是怎樣訓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會說些什么?
2、談一談作為中國人看到自身的同胞在自身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
(結合課前搜集的有關資料,體會當時我國貧窮落后、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社會實際,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華不振”的具體含義,體會周恩來當時的心理感受。)
六、學習課文第三局部
1、考慮“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什么意思?
(聯系圖片過去的中華、現在的中華在你心中的樣子。)
2、討論:
是什么使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
(聯系全文體會周恩來從疑惑到靜思到立志的心理變化過程。從“同學們經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深思,誰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來一直靜靜地坐在那里,沒有搶著發言”,到“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同學可以體會到周恩來絕不是出于一時激動,而是在此之前經過了認真充沛的考慮才立下了遠大志向,他的志向異常堅定,以后也不會有絲毫動搖。)
3、抓住“同學們經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深思”一句,結合周恩來看到“中華不振”的實際和他在修身課上鏗鏘有力的話語等內容,推想一下周恩來一個人在深思什么,讓同學談一談或寫一寫自身感受到的少年周恩來的內心世界。
七、深入探究,感悟升華
1、再讀課文對比中理解,考慮周恩來讀書的目的與其他同學讀書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使同學體會到,為明理、為做官、為掙錢、為吃飯而讀書,都是為了滿足自身的生活需求;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則是把個人的學習與民族的振興聯系起來。在這樣的對比中,使同學感受到少年周恩來的廣博胸懷和遠大志向。)
2、以小組為單位提出組內未解決的問題。教師進行恰當的評價指導。
3、學了這篇課文,談談你的感受。
4、誦讀課文:
⑴讓同學分角色朗讀課文。
⑵小組讀。
⑶個別讀課文。
八、課外延伸
1、讀一讀周總理的格言。
2、閱讀《立志爭光》。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01-24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05-05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15篇)06-05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精選28篇)11-30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15篇04-01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15篇02-04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教學反思03-29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總結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