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旅夜書懷》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語文《旅夜書懷》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誦讀詩歌,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掌握鑒賞詩歌的基本思路和技巧;結合高考考綱,熟悉意境題、煉字題的答題步驟;理解詩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間接抒情),體會杜甫詩歌的沉郁風格。
2、過程與方法目標:品讀詩歌語言,誦讀詩歌,走進詩歌意境,聆聽詩人心聲,感悟詩人情懷;學生展示預習問題,老師點評、補充;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學生在檢測訓練中再次體會杜甫詩歌的沉郁風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詩人當時孤苦寂寞、漂泊無依的感情,體味杜甫寄托于詩中的感慨身世家國之情與偉大抱負,學會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教學重點】
聯系高考有關考點,學會從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來鑒賞詩歌。
【教學難點】
詩中反襯、反語和比喻辭格表現出來的沉郁風格。
【教學方法】
吟詠,賞讀結合;討論、講析相互結合;問題探究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一、導入
以杜甫晚年的圖象導入(多媒體展示)。
二、請同學們談談鑒賞詩歌的.方法。
如: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即)--知人 知世 據意 推志(展示)
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即抓住)-- 意象 意境 思想情感
三、走進詩歌,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1、題目與詩句怎樣對應?
2、通過“旅”字看背景:“旅夜書懷”顧名思義就是旅途中夜里寫下的抒發自己情感的詩。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攜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給嚴武做節度參謀,生活暫時安定下來。但不料第二年四月嚴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一帶飄泊,這首詩是杜甫乘舟行經渝洲、忠州時寫下的。當時的杜甫已53歲,且常年有病,國家時局不穩,自己生活沒有著落,又行無定蹤,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這首詩集中表現了他的這種心情。
3、通過“夜”字察實景(置身詩境 緣景明情) 吟誦---意象---想象和聯想----意境-----明情。
(1)誦讀
(2)預習成果展示
A、縱觀全詩,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前四句寫了怎樣的景?后四句抒發了怎樣的情?
B、首聯、頷聯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這些構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意境),抒發作者什么情感?
C、首聯寫的是孤舟,寫出了孤寂,可頷聯卻給我們展示了如此雄渾闊大的景象,那詩人到底要寫的是孤獨還是闊大?
(3)前四句小結
寫“旅夜”:“夜”,點明泊舟時間;寫詩人“夜”晚所見景色。
開頭四句寫了怎樣的景?雄渾闊大、寧靜孤寂的江邊夜景。 寓情于景——孤獨、凄苦。
四、合作探究(通過“書懷”悟實情)
1、“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這兩句話什么意思?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傳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2、尾聯“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
3、“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是歷來傳誦的名聯。你認為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哪兩個字?為什么?
五、總結
1、置身詩境 緣景明情
通過“旅”字看背景;通過“夜”字察實景;通過“書懷”悟實情。
2、藝術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反襯(以樂景襯哀情),直抒胸臆,比喻。
六、深入理解沉郁頓挫的杜甫詩:
1、再次誦讀 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2、結合學過的詩歌,老師引導學生理解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登高》這首詩怎樣體現沉郁頓挫的風格的?
《登岳陽樓》這首詩怎樣體現沉郁頓挫的風格的?
3、總結杜甫詩的“沉郁頓挫”的風格:
“沉郁”--意境雄渾開闊, 感情深沉悲涼。
“頓挫”--主要指詩歌情感表達的波瀾起伏,反復低回。
七、作業
1、小練筆:杜甫,我想對你說…....
2、閱讀這首詩,回答下面的問題。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鴨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1、這首詩描寫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喚、追趕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憫,其志可嘉。試賞析第二聯或第四聯。
2、全詩通過孤雁這一形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八年級語文《旅夜書懷》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杜甫《旅夜書懷》教學設計范文(通用3篇)07-29
《旅夜書懷》詩詞鑒賞12-16
《旅夜書懷》杜甫唐詩鑒賞11-04
旅夜書懷_杜甫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杜甫代表作《旅夜書懷》的閱讀答案09-07
蝶戀花·旅月懷人賞析02-21
李白《秋夕旅懷》翻譯賞析09-06
蝶戀花旅月懷人原文賞析07-23
蝶戀花·旅月懷人原文賞析07-17
《蝶戀花·旅月懷人》原文及賞析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