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范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1
一、教學理念
本課教學設計是以《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為依據,從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來設計教學目標。同時本課也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人文功能以及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的思想來指導整個教學設計。
二、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三第二單元唐詩宋詞中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鑒賞唐詩宋詞,在反復誦讀中,運用聯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本篇是此單元第八課《詞七首》中的第三首,它是承接前面兩首婉約派詞風的詞作之后,是第一篇豪放派風格的詞作,在本單元中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對本詞的學習。本詞運用了烘托和映襯的表現技巧,用豪邁的情調抒寫胸中塊壘,表達詞人對古代英雄的贊美和自己壯志未酬的感慨。
三、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中二年級的學生。此階段的學生的特征是他們的認知內驅動力和自我提高驅動力是他們學習的主要動力,高二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加強了,對新的知識具有更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需要為他們營造相對自由、活躍的課堂氣氛;從心理上看,高二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仍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當中,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突出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并需要老師積極引導和啟發。
四、教學目標
鑒于以上的教學理念、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設置了以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誦讀詩詞,感悟本文的豪邁詞風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教學重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詞人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曠達豪放的意境,在詞的藝術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凈化自己的情懷,樹立愛國、報國的宏大志向。(教學難點)
五、教學法
1、誦讀感悟法
2、談論歸納法
3、合作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
一、渲染意境,激發興趣
《滾滾長江東逝水》音樂導入,同時多媒體將展示赤壁的圖片。在課堂上渲染一種曠達豪放的情境,讓學生在影像的感染下進入新課的學習。
依據:詩歌是藝術創作的結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古詩教學中,以圖片和音樂相配合的教學導入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創造出生動形象的藝術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整體感知,質疑釋疑
1、聽讀
先聽錄音范讀,接著學生再齊讀三遍。同時請兩位同學分別朗讀,整體感悟全文的豪邁情懷。
依據:此環節運用了誦讀感悟法,體現了知識與能力目標即誦讀詩詞,感悟本文的豪邁詞風。詩歌是需要吟誦的。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作為中華文化瑰寶的宋詞更是需要反復誦讀,方能感悟其永久的魅力。通過誦讀,激發學生的想象,并促進其會意、入境、動情。
2、質疑
在誦讀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并提出問題
3、釋疑
老師把大家提出的問題歸納成幾個方面,然后分組討論,并選出代表發言。最后老師點評總結。
依據:這兩個環節的設置運用了討論歸納的教學法,是為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從無到有,從質疑到釋疑,是閱讀和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提高。這也體現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和審美能力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三、自學探索,交流評議
在這個環節。我設置了三個問題。
1、本詞的上下闋分別寫的是景和人,這樣寫的目的何在。
2、如何理解“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3、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豪邁的詞風,請你歸納。
依據:設置的三個問題由淺到深,層層遞進,符合學生的認知和接受心理。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是交給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知的.能力,使學習成為一種活動。施教之功貴在導學。本環節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自己先前的知識積累的條件下思考新問題,探索新知識。
四、溫故知新,布置作業
結合以前的學習以及課后收集的資料,請同學們談談“我心中的蘇軾”,文體不限,課后寫一篇隨筆。
依據:作業的設置是為了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溫故方能知新,讓學生課下搜集資料,也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體現了新課標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有利于學生的多元的個性化解讀。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誦本詞;
2、體會作者借懷古抒發自己壯志未酬的抱負;
3、賞析豪放派詞氣勢磅礴的風格。
教學重點:有感情的朗誦本詞,并體會詞人借懷古抒發自己壯志未酬的抱負。
教學難點:賞析豪放派詞氣勢磅礴的風格。
課時:一節課
教學方法:朗誦、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一部《三國演義》,展示了無數的英雄豪杰,當我們回首這些千古英雄時,一定有許多的感慨涌上心頭,豪放派詞人蘇軾在緬懷這些英雄時抒發了怎樣的豪情斗志呢?今天,讓我們踏著音樂,走進三國,走進赤壁,走進《念奴嬌 赤壁懷古》。(用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頭曲《滾滾長江東逝水》的伴奏,作為背景音樂,創設情境)
二、生生對話,了解作者
1、回憶作者,指生回憶作者,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2、簡介背景:北宋元豐五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游赤鼻磯,作詞抒懷。這時蘇軾年已四十七,事業無成,政治失意,借懷古以抒發自己壯志未酬的抱負。(老師總結,點擊幻燈片,學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感情)
三、朗誦課文,生生對話
1、欣賞課文朗誦:注意朗誦的語氣。(結合視頻,配樂朗誦,讓學生從視覺、聽覺上感受,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2、學生自由朗誦,指三名學生朗誦,后全班齊讀。(學生朗誦,配以背景音樂,創設情境,有種美感。)
四、檢查預習,疏通詞意。(指生說詞意,教師總結。)
1、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2、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五、賞析詞意,師生對話
(一)朗誦并思考:齊讀上闋,思索:
1、在上闋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這些景呈現出怎樣的特點?又由景想到了什么?
2、“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在詞的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二)朗誦下闋,思考問題:
由赤壁的景,作者憶到了周瑜,那么下闋塑造了周瑜什么樣的形象?(儒雅,指揮若定,泰然自得,風流倜儻)
六、合作探究,師生對話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可懷想的人物甚多,但作者蘇軾為什么獨想起周瑜?(學生討論,交流意見。用周瑜和蘇軾的資料對比,學生理解起來更清晰,更直觀。)
周瑜年僅34歲就在赤壁之戰中取得勝利,成為英雄,而自己已年將半百,卻被貶謫,功業無成,怎能不在感慨中生發仰慕之情呢?這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邁心情和迫切建功立業思想的表現。蘇軾對周瑜“贊揚”的同時慨嘆自己。
七、拓展延伸,對話自我
本詞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說說其“豪放”表現在哪些方面?(結合戲曲來體會教師播放京劇版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學生欣賞、思索,指生回答。用歌曲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豪放派詞的風格。)
八、課堂小結
全詞以江山之勝,英雄之業為題材,以縱橫之筆將懷古、詠史、寫景、抒情熔為一體,視野開闊,境界宏大,氣勢磅礴,格調雄渾豪邁,是豪放詞的代表。
九、課堂練習
默寫句子:
本詞的過渡句是
直接寫周瑜形象的句子是
十、課后作業:
周瑜是戰場上的英雄,“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蘇軾是文壇上的英雄,詩詞歌賦、書法繪畫都有建樹頭上戴著“豪放派之祖”的桂冠;袁隆平是科學上的英雄,研究成功的雜交水稻解決了數億人的溫飽。你心目中的英雄是怎樣的?請以“英雄”為題,寫一篇300字的隨筆。(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樣的人被稱為英雄,提升自我。)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3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人文素養為宗旨。通過作品鑒賞活動,掌握基本的鑒賞方法,品味語言,感受形象,理解思想內容,發展想像能力和審美能力,形成獨特體驗,培育人文情懷;注重發揮其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綜合功能,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積極人生態度的形成,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堅持對話理論、建構主義、人本主義指導下的個性化閱讀教學,建立民主、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在平等對話中加強點撥與引導。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走近蘇軾,了解作者成就和豪放詞風;掌握鑒賞方法,培養感悟和理解詩歌的能力;能樸素而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過程與方法
通過想象還原、關鍵詞品讀、求同探異、知人論世等引導學生理解詩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詞人豁達的胸襟,引導學生懂得蘇軾“達觀”的真正內涵,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教材分析】
本詞為詠史懷古詞,是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貶官在黃州游覽城外赤鼻磯所作。站在滾滾東流水的長江邊,面對雄奇峭拔的赤壁奇景,他想到了古代“風流人物”的功業,想到了老而無成的自己,懷古抒懷,感傷與感奮交織,表達了復雜深刻的人生感受。該詞將寫景、詠史、懷古融為一體,氣勢磅礴,格調雄渾,情感曠達,是豪放詞的代表作;黃州數年是蘇軾思想發生轉折的時期,是他不斷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時期,故本詞也是學生讀懂蘇軾的一個重要窗口。
【學情分析】
從知識儲備來看,詞這種文體學生雖有所涉及,但缺乏鑒賞方法,容易淺嘗輒止,文本體驗的意識和深入思考的精神明顯不足;從年齡特點來看,學生多處于十六七歲,人生對他們來說還是一本過于深奧的書,對蘇軾“人生如夢”的慨嘆中所包含的深沉豐富的意蘊他們多半讀不出來。那么,教師的引導、點撥就尤為重要。
【教學重點】
品味作品語言,領會詩歌意境,理解作者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人生如夢”的內涵和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步驟】
﹡課堂“三分鐘說話”練習(3分鐘):
曠世奇才蘇東坡〔PPT展示其詩、詞、散文、繪畫、書法等成就〕
(設計意圖:走近作者,提高文化素養,培養聽說能力)
一、解題“赤壁”,激趣導入(5分鐘)
文赤壁在湖北黃岡,又稱東坡赤壁,誤認黃州赤鼻磯為赤壁,因為此地巖壁垂直,一片紅色,宛若烈火燒過一樣。武赤壁位于赤壁市西北36公里的長江南岸,隔江與烏林相望。武赤壁是著名的古戰場,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與孫權聯合,大破曹操于此,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師:蘇軾家學淵源,青年時期即以學識廣博聞名。人們傳說蘇東坡是一個天才。北宋時相傳,東坡出生時,家鄉一座山上的葉子全部枯死。當地人覺得,山的靈氣被這個男孩吸去了。那他會真的不知道古赤壁所在地嗎?想來不會。只是觸景生情、借題發揮罷了。他借這個赤壁表達怎樣的情懷呢?
(設計意圖:激趣探秘,設疑入境)
二、配樂朗讀,整體感知(5分鐘)
思路:觀景——懷古——抒懷
情感基調:豪放
(設計意圖:初讀感知,整體把握)
三、文本賞析(42分鐘)
(一)觀景
1.找出描寫赤壁風景的句子
2.請結合意象、關鍵詞想象還原,用自己的話描述赤壁風景教師相機點撥:“大江東去”“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讓學生感受景物的壯闊宏大,赤壁的奇險雄偉。
3.學生齊誦:“大江……千堆雪”,要求讀出豪邁的氣勢
4.補充介紹赤鼻磯實景
(PPT)陸游《入蜀記》說赤鼻磯“亦茅岡耳,略無草木”。范成大《吳船錄》亦云:“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見所謂‘亂石穿空’之境,東坡詞賦微夸焉。”
教師:詞中描寫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想象,表面是在寫黃州赤壁的景色,實則是在描繪作者心中那萬馬奔騰、驚心動魄的古戰場,我們從中感受到他不凡的抱負與闊大的胸襟。
(設計意圖:感受奇景,領會胸懷)
(二)懷古
1.問題引導
(1)面對壯闊宏大、驚險雄偉的赤壁奇景,你會想到什么?蘇軾呢?
(2)蘇軾眼中,周瑜是個什么樣的形象?
引導學生結合文句“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等分析
(3)歷史上的赤壁之戰,輝煌并非周瑜一人創造,為什么蘇軾獨獨想到周瑜呢?
2.討論交流,明確:
周瑜:風度儒雅、文武雙全、婚姻美滿、青年得志、意氣風發、建功立業。
這樣飽滿的人生狀態是舊時代所有受儒家思想主導的知識分子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這其中當然也包括蘇軾。蘇軾對周瑜的欣賞和仰慕,其實折射出他內心的渴求。
讓我們來看一看蘇軾的人生軌跡。〔PPT展示蘇軾生平的幾次起落〕
蘇軾才華橫溢,有儒家積極的入世精神,但命運多舛,仕途坎坷,被貶黃州。
〔PPT展示〕
周瑜————蘇軾
年齡: 34 歲 47 歲
婚姻: 幸福美滿 屢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華發
際遇: 功成名就 壯志未酬
別人的輝煌,愈加襯托出自身的暗淡,相形之下,他怎不黯然神傷?故只能自嘲“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了。
(設計意圖:形象對比,領會神傷)
(三)抒懷
1.提問:“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流露出怎樣的感情?
明確:“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實則是充滿了詞人壯志未酬、功業未就的苦澀、酸辛、惆悵和傷感的。
2.問:“人生如夢”是在感嘆什么?結句“一尊還酹江月”是不是太消極了?
“人生如夢”
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解讀:人生如夢一樣 ,
(短暫、虛幻、無常、飄渺…)
教師:“人生如夢”我更傾向于作者是在感嘆“人生短暫”。依據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大江永遠滾滾滔滔,千古人物不過風流一時,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再大的功業也不過是過眼煙云。依據二,這層意思在同時期的《赤壁賦》中表現得十分明確,借客之口表達人生苦短,江月永恒的悲哀。
〔PPT展示:“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結句非消極之語
〔PPT展示《赤壁賦》的相關內容:“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既然人生猶如夢一般短暫,所有風流人物也都隨著大江而洗滌蕩盡了,那么又何必過于執著呢?那就放下吧,人生的內容并不僅僅是這些。“一尊還酹江月”顯示作者的感情由惆悵傷感中解脫出來,復歸于平靜。表現了一種灑脫的人生態度和豁達的胸襟。
引導認識蘇軾的“放下”“超脫”
(1)比較蘇軾與某些同學
生活中不乏一些同學,或缺乏人生追求,得過且過,隨波逐流;或遇到一點挫折困難就淺嘗輒止,舉步不前,半途而廢。對師長的勸告不以為意,自以為是學蘇軾的超脫達觀,懂得“放下”。這種“放下”其實是一種“放任”或“放棄”。
蘇軾的超脫是適當地放下,是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并不是對人生沒有追求,得過且過。如果蘇軾沒有追求,如果他因為受到一些打擊就沉淪下去,得過且過,中國的文化將會出現一份沉重的清單。
〔PPT展示〕在古文寶庫中,近2000篇古文消失;在詩歌寶庫中,1000多首古詩就沒有了;在詞的寶庫中,200首詞就沒有了;然后,在中醫藥中,400多個寶貴的藥方就沒有了;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里,被后人譽為“天下第三行書”的《黃州寒食詩帖》就沒有了;在日本的個人收藏室收藏的《枯木怪石圖》就沒有了;在杭州西湖上,將會失去一道宛如長龍臥波的堤岸蘇堤;在日常生活中類似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這類人生格言就沒有了;在遍布全球的中餐館里,那道肥而不膩的東坡肉就沒有了,還有然后……缺少了黃州的一詞二賦。——莫礪鋒《東坡的文化意義》(揚州講壇)
(2)比較蘇軾與柳宗元、陶淵明
柳宗元《小石潭記》“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仕途失意,寄情山水——暫時“放下”。
陶淵明《歸園田居》“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厭惡官場,回歸田園——隱居避世。
蘇軾——徹底“放下”,在俗世中活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更為灑脫積極。
(設計意圖:多元解讀,比較思辨)
四、課堂拓展(20分鐘)
1.蘇軾的涅槃之路
蘇軾的人生幾度沉浮。他并非天生就是那么超脫的。蘇軾曾經想過自殺。
〔PPT展示〕北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7月29日的夜晚,這個月的最后一天。有一艘官船停在太湖里,這個船上有一伙官兵,一個欽犯叫蘇軾。那年是44歲,他一生活了66歲。原本是在湖州做知州的,朝廷突然派人將他抓捕,連夜押走。船舶壞了,在這里休息。蘇東坡心情焦慮,弟弟曾派人送信告訴他,罪名很重,誹謗朝政,命運不測。他想,此時此刻跳進湖里,了此殘生。對于古代的士大夫來說,士可殺不可辱。但是,當時官兵看管得很嚴。也由于對弟弟有很深的感情,于心不忍。在自殺的關口停下了腳步。
蘇軾在黃州走向了人生的成熟,在黃州山水的慰藉和啟迪中,從“小我”實現了“超我”的蛻變。
〔PPT展示〕 東 坡
蘇軾
雨洗東坡月色清,
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確坡頭路,
自愛鏗然曳杖聲。
2.蘇軾“超脫”的內涵
蘇軾的超脫是隨遇而安,坦對現實;是懂得放下,積極生活。這絕不是對人生無追求的得過且過或遇到一點挫折困難就放棄,而是對命運的坦誠擁抱和個人生命的充分綻放,其本質是對生活的熱愛與珍惜。
蘇軾的超脫,是大度的包容,是歷經風暴雨驟后的云淡風輕,是直面多舛人生的堅韌和豁達,是閱盡生活波瀾、看遍世事變遷、熔鑄儒道佛思想精髓的生命智慧。
3.蘇軾的“超脫”給我們的啟示
〔PPT展示〕
沒有經過戰斗的舍棄是虛偽的,
沒有經過苦難的超脫是輕佻的。
——傅 雷
人生是應該有所追求的。對于年輕的我們,需要奮斗。
面對逆境,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
面對絕境,不妨放下,換一條路,繼續前行,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設計意圖:引領提升,指導人生)
五、全文總結(10分鐘)
1.問題:本詞是豪放詞的代表作,豪放詞風的具體體現在哪些地方?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一方面表現在對赤壁之景的描寫上,畫面波瀾壯闊,雄奇壯美。另一方面表現在作者的人生態度上,渴望建功立業的心態,以及豁達灑脫的胸襟。
2.朗讀傳情
(設計意圖:把握特點,以聲傳情)
六、作業布置(5分鐘)
1.將“亂石穿空,…”改寫為150字散文。
2.比較《雨霖鈴》與《赤壁懷古》運用意象、表達情感上的特點。
3.課后閱讀:林語堂《蘇東坡傳》
余秋雨《東坡突圍》
莫礪鋒《東坡的文化意義》(揚州講壇)
(設計意圖:鞏固所學,拓展視界)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范文】相關文章:
《念奴嬌赤壁懷古》譯文11-19
《念奴嬌·赤壁懷古》譯文鑒賞03-23
《念奴嬌赤壁懷古》知識簡介03-13
《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及其賞析03-01
《念奴嬌·赤壁懷古》譯文及鑒賞04-19
《念奴嬌·赤壁懷古》譯文及賞析01-28
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及譯文03-22
《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及鑒賞04-20
《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和注釋08-09
《念奴嬌赤壁懷古》譯文8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