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語文上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

時間:2021-04-07 14:24:17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初三語文上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范文(通用3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三語文上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范文(通用3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三語文上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范文(通用3篇)

  初三語文上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四書”的常識。

  2、了解“格物致知”的含義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3、理解本文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4、本文作者針對中國學生這一特定對象,引用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名詞、術語、典型事例,論說道理。我們從文中可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人贊美。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本文運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論證中心論點。

  2、難點:正確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學生自讀課文,在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思考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完成學習“重點”,懂得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義。

  2、教師設計啟發性問題,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后,激發學生努力養成注重實踐、注重探索精神的熱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列舉現實生活中或摘引報刊的統計報道,有關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現象,并由引導學生初步分析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進人本課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

  本文作者從關注祖國科學事業的發展,關心祖國青年一代尤其是從事科學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長的高度,選擇典型事例,特別是選取自己的生活經歷,極有說服力地闡述了不光在研究學術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教學過程

  1、學生自讀課文一至兩遍,初步了解各節大意及寫作思路和結構。

  關于寫作思路提示:

  本文的題目即是中心論點。課文開頭先剖題,由“格物致知”的出處,帶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樣把這種精神應用到科研實際中去,最后誠摯地提出希望,發出號召。

  段落層次提綱:

  ⑴話題:怎樣了解自然科學(第1自然段)

  ⑵反面論證儒家格物的觀點不能適應當今世界(第2~5自然段)

  ⑶論證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第6~12自然段)

  2、投影下列思考題,討論理解本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⑴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確:“格物致知”即從探索物體而得致知識。

  ⑵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什么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確: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⑶為什么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確:因為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⑷“格物致知”精神適用于哪些范圍?

  明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⑸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文中列舉了哪些事例?這些事例與本文論點有什么關系?

  明確: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所舉事例,一是第四節,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物”失敗告終。一是第十二節,“我”初到美國學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經歷。

  這兩個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為了闡明觀點所借以的事實論據。王,陽明的例證,很好地證明了,在我國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的觀點,王,陽明失敗的結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實驗,而是把探究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義的必然結果。“我”的親身經歷,雄辯地證明了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在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觀點。告訴人們“格物”即實驗精神在科學研究上的重要性。兩個事例,都為“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一中心論點提供事實論據。

  四、總結、擴展

  本文思路清晰,例證確鑿,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長了人們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人們的思想,學完本文后,最重要的應在于積極培養這種精神。為此,可放手讓學生結合“書后練習二”展開討論,重點討論“怎樣才能真正成為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人?”

  五、布置作業

  以“怎樣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后感。

  初三語文上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閱讀簡單的議論文。

  2、引導學生區分文章的觀點和材料,并能辨析兩者之間的關系。

  3、引導學生體會議論文清晰、嚴密的.論證思路。

  過程與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班級共同討論。

  2、課文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在具體的現象分析中體會作者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重視動手能力的培養,以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了解議論文的基本特點,能準確理解作者觀點。

  2、對作者的觀點做出自己的評價,并能結合生活實際加以分析。

  教學難點:

  準確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內涵,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養“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小組探究、討論和情境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討論的熱情,在激烈的討論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確自己的觀點。

  1、學生通過廣泛的討論理解作者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認識。

  2、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積極思考。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很多人在評價中國的學生時,常常會用到“高分低能”這個詞。你們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嗎?

  在你的身邊或者通過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

  眾所周知,我國基礎教育的優點是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缺點是忽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當前社會中,這些缺點甚至可以說是致命傷,常常使我們的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進而會影響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前途。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讓我們聽聽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說的。

  【設計意圖】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引發學生對此問題的關注,激發學生閱讀和討論的興趣。

  (二)講授新課

  1、介紹作者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華裔實驗物理學家,祖籍山東省日照市。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名譽教授。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的學術思想的特點是,在科學研究中非常重視實驗。他認為,物理學是在實驗與理論緊密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理論進展的基礎在于理論能夠解釋現有的實驗事實,并且還能夠預言可以由實驗證實的新現象。他強調,沒有一個理論能夠駁斥實驗的結果,反之,如果一個理論與實驗觀察的事實不符合,那么這個理論就不能存在。

  【設計意圖】通過了解作者,產生崇敬感,進一步產生對探究此問題的興趣。

  2、整體感知文章,把握作者觀點。

  學生默讀文章,討論:

  (1)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

  明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2)作者在本文中的觀點是什么?

  明確:中國學生在學習自然科學時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

  【設計意圖】通過整體感知,訓練學生快速、準確地把握文章基本觀點的能力。

  3、預設文章主要內容,通過學生分組討論,理解文章的論證思路。

  (1)學生根據文章的觀點,設想如果是自己在這個觀點進行寫作,會寫哪些方面的內容,并進一步思考寫作的順序安排。

  學生分組討論,并進一步和文章的內容及寫作順序進行比照,明確文章的論證思路,并理解議論文的論證思路要符合提出問題、論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

  學生預設文章內容: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歷史來源、傳統內涵等)

  (2)為什么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3)如何讓自己具備“格物致知精神”?

  通過和文章內容相對照,會發現,作者在文章中也恰恰是回答了這些問題。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歷史來源、傳統內涵等)

  “格物致知”出自《大學》,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但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2)為什么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這是由中國傳統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的;第二,這是科學發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第三,這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必不可少的。

  (3)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是什么?

  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看他是否有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積極的、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設想和文章內容的比較,使學生理解議論文的論證思路,理解觀點和材料之間的邏輯關系。

  4、說一說作者的寫作思路。

  明確:本文的思路十分清晰。題目就是中心論點。開頭緊扣題目,有“格物致知”的出處,引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作者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驗三個方面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并發出號召。逐層深入說理,思路清晰。

  5、學生討論,在我們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可以怎樣貫徹“格物致知精神”。

  【設計意圖】將文章中的觀點和現實生活相結合,學會用所學解決現實問題。

  (三)課堂小結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關鍵是看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究竟有沒有真正的探索、實踐、創新的精神。只有有了這些精神,我們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們的思維才是開闊的。

  (四)布置作業

  通過對身邊問題的觀察和思考,先提出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其次,通過動手搜集相關資料和做實驗的辦法,嘗試解決該問題;最后,用文字闡釋該問題,不少于500字。

  【設計意圖】真正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踐行“格物致知精神”。

  初三語文上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準確把握文章主旨,以獲得思想上的啟迪。

  2、學會區分觀點和材料,并辨析二者之間的關系。

  3、批判質疑,評讀課文,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透徹領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內涵及其在科學上的重要作用,聯系學習實際,培養科學實驗精神。

  2、歸納文章的中心論點,學習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批判質疑,評讀文章,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

  【教學設想】

  本文是對人類科學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所寫,寫作對象明確,意圖清晰,針對性強。實為啟迪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科學思想的絕好教材。因此,充分讀懂原文,挖掘文章蘊涵的深刻的思想意義當為學習之重。同時,文章論述問題深刻,理論性強,運用批判閱讀的方法和質疑、評判的態度對文章進行分析,能夠逐步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和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本文論點突出,論述嚴密,事理充分,因此學習其寫作手法,也能為學生閱讀和寫作同類文章奠定良好基礎。

  【教學媒體】

  PPT

  【教學方法】

  發問與質疑式閱讀。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美國《中學科學活動設計與示范》的作者喬治·C洛比爾曾在該書序言里說:“科學上的失敗只屬于不愿再試一試的學生”;又說:“對于學生來說,科學應該是一種從無知到已知的再發現。學生不像海綿──他們不會自動吸收知識。他們是人,他們應該通過第一手的、自己動手操作的經驗來學習。”你認為這段話與科學家丁肇中先生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所倡導的觀點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找學生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并引例證明,從而歸結引申到科學探索活動中“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從而導入課文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和把握課文內容

  (研讀課文,理清思路,整體把握)

  問題:作者談論的話題是什么?提出了怎樣的觀點?用什么方法加以證明的?

  (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回答)

  明確:

  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標題)

  論證:

  1、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第一自然段)。

  2、舉例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2~5自然段)

  3、理例結合,證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精神。(6~12自然段)

  4、強調我們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極其重要意義。(第13段)

  論證方法:講道理、舉事例

  三、精讀課文,質疑問難;討論對話,評析文章

  準備:課前預習給出下列三個問題:

  1、怎樣全面準確地理解作者的觀點?

  2、怎樣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指出的中國傳統教育和文化背景下格物致知精神的缺失?

  3、怎樣理解作者衷心倡導的科學實驗精神──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深遠意義?

  指導學生仔細透徹地研讀課文,自行提出問題,多渠道查找資料,編寫短文或發言提綱。可以以同觀點小組結合的形式,合作寫文。

  參考提示:對下列每一個問題,你分別持什么態度?是全部贊成、部分贊成還是完全反對?可以用舉事例或講道理的方法來清楚地闡述見解,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

  A、關于作者的論點:對中國學生學習自然科學來說,格物致知的精神非常重要。

  B、關于對中國傳統教育理念的批判: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王子明“格“竹子的例子就是明證。

  C、關于作者的論斷:“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學術不可缺少,而且對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也是不可少的。”

  課堂實施:

  第一步驟:小組交流,選出見解最獨到、觀點最鮮明、表達最通暢的發言或文稿。

  第二步驟:全班交流,相同觀點的整合和不同觀點的碰撞;鼓勵求異思維,倡導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以及批判性的閱讀。

  (課堂討論、交流,辨明道理,把握文章命意)

  教師介入討論及小結。

  四、延伸拓展

  1、再讀課文,思考一下:培養格物致知精神的主要途徑是什么?

  2、課外閱讀《發明的故事》中《最重要的是思想》一文,比較兩篇文章所強調的科學精神有何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試以《我所追求的科學精神》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議論文。

【初三語文上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范文(通用3篇)】相關文章:

丁肇中《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習題精選04-30

九年級上冊四單元作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后感05-08

九年級上冊四單元作文:駁《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后感05-08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設計02-24

初三上冊英語教學設計范文01-28

初三語文《化石吟》優秀教學設計11-04

初三語文的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0篇)03-16

初三語文上期教學總結范文(通用8篇)12-28

人教語文五年級上冊教學設計范文12-29

人教初三上冊英語教學設計模板01-28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中文字幕日韩亚洲欧美一区 | 亚洲最新永久观看在线 |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日韩一级精品片在线播放 | 伊人亚洲综合中文字幕 |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丁香六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