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教學設計

時間:2021-02-25 19:34:51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為學》教學設計8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為學》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為學》教學設計8篇

《為學》教學設計1

  (一)導入課文

  從俗語“一個和尚挑水喝,二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導入本課文“兩個和尚朝南海”的故事。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彭端淑,(約1699—年-約1779年)字樂齋,四川丹棱人,清代四川著名文學家,四川三才子之一。曾任吏部郎中,乾隆20年(1755年)出任廣東肇羅道道員,1761年辭官歸蜀,隱于成都白鶴堂,入錦江書院,走上了課士育賢之路。著有《白鶴堂文集》、《雪夜詩談》等。曾提攜過清代名臣紀曉嵐。

  《為學》寫于1744年,從原標題《為學一首示子侄》可以看出,是為勉勵他的那些不求上進的子侄輩們努力學習而寫的。

  (三)誦讀課文

  注意朗讀節奏,語氣語調;先個讀,再齊讀。

  (四)譯讀課文

  1)難解詞語:A蜀之鄙____有二僧。B其___一貧其一富。

  C貧者語____于富者曰D子何恃___而往

  E西蜀之去____南海F顧___不如蜀鄙之僧哉

  2)虛詞“之”的解法歸類:

  ①作代詞,代前文所說之事可譯成“它”②作助詞,相當于“的”③作動詞,相當于“去,到,前往”④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不譯。把序號填入括號中。

  A為之,則難者亦易也()B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C蜀之鄙有二僧()D吾欲之南海()

  E顧不如蜀鄙之僧哉()F學之,則難者亦易也()

  G西蜀之去南海()H人之立志()

  3)翻譯課文:一句一段的進行,有學生口譯,學生評價指正。

  (五)賞析課文

  1)文言句式賞析

  A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也;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用設問的句式,提出天下事和做學問的難易關系是可以轉化的,關鍵在于人的主觀努力。從天下事說起,再到做學問,遵循了一般到特殊的邏輯規律。深刻闡明了“事在人為”的道理。

  B“子何恃而往”文中出現兩處,都是富和尚說的,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是疑問句式,是質疑窮和尚的能力和成功的可能性,充滿了懷疑。第二句是祈使句式,是在陳述自己條件優越尚且不成之后說的,充滿了不屑和輕視。

  C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這是文章的結句,是一個反問句句式。作者用反問的語氣來肯定說明,我們立志求學的人,應該勝過“蜀鄙之僧”,樹立志向,大膽實踐,并持之以恒。

  2)寫法探討

  作者為了證明“為學”的觀點,沒有舉學習的事例,,而是從“天下事”的角度舉了“蜀鄙之僧朝南海”的故事,這樣選材有什么好處?

  ①從“天下事”的角度舉例,更具有一般性和說服力。②舉典型事例來論證,有“事實勝于雄辯”之效。③從原標題“示”字中,可以看出是要暗示子侄們,希望他們從事例中悟出道理,指導自己的言行,同時,又緊扣標題。

  3)文中“僧朝南海”的故事告訴我們“事在人為”的道理,從全文來看,作者的觀點是什么?請簡潔概括。

  立志求學,大膽實踐,事在人為。

  (六)拓展閱讀一(課內)——————勤學小故事

  匡衡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而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匡衡,字稚圭,西漢著名經學大師為漢元帝時丞相,封安樂侯,東海郡承縣人。

  逮:及到大姓:大戶人家有錢人家愿:希望映:映照照耀償:報酬怪:以……為怪

  ①解釋劃線詞語

  A鄰居有燭而不逮()B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

  C資給以書()D遂成大學()

  ②翻譯句子

  A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譯:匡衡于是鑿穿墻壁引出燭光,把書映照著燭光來閱讀。

  B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

  譯:匡衡于是給大戶人家做雇工,卻不要報酬。

  ③從上面短文中可歸結出成語_______,如今一般用來形容________

  你還能舉出幾個勤學的成語典故呢?

  囊螢映雪懸梁刺股韋編三絕斷齏劃粥牛角掛書

  (七)拓展閱讀二(課外)

  初一我們學過《孫權勸學》,吳下阿蒙因就學而讓人“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結合《為學》,不難看出“立志求學”的重要性。這里我們再讀兩篇古人的《勸學詩》,加深對“惜時勤學”的認識。

  其一其二

  三更燈火五更雞,少年易學老難成,

  正是男兒讀書時。一寸光陰不可輕。

  黑發不知勤學早,未覺池塘春草夢,

  白首方悔讀書遲。階前梧葉已秋深。

  ———顏真卿———朱熹

  十板書設計

  為學

  做學問難<======>易相互轉化

  朝南海僧窮者至大膽實踐

  僧富者不至事在人為

  立志求學

  有志者事竟成

  十一課外作業

  1)熟讀成誦:《為學》《勸學詩》二首

  2)搜集古今中外的勤學故事,成語典故,名言警句,制成卡片,相互交流。

  附錄:(勤學的名言警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三字經》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增廣賢文》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增廣賢文》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為學》教學設計2

  教材簡析:

  本文是教科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主體課文,也是小學階段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本篇課文原題為《為學一首示子侄》。課文用故事做比喻說明“立志為”的道理。全文基本上是敘述蜀鄙二僧的故事。這是一個形象的比喻。它不僅說了“為學”,也闡明了難與易的辨證關系,從而告誡人們只要堅忍不拔,難事也能變得容易的道理。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重點理解“為、鄙、語、恃、去、顧”等詞的意思。

  2、使學生認識到“人之為學”,關鍵在“為”。

  3、激發學生樹立志向、大膽實踐的精神。

  4、讀出人物對話不同語氣和情感,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有感情朗讀課文,讀出人物對話不同的語氣和情感。

  2、理解“人之為學”關鍵在于“立志為”的道理。

  教學準備:

  課前收集勤奮學習的名言、故事。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簡介作者。

  1、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我們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板書課題《為學》。觀題質疑,“為”是個多音字,組詞,在此處讀什么?“wéi”是什么意思?做。文題的意思呢?

  2、交流課前搜集的作者及本文相關資料。

  彭端淑(約1699一約1779年),字樂齋,號儀一,四川丹棱人。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學家,與李調元、張問陶并稱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從小聰慧穎異,十歲即能文。有《白鶴堂文集》、《雪夜詩談》、《晚年詩稿》等傳世。本篇課文原題為《為學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寫篇文章給兒子和侄子們看,談談求學、做學問的道理。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課文。

  第一遍:讀準生字字音;

  第二遍:能正確停頓、讀得流利;

  第三遍:要讀的有板有眼。

  2、初讀后,你知道了什么?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讀后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說一說。

  4、結合文后譯文,讀一句原文,讀一句譯文。試著解決剛剛的疑問。可以小組交流。

  三、精讀感悟。

  1、認真閱讀第一自然段,思考文中說了幾方面的內容?指導朗讀,要引導學生讀出疑問的語氣。

  本段中你發現了重復的句子嗎?

  “則難者亦易矣;則易者亦難矣”這兩句話是什么意思?自己說一說。

  2、理解“去南海”這件事是否容易?從哪里看出來的?在文中畫出來,讀

  一讀。

  3、重點指導對話部分的朗讀。

  貧者說話的語氣;富者從疑問——輕視——慚愧的態度變化。

  富者說“子何恃而往?”兩次不同的語氣變化。

  (分角色讀、男女生對讀、表演讀等)

  4、相機指導理解重點字的意思:“鄙、恃、去、顧、為”等字。

  四、拓展延伸。

  1、請孩子們想像一下,窮和尚從南海回來后,看到富和尚,他們見面時的場景及對話,寫下來。

  2、文章主要用(對比)寫法,來敘述這件事。為的是告訴我們什么呢?

  3、說一說你知道的哪些人是通過勤奮來取得成功的事例。

  五、實踐活動。

  1、請從“人之立志“的角度出發,結合自身實際,寫一篇讀后感。

  2、推薦閱讀書中兩篇文章。

  六、板書設計。

  為 學

  彭端淑

  天下事:

  為之:難→→易。 貧者

  學之:難→→易。

  不為:難 富者

  《為學》教學反思

  《為學》這篇課文是清代文學家彭端淑為勉勵他的子侄輩努力讀書而寫的。本文選自他的《白鶴堂集》。這是小學階段學習的最后一篇文言文。 亮點:

  一、文章的導入的設計比較新穎,基本達到了預想的效果,很大一部分同學們也能夠積極參與。

  二、以小故事為切入點進行課文分析。學生能夠按照老師的提示,一步步走入故事,品味語言,又能夠走出故事,得出啟示。

  三、板書設計較有新意,能夠為教學效果起到較好的輔助作用。

  四、學生預習很認真,比較到位。因此課堂氣氛活躍、效果較好

  不足:(主要為教學過程中的反思)

  一、解題。

  解題中應該加入對文章原題目和作者初始寫作用途的解讀。

  二、重點詞語的解讀。

  這個環節,采用學生討論法,討論后提出依然不懂的詞語,教師解答后進行歸納。再歸納的過程中,我只注重了實詞意思的總結,而忽略了課文中虛詞的歸納和總結。而且并沒有逐字逐句的去解釋重點詞語。幫學生抓牢基礎。在課文翻譯過程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三、課文分析。

  由于文章中講述了“蜀鄙二僧,欲之南海,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的小故事,大部分同學們都會對這個小故事印象深刻,因此,以這個小故事為切入點來分析文章,分析后得出道理“事在人為”。然而在教學過程中,我很快的就將道理滲透給學生,而并沒有運用大量的時間來品讀課文,讓學生品味對而理解人物性格特點和人物形象。應該讓學生在我環環相扣的問題的索引下,慢慢的解讀課文。

  總體反思與改進:

  一、對文本的研究和解讀,依然不夠深刻;文言文中的重點詞語和翻譯要作為重點。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意對文本的解讀,最大限度的減小自己的疏忽和漏洞。

  二、對學生的情況了解不夠透徹,總是急于將自己知道的知識,灌輸給學生。認真分析學生的具體情況,甚至要想到,上課時如果提出一個問題學生可能會有多少種答案。

  三、對基礎知識的落實,和考綱考點的落實依然不夠到位,研讀考綱考點,盡量在平時教學中,進行歸納總結和滲透。

  四、 由于本人急于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使整節課課顯得有點前緊后松,在以后的教學中本人一定克服這一點。

《為學》教學設計3

  教學一年級新課標《找規律》一課,開頭的教學設計。

  師:快要過六一兒童節了,你們高興嗎?

  生異口同聲:高興。

  師:小燕子班的同學們也高興地盼望過六一節,他們還準備把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小豬嚕嚕和小青蛙呱呱也來幫忙了。

  電腦出示小豬和小青蛙布置的教室。

  小豬嚕嚕 小青蛙呱呱

  師:他們倆都認為自己布置的教室漂亮,于是就爭吵起來,小朋友們你們認為誰布置的漂呢?為什么?

  學生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發表各自不同的意見。

  生匯報。

  生1:我們認為小青蛙布置的教室漂亮,因為這樣看起來很整齊。

  生2:我也認為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為他前一排是燈籠,后一排也是燈籠,左邊是花,右邊也是花,比較好看。

  師:這叫對稱。

  生3:我也認為小青蛙布置得漂亮。

  生4:我認為小豬布置也不錯,燈籠中間插幾朵花,也很漂亮。

  生5:對呀,我和你的想法一樣,小豬布置得漂亮。

  生6:我認為小青蛙得漂亮,燈籠是一紫一黃,小旗是一紅一黃,很有順序。

  師:看來大家有各種不同的意見,剛才有小朋友說到小豬的布置,燈籠中插一些花,也很漂亮,從美學角度講,有許多不規則的沒有規律的也很美麗。

  (出示一些不規則的,沒有規律的圖片,讓大家感覺美。如插花。)

  生7:老師我還是認為小青蛙的漂亮。它的布置很對稱,很整齊。

  師:A學生說得很不錯,小青蛙布置中一紅一黃一紅一黃重復地出現,很有規律。

  師:其實規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經常遇到的。

  (電腦出示有規律的圖片。)

  比如,樹上的葉子,媽媽買的花布上花紋的排列,地面上地板磚的排列,

  師:看來有規律的用處非常大,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找規律。

  板書:找規律。

  【感言】

  在《數學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許多老師都在運用新理念指導課堂教學,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尊重學生的選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找規律?開頭學生對于小豬和小青蛙的兩種布置教室的情況有不同意見,教師從有規則的圖片入手,幫助學生建立美的概念,形成美的熏陶,從美學角度講,數學美有對稱美、簡潔美、互補美、神秘美、和諧美、奇異美,每個人欣賞美的角度不一樣,所得體會也就不一樣,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只要他認為是美的,又有道理的,我們何以不表示肯定呢?

  “哪里有數學,哪里就有美。”美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層面,其重要性已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而數學教學中的美育中心就在于課堂教學中,通過于課本中數學美的特征的挖掘和揭示,讓學生在學習中潛移默化地鑒賞和感受數學美,激發學生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創造性的思維活動。

  如上所述,從學生對兩種布置的不同意見來看,教師充分地給予肯定,并且使學生從思維上得到創新,當多數同學認為 小青蛙布置得好時,有一兩個不一樣的聲音,教師首先得鼓勵、表揚他們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并且給予充分地肯定,還運用一些圖片來證實他們的所說,讓他們感到自己的想法得到老師原肯定,讓他們感到欣喜,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形成一種求異的思維,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創新思維,數學中的奇異美。

  【實踐策略】

  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思維的創新(奇異美)呢?筆者在實踐中有些思索:

  創造條件,營造求異思維空間。教學時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支看問題,比如數學教學中的一題多解,“聽反話”游戲,你還有不同的想法嗎?你還能發現什么?

  充分肯定,為學生求異思維鋪路。對于學生思維上蹦出的特異的火花,教師應該善于捕捉,多加利用。對于學生而言,教師的一句真誠的贊美,在他的人生中會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將會影響他的一生。而堅決不應該不問青紅皂白,一看跟標準答案不符,一棍子打死。那樣學生的思維就被匡定了,回答問題老是揣摩老師的意圖,長此以往,沒有學生敢做出頭人。

  事實證明,為學生求異思維喝彩。有了充分的肯定還不夠,教師還應該運用事實來證明,生活中就有這樣的規律或者說這樣真的很不錯,諸如此類等等,讓那些學生感到無比自豪,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下面我就以“歸一應用題”為例,談談求異思維在實踐中的應用。

  題目:“3噸海水曬鹽0.15噸,7.5噸海水可曬鹽多少噸?”要求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解答。

  生列式有:7.5÷(3÷0.15)

  0.15×(7.5÷3)

  0.15÷3×7.5

  0.15÷(3÷7.5)

  7.5-(3-0.15)×(0.75÷3)

  師:以上五個算式都對嗎?每個算式的解題思路是怎樣的?

  生討論理清思路。

  ……

  生1:第5題用減法列式不符合算理。

  師:哦!(看著學生們,裝作在思索的樣子)

  生2:這樣做也是可以的,3噸海水曬成0.15噸鹽,說明其中的水分和雜質是(3-0.15)噸,因此7.5噸海水的水分與雜質是(3-0.15)×(7.5÷3)噸,從7.5噸海水中減去水分和雜質,剩下的就是曬成的鹽。

  許多同學茅塞頓開,都心服口服了。

  生3:這樣做是對的,可解題過程比較復雜。

  生4:這樣的解法雖然復雜,卻是一種比較獨特的、打破常規的解題思路,我們以后解題時也要從多種角度思考。

  師提出表揚。

《為學》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及重點]

  1.進一步積累古代文言文詞匯。

  2.引導學生自己說出貧者至而富者不至的原因,從而得出世事無難易,重在立志地去為的道理。

  [教學課型及課時]

  1.教讀課

  2.一課時

  [媒體設計]

  多媒體投影儀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讓學生復述《龜兔賽跑》這則寓言,然后變換角度提問,啟發學生認識天資和勤奮的關系。

  問:在正常的情況下,龜跑得過兔嗎?(不能)這說明什么?(龜不善跑,受到天資的限制。)龜能取勝,除了兔睡大覺而外,還有別的原因嗎?(不停地走)這又說明什么?(天資差這個條件,并沒有限制它——它以自己的努力突破了天生條件的限制。)

  (對兔的失敗也可仿此提出問題,要達到的結論是:有好的天資卻屏棄不用,結果跟天資差的沒有什么不同)《為學》這篇文章中就是要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教學新課

  (一)、明確教學目標及重點(略)

  (二)、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一遍課文,然后讓學生。輕聲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能把課文順暢的讀下來之后,放聲朗讀。除注解以外,文中還有不懂的字詞,要求學生當場發問,教師當堂解決。

  學:①學習②學問資:天資材:通才,才能怠:懈怠道:學問

  卒:最后魯:愚鈍鄙:邊境語:告訴恃:憑借,依靠越:到了

  之:①的②他或它,代人或代事③前往,到買舟而下:攢錢坐船,順流而下.

  去:距離顧:難道是故:因此

  (三)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以學生自主探究討論為主,教師只點撥要點即可)

  1.讓學生復述故事。

  (復述時不許看書,避免學生搞機械的翻譯。教師可以提示學生作創造性的復述。復述完畢,教師可作適當的評點。)

  2.思考討論:文章以“為學”為題,但卻以較長篇幅寫了二僧去南海的故事,為什么?

  明確:二僧去南海是屬于“天下事”的范疇。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證明了天下事無難易,關鍵在“為”。從而引導學生說出“天下事”和“為學”之間的關系,引出文章的論證方法“借事喻理”。

  3.思考交流:文章中蜀鄙二僧的故事其實并未結束,請根據文中二僧的性格特點,給二僧的故事補上結尾,重點突出富者的神態,語言和行動。

  4.再讀全文一遍,回答下面的問題:

  ①作者對于侄們的希望是什么?用課文中的一句話概括。

  明確:“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由此可再引申為“貴在立志”或“立志為學”。

  ②作者告誡子侄們最重要的話是哪幾句?

  明確:“是故聰與敏……自力者也。”

  現在,我們大家該懂得《為學》這篇文章之所以出名的原因了吧?這個原因就是它表達了所有的長輩對下一代的希望。我們決不能辜負長輩們對自己的希望。我們應該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努力學習文化知識,來回報長輩們對我們的愛!

  『布置作業』

  請大家展開聯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寫成一篇白話故事。課下在日記本上寫一下,下節課集中展示。

《為學》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

  1.在學習中掌握重點文言實詞的含義。

  2.理解文中說明的道理,理解以事喻理的論證方法。

  (二)能力訓練點

  1.加強誦讀,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2.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使學生認識到“人之為學”,關鍵在“為”,只要樹立志向并堅定去實踐,就可以化難為易達到預定目標。

  (四)美育滲透點

  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結構緊湊,對比鮮明,句式整飭的創作美以及故事所揭示的意蘊美。

  二.學法引導

  1.以學生自讀為主,借助工具書自行解決文中字詞的音、形、義,教師抽查鞏固。

  2.可將文中故事改編成小說劇表演,也可用復述的方式加以理解。可對這個故事的思想內容進行討論,討論一下可從哪些方法得出不同的理解。

  3.理情文章的結構層次,體會作者安排材料的妙處,理解對比手法的作用。可將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去掉,看看文章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由學生從寫作和內容的角度加以認識和體會。

  4.可以根據文章結構層次,將本文化整為零,逐段背誦,背熟后再合零為整體背誦。默寫。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掌握文言實詞的含義,及重點虛詞的用法,準確翻譯文章。可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文章,根據注解直譯文章,教師答疑并講析重點詞語,讓學生明確,鞏固重點。

  2.難點

  理解以事喻理的論證方法。

  解決辦法

  教師適時恰當引導學生思考。

  3.疑點

  開篇由兩個設問句組成,這種寫法有什么效果?(增強語言的感染力與思辨力)。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課文朗讀磁帶及錄音機。

  2.投影儀及文學常識、重點詞句評析、隨堂練習的膠片。

  3.學生制作生字新詞及重點的卡片,課堂交流。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指導學生熟記文言實詞的含義和虛詞的用法,強化誦讀練習。

  2.準確直譯文章。

  3.理清文章結構,明確主旨。

  第一課時

  導語

  同學們步入學校的大門已近七、八個年頭了,下面我想請一位同學談一談學習知識時的感受,特別是升入中學以來在求知過程中的感受。(學生自由發言),同學們說得很好,每個人接受新知識都要有一個由繁到簡,由難到易的過程,怎樣才能完成這個過渡呢?用我們中國的一句古訓來說,即“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明確目標

  l.文學常識及字詞讀音。

  2.準確直譯文章,掌握重點實詞。

  3.學習本課以事喻理的論證方法。

  4.把握文章主旨。

  (二)整體感知

  1.簡介作家作品情況(見文下注解)并解題《為學》

  為——做學——學問。

  2.教師范讀文章,并指導學生朗讀,讀準下列讀音;并掌握其意思

  速怠迄屏鄙恃缽語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學生對照課后注釋翻譯文章,以段為單位,每個學生講一段,其他學生補充。

  2.教師出示投影,將重點詞句及難句對學生再次進行訓練。(亦——也,逮——及,趕得上,怠——懶散,迄——等到,屏——摒,常——常規,語——對……說,缽——和尚用的碗,之——到……去,恃——憑借,猶——仍然,還,鄙——邊境)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由學生來概述段意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主要觀點,說明為學難易的轉化,即“學則易,不學則難。”

  第二段講道理說明持之以恒可令昏庸與聰敏置換。

  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論據說明主觀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

  第四段以立志為學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論點。

  (四)總結、擴展

  初讀文言文,同學們要加強誦讀,培養語感,要在理解詞語意思的基礎上讀準字音,注意文言實詞的積累。

  (五)布置作業

  1.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六)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檢查學生朗讀背誦。

  (-)明確目標

  1.體會文章語言運用,及在語氣上的特點,理解文言中常用的語氣詞“乎,矣,也,

  焉,哉”所表達的語氣。

  2.理解文章以事喻理的論證方法。

  (二)整體感知

  1.復習文學常識。

  2.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請一位學生把“蜀之僧去南海”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鞏固文言基礎知識(訂正課后練習二,并出示投影,請學生把下列這些詞語譯成現

  代漢語)

  ①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②以告富者③富者有慚色④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

  2.語言特色

  學生朗讀第一段,并分析排比句的藝術效果。

  (第一個設問句開篇泛論天下事之難易,關鍵在“為”,第二個設問句進而引申論述“人之為學”。由概括到具體,使論述的道理逐步深人,引起人們的深入思考,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思辨力量。)

  朗讀第三自然段,有錢的和尚兩次說“子何恃而往”,語氣有何不同?(第一次屬于通常發問,第二次是以蔑視的語氣出現的,在富和尚看來,窮和尚只憑一瓶一缽前往南海,是不可思議的,“我”(富和尚)尚未成功,“你”(窮)豈不是癡人說夢。)

  語氣詞乎、哉——疑問,也、焉——判斷,矣——陳述

  3.把握文章主旨

  提問,兩個和尚同時面對著困難,“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是何道理?

  (貧僧立志而行,在困難面前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去為,而富和尚只強調客觀條件,不立志而行。)

  4.請學生通過學習本文,另舉兩個例子來說明“因為有決心而成功的,沒有決心而失

  敗的。”(聯系實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思想認識。)

  (四)總結、擴展

  蜀鄙之僧尚知“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希望同學們學過本課后能有所啟迪。

  (五)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為學》。

  (六)板書設計

《為學》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流暢的背誦全文,能夠準確的默寫課文第一自然段。

  2.掌握重點實詞和虛詞的意思和基本用法。

  3.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內涵和作用,并理清文章結構,明確主旨。

  4.理解“人之為學”關鍵在于“立志去為”的道理,樹立遠大志向并勇于實踐。

  教學重點:

  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含義及用法,能夠根據文下注釋和參考資料,準確,流暢的翻譯全文。

  教學難點:

  把握二僧故事的內涵;體會理解以事喻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相關導入:

  同學們,有一句俗語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你們知道是什么意思嗎?是的,這句話是說,只要肯努力,肯奮斗,不管什么事都會成功。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彭端淑是如何向我們講解這個道理的。

  二,口述本節課目標:

  1.掌握作家作品。

  2.了解課文大意,熟讀背誦全文。

  三,介紹作家作品:

  彭端淑(1699---1779),字儀一,四川人,清代中葉文學家。知識廣博,工詩能文。著有《白鶴堂文集》。

  《為學》原題是《為學一首示子侄》。選自《白鶴堂文集》。首尾兩段用精心提煉的句子表達作者的主張;中間用對比手法和生動的對話,寫貧富二僧的'故事,來證明作者的主張。

  本篇文章是寫給子侄們看的,目的在于教育他們立定志向,刻苦學習,學有所成。

  四,教師范讀全文,提醒學生注意句子的停頓,和生僻字的讀音。(也可聽錄音)

  需注意讀音的字:逮dai(四聲)怠dai(四聲)卒zu(二聲)蜀shu(三聲)缽bo(一聲)語yu(四聲)恃shi(四聲)迄qi(四聲)屏bing(三聲)

  需注意的句子的停頓:

  1.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2.圣人之道,卒于魯也/傳之。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3.子/何恃/而往?吾│一瓶一缽│足矣.

  4.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5.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六,教師以講故事的形式,幫助學生了解課文大意。

  世上的事,難說有難易之分,只要你去做了,難的也變容易了,不去做,容易的也會變難,學習也是這樣。

  從前在四川邊境有貧富兩個和尚……

  單有聰明,而不努力,這是自己毀了自己;不夠聰明,但能勤奮努力,定能學有所成。

  七,閱讀背誦:

  多種形式,充分閱讀。齊讀;點名讀;分組讀;自由背誦。

  八、作業

  抄寫課文并翻譯

  背誦第一 二段

  第二課時

  課題:___________(第二課時)

  備課日期:xxxxxxxxxxxx授課時間:第x周x星期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流暢的背誦全文,能夠準確的默寫課文第一自然段。

  2.掌握重點實詞和虛詞的意思和基本用法。

  3.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內涵和作用,并理清文章結構,明確主旨。

  4.理解“人之為學”關鍵在于“立志去為”的道理,樹立遠大志向并勇于實踐。

  教學重點:

  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含義及用法,能夠根據文下注釋和參考資料,準確,流暢的翻譯全文。

  教學難點:

  把握二僧故事的內涵;體會理解以事喻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過程:

  一,檢查上節課背誦情況,導入新課。

  二,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

  1,能夠翻譯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2,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三,學生自主翻譯全文

  1.學生對照課后注釋翻譯文章,以段為單位,每個學生講一段,其他學生補充。

  2.教師板書重點詞句及難句對學生再次進行訓練。

  實詞:為——做、求,語——對……說,缽——和尚用的碗,恃——憑借,鄙——邊境,虛詞:

  亦——也,之——到……去,猶——還

  重點句子:

  (1)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易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易矣。

  (2)子何恃而往?

  (3)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3.以小組為單位,學生相互交流自主翻譯。

  4.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由學生來概述段意

  提出全文的主要觀點,說明為學難易的轉化,即“學則易,不學則難。”

  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論據說明主觀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

  以立志為學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論點。

  四、背誦課文

  五、作業:

  完成翻譯、字詞解釋

  完成點擊練習

  第三課時

  課題:___________(第三課時)

  備課日期:xxxxx授課時間:第x周x星期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流暢的背誦全文,能夠準確的默寫課文第一自然段。

  2.掌握重點實詞和虛詞的意思和基本用法。

  3.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內涵和作用,并理清文章結構,明確主旨。

  4.理解“人之為學”關鍵在于“立志去為”的道理,樹立遠大志向并勇于實踐。

  教學重點:

  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含義及用法,能夠根據文下注釋和參考資料,準確,流暢的翻譯全文。

  教學難點:

  把握二僧故事的內涵;體會理解以事喻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過程:

  一,點名提問重點實詞虛詞意義和用法,導入新課。

  二,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

  1.分析課文,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內涵和作用,明確本文主旨。

  2.學習本文以事喻理的論證方法。

  三,分析文章:

  1,細解第一自然段

  學生默寫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是運用什么修辭提出論點的?課文講的是為學的事,可是從“天下事”起筆,為什么?

  明確:在文章的開頭,用設問的方式提出論點。

  開頭先寫“天下事”,因為“人之為學”是“天下事”的一種,這樣就由泛論天下事過渡到求學難易的問題上,用兩個設問,引入思考,把天下事和為學相提并論,更突出為學的主題。論證從正反兩方面作答,對比鮮明,揭示了“易”“難”相互轉化的辨證關系,使道理闡發的更為深刻。

  2,點名復述蜀鄙二僧的故事,指導學生討論交流故事的含義和作用?

  明確:二僧居蜀邊境,交通閉塞,路途遙遠,到南海,有很大困難,貧富二僧面對同樣的難題,所恃態度、方法截然不同,結果自然不一樣。貧僧告訴富僧想去南海,富者表現出極大的懷疑,貧和尚卻說“吾一瓶一缽足矣”,“足”字表現出貧和尚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敢于實踐的精神。富和尚卻在困難面前強調客觀條件,沒有堅定的志向,更沒有大膽實踐的勇氣。

  貧僧僅一瓶一缽就實現了去南海的愿望。從對比中我們悟出:有條件的反為條件誤,而沒有條件的,靠恒心、毅力最終也能獲得成功,面對困難,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有力的證明了論點。

  3,背誦第三段,把握主旨。從最后的反問和小結中你獲得了什么感受?

  明確:反問句點明了故事的內涵——人貴在立志。“是故”以下的小結激勵我們“立志去為”,面對困難要知難而進、勇于實踐。

  4,課文分析完了,下面同學們來思考一下,天下事有沒有難易之分?學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明確:天下事當然有難易之分,作者所說的沒有難易,是從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說論證的,意在鼓勵人們立志求學,不畏困難,知難而進,堅持努力一定會獲得成功。

  學生感受,不必統一要求,只要跟課文有聯系,言之成理即可。

  四,布置作業。

  背誦課文和譯文

  有感情朗讀課文

  背誦字詞解釋

《為學》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學會12個生字,了解“為、迄、之、恃、猶、去、顧、限”在句子中的意思。

  能力目標

  能借助注釋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正確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課文的第1、3自然段。

  思品目標

  懂得辦好事情或搞好學習起決定作用的條件是自己堅定的志向和堅持不懈的努力,“有志者事竟成”。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的生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1、3自然段。

  教學難點:

  理解詞句和課文說明的道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1.你認為什么樣的人才能把學問學好?(根據學生發言導)

  2.有這樣一個人認為學習做事能不能成功,與自己是否聰明無關,那么他認為與什么有關系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8課,齊讀課題 8 為學

  3.“為”是什么意思呢?“學”又指什么呢?(做學問,求學)此文的原題目是“為學一首示子侄”是作者彭端淑寫給子侄們看的,是針對學習上容易產生的畏難情緒而說的,目的在于教育他們立定志向刻苦學習,學有所成。我們學習這篇文章,也是教育我們要克服學習上的畏難情緒。

  二、練習正確地朗讀課文。

  (一)檢查預習

  1.指名分段讀課文。注意訂正字音 。

  ⑴注意把生字的字音讀正確,把句子讀通順。

  吾資/之庸,不逮人/也。(讀四聲) 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

  圣人/之道,卒于魯/也傳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吾/一瓶一缽/足矣。 富者有慚色。

  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⑵讀準句子中的停頓。

  天下事/有難易乎? 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

  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 貧者/語于/富者曰(讀四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

  2.倆人一組互相讀課文,注意訂正字音。

  3.自己練習讀課文,爭取把課文讀正確。

  4.指名讀課文,注意把課文讀正確。

  5.課文我們基本會讀了,字形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嗎?

  逮和怠要從字義上區分。可以擴展幾個字。

  提起筆來把字組成詞語寫一遍。

  三、作業。

  讀課文練習把課文讀流利。

  第二課時

  一、看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重點詞語及句子的意思。

  給時間自學

  二、交流自己學習所得。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誰來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自然段每句話的意思。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天下的事情有難和容易之分嗎?用心做這件事,那么難事也就變成容易的事情了;不用心做這件事,那么容易的事情也變成難事了。人們做學問,求學有難易之分嗎?認真地學,刻苦鉆研,那么就是再難的也會變成容易的;不學,或是馬虎地學,即便是再容易地也會變得困難起來。

  2.作者在開頭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那就是師說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生接則難者亦易矣 師說不為 生接著讀則易者亦難矣。下句話同上。

  3.體會文言文句子的精美。這段話中一共有四句話,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呢?(近似于對偶,讀起來瑯瑯上口)

  4.練習背誦。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誰來說說這段的意思。在學生說的過程中糾錯。

  2.說說下面句子中“之”的意思。

  吾資之庸,不逮人也。沒有實際意義

  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代詞指知識或者學問。

  圣人之(的)道,卒于魯也傳之代詞。

  把這些句子的意思再說一說。

  3.作者是怎樣把自己的觀點表述出來的呢?(對比和舉事例)

  4.誰來把作者的意思讀出來。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1.誰來說說這段的意思?

  2.聯系上下文,解釋帶點詞語的意思。

  吾欲之南海,何如?(到,去)

  你還學過類似意思的句子嗎?(送孟浩然之廣陵)

  誰來總結一下,你學過“之”的多少意思?(引導學生聯系課文中的句子進行歸納)

  子何恃而往?(憑著,依靠)

  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還)

  3.貧者和富者有哪些不同呢?

  (1)分角色讀貧者和富者的話,你體會到了什么?

  (2)集體交流

  條件不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決心不同:富者過分依賴物質條件,“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貧者“吾一瓶一缽足矣。”

  態度也不一樣:抓住兩個“子何恃而往?”談理解。第一個是普通的疑問句,第二個是反問句。

  結果也不一樣。

  (3)有語氣地朗讀這段話,把自己體會到的讀出來。

  三、貧者為什么能夠到達南海,而富者不可以呢?咱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第三課時

  一、指導背誦第三自然段。

  蜀之鄙有二僧,他們都有什么不一樣呢?條件不同,怎么不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決心不同: “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貧者“吾一瓶一缽足矣。”結果不同;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在師問生答中就練習了背誦。

  二、學習第四自然段。

  1.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之(的)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這句話什么意思?為什么會是這樣的?

  去:距,距離。 之:用在主謂之間,沒有實在意義。

  2.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顧:副詞。反而,卻。

  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貧者能至的原因是在于能夠立志,富者不能到的原因是不能立志。

  把這種反問的語氣讀出來。

  3.最后作者作出了什么總結?

  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限:限制,限定。

  4.把作者要說明的觀點讀出來。

  三、讀全文,說說各段之間有什么聯系?

  第1段提出了作者的觀點,點出了題旨。

  第2、3自然段運用對比或者舉事例的方法論證作者的觀點。

  第4自然段照應了二三段,同時又總結了全文。

  四、課堂練習。

  1.聯系上下文,解釋下面帶點的詞。

  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至,到)

  為之,則難者亦易矣。(做)

  吾欲之南海,何如?(到,去)

  子何恃而往?(依靠,依賴)

  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副詞。還,仍然)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距,距離)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詞。反而,卻。)

  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限制,限定)

  2.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告訴他的子侄們什么道理?

  五、作業。

  繼續練習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為學》教學設計8

  一、教材分析:

  通過前面5課的學習,應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來輔助其他學科的學習,以獲取新的知識,讓網絡成為自己學習的好幫手。因此,高效準確地獲取有用信息,是學生必備的能力之一。本課主要通過尋找“安徽名人”這個任務,讓學生了解信息獲取的一般流程,并幫助學生對前5課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性目標

  (1)了解信息來源的主要途徑和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

  (2)恰當地選擇獲取信息的方法,合法地獲取信息;

  (3)能合理地鑒別和評價信息;

  (4)學會利用因特網解決自己學習和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5)知道上網時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識。

  2、技能性目標

  (1)提高信息篩選和提練能力;

  (2)能夠熟練運用網上獲取信息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輔助其他學科學習。

  3、情感性目標

  (1)樹立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意識;

  (2)形成一定的信息鑒別和評價能力;

  (3)培養學生互相使用精神;

  (4)培養熱愛家鄉悠久歷史文化的感情。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關于搜索技巧的強化與鞏固;

  (2)明確信息獲取的流程。

  2、教學重點

  (1)關于搜索的技巧;

  (2)關于如何找到正確的資源,以及對信息進行鑒別和評價。

  四、教學環境:

  計算機網絡教室。

  五、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

  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家鄉安徽有哪些名人嗎?你們了解他們的生平事跡嗎?

  學生回答。

  教師“你們是怎么知道的?其實在網上,也有很多網站是專門提供各種學習資料或疑難問題解答等服務的。當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問題時,可以利用所學的網絡知識向因特網求助。

  2、學習指導

  (1)指導學生了解獲取信息的流程:

  A:收集資料前的準備:

  教師:根據所要解決的問題,確定好所要尋找的資料,了解這些資料的來源、出處,然后再選擇尋找的方法。下面我們就以書中跟著為例進行練習。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指導(鼓勵同學間相互幫助)。

  學生匯報。

  B:搜索資料并保存資料:

  教師:根據自己所做的選擇,進行搜索保存資料。

  教師講解示范(以搜索有關“曹操歷史貢獻”資料為例)。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指導(鼓勵同學間相互幫助)。

  3、分層練習

  小組間互相幫助完成書P72頁“試一試”。

【《為學》教學設計8篇】相關文章:

《學弈》教學設計(15篇)03-16

《學弈》教學設計15篇03-16

《學弈》教學設計優秀3篇03-15

《爺爺為我打月餅》教學設計02-09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15篇01-02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15篇)12-29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精選15篇)03-15

池上教學設計03-07

教學設計范文03-03

必備教學設計02-25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免费一级a一片久久精品 | 中文字幕酒后影院 | 亚洲AV日韩AV高清在线播放 | 在线不卡日本v一区ⅴ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欧黑人 | 中文手机字幕大香视频蕉 | 日本系列变态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