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范文(精選4篇)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范文(精選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1
【教學要點】
1、掌握以下詞語:
行旅 桐廬 悠然 領略 鳶飛戾天 經綸 亟思 遁世 縹碧 軒邈 泠泠 窺谷忘反 見日
2、體會本文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的特點;
3、體會本文駢散結合等特點;
4、學習本文對景物作生動逼真描繪的特點。
【教學設想】
1、本文為課外自讀課,但由于其很有特色,又加之生字詞較多,故安排一課時課內自讀;
2、重點放在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領會內容,掌握特點。
【教學步驟及具體教學內容】
1、請生讀課文,正音正字;
2、再讀課文,根據自讀提示,掌握學習重點;在此基礎上按下列步驟具體學習課文;
3、學習第一段:
這段總寫富春江山水之美──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⑴ 讀課文及注釋,明確各句意思,請一生翻譯本段;
、 分析各句:
第一句:寫天光山色──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寫出了天氣的晴好;
第二句:寫乘船江游的心境──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愜意而暢懷;
第三句:交待江游距離,總寫山水特點。
4、學習第二段:
、 翻譯本段;
、 本段承“異水”二字,抓住“清”和“急”的特點:
從哪幾方面突出這個特點的?
從水色──縹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魚細石 等方面作靜態描寫,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進行形象描繪,從動態寫出水之急;
總之,這一段采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寫江水之美。
5、學習第三段:
⑴ 朗讀本段,概括段意:本段寫奇山以及瀏覽感受;
⑵ 先找出寫山的句子,然后分析: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山之奇?
從山自身寫:
山之高:皆生寒樹──山高風大,樹受侵襲,冒出寒氣──以樹之寒襯托山之高;
山之勢:負勢竟上,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從山勢寫其奇;
以上從山本身寫起,把靜止的山賦予奮發向上的無窮生命力;
從山上的其它景物來寫山;
從動物──好鳥、蟬、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寫山無窮的生命力;
從人──熱衷功名和經綸世務者臨山的心境襯山之雄奇、幽美;
從植物──橫柯上蔽、疏條交映,寫山哺育了萬物。
6、通讀全文,體會本文意境,概括寫作特色:
⑴ 突出特點,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的方法──全文緊扣“奇山異水”這一特點,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描繪了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圖畫;
⑵ 在景物描寫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 句式整齊,節奏鮮明,音韻和諧,駢散結合,錯落有致。
7、作業:
、 完成練習一,體會多角度描寫景物的特點。
⑵ 完成練習二,區別“許”、“急”、“奇”、“好”在句中的不同含義。
、 完成同步練習各題。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2
一、教學設計思想
1、 本文是高一新教材第六單元“水”文化文言文系列作品中的一篇,它是一篇情景兼美,辭章俱佳的名篇,極具審美價值。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比較注重“字字落實,句句清楚,條分縷析”,盡管文章中許多字詞有文言詞法可講,文章的結構也有分析的余地,但以此法來教學,學生一定會感到寡然索味,學習興趣不大,況且也白白地糟蹋了作品中優美的意境。所以,根據此教材的特點,本著以“學生發展為主”的原則,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審美時空,把學習的主動權讓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自主地朗讀、品味、賞析、想象和聯想等一系列審美的體驗來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寫作意圖。椐此本文定為用賞讀課型來教學。
2、 一般文學作品的藝術世界是由三個世界壘加而成:語言世界——形象世界——精神世界。而其中“形象”是支起藝術世界的實體。要理解文中的意境,教師首先要讓學生通過對文字的朗讀來感知文中的意思;然后,讓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的翅膀,在腦海中呈現出作者所描繪景色的畫面,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的,在腦中要有“一幅畫景”或是“一幅戲景”;最后,再根據畫面去想象作者處在其中會有怎樣的思想感情。所以,要根據審美認知規律來安排教學的步驟猶為關鍵。
3、 一直很欣賞葉圣陶老先生那句至理名言——“教,是為了不教”,教材只不過 是個例子,通過此文的教學,為的是培養學生對寫景佳作的一種閱讀和欣賞能力,因此,學生在審美感悟過程中,教師對審美規律的歸納小結也是必要的。同時引入袁中道的《江行日記》既是拓寬教學內容,又是鑒證了學生對寫景小品文的閱讀欣賞能力。
4、 想像和聯想能力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教材和課型的特征為培養想象和聯想能力提供了可能。
二、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懷
2、培養學生對寫景佳作的鑒賞能力。
3、培養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
三、課時按排:
一教時
四、教具準備:
1、自制多媒體課件。
2、根據課文內容、意境剪輯的視聽光盤。
3、錄音機。
五、課型:
賞讀課
六、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
1、 請學生說出有關描寫江河、湖海、泉水、瀑布等有關“水”的`詞語。
。1)、教師示范舉例。
(2)、學生舉例。
[說明] 本教學環節意在調動學生大腦中原有的積累,啟動思維,使其進入學習狀態,同時又與本單元的整體教學內容掛上鉤。
(二)、導之以讀,感受語言美
。1)、明確朗讀應注意的技巧。
。2)、聽著名播音演員趙兵朗讀的課文。
。3)、學生散讀。
(4)、集體配樂齊讀。
[說明] 本教學環節意在通過讓學生自主朗讀、自主涵詠來初步感知文意。
(三)、引之以析,鑒賞意境美
(1)、根據文字,呈現圖景。
。2)、依據情景,品讀、欣賞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3)、小組討論。
。4)、全班交流。
。5)、教師小結。
(6)、在理解的基礎上集體朗讀全文,配以視聽光盤,營造欣賞的氣氛。
[說明] 本教學環節意在通過讓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的翅膀,在腦中閃現文意的畫面,自主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文句來品讀、感悟、賞析,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進而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情感美。掌握欣賞寫景小品的特點。
(四)、拓之以文,掌握審美規律
(1)、朗讀袁中道《江行日記二則》(印發資料)
。2)、思考日記寫了什么內容,體現了作者什么情感。
(3)、理解并想象“天然一幅煙江幛子”。
[說明] 本教學環節設計意在讓學生通過拓展閱讀,鞏固欣賞寫景小品的能力,培養想象和聯想能力。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3
《與朱元思書》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三課,單元主題為“借助注釋學文言”。與本單元的其他文言文相比難度較小,所以我選擇把它作為文言文單元教學的首篇,旨在給后面的文言文學習探尋一種路徑。根據本單元的“學會讀書”之“借助注釋學文言”的主題要求,結合我們學生的實際,本課的教學我安排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小組合作借助頁下注釋掃清本課的語言障礙,理解和誦讀課文;第二課時在誦讀過程中引導學生賞讀課文,體會寫景手法,品味語言精妙,借助背景把握情感。
以下主要談談第二課時的設計與反思:
一、欣賞美景,誦讀美文。
課前利用多媒體播放富春江的圖片,以圖引文,引導學生 “望景生文”,既能檢查學生的背誦情況,又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順勢導入集體誦讀一環節。學生們的表現很積極,可見這篇文章的背誦關突破了。
二、品讀課文,聚焦美點。此環節具體包括三個步驟:
1、作者是如何評價富春江的山川美景的?全文結構有什么特點?
2、水“異”在何處?作者怎樣細致描繪的?(自由朗讀勾畫相關語句,讀一讀,品一品,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3、作者從哪些角度,用了什么方法描繪山“奇”的?(默讀課文圈點勾畫勾畫相關語句,讀一讀,品一品,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所以我采用任務驅動,逐層推進的方法,通過適當的點撥啟發,引導學生去品讀寫景的妙語佳句,探討寫景的方法與技巧,提高欣賞水平。通過課堂表現看,學生對于詞句的品析沒有現代文讀得透徹,來得快。因為本文從語言外在形式上沒有現代文那么直白,雖然學生已經理解了原文,可是要讓他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從凝練的文字里讀出作者描寫的情景來,對于部分學生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
三、研讀課文,領悟主旨
《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目標中明確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文化內涵,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所以在這一環節,我適時給學生提供資料互助,讓學生聯系全文,結合背景資料,自己悟出作者的思想志趣,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見解,這一環節,學生們的興趣較濃,大多學生都能就作者的志趣談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體味志趣
推薦閱讀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指導學生誦讀體會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以一篇文章的閱讀激發一類文章的閱讀興趣,趁熱打鐵,推薦學生閱讀同一時期同一題材的文章,拓寬閱讀面,鼓勵學生進行深入的對比性閱讀,在對比中尋求異同,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五、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作業設計)
改寫導游詞。這一個環節旨在讓學生學有所得,更要學以致用。利用品讀中領會的寫景方法與技巧進行創作,才能真正提高,這也是閱讀教學的最終落腳點。從第二天收上來的導游詞看,通過兩節課的學習大部分學生還是可以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展開想象與聯想進行生動介紹。
反思:本課的教學用了兩個課時,還占用了一節輔導時間。雖然用時較長,但學生掌握的比較扎實,我個人覺得挺踏實,當然再次回味還有諸多不足之處有待改進。若要問我最大的收獲,那便是文言文教學一定要慢下來,引導學生慢慢地讀,慢慢地品,慢慢地悟,慢慢地評。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4
【學習目標】
1、通過學習,能熟練正確誦讀全文;理解文意,并掌握重點詞語的意思。
2、整體把握全文結構,理解作者行文思路,
3、能通過想象和聯想,把文字變成生動的圖景,感受大自然的美。
【學習重難點】
1、熟練誦讀全文,感受語言之美、自然之美,培養想象力是學習重點。
2、把握行為思路,理解鳶飛戾天兩句的深意是導學的難點。
【學生學習活動概要】
指導誦讀,讀對讀順──自主學習,整體感知──互助學習,理解文意──學習提問,理清思路──自由朗讀,感受語言──創新思維,激發想象。
【學習過程】
一、了解作者,誦讀全文
過程及要求:激興入課──教師范讀──明示目標──學生對照課下注解給生字注音──教師提示其它生字的讀音(由學生提出)──齊讀。 (矯正讀法)
二、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1、快速默看課文,思考回答兩個問題
、 本文可謂寫景小品文,寫的是什么地方的景?這里的景物有何特色,能否用文中的一個詞語來概括 ?作者對這里的美景怎么評價稱贊的?
、 所寫之景屬于哪個季節?你怎么看出來的?
2、集體交流學習情況。
三、互助學習,理解文意
1、分四人小組邊讀邊疏通文意;
2、檢查解疑
小組代表發言,其余組員補正。
四、思路探討,感受語言
1、依次探討以下問題
(若前整體感知②未完成,則先從此切入)
、 全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景的? (先探討此問)
、 第一段總寫了哪些內容?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 第二段分寫水、富春江的水有什么特點? (清碧與湍急矛盾嗎?為什么?)
⑷ 本文寫景重在寫山,文中直接寫山的句子有哪些?請概括山的特點。
、 第三段分寫山,除直接寫山的特點外,還寫了些什么內容,為什么要寫這些內容?
、 你怎樣理解鳶飛兩句?
2、自由朗讀,感受語言。
五、創新思維,激發想象
獨立思考后,創新復述:
1、教師示范復述第一段。
2、學生分四組分別重點準備復述二、三段的部分內容。
3、學生復述、教師點評。
六、歸納小結、結束學習
。ń處煄椭顒樱
1、激興導入: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不僅有悠久的歷史,更重要的是有著豐富多彩的古代文化。比如,一千五百年前的古人給友人寫書信就很講究————他們往往通過對某事的敘述或某景的描寫來間接表達自己的志趣或者是對友人的規箴、互勉之意。不信 ?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篇古代文人的短信,即南朝文學家、史學家吳均給好友朱元思的信一一《與朱元思書》。(板書文題,簡介作者)
2、指導誦讀,讀對讀順:范讀時注意停頓、語感,讀出層次,讀出畫面;齊讀時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讀,不要求劃一。
3、用小黑出示問題
4、問①不難回答,學生自由發言即可。(若需要,可提示學生注意課文第一段內容)
板書奇山異水
問②可能會出現爭論。若如此,可暫置討論,提示待后理解 (以激發深入學習),自然過度到下一學習環節。
說明:將課文內容分成四份(第三段分兩份),指明各組重點理解的部分。
要求:結合下注,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地方作上標記。
小組發言完畢,其它組同學自由補充,教師時適引導評價(學生的理解意對句順即可)。
5、析讀結合。
通過上面的理解,學生會明白本文所寫為秋景。
由秋景過度到本文寫景順序的探討,以引起學生進入課文內容及行文思路的探討。
通過探討,讓學生明白:本文寫景的基本格局是先總后分;并明確先分寫異水,再分寫奇山。
。ㄒ韵聠栴}用小黑板出示,要求學生快速自由作答,提倡爭論。)
快速討論,教師引導、點撥;析讀結合。形成板書(參考):
清碧(緩慢處)
奇山
湍急(急流處)
異水
水、鳥、蟑、猿 (聽覺)
挺拔高峻 人──息心忘返(視覺)
樹──茂密 感悟
總寫 分述
6、對鳶飛句的理解要靈活,同時以此句的理解為契機,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志趣。
要求:充分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
教師示范要求:進入角色,感情投入;吟詠描繪,生動情切;用語豐富,追求意境。
學生自薦復述,要求學生給優秀復述者以掌聲鼓勵。
結課語:同學們,我們今天一起學習了這段優美的寫景小品文,你可曾記得這是約1500年前的古人給好友書信中的一段文字喲,作者如實寫來,不事雕鑿,音韻和諧,結構嚴謹,不僅抒發了自己對自然美景的熱愛,還含蓄地表達出多種深意,你不妨以后在給與自己同齡的親朋好友寫信時也試試!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范文(精選4篇)】相關文章: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與課后反思12-06
與朱元思書閱讀答案03-27
《與朱元思書》課件605-07
與朱元思書的原文12-15
《與朱元思書》擴寫06-13
與朱元思書閱讀附答案03-28
《與朱元思書》原文及譯文07-15
《與朱元思書》閱讀附答案03-28
《與朱元思書》閱讀答案(精選14篇)07-03
與朱元思書語文課件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