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業與樂業》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積累重點字詞,了解演講詞的文體特點,了解作者及創作背景。
2.通過速讀,感知文意,明確文章的觀點,理清作者的論述思路。
3.引導學生品味與領悟“敬業與樂業”的精神,并反思自我的生活、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了解“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并聯系自己的實際,用敬業與樂業的態度對待生活。
教學難點:對“敬業與樂業”精神的真切領悟與質疑問難。
課前準備: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梁啟超的有關資料,課堂質疑與辯論。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方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簡介作者。
1.導入語:同學們,你們進校學習已有近十年了,大家中間現在有許多人都在抱怨學習很累,其實老師有時也會抱怨教書這工作太辛苦。怎樣才能讓我們把學習與工作當成一件樂事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梁啟超先生有關人生與事業的宣講——敬業與樂業,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啟超先生所講的內容對我們仍然很有教育意義。(板書課題)
2.簡介作者:先由學生交流各自準備的有關梁啟超的資料,然后教師做適當補充。(多媒體出示)
梁啟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學者。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與其師康有為一起領導了“戊戌變法”。他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在文學、史學、哲學、佛學等諸多領域都有較深的造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遺《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000余萬字。
創作背景:《敬業與樂業》是梁啟超七十多年前,對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學生的一次講演,是一篇宣講人生與事業關系的演講詞。
二、文體知識:
1.演講詞
2.議論文常識 (多媒體出示:1.演講的概念及要求;2.議論文三要素。)
三、整體感知,自主學習。
1.檢查預習 :大聲準確地讀出這些生字詞 (多媒體出示生字詞)
旁騖 解剖 褻瀆 駢進 強聒不舍 佝僂 承蜩 百行業為先
2.整體感知:《敬業與樂業》是一篇說理深刻結構層次清晰的文章,現在請大家速讀文章,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和結構,思考下列問題。(多媒體出示問題)
①本文的論點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來的,有何作用?
②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談了哪幾個問題?它們之間有著怎樣的邏輯關系?
(這兩個問題的設置,意在讓學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和思路,幫助學生進行第一次感知,為此后進一步理解文章做鋪墊。)
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自主學習、探究,明確問題要點:
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我確信‘敬業樂群’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它在文章的開頭部分提出來的,起到總領全文的作用。
②.作者先后談了“有業之必要”、“要敬業”“要樂業”三個問題。
“本題主眼,自然是在‘敬’字、‘樂’字。但必先有業,才有可敬、可樂的主體”,由此看出“有業”應是前提。“第一要敬業”,“敬業主義,于人生最為必要,又于人生最為有利”,敬業應是人生的基礎。僅有“發憤忘食”的“敬業”還不夠,“樂以忘憂”的“樂業”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價值。
教師在此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明確文章思路。(多媒體出示課文結構圖)
四、研讀揣摩,合作探究。
學生合作交流,解讀文本,探究以下問題:(多媒體出示問題)
1.跳讀課文,從文中尋找什么是“業”,什么是“敬業”,什么又是“樂業”?
2.用自己的話說說“人類合理的生活”應該是怎樣的?
學生再次跳讀文章,結合問題深入理解文章內涵。前后桌四人一小組討論,然后全班交流,學生相互補充,最后統一答案要點:
(點撥:作者所論述的“敬業與樂業”中的“業”僅局限于狹義的職業嗎?文中作者對于“敬業”是如何論說的?作者認為在工作與生活中怎樣才能感受到快樂呢?)
①.文中“業”的含義并不僅局限于狹義的職業。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為一件事的,其性質都是可敬。”所以“業”在此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謀生職業,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價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學生的學習。
第三段作者闡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無適便是敬"后,緊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釋:"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便是敬。(出示圖片:1.熱情的乘務員2.快樂的郵遞員。)
從課文倒數第二自然段我們可以充分感知到“樂業”的含義包括四方面:一、在工作中尋找快樂;二、在奮斗中感受快樂;三、在競爭中體味快樂;四、在投入中享受快樂。
②.“合理的生活”,首先是有一份正當的職業(或任何一件有價值的事情),不能“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對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從而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忠實地把它做好;二是要從專心做事中發現樂趣,不是皺著眉頭、滿腹牢騷地叫苦,而是達到“樂以忘憂”的境界。(提示:緊密聯系有業、敬業、樂業三點來理解。)
五、課堂拓展,質疑辯論。
課堂討論: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許多有關敬業和樂業的觀點,你最信服的是哪一點?結合實際生活說說你持這種意見的理由。(讀了文章,在作者的啟發下,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列舉文章中的觀點:
1."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2.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勞作的.。
3.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
4.不論自己的才能、境地如何,凡做一種勞作就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
(出示圖文,便于學生直觀地去感知。)
5.每一職業之成就,離不了奮斗。
6.人生能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趣味,生活才有價值。
7.敬業即是責任心,樂業即是趣味。……
質疑問題較多的是第2、3條,許多學生對此有疑問,例如:人活著就要每天都勞作嗎,那不就很容易身心疲勞嗎?不是要注意勞逸結合嗎,每個星期都要放假休息兩天嗎?作者說:“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惡德。”那節假日休息放松,外出游玩,娛樂都是惡人了?
學生的回答無論是贊同還是不贊同,都可以。關鍵在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據。目的在于通過討論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更好地去引導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大膽的質疑中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
六、當堂檢測
文中在談到“有業之必要”時,舉了孔子和百丈禪師的兩個例子加以說明;談到“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時,列舉了四個原因加以說明。參照兩種寫法,根據自己的理解,試著為“有業之必要”列舉幾條理由或為“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幾個例子。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舉例子”和“講道理”兩種論證方法,開拓學生的思路。)
例如,“有業之必要”的理由:一、可以謀生,使自己在經濟上獨立,人格上自尊,不需要依賴他人、仰人鼻息、受人牽制;二、使自己的身心有所安頓,不至于無所事事、煩悶無聊;三、使自己的生活起居有規律,有利于健康養生;四、從業過程中的困難、挫折、煩惱,是對意志和品性、能力和才干的鍛煉;五、事業上的小小成功,都會增強自信心與成就感,給人帶來精神滿足;六、有創造性的成就,更是對生命價值的最高肯定……
“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居里夫婦在成噸的工業廢渣中提煉“鐳”,幾年如一日,非常艱辛與枯燥,但他們懷著找到“鐳”的夢想,從沒有認為這項工作是無聊的,從沒有抱怨叫苦而想放棄。20xx年感動中國人物深山信使王順友二十年如一日,以一匹馬為伴,風雨無阻、跋山涉水,為山民們傳送信件,孤獨了自己,溫暖了他人。
七、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明確了文章闡述的三大問題:有業、敬業、樂業,并進而分析了它們內在的邏輯關系。在課堂討論中大家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觀點:敬業即是責任心,樂業即是趣味。課堂檢測中掌握了議論文的兩種主要論證方法,即道理論證和事例論證。本節課后請大家各自完成一篇短文,利用本文所學到的去勸說你身邊仍在抱怨生活的人。
【《敬業與樂業》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敬業與樂業說課稿11-14
《〈敬業與樂業〉選段》閱讀答案07-06
敬業與樂業說課稿(通用3篇)04-27
初中語文《敬業與樂業》優質說課稿12-17
論敬業與樂業的課文理解12-10
敬業與樂業現代文閱讀答案12-31
敬業與樂業讀后感通用12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