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野望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野望教學設計1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作者王績的生平創作,積累文學知識;
2、了解五言律詩這一體裁;
3、積累名句;
4、反復誦讀,品味語言,體會詩人的孤獨和苦悶;
5、培養學生欣賞古詩詞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景感染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品讀與想象結合法,拓展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作者惆悵、孤寂的情懷,感受漢語言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借助品讀、想象,感受詩人孤獨仰郁的心情,感受漢語言的美;積累名句。
【教學難點】
賞析詩歌,領悟詩中情趣,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課前準備】
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熟讀并嘗試先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秋天剛剛離我們而去,大家有沒有好好欣賞欣賞今年的秋色呢?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一首有關秋天的唐詩《野望》,再來回顧一下這秋色的美!
二、初讀課文,疏通文意,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請學生自告奮勇背誦這首詩歌。
2、集體朗讀詩歌,正音。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詞。請學生回答,并注意易寫錯的字。
東皋:作者歸隱之地。皋,水邊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依:歸依
犢:小牛,這里指牛群。
禽:鳥獸,這里指獵物。
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后,伯夷、叔齊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
4、學生自由選擇兩句詩文來說說自己的理解。然后老師說詩句意思,學生對詩句。
傍晚時分詩人站在隱居的地方縱目遠眺,徘徊不定不知歸依何方。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趕著牛群返回,獵人騎著馬帶著獵物歸來。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
我看到這些人又并不認識,詠一曲長歌來懷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隱士。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5、集體誦讀這首詩歌,感受一下詩的整體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本詩通過對籠罩四野的秋色暮景的描繪,表現了詩人當時孤寂、苦悶的心情。
三、走近作者:
那么,王績為什么會寫這樣一首詩呢,他又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這首詩呢?讓我們來一起走近作者。
王績,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唐初詩人。王績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唐初詩壇四杰之一王勃的叔爺爺。除一度做過六合縣丞、太樂丞等卑職外,一生大部分時間隱居鄉里。生平不拘禮教,豪放縱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淵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有避世的思想。而這首詩歌就是他托病辭官歸田后所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四、 細讀課文,賞析詩句:
請同學們細讀課文討論思考:(下面的這些問題可以同桌、前后桌就近共同探討解決,然后推舉一個同學準備發言。)
1、“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作者在這里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傳達出作者怎樣的心情?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東皋”在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有“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也隱隱傳達出作者的歸隱之意。
既有所望必有所見,作者都看到了什么內容呢?
2、“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描寫了怎樣的景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
(注意“樹樹”和“山山”傳達出的景色特點,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靈活講解。“樹樹”是每一棵樹,說明是深秋。“山山”是每一座山,是起伏的連山,層巒疊嶂。這兩個疊詞用得非常好,寫出了秋色的蒼茫和廣闊。)
3、“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中哪幾個字用得好,為什么?
這兩句中幾個動詞“驅”“返”“帶”“歸”用的很好,對牧人與獵馬進行了特寫,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幾個詞初看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你可以試著換個詞,卻是不能夠的,看似很俗,細想起來那畫面卻是如現眼前,人仿佛身臨其境一般。所以作者的用詞是自然而精警的。
(引導學生歸納這兩聯的寫作手法,體悟作者光色交融,遠近交錯,動靜結合的.寫景妙筆)
如果作者能與他們談笑風生,共享成果那該是多么愜意啊。但他認識這些村人嗎?
4、“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抒發了怎樣的情懷?作者采用什手法來傳達這種情懷的?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在這里作者巧用典故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而且還要跨越兩千多年去尋找知己,這是怎樣的一種曠古的落寞,曠世的情懷啊!
五、精讀課文,寫作探究:
請同學們帶著感情再次誦讀詩歌討論思考:(就近討論)
1、本首詩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它在詩歌史上有什么重要作用?
這首詩歌語言質樸自然,一改南朝以來詩風的奢華艷麗之風,給人以樸素清新之美,“如鸞鳳群飛,忽逢野鹿”,很是難得。
2、這首詩是唐詩中的什么體裁,你怎么看出來的?
這首詩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老師與學生一起歸納律詩特點)
六、作業:
將此詩中寫景的名句“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在課堂語言描述的基礎上再擴展,改寫成一篇優美的寫景小散文。
(在寫作業之前,同學們先討論交流一下改寫的想法,互相啟發一下思路,這樣寫起來會更容易些。)
附 板書設計:(根據課堂情況可微調)
首聯 敘事、抒情-----------彷徨孤寂
山
頷聯 寫 光色交融 村 質樸自然
野望 遠近交錯 秋 惆悵孤寂
頸聯 景 動靜結合 晚
圖
尾聯 巧用典故-------------孤獨無依
野望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王績的生平創作,背誦詩歌;
2、認識唐詩尤其是律詩這一體裁的基本常識;
3、反復誦讀,通過想象描述畫面,體會詩人的孤獨和苦悶;【重點、難點】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品讀與想象結合法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
1、上個學期,我們已經學習過古詩,可以知道詩歌分兩大類:古體詩和近體詩。談談對近體詩的了解。
(生答)
二、了解律詩
(1)【學生提及押韻】自由讀讀這五首詩歌,看看這五首詩歌各壓什么韻,并且找一找韻腳各是什么。
(2)觀察韻腳所在位置。
(3)學習課后“關于律詩”補白部分。(劃出關鍵信息)
【屏顯】
關于律詩
每首律詩限定八句:五律規定每句五字;七律規定每句七字。
一首律詩每兩句為一聯,共四聯,第一聯稱“首聯”,第二聯稱“頷(hàn)聯”第三聯稱“頸聯”,第四聯稱“尾聯”。
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律詩通常押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4)律詩結構框架
【屏顯】
關于律詩
起——首聯點題,以敘事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氣氛,奠定基調;
承——頷聯,緊承首聯意思,或寫景,或敘事,是首聯的延續和延伸;
轉——頸聯,詩意轉折變換,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別開生面;
合——尾聯,以議論、抒情為主,點明題旨,收束全詩。
三、整體感知
1、 此詩幾個韻腳?(點明早唐作品)
2、 了解詩人。
【屏顯】
王績:
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丞。時天下大亂,棄官還故鄉。唐,詔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初,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今宿州五柳風景區),自號“東皋子”。
3、自由讀詩歌,讀準字音,讀對節奏。
3、 指讀→齊讀
四、通過想象,描述畫面
1、 唐詩結構提到起承轉合,理一理,這首詩歌怎么分布事、情、景的?
明確:第一聯:事、情;二三聯:景;尾聯:情
2、 默讀詩歌,結合注解,簡單描述詩歌內容,并記錄下來。
3、 小組合作,發揮想象,完善所描述的內容。代表發言。
4、 小組展示。
(1)首聯
提示:欲何倚:不知歸依何方。
抓住“望”“徙倚”“欲何依”等關鍵詞,加上主語,揣摩人物動作、人物心理;同時補充環境特征。【彷徨】
(2)二三聯
提示:畫面中有何景物?注意描繪的順序(先寫景再寫人,先寫遠景再近景,先寫靜的再說動的)適當添加能夠描述這個氛圍的形容詞。【靜謐安詳】
(3)尾聯
提示:揣摩人物心理:根據“懷”“無”等詞揣摩詩人心理想法。【孤獨無依、苦悶】
5、總結:合理想象,人物抓動作和心理,景物抓色彩、動靜、遠近。
6、帶著想象再讀詩歌,感悟詩人情感。
五、拓展補充
【屏顯】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里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于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復,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全詩;
2、用自己的話描述詩歌內容。
【野望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新晴野望原文及賞析12-15
【精】野望原文翻譯及賞析03-12
野望原文翻譯及賞析【熱】03-12
【薦】野望原文翻譯及賞析03-12
【熱門】野望原文翻譯及賞析03-11
【推薦】野望原文翻譯及賞析03-11
野望原文翻譯及賞析【精】03-04
野望原文翻譯及賞析【薦】03-04
【熱】野望原文翻譯及賞析03-04
野望原文翻譯及賞析【熱門】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