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九年級化學溶液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九年級化學溶液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九年級化學溶液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了解溶液、溶質、溶劑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應用。
3.能識別常見溶液中的溶質和溶劑。
4.知道乳濁液及乳化現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響因素。
6.激發探究興趣,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溶液、溶質、溶劑的概念。
2.溶解性影響因素的探究。
[教學難點]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與乳化的區別。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
[教學用品] 實驗儀器、藥品、用品,教學媒體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由溶液章圖切入課題,引入新課(板書:課題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二、探究活動1(探究溶液的形成過程)
1.學生實驗:向實驗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燒杯中,加入一藥匙蔗糖或食鹽,用玻璃棒攪拌(教師巡回指導)。
2.師生活動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學生描述實驗現象。
(2)引導學生分析兩種物質“消失”的原因。
(3)幫助學生分析(體驗)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學生設計實驗,證明“幾種物質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均一、穩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師生活動2(建立溶質、溶劑的概念):
(1)溶質:被溶解的物質。
(2)溶劑:能溶解其它物質的物質。
(3)總結出溶質、溶劑三者之間的關系
(板書:1.溶質+溶劑 溶液)。
4.師生活動3(填寫表格,讓學生掌握溶質溶劑判斷的一般方法):溶液 溶質(溶解前的狀態) 溶劑(狀態)
硫酸銅溶液 硫酸銅(固體) 水
碘酒 碘(固體) 酒精
稀硫酸 硫 酸(液體) 水
稀鹽酸 氯化氫(氣體) 水
5.師生活動4:
引導學生發現——溶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水是常見的溶劑;兩種液
體(不包括水在內)互溶時,將量多作為溶劑,量少的作為溶質。
三、探究活動2(探究溶解的影響因素)
1.學生實驗:在1、2、3號試管中做三個小實驗——將1-2粒碘、高錳酸鉀、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3.師生活動1:引導學生對比自己所做的三個實驗,總結得出——不同溶質在同一種溶劑中的溶解情況不同。
4.教師實驗:將1-2粒碘、高錳酸鉀、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師生活動2:對比學生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媒體)。
溶質 溶劑 溶解情況
碘 水 碘難溶于水
碘 汽油 碘溶于汽油
高錳酸鉀 水 高錳酸鉀溶于水
高錳酸鉀 汽油 高錳酸鉀難溶于汽油
植物油 水 植物油難溶于水
植物油 汽油 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總結得出——同種溶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情況不同。
[板書:影響溶解的因素:溶質、溶劑等]
四、探究活動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回答。
2.要求學生在所做過的三個實驗的基礎上,設計實驗驗證。
3.學生交流設計方案。
4.學生實驗(在實驗前提醒學生:滴加酒精的過程中不要振蕩,滴加結束后振蕩;要留心觀察振蕩前后的現象)。
5.教師總結:如果作進一步的研究,我們還會發現酒精和水這兩種物質能以任意比互溶。
五、探究活動4(乳濁液及乳化現象)
1.學生實驗:觀察3號試管中的液體振蕩前、振蕩后、靜置后的現象。
2.學生實驗:向3號試管中滴加2-3滴洗滌劑,按照振蕩前、振蕩后,靜置后的順序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3.比較渾濁液體1和渾濁液體2(媒體)。
4.建立乳濁液的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體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濁液。[板書:
3.乳濁液]
5.學生實驗:比較滴加了洗滌劑和未加洗滌劑的兩支試管的干凈程度。
6.分析洗滌劑的去污原理:
九年級化學溶液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認識溶解現象,從微觀的角度了解溶液形成的兩種變化過程和吸熱、放熱現象。
⑵、知道溶液、溶質、溶劑的概念及其關系,知道生活中常見的幾種溶劑。
⑶、了解乳濁液的形成,知道幾種常見的乳化現象,并能簡單地區分“溶液”和“乳濁液”、“溶解”和“乳化”現象。
2、過程與方法
⑴、通過實驗介紹和思考,學會對實驗進行簡單的描述,并進行簡單的分析。
⑵、學習科學探究和科學實驗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化學與生活、生產的緊密聯系,認識到化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理解溶液、溶質、溶劑的概念及其關系。
教學難點:
從微觀角度認識溶解現象及其和“乳化”的區別。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思路: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敘述】同學們喝過糖水嗎?嘗過鹽水嗎?他們有什么味道?為什么他們和清水的味道不一樣呢?因為糖水和鹽水中溶解了糖和鹽。今天我們來學習“溶液的形成”。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溶液的形成
活動一:認識生活中糖水的形成
【回憶思考】生活中大家都喝過糖水,糖水是怎么形成的?你能從微觀的角度來分析這個過程嗎?
【總結交流】師生共同總結溶液、溶質、溶劑的概念并分析三者之間的關系。(結合教材中的實驗,教師可以簡單的介紹這些實驗。)
活動二:了解溶液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
【討論交流】生活、生產中你見過哪些有關溶液的用途?(化學實驗中在溶液中反應可以加快反應;植物的無土栽培技術;醫療過程中的注射現象;魚池中的.魚較多時用噴泉的形式增加含氧量等。)
2、乳濁液的形成
活動三:認識生活中乳化現象
【討論交流】結合教材中的實驗,回憶生活中使用洗滌劑的過程,討論乳濁液的形成和乳化現象。
【總結交流】共同總結乳濁液的概念,了解生活中的乳化現象。(用洗滌劑清洗油污)
活動四:區分“溶液”和“乳濁液”、“溶解”和“乳化”現象
【討論交流】根據教材的介紹和自己的理解,討論“溶液”和“乳濁液”、“溶解”和“乳化”有什么區別?
【師生總結】“溶液”是一種或幾種物質的分子或離子擴散到另一種物質的分子當中所形成的混合物,而“乳濁液”則是一種液體被分散成無數細小的液滴并不聚成較大的油珠而存在于水中所形成的一種混合物。“溶解”與“乳化”是一種過程,具體區別如上。
3、溶解過程中的吸熱和放熱
活動五:探究溶解過程中的吸熱和放熱現象
【實驗設計】學生根據教材第30頁“活動與探究”內容,設計實驗。
【閱讀教材】學生閱讀教材中第31頁的內容,了解溶解過程中的“擴散”和“水合”過程。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思考練習】完成教材第33頁中的“習題”內容:第1、2、3、5題。
四、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總結反思】學完本節課,我們知識了哪些內容?
【拓展資料】教材第31頁的“資料”內容。
五、布置作業
1、教材第33頁“習題”第4題。
2、教材第32頁的“家庭小實驗”。
九年級化學溶液教學設計 3
一、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了解溶液、溶質和溶劑的概念;
2) 學習科學探究和科學實驗的方法,練習觀察、記錄、分析實驗現象; 3) 了解溶液在生產生活方面的應用; 2、 過程和方法
1) 通過觀察溶液形成的現象及其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有表及里,由淺入
深探究問題的思維方式;
2) 通過一些實驗探究,進一步學習對比這種認識事物的方法,初步形成從
多角度、多側面來認識同一問題;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 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 引導學生產生勤于思考、善于發問的好習慣;
二、 教學重點
1、 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質、溶劑三者之間的關系; 2、 溶液的特征與組成;
三、 教學難點
1、 從微觀上理解溶解現象; 2、 溶液與溶質之間的辯證關系;
四、 教學方式
課件、板書等手段;實驗探究、課堂討論、啟發引導、合作與交流等方法;
五、 教學過程
板書 溶液
特征:均一、穩定
溶液的形成組成:溶劑、溶質
溶液的命名
九年級化學溶液教學設計 4
單元教材地位 教材以學生熟悉的物質——水為載體,通過水的三態變化、水的天然循環、水的人工凈化、通電分解、物質在水中的溶解等過程中分子運動形式的描述,幫助學生從微觀水平上構建對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觀變化現象的本質認識,繼而在認識分子的基礎上,向學生介紹了構成物質的另一種基本微粒——原子,進一步介紹了原子中的電子及其在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的變化特點,發展了學生對物質微觀構成與變化的認識,這種認識的發展,不僅會深化學生對自然界的物質的理解,更能激發他們深入研究物質的探索欲望,為了培養學生用化學方法認識物質世界的能力,本單元還穿插了一些科學方法、化學實驗方法以及科學思想教育的內容,如相對原子質量、定量表示溶液的組成、分離和提純物質、原子結構研究的化學史。
教學目標 本單元將探究自然界的水和水的組成,如何科學地利用水,通過生活中的實例認識分子、原子和離子的真實存在,會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某些現象,正確區分分子、原子和離子,還將探究溶液的組成和特征,相對分子質量及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
重點:
水的凈化;水的電解實驗及結論;分子和原子的區別和聯系;溶液的組成、特征和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及相對原子質量的計算。
難點:
用分子(原子)觀點解釋物質變化的本質;分子和原子的區別和聯系;水的電解實驗得出的結論;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
學法建議
1.重視實驗探究活動。實驗探究是獲得化學知識的重要依據,主動地體驗探究活動,在知識的形成、聯系、應用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掌握科學的方法,練習觀察、記錄、分析實驗現象。
2.對概念的理解要全面、準確,例如溶液的概念:⑴是一種混合物;⑵溶質可以是一種或幾種;⑶溶液的基本特征的均一性、穩定性。
3.重視新舊知識的聯系。⑴從宏觀上認識水和溶液的`組成及特征;⑵從微觀上認識水電解的實質和溶液中溶質是以分子或離子的形式進入溶劑形成均一穩定體系。
4.對知識的歸納和總結:電解水實驗可以得出四個結論;分子與原子的區別和聯系及它們的特征,水的凈化方法;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方法。
單元教學計劃 節次 教學時數 主要知識點 探究活動
第1節 2 水分子的特征;水的三態變化和天然循環;過濾法和蒸發法凈化水。 描述水分子的運動;認識水的天然循環;凈化黃泥水。
第2節 2 原子的特征;水通電分解的實質;分解反應與化合反應的概念;由分子構成的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的實質;氫氣的可燃性;不同的微粒構成不同的物質,不同的物質性質不同。 水在直流電作用下的分解;氫氣在空氣中燃燒。
第3節 2 盧瑟福的原子結構模型;近代原子結構模型;電子的特征;原子的質量和相對原子質量。 對盧瑟福α粒子散射實驗的思考和討論。
第4節 3 溶解的實質;溶液、溶質、溶劑的概念;物質溶解過程中的能量變化;乳濁液和乳化作用;定量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和意義;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及其簡單計算;一定溶質質量分數溶液的配制。 物質溶解時溶液溫度的變化;乳濁液的制備和乳化劑的乳化作用;哪杯糖水更甜;配制溶質質量分數一定的溶液。
復習
測試 2
第一節 水分子的運動
學習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①通過分析水分子的運動與水的三態變化之間的關系,認識分子的特征。
②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環過程。
③了解自來水的生產過程。
⑵過程與方法
學會用過濾法分離液體中的固體雜質的方法。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水的三態變化對生命體的重要意義,初步建立節水觀念,感受化學對改善人們生活和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意義。
相關知識 ⑴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純水,城市生活用水是經自來水廠凈化處理的。
⑵酒精燈的使用注意事項;使用外焰加熱,不用時要用燈帽蓋滅。
⑶加熱燒杯時要墊石棉網使燒杯受熱均勻。
重點 水的凈化
難點 用分子的知識解釋物理變化
方法、技巧
與規律小結
⑴分子的基本性質有三點,利用這些性質可以解釋自然界中發生的有關現象。
⑵利用分子的理論可以解釋物理變化:由分子構成的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時,分子本身沒有改變。
⑶水的凈化:學習和解答水的凈化問題,首先要搞清水中的雜質類型,針對不同的雜質采取相應的凈化措施,如吸附、過濾、蒸餾等。
⑷過濾時的注意事項:一貼、二低、三靠。
思維誤區
本節常出現的思維誤區是:
用分子觀點解釋物理變化及對分子的基本性質的理解。因平時對一些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不規范,因而在回答水的凈化這類問題時常常出現錯誤。
本節知識
結構 第一節 水分子的運動
課 題 第一節 水分子的運動 課 型 新 授
第 1 課時 第 周 年 月 日
教學目標
1.通過分析水分子的運動與水的三態變化之間的關系,認識分子的特征。
2.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環過程。
學情分析
學生知道水能發生三態變化和發生這些變化的條件,相當一部分學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構成,但是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從微觀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質的變化,對于水的凝固、蒸發等司空見慣的現象不易產生探究的沖動。教學的起點定位在對水的三態變化的微觀描述和原因分析。
重 點
分子的基本性質
難 點
分子基本性質的應用
關 鍵 點 水的三態變化的微觀描述
教學媒體 多媒體、掛圖
教學方法 自學研究法、講述法、討論法
板 書 設 計
第一節 水分子的運動
一、水的三態變化
1.分子的本身沒有改變
2.能量的變化
(水分子獲得時運動加快,間隔增大。)
3.分子的基本性質:
⑴分子很小,⑵相互間存在間隔,⑶總在不停地運動,⑷同種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性質不同。
二、水的天然循環
1.意義:
既實現了水的自身凈化,又完成了水資源的重新分配。
2.植物對水的凈化作用
九年級化學溶液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溶解現象,知道溶液、溶劑、溶質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見的乳化現象。
(3)探究幾種物質在水中溶解時溶液的溫度變化。
(4)了解溶液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過程與方法:
(1)學習科學研究和科學實驗的方法,觀察,記 錄。分析實驗現象。
(2)學習采用對比的方法認識對相同問題的不同解決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1)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
(2)樹立發展勇于創新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認識溶液、溶質、溶劑三者的關系。
教學難點:
(1)從微觀上認識溶液。
(2)理解溶質、溶劑的辯證關系。
教學工具
教師用具:投影儀、燒杯、玻璃片、玻璃棒、五試管溶液(品紅溶液、硫酸銅溶液,氯化鐵溶液、高錳酸鉀溶液、氯化鉀溶液)、硝酸銨固體。學生用具:儀器:小燒杯、玻璃棒、小試管 、藥匙、滴管、酒精燈、火柴、溫度計; 藥品:食鹽、蔗糖、碘、高錳酸鉀、汽油、水、乙醇、植物油、洗滌劑、洗衣粉、純堿、硝酸銨、氫氧化鈉
教學過程
學習情境
展示五種液體:紅色(晶紅溶液),藍色(硫酸銅溶液),黃色(氯化鐵溶液),紫色(高錳酸鉀溶液),無色(氯化鉀溶液)。
[設問]看到這五種液體,你有什么想法?
[學生發言]如:
1.想知道這它們各自的味道。
2.想知道它們是怎么形成的。
3.想到它們可能是不同顏料與水混合而成的。
4.它們顏色各不相同,可能是混合物。
[引入]通過大家的發言,可以看出同學們的想象力很豐富,探究化學奧秘的愿望很強。同學們都知道海水又苦又咸,它同這五種液體一樣,都屬于溶液,學完了本節課后你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九單元 溶 液
課題1 溶液的形成
[引導]同學們桌子上都擺有食鹽、蔗糖及別的用品,下面就按“活動與探究一”的內容進行實驗。
[投影]活動與探究一:幾種固體物質溶于水
試驗用品:食鹽、蔗糖、水、燒杯、玻璃棒、藥匙
[學生分組活動,教師巡視]
[交流實驗現象]請一組同學上臺解釋他們的實驗過程及現象,其他同學提出異議。
[現象]蔗糖、食鹽都消失在了水中。
[結論]蔗糖、食鹽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提問]如何從微觀上理解這一現象?
[學生討論、總結]蔗糖微粒、食鹽微粒運動擴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教師指出:物質在水中以什么形態存在,將在以后的章節中學到)。
[引導提問]我們剛才得到的液體,都是混合物拿出開課時的五種液體,讓學生觀察:1.每種液體各部分一樣嗎?
2.放置了這么長時間,你有沒有看到哪種液體析出沉淀?
[學生回答]
1.各部分完全相同。 2.沒有析出沉淀。
[教師總結]像這樣均一、穩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
[提問]根據剛才的實驗及分析總結溶液的概念。
[討論、總結,并互相交流]
一、溶液
[投影]1.溶液: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均一的、穩定的混合物。
[提問]水具有什么作用?
[回答]分解其他物質的作用。
[投影]溶劑:能溶解其他物質的物質。例如:水。
溶質:被溶解的物質。
[討論]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鈉溶液中,溶質是什么?溶劑是什么?
[交流結果]在蔗糖溶液中,溶質是蔗糖,溶劑是水;在氯化鈉溶液中,溶質是氯化鈉,溶劑是水。
[教師指出]開課的五種液體中:紅色的是品紅溶液,藍色的是硫酸銅的水溶液,黃色的是氯化鐵的水溶液,紫色的是高錳酸鉀的水溶液,五色的是氯化鉀的水溶液。
[設問]你還能否再舉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質、溶劑。
[學生發育]
1.糖水中溶質是糖,溶劑是水。
2.白酒中酒精是溶質,水是溶劑。
[教師指出]除了水可以作溶劑外,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劑。例:碘酒:溶質是碘,溶劑是酒精。
[過渡]大家應該有這樣的生活經驗:當衣服上沾上油滴時,用水洗很難洗去,怎么辦呢?
[學生發言]
1、可以用肥皂水洗。
2.用洗衣粉洗。
(教師給予鼓勵)
[引導]完成下面的“活動與探究二”之后,你就會明白洗去的道理。
九年級化學溶液教學設計 6
一、學習目標分析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溶質、溶劑、懸濁液、乳濁液的概念。
2、理解溶液的概念。
3、能夠根據溶液的特征判別溶液和濁液。
(二)過程和方法
1、進一步學習對比實驗的方法。
2、在探究實驗中學習為提高效率合理分工。
3、練習在實驗目的的指導下分析實驗現象。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感受生活中的化學,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2、在小組討論與探究實驗中體會交流與合作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學習對象分析
初中三年級學生,經過之前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化學基礎知識,掌握了一定的化學學習方法,有一定的分析以及總結歸納能力,但是對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可能還是會有困難。
三、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九單元課題一的內容,本單元的內容是初中化學“雙基”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構成學生科學素養的基本要素,是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和將來適應現代化社會生活打好基礎所必需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是初中學生進行探究的基礎和結果,也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載體。而且本單元基本概念比較集中,這些概念是初中化學中最核心的一些念,所以,本單元的內容對于學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學習的理論基礎,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一課題是關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識,是學習溶解度和溶質質量分數的基礎。這一課題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質、溶劑的概念,溶解過程中的吸熱和放熱現象等。在前面的八個單元中學習過的很多反應都是在溶液中進行的,學生接觸到的很多試劑就是溶液,在后面酸、堿、鹽的的教學中絕大多數反應又將涉及到溶液,因此在此之前幫助學生在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的基礎上集中和系統地學習有關溶液的知識是很有必要的。
四、教學重難點分析
1、重點: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質、溶劑三者間的關系
2、難點:從微觀角度解釋溶液的形成過程
3、關鍵:溶液的特征
五、教學資源與環境
近年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教育技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并且越來越多地運用到教學活動中。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教育技術在教學活動中的運用,極大的豐富了教與學的手段,使學習的觀念、方法得到了更新,學習的效果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化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學習中引入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教育技術,可以更好地豐富學習的內容,激發學習的興趣,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教師利用幻燈片、圖片、網上相關資料等資源,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學生通過課前調查,略讀,詳讀,課堂討論,分組討論,資料查詢,課后交流等活動方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教師利用PowerPoint制作課件,從網絡上下載圖片及資料;
2)學生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討論,課后通過網絡查詢整理交流,更加深入的了解所學的知識。
六、問題情境創設
由生活中的實例引入,如自來水、食鹽水、蔗糖水、油、牛奶,還有各種飲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這些物質分下類呢?并說明分類的理由。
七、教學活動過程
(一)由生活實例引入新課
教師講解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接觸到許多液體物質,如自來水、食鹽水、蔗糖水、油、牛奶,還有各種飲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這些物質分下類呢?并說明分類的理由。
(教師提問)大家所分的液體類型都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二)進入新課
(教師講解)針對我們剛才所做的分類,現在進行實驗,看看我們的分類是否正確?每個小組都有實現放好的實驗藥品,大家自己動手,觀察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并記錄下來。
(學生活動)
(小結)教師用圖表的形式展示溶液與濁液的部分PowerPoint課件。
(說明)逐一出現混合物種類,總結出溶液、濁液的特征。教師具體講述溶液定義的PowerPoint課件。
(教師提出問題)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混合在一起形成溶液,那么物質之間有沒有進一步的分類呢?
(教師反饋)組成溶液的物質有溶質和溶劑之分,那么什么樣的物質是溶質?什么樣的物質是溶劑呢?
(學生討論)
(教師解釋)出示帶有溶質、溶劑解釋的PowerPoint課件。
(教師講解)大家了解溶液溶液以后,我們再來看一下濁液。同學們已經能夠根據前面總結的特點清晰地知道濁液的定義,一種或一種以上的物質分散到另一物質里,除了可以形成溶液外,還可能形成懸濁液、乳濁液和膠體。情同學們認真閱讀教材賬務定義及其特點。
(學生自主閱讀)
(教師講解)出事說明三種混合性質PowerPoint課件
(教師總結)
八、教學活動流程圖
教師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開始
教師給出的特征及相關知識
教師進一步提問,引出組成
溶液的物質分類
教師展示溶質、溶劑定義課件展示
學生分析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同學討論回答
同學記憶反
課件展示
符號說明:
教學內容與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媒體運用
學生利用媒體操作、學習
教師進行評價判斷
學生通過網絡了解更多相關知識,討論交流
結束
教師評價總結
同學閱讀材料
教師提問,溶質分散在溶劑中還可能形成什么?
教師展示三種混合物性質
九年級化學溶液教學設計 7
一、教學目標:
⒈知道溶液是由溶質、溶劑兩部分組成
2.知道水是最常用的溶劑、溶質可以是固體、液體和氣體
3.理解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定義
4.初步學會有關溶質質量分數概念的簡單計算
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自學、實驗等能力。
二、重點、難點:
⒈理解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定義
2.初步學會有關溶質質量分數概念的簡單計算
三、課前準備:
⒈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法簡析:
先結合媒體展示,講解引入本節主要內容的教與學。本節第一部分主要介紹了溶液組成的成分,我要求學生課前認真預習并完成書本P158“交流與討論”,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第二部分主要介紹了溶液組成的定量表示,其中我給“活動與探究”的設計要求為:二人一組,每組只做一個實驗,再組與組討論交流,自然地引出溶質的質量分數概念和計算式。接著采用學生閱讀和老師歸納強調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初步學會有關溶質質量分數概念的簡單計算,最后聯系實際,設計一道與無土栽培知識相關的題培養學生實際應運能力。有關溶液稀釋問題的簡單計算和一定溶質質量分數溶液的配制方法等安排在下堂課繼續探討學習。
⒉多媒體課件
3.儀器:燒杯、玻璃棒、藥匙、天平、量筒。藥品:蔗糖
四、教學過程
學習課題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設想
引入課題
【導入】通過上一節內容的學習,相信大家對溶液的認識還是記憶猶新的。
【媒體展示】復習:溶液是一種、的物。
【導入】溶液在人類生活、生產中都有很大的用途
集體口答
復習鞏固,引入新課
常識性介紹工農業生產和生命活動都離不開溶液
【媒體展示】動畫:藍色的硫酸銅溶液與無色的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生成藍色沉淀
【講解】實驗室和工業生產中的許多化學反應都是在溶液中進行的
【媒體展示】圖片:噴灑農藥
【講解】農業生產中農藥化肥等的使用也離不開溶液
【媒體展示】圖片:病人輸液
【講解】水溶液更與空氣一樣,對于生命活動是必不可少的。生命活動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都是通過溶液輸送到肌體的各個部位的。
【引入】既然溶液如此重要,我們就有必要去了解更多有關溶液的知識
觀察思考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溶液的組成的認識
【板書】§6-2溶液組成的表示
一、溶液的組成
【提問】溶液有哪兩部分組成?
【媒體展示】動畫:品紅溶液的形成
結合媒體展示對溶質和溶劑的概念進行闡明
【講解】先結合書本“高錳酸鉀溶液的形成”加深對溶質和溶劑概念的認識。
【板書】結論:m(溶液)=m(溶質)+m(溶劑)
【提問】書本P158“交流與討論”說出你知道的日常生活中溶液的組成的例子
【媒體展示】溶液組成的典型舉例
溶液溶質溶劑酒精溶液酒精(液)水糖水蔗糖(固)水鹽酸氯化氫(氣)水植物油的汽油溶液植物油(液)汽油X的Y溶液XY
【提問】由此看來:1、溶質原來的狀態是什么?
【小結】溶質可以是固體、液體、也可以是氣體
【提問】2、什么是最常用的溶劑?
【小結】水是最常用的,酒精、汽油也是常見的溶劑
【引入】在實際的應用中,光知道溶液由哪兩部分組成是不夠的,很多時候還需要知道溶液中各成分間的質量關系
課前預習、討論
集體回答
小組代表將預習交流結果舉手發言
觀察分析,思考后回答
觀察分析,思考后回答
培養自學能力
檢驗學生主動學習的效的果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同濃度蔗糖溶液的實驗配制
不同濃度蔗糖溶液的實驗配制
【板書】二、溶液組成的定量表示
【媒體展示】
M(溶質)/gm(溶劑)/ml實驗1320實驗2550
【講解】結合媒體展示明確活動要求:
1、實驗要求:二人一組,每組只做一個實驗(教師結合以上媒體展示進行分組)
2、探究要求:組與組之間交流、討論:
①哪組配的溶液更甜?
②你能通過有關數據的比值來說明嗎?(提示:水的密度一般用1g/ml計算)
教師巡視、糾錯。(內容包括:天平調零、要放相同質量的紙、藥品要放左盤、輕拍手腕、量筒要放平、要用滴管、讀數的方法)
【提問】①指定小組回答:哪組配溶液更甜?
②能通過有關數據的比值來說明嗎?可以的,請舉手發言(可以是溶質與溶劑的比,也可以是溶質與溶液的比)
③實驗計算的結果。邊提問邊完成媒體展示
【媒體展示】數字按橫行逐一展示
m(溶質)/gm(溶劑)/gm(溶液)/g實驗132023≈13%實驗255055≈9.1%
【引入】在實踐中,我們可以用多種方法(譬如前面書上出現過的體積分數等)來定量表示溶液的組成,象以上探究活動中m(溶質)與m(溶液)之比,是我們在化學上最常用的溶液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之一,叫溶質的質量分數
學生分組實驗、討論、交流
小組代表回答
小組代表舉手發言
集體口答
練習增強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
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活躍課堂氣氛
為學習溶質質量分數的概念作預備
溶質的質量分數的.概念和計算式
【板書】㈠溶質的質量分數
【媒體展示】
概念:溶質質量與溶液質量的比值
【板書】計算式:
【講解】溶質質量分數越大,說明溶液中溶質的相對含量越大。俗稱濃度越大。接下來我們一起通過例題來掌握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方法和解題格式。
思考、理解、記錄
為學習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作預備
有關溶質的質量分數概念的計算
有關溶質的質量分數概念的計算
指導學生閱讀P160例題后板書強調格式
【板書】
1、有關概念的計算
例1書本P160例題
解:ω(溶質)=400g/(400g+100g)×100%=80%
答:該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80%。
【媒體展示】圖片:作物的無土栽培圖示、花卉的無土栽培圖示
【講解】無土栽培突破了土壤、氣候條件的限制,利用營養液栽培作物。無土栽培營養液是多種化合物的水溶液。例如:
【媒體展示】
幾種作物無土栽培營養液中各溶質的質量分數表
種類肥料番茄/%茄子/%硝酸鈣晶體Ca(NO3)?4H2O3.543.54硝酸鉀晶體KNO34.047.08磷酸二氫銨晶體NH4H2PO40.771.15硫酸鎂晶體MgSO4?4H2O2.462.46
【媒體展示】
根據上表計算:為配制適用于番茄生長的100g無土栽培營養液,需硝酸鉀晶體的質量為多少?
(8.08g)
學生閱讀理解
記錄、熟悉解題格式
觀察、思考、分析
一名學生板演,其余在本上練習
培養學生自學、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與實際生活相聯系
激發學習興趣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準確記住公式
鞏固此類型題的解題方法
本節小結
【講解】結合板書強調本節重點:本堂課的重點是知道溶液是由溶質、溶劑兩部分組成,學會簡單的舉例和判斷,理解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的定義和初步學會進行溶質質量分數的簡單計算。有關溶液稀釋問題的簡單計算和一定溶質質量分數溶液的配制方法等我們將在下堂課繼續探討學習。
回顧、記憶
加深對本節重點內容的印象
布置作業
【媒體展示】
1、復習鞏固
2、預習書本余下內容
積極思考,獨立完成
鞏固所學知識
五、板書設計
§6-2溶液組成的表示
一、溶液的組成
m(溶液)=m(溶質)+m(溶劑)
二、溶液組成的定量表示
㈠溶質的質量分數
1、有關概念的計算
例1書本P160例題
解:ω(溶質)=400g/(400g+100g)×100%
=80%
答:該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80%。
九年級化學溶液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知道用pH來表示溶液的酸堿性
2.了解pH與溶液酸堿性強弱的關系
3.掌握用pH試紙來測定溶液的酸堿度的方法
4.了解溶液酸堿性與生命活動的關系
重點1.pH與溶液酸堿性的關系
2.用pH廣泛試紙測定溶液酸堿度
難點1.pH與溶液酸堿性的關系
2.用pH廣泛試紙測定溶液酸堿度
教學準備
一、自主預學
學生完成自主預學的內容,學生自主交流,預學成果,教師適當點評
二、合作探學
(二)溶液酸堿性強弱程度
1.溶液酸堿度的表示(pH)
(1)溶液的pH與溶液酸堿性的關系
pH=7溶液呈性,例如蒸餾水、食鹽水、蔗糖水等
pH<7溶液呈性,例如等
pH>7溶液呈性,例如等
(2)溶液pH大小與酸堿度的關系
①pH<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當酸性溶液被稀釋時,溶液的酸性變,pH變。
②pH>7溶液呈堿性;pH越大,堿性越,當堿性溶液被水稀釋時,溶液的堿性變,pH變。中性溶液呢?
③試畫出酸性溶液(或堿性溶液)用水稀釋后pH變化示意圖。
2.pH試紙的使用方法
測定溶液酸堿度的最簡便方法是,用pH試紙檢測溶液pH時,用蘸取待測溶液滴在pH試紙上,待試紙顏色穩定后,把試紙呈現的顏色與對照,就可確定溶液的酸堿度。
活動探究:
請用pH試紙檢測一些液體的pH,記錄檢測的結果填入下表
3.5%的鹽酸
檸檬汁
食醋
正常雨水
蒸餾水
海水
肥皂水
洗滌劑
4%的氫氧化鈉溶液
pH
討論:
①測定溶液的pH前,試紙不能,也不能將試紙中沾起溶液。
②用pH試紙測定的pH應為整數(0~14),不能是小數。
③某同學用pH試紙測定某未知溶液時,先用蒸餾水將試紙潤濕,則他測定的pH與原來的pH相比。
A.偏大B.偏小C.不變D.以上三種情況都有可能
(三)溶液酸堿性與生命活動的關系
1.生命活動與pH(閱讀教材P.183表7-1并完成下表)
健康人體液pH必須維持在一定的范圍內,人體中幾種重要體液的正常pH
2.植物的生長與pH
大多數農作物適宜在接近中性(pH之間)的土壤中生長,酸性太強,(pH4)或堿性太強(pH8)的土壤都不適宜作物的生長。
3.酸雨的形成
正常雨水中因溶有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而略顯性,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為。當空氣受硫的.氧化物(如SO2)氮的氧化物(如NO2)污染時雨水的酸性增強,人們通常把pH5.6的降水稱為酸雨。酸雨的危害有(至少寫三點):。
三、點撥導學
1.溶液的酸堿性與酸堿度有什么區別與聯系?
2.測定溶液酸堿性的方法有哪些?
3.測定溶液酸堿度的最簡便方法是什么?如何操作?
4.溶液的酸堿性與生命活動有什么關系?
四、檢測練學十分鐘,當堂反饋
五、課后訓練
六、教后記
教學反饋
九年級化學溶液教學設計 9
一、教學目標
1.認識酸性溶液和堿性溶液,知道生活中常見物質的酸堿性;
2.學會用酸堿指示劑判斷溶液的酸堿性;
3.學會運用觀察、對比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并進行規范的表達重點學會檢驗溶液的酸堿性,初步對溶液進行分類難點學會檢驗溶液的酸堿性,初步對溶液進行分類教學準備一自主預學,學生完成自主預學的內容,學生自主交流,預學成果,教師適當點評。
二、合作探學
1.完成教材的活動與探究,填空:
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物質有,我們把這些物質表現的性質稱為 。
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的物質有,我們把這些物質表現的`性質稱為 。
不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色的物質有,這些物質表現的性質為 。
2.將酚酞滴入上述物質中,記錄現象。
思考:酚酞呈現的顏色和溶液的酸堿性有什么關系?
3.酸堿指示劑的種類及其顯色情況
4.可以檢驗溶液酸堿性的物質及有關現象:
5.討論下列問題:
(1)能不能用無色酚酞試液證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碳酸生成?
(2)某溶液滴入無色酚酞試液后不變色,該溶液一定顯酸性嗎?
(3)如何用石蕊試紙檢測CO2和HCl氣體溶于水后的酸堿性?
(4)閱讀教材“酸堿指示劑的發現”,你有什么體會?
(5)閱讀教材“自制酸堿指示劑”,回答下列問題:
①將花瓣研碎的目的是什么?其中使用酒精起什么作用?過濾的目的是什么?
②第(2)步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③植物汁液符合什么條件才能作為酸堿指示劑?
(6)閱讀教材“花的顏色”,回答下列問題:
①不同的花為什么顏色不同?
②同一朵花在開放的不同時期為什么呈現不同的顏色?
三、點撥導學
酸性
中性
堿性
紫色石蕊試液
無色酚酞試液
紅色石蕊試紙
藍色石蕊試紙
四、檢測練學十分鐘,當堂反饋
五、課后訓練
九年級化學溶液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探究幾種物質在水中溶解時溶液的溫度變化。經歷和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發展學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創新的科學品質。
重點和難點:
重點:
實驗方案的設計和比較。
難點:
評價實驗方案。從微觀角度理解物質在水中溶解時溶液溫度變化的實質。
實驗準備:
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蠟粘著一小木塊的燒杯、NaOH固體、水、玻璃棒、藥匙。
分組實驗用品:三只各裝有100 mL水的燒杯、三份質量相同的固體NaCl、 NH4NO3、NaOH、藥匙、溫度計。
投影儀及相關圖片(或自制動畫)。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教師演示趣味實驗:向燒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塊)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斷攪拌。
教師:你觀察到了什么現象?
討論與交流:燒杯底部的小木塊脫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
教師:下面我們就圍繞同學們的猜想和疑惑來進行研究。
學生:燒杯底部粘著的木塊掉下來了。
學生: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時,水溶液的溫度升高,使燒杯底部的石蠟熔化,因而木塊掉下來了。
學生:是不是所有的物質溶解時,溶液的溫度都會升高?
學生:物質溶解時,溶液的溫度為什么會升高?
創設實驗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
活動與探究
(一):溶解時的吸熱或放熱現象
閱讀有關教材,明確活動目標、實驗用品。
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我們的活動目標是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熱量還是吸收熱量。
學生:實驗用品有試管、燒杯、玻璃棒、溫度計、NaCl、NH4NO3、NaOH。
學生:我組的實驗方案是先測出水的溫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質,等溶質溶解后測出水溶液的溫度。若水溶液的溫度比水的溫度高,則物質溶解于水時是放出熱量的,反之是吸熱。
實驗目的和實驗用品對學生設計方案有提示作用。
教師:同學們的實驗思路是正確的。下面我提供一個設計方案,請同學們參考。
閱讀教師提供的實驗方案。
(1)取三只燒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溫度計測量水的溫度。
(2)將兩藥匙NaCl、NH4NO3、NaOH分別加入上述三只燒杯中,攪拌至固體完全溶解,測量溶液的溫度。
(3)用手背小心觸摸三只燒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覺?
(4)把實驗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內。
(5)計算溶解前后液體溫度的變化,填入下表中。
學生自主參與,培養學生的合作與競爭意識。
物質溶解時的溫度變化
各小組將老師提供的方案與自己的方案比較,誰的方案更佳?說出你的理由。你在以后設計實驗方案時應注意什么?
測量的
溫度
/℃
溫度的
變化(與
水相比)
水
氯化鈉
溶液
硝酸銨
溶液
氫氧化
鈉溶液
通過比較,意在培養學生思維的廣度。
各小組將老師提供的方案與自己的方案比較,誰的方案更佳?說出你的理由。你在以后設計實驗方案時應注意什么?
學生:老師所用的水都是100mL,三次所加的溶質的質量也相同。因此老師的.方案更好。
教師:假若很少很少的溶質加到大量的水中,水的溫度變化情況可能是怎樣的呢?
學生:這樣可能水溶解的物質太少,水形成溶液后的溫度變化不明顯,測不出物質溶于水是吸熱還是放熱,甚至得出錯誤的結論。
學生:要得出正確的結論,必須對實驗條件作周密的考慮。
教師:我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實驗方案設計中,要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分組實驗,填寫有關表格。(表格見上)
交流各組實驗所得的結論。
學生:NaCl溶于水溶液的溫度變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時吸收熱量;NaOH溶于時放出熱量。
活動與探究(二):盡可能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對下列問題任選一個進行探究。
設想一種實驗方案驗證NaOH溶于水時大量放熱。
設想一種實驗方案驗證NH4NO3溶于水時大量吸熱。
設想一種實驗方案既能驗證NaOH溶于水時放熱,又能驗證NH4NO3溶于水吸熱。
討論與交流:交流各組的設想。
學生:在玻璃杯底部用石蠟粘上小木塊,就可用來驗證NaOH溶于水時大量放熱。
學生:在小木塊上灑一些水,再放上一個玻璃杯,即可驗證NH4NO3溶于水時大量吸熱。
學生:將用過的小玻璃瓶用合適的橡皮塞密封,在橡皮塞上安上一支用完的透明圓珠筆芯,既能驗證NaOH溶于水時放熱,又能驗證NH4NO3溶于水吸熱。
拉近化學與學生的距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教師:同學們的設想是否正確,有待于實踐的檢驗,請同學們課外繼續去探討。我們看哪些組的同學完成得出色,完成得好的組將有一份紀念品。
反思與評價:
比較活動與探究
(一)中的實驗方案與活動與探究
(二)中的實驗設想,說出它們的優點和不足之處。
學生:
(一)中用到了溫度計,適合于測量任一物質溶解于水是吸熱還是放熱。
學生:用生活中的代用品做實驗,只有溫度有很大的變化,才有明確的實驗現象。
旨在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教師:你們是最棒的!只要我們善于比較、善于分析,說不定未來的科學家就誕生在你們中間。
恰當的表揚是學生走向成功的動力。
教師:剛才我們探究了幾種物質溶于水時溫度的變化,那么為什么物質溶于水時溫度會發生變化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31頁內容。
師生共同分析:溶質溶解于水時溫度變化的實質。可投影下列圖片(也可動畫展示)。
擴散──吸熱 水合──放熱
當Q吸>Q放:水溶液的溫度降低;
當Q吸 當Q吸=Q放:水溶液的溫度不變。 利用圖片(或動畫)變微觀為宏觀,幫學生形成正確的觀點。 反思與小結 在本節課中,你學到了什么?你還想知道哪些問題? 【九年級化學溶液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溶液的化學教學設計10-11 初中化學《初探溶液奧秘》教學設計09-17 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溶液教學設計07-29 溶液的形成教學設計09-06 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教學設計06-28 緩沖溶液教學設計03-05 《緩沖溶液》教學設計范文09-22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學-說課稿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