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有幾瓶牛奶》教學設計范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有幾瓶牛奶》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有幾瓶牛奶》教學設計篇1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3課。
教學目的:
1、經歷探索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的過程,能正確計算9加幾的加法。
2、感知算法多樣性,理解“湊十”的計算策略和進位的計算道理。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歸納、概括、遷移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湊十的計算策略。
教學難點:
理解進位的計算道理。
教學方法:
觀察法、討論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準備:
課前小研究、多媒體課件、小棒、計數器。
教學過程:
一、數學小故事。
《加號和減號》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導入。
2、如何解決一共有幾瓶牛奶的問題?
3、提出探究任務和探究要求,四人小組交流討論。
4、四人小組匯報計算方法,同學和老師互相質疑、補充。
匯報用擺小棒計算時師質疑:
(1)為什么要從5根小棒里拿1根給9根,怎么不拿2根、3根或是其他的根數?
(2)看來,這1根小棒是有任務的,你知道它的任務嗎?
(3)為什么要從9根小棒里拿5根給5根,怎么不和剛才一樣拿1根或是其他的根數?
(4)看來,這5根小棒也是有任務的,你知道它的任務嗎?
(5)這種方法和剛才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之處?有什么相同之處?你能給這種方法取個名字嗎?
匯報用計數器計算時師質疑:
(1)為什么可以用十位上的1取代個位上的10?
匯報用計數器計算時師補充:滿十進一的計數法則。
5、其他小組交流匯報。
6、師小結:
剛才我們用數數的方法,擺小棒的方法,湊十法,推算法、計數器計算等方法算出了9+5=14,請大家大聲讀一讀這個算式。
7、練習:9+6=?怎樣移動蘋果,讓我們很快看出蘋果的總數?
8、你喜歡哪種移動方法,為什么?
9、計算4+9=? 9+2=?,你是怎樣算的?
10、觀察剛才算的這幾道加法題,有什么共同特征?
11、出示課題:9加幾,9加幾是怎樣計算的?
12、練習:9+3=
9+7=
9+8=
9+9=
13、觀察這些算式,你有什么發現?
14、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15、小組匯報。
16、填一填:9+()=1()
三、游戲鞏固9加幾的進位加法。
四、全課總結。
五、板書設計:
9加幾
情境圖
9+2=11
9+3=12
9+4=13
湊十法:9+5=14
5+9=14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六、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沒有機械地強調讓學生進行湊十練習,而是借助小棒的直觀操作活動,讓學生理解為何要從5里面拿1給9的道理,又為何要從9里面拿5給5的道理,然后利用計數器上珠子動態變化過程,借助學生對“10個一是1個十”的.認識,幫助學生理解進位加法的計算道理,真正達到了“授之以漁”。
另外,在課堂上,老師不僅肯定了學生把9湊成10,而且還引導學生用湊十法的原理把5湊成10這種不常見的湊十方法,為以后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奠定了基礎,也為以后簡便算法中的湊十、湊整等計算方法奠定了基礎,生活中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其實他們是同根同源的,那時學生就會很容易地運用這種湊十的基本方法來解決了,也就發揮了數學的工具性作用。
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有幾瓶牛奶》教學設計篇2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20以內進位加法》的第一課時“有幾瓶牛奶”。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理解用“湊十法”計算9+幾的進位加法。
2、能力目標: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經歷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一過程,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獲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教學重點:
初步掌握用“湊十法”計算9+幾。
教學難點:
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
教具準備:
掛圖。
學具準備:
每人20根小棒、算式卡片、數字牌。
設計思路:
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的編寫特點是以學生活動為主線進行安排,關注學生數學學習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在設計和實施教學時,應充分注意并恰當把握教材的這些特點,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中實現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協調發展。為此,本設計力求突出以下幾點:
1、創設情境,突出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創設學生熟悉的具體生活情境,讓學生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加法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2、運用直觀手段,讓學生在“做數學”中體驗數學,培養學生數學地思考問題的意識。本設計力求改變以單純被動接受方式為主要特征的傳統的數學學習方式,重視對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能力的培養。
教學過程:
一、游戲鋪墊。
湊十“對口令”游戲。
師:看!誰來啦?齊天大圣孫悟空想和大家一起做游戲呢!
指定學生戴上孫悟空頭飾:孫悟空說一個數,你們也說一個數,這兩個數合起來是10。
(策略建議:游戲活動,為學習新知識做了鋪墊,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自主嘗試,探究算法。
1、創設情境。
師:小芳今天幫媽媽送牛奶,現在這有兩箱牛奶,可一共有多少瓶呢?這可難倒了她。聰明的小朋友們能告訴她“有幾瓶牛奶”嗎?(板書課題)
生:一共有14瓶牛奶。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先說給同桌聽一聽。
生:討論、匯報。
(小組內同學交流,然后各組匯報。學生們有的一瓶一瓶數,還有的用接著數的方法,也有用湊十法等多種計算方法。)
(3)師小結:同學們可真會動腦筋,想出了這么多的方法,有的同學一瓶一瓶地數;也有的同學用接數的方法,從9瓶接著數;還有的同學更聰明,從右邊拿1瓶放到左邊箱子里,使左邊箱子里湊成10瓶,10瓶再加上右邊剩下的4瓶,就是14瓶。這么多方法,你最喜歡哪一種方法?
(策略建議: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計算9+幾,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使學生感覺到在多種算法中,湊十法最簡便。)
2、探究算法。
(1)小芳送完牛奶回到家,媽媽給她買來了9個蘋果,5個梨,一共有幾個水果?應該怎樣列式?(生:9+5=?)
(2)師:怎樣計算9+5=?請同學們利用你手中的小棒來擺一擺、算一算,互相說一說。
指導學生操作:左邊擺9根,右邊擺5根。然后,把右邊的1根移到左邊,使左邊的小棒湊成10根,左邊的10根與右邊剩下的4根合起來就是14根。
生匯報9+5得幾的計算方法。
師板書:9+5=14
(3)除了9加1可以湊成10,還有別的方法能湊成十嗎?
指名學生上前演示,并口述操作過程:5+5=10,從9里拿走5,湊成十,9里面就剩下4,結果還是等于14。
板書:9=5=14
(4)動手操作
試一試:9+3=
7+9=
首先讓學生用小棒擺一擺,算一算,再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理解湊十法的意義。
(策略建議: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從直觀上了解“湊十法”的算理,并通過敘述計算過程,內化為計算方法。)
三、鞏固練習。
1、圈一圈,算一算。
教師先做示范,引導學生弄清題意,然后讓學生獨立完成,最后集體反饋。
2、比比誰算得快。
9+5
9+6
9+9
9+8
學生獨立完成,然后集體反饋。
3、“小貓數魚”
指導學生看圖,提數學問題。
學生獨立完成,然后集體反饋。
4、數學游戲。
乘車到蘭溪公園去游玩:
(1)師介紹蘭溪公園。
(2)4名學生當小導游,手中分別舉著寫有13、15、18、19的數字牌。
(3)學生每人一張“9加幾”的算式卡片。
(4)請對號上車。(得數分別是上面幾個數字的卡片就是車票。)
(策略建議:練習題的設計由易到難,生動活潑,充滿樂趣,有利于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學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有幾瓶牛奶》教學設計范文】相關文章:
《有幾瓶牛奶》教學設計02-23
《有幾瓶牛奶》教學設計02-23
北師大版數學《線的認識》教學反思03-31
北師大版高二數學教學計劃04-27
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下冊教學計劃04-07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04-07
北師大版正比例教學設計(通用6篇)05-26
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登鸛雀樓》教學設計07-13
北師大版《學步》教學反思04-01
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桌子有多長》說課稿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