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的教學設計

時間:2021-03-30 09:44:53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離騷》的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離騷》的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離騷》的教學設計

  《離騷》的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離騷》,領悟其愛國的實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2、誦讀課文,理解并掌握詩中的關鍵語句,培養學生初步鑒賞古詩的能力。

  3、了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及《離騷》藝術特色。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離騷》的藝術特色。

  2、鑒賞重要語句,感覺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個名字,永久地留在我們的記憶當中。每年端午節,當我們在品嘗香噴噴的粽子的時候,競渡龍舟,其實是在紀念這位偉人,讓我們一起深情的呼喚這個名字—— ,他是誰呢?

  二、補充背景資料

  1、作者其人。

  2、“離騷”的含義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又由于楚辭中最有代表作的作品是屈原的《離騷》,所以后人也以指稱楚辭“騷”,《詩經》被稱為“風”,二者合稱“風騷”。(補充)

  《離騷》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在詩壇當中光芒四射,可與日月爭輝。不僅有著豐富的內容,浪漫的想像,還有強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寫作手法,歷來備受推崇。司馬遷對《離騷》的題解,是“離騷者,猶離優也”。 “離”——遭遇,“騷”——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也有其他的見解認為“離別的憂愁”。

  三、誦讀課文

  1、注意騷體詩的朗讀節奏:一般每句三至四個節拍,隨文切分。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碎而夕替。

  2、“兮”字是語氣助詞,沒有實在意義,讀時應拉長語氣。 “兮”用在上下句中間,使全詩具有回環往復的旋律,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

  3、此詩中連詞是劃分節拍的標志之一,連詞前劃為一拍。

  四、解析第一節

  1、生自讀第一自然段或生范讀

  2、疏通難字詞

  兮:語氣助詞,無意義。

  以:連詞并列,“又”例:長太息以掩涕兮

  以之為,把…當作或覺得…是,例:競周容以為度

  承接,例:寧溘死以流亡兮

  因為,例既替余以蕙纕兮

  之:代詞,例:

  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的”

  所:助詞,放在動詞前,組成“所”字結構,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物、事(所字加動詞為固定用法,是名詞性的用法

  古今異義:浩蕩:古義,荒唐 ; 今義,形容水勢廣闊、壯大

  工巧:古義,善于取巧;今義,技藝巧妙。

  窮困:古義處境窘困;今義,經濟苦難

  流亡:古義,隨流水而消逝;今義,因為災害或別原因,被迫離開家鄉。

  詞類活用:步,使……步行,使動用法;

  高,加高,形活用為動

  厚,推重,形活用為動

  群,名活用為動,合群

  屈、抑,使動用法,使—受屈,使—受抑

  3、疏通重點語句

  解析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表現了詩人的極度苦悶、難以排解的心情,為下面情緒的抒發定下了基調,這兩句承上啟下,“民生”也可理解為“人生”,即自嘆人生多艱。

  (1)“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寫詩人被君王疏遠。為什么“朝誶而夕替呢”?

  原因是以下幾個: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眾女嫉余之娥眉,謠諑謂余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背繩墨以追曲”。

  (2)面對這么復雜,黑暗的環境,對自己不公正的待遇,詩人是報著什么樣的態度?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只要是我所向往的美德啊,即使為之死去多次我也不會后悔)

  明確:為了追求自己所崇尚的美德,屈原顯示自己的堅定的決心,“雖九死其猶未悔”,非常直接與正面表示自己的決心,可見詩人對完美人格的執著追求。(堅持真理,獻身祖國)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 (寧愿突然死去,隨流水而消逝啊,我也不肯做出那種世俗小人的丑態。)

  明確: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堅決不與小人同流合污,可見詩人的品質的潔明。作者雖然為自己的遭際悲憤萬端,卻不會因此而改變自己的節操,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而死于忠直啊,本來是古代圣賢所所推重的。)

  又再次表明自己的堅定意志,為了保持我自己的清白,不放棄我的理想,我不在乎死。表現作者以前賢為榜樣,同時它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的重要來源。

  板書:

  堅持真理,獻身祖國

  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剛正不阿,一身正氣

  第二課時

  一、生集體讀第二段

  二、疏通難字詞

  請學生翻譯,老師做補充

  三、探究

  1、弄清文中一系列的意象群的含義。

  2、前文說“雖九死其猶未悔”,后文說“悔相道之不察兮”,兩者之間是否構成矛盾?

  四、寫作特色

  1、語言方面

  (1)句式以六言為主,兼有雜言,整首詩整齊而節奏鮮明。例如“哀民生之多艱”“終不察夫民心” (六)“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2)大量運用“兮”字,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回環反復,更具有節奏感。

  2、修辭手法

  (1)大量運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強自身修養,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潔等。但詩人的表現手段卻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利用蕙纕、攬茝、蛾眉比喻自己的美德;用靈修比喻君王,眾女比喻群奸。其次,運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稱,例如蕙、芰荷、茝等來象征性地表現政治的、思想意識方面的比較抽象的概念,不僅使人感受到花草的色、香,從直覺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也把我們引向一種更深遠美好的境界。

  (2)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等,將“兮”字去掉,對偶之工與唐宋律詩對仗無異。

  (3)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其具體體現在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上,在詩中,詩人心情地發揮他那神奇的想像力,把現實的背景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

  (4)多用雙聲疊韻聯綿詞及疊音詞。如“羈”“郁邑”“侘傺”“陸離”等是雙聲詞,“岌岌”“菲菲”等是疊音詞。

  五、總結

  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燦爛的中國文學史少不了屈原。屈原的偉大,在于他的矢志不移的愛國精神,不與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風亮節。同時,在于他所寫成的詩歌,使詩歌中的精品,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透過這兩節課,希望同學們在賞析《離騷》的藝術特色,也能去體會詩人的高尚的品質,為人生樹立一面鏡子。

  六、作業

  背誦《離騷》并整理出課文中的通假字,詞類活用的用法。

  板書: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規矩、施美政

  政治遭遇:靈修不察、眾女嫉余、時俗工巧

  操節心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退隱閃念:回車復路、退修初服

  《離騷》的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掌握“楚辭”、屈原的相關文學常識

  2、引導學生學會朗讀并體會詩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

  3、引導理解詩歌的“移情法”和浪漫主義風格

  教學重點:

  賞讀課文,體會屈原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朗讀中“兮”語氣的把握

  教學設計:

  詩歌教學讀是重點,所以由讀導入,通過讀來理解詩人形象。但由于課文篇幅所限,很多知識不能通過課文本身的解讀來得到,所以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隨機增加一些相關資料,以增強學生的認知范圍,拓展知識面,深化對詩人形象的理解。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老師有感情地誦讀,帶動學生齊讀。

  2、屈原留給學生的印象及相關詩句。

  3、學生所掌握的有關屈原的資料。(相關材料匯集)

  二、學生朗讀全詩,并初步體會詩歌:

  1、一讀詩歌。這首詩歌與我們之前學過的詩歌相比在形式上什么特點?

  (引出“楚辭”的定義和特點。《離騷》是其中的代表作;對《離騷》創作緣起的解說,并借用《史記》和《四庫提要》中的相關資料。

  2、再讀詩歌。注意“兮”的語氣。

  三、賞讀詩歌,體會人物形象

  3、三讀詩歌。詩歌當中的哪些描述與你意想當中屈原的形象是相似的?

  4、詩歌當中有兩個“恐”字,他們怎么解釋?從詩的前面兩節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自信的屈原的形象,他還在“擔心”什么?(時光的流逝,汲汲以修:君王老去,積極預政)

  5、屈原是內修外美,有著崇高理想的詩人,也是忠君愛國,力圖致君堯舜的政治家。為了豐富這一人物形象,請同學欣賞本文之后的一個語段。(“昔三后……夫惟靈修之故也”)

  四、讀完這首詩之后,感覺它的最大藝術特點是什么?

  (香草、美人的比喻;浪漫主義風格)

  五、齊讀結束

  六、作業

  1、背誦全文

  2、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的地位是相當高的,而這些謀臣策士中如蘇秦、張儀等人都是在本國不得志的情況下離開故土,而在異國有所作為。據此有人認為屈原的行為是一種愚忠,他大可不必為楚國而死。你怎么看,試著寫一篇六百字以上的小論文。

  《離騷》的教學設計3

  第一步營造氛圍:

  1、結合屈原兩次被貶的原因及經過,突現其才華和正直的品格:

  屈原“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有曠世之才,卻被小人陷害,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悲劇,有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正直的人遭到不幸,同樣有深刻的震撼力。突出渲染詩人的才華和正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對小人的憎恨,對詩人的景仰和惋惜之情,為與文本對話作好準備。

  2、介紹后人憑吊屈原的對聯,進一步渲染悲劇氣氛,為學習文本蓄勢:

  向學生介紹后人憑吊屈子的幾副對聯,如“天問千聲悲故國,江咽萬語吊斯人”、“沉思高舉潔白清忠,汨羅江上萬古悲風”、“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璧,湘流應識九歌心”等,讓學生從對聯中概括憑吊者的感情。學生很快從對聯中抓住“悲”字,體味到后人的悲嘆和惋惜之情。

  3、介紹屈子名句,展示詩人情懷:

  讓學生將課下搜集的屈原的名句拿來互相交流。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等,通過這些名句的介紹、玩味來讓學生感受詩人的崇高人格。在營造足了氛圍之后,開始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

  第二步披文入情:

  首先,采用問題發現法,鼓勵學生自主認知。

  鼓勵學生將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講給大家聽,講句意,講自己的感受、理解或句中的情感,目的在于督促學生主動去探討課文內涵。因為分析對象為自主選擇,避免了被動狀態。在師生互動的狀態中完成對詩句內涵的理解。

  其次,整合學生認知,梳理詩人情感。

  要求學生找出詩中表現情感的詞,并總結每一種情感針對的對象及產生的原因。內容概括如下:哀——民生多艱

  怨──君王不察

  悔──相道不察

  憂──國運艱難

  憤──奸佞當道這一步,就是對學生自主認知的進一步整合。通過這樣一個整合,照顧自主認知不主動的一部分同學,也照顧善于課后領悟、復習的同學,同時,讓學生更深入地體味詩人的情感,做到以“情”領起,以“情”貫穿。

  第三,披文入情,品味人情美。

  在整合文本中蘊涵的情感之后,順勢引導學生鑒賞詩歌的人情美,將教學深化一步。

  這段引導不妨這樣設計:“人情美是指融注在詩歌意境中的人的感情所產生的美感,是真摯、純潔、高尚、無私、誠實、善良的,而這首詩中詩人表達了強烈的憂憤、怨恨之情,那么它的人情美是怎么體現的?”這樣就由抓文中直接表露的情感深入到思考產生這種情感的原因,引導學生理解詩人的高尚情懷,憂憤、怨恨之情不是僅因個人遭遇產生的,更是因為楚國民生的艱難,那一聲“長太息”中蘊藉了詩人太多的憂和痛。

  第三步沿情尋志:

  1、探究人格:

  在對詩人的情感加以定位后,繼續深入,鑒賞詩中蘊涵的人格美,達到沿情尋志的目的。在此,可設計這樣的問題:“屈原‘入則與王圖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有這樣的才華,不被楚懷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為什么選擇汨羅江作為他的歸宿?”關鍵在于詩人的清高、忠心、執著決定了這樣一個歸宿。清高使他不愿向世俗低頭,他不違背為臣的原則,執著的信念,使他對理想不言放棄。在理想不能實現的時候,他選擇了汨羅江。

  2、追尋理想:

  這一步的實施,先引導學生借助文前的閱讀提示,學生很快就抓住了“美政”,這時,老師向學生介紹屈原的“美政”思想:“圣君賢相”和“民本”。整個教學過程,層層遞進,以情貫穿,以美提升,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將人文精神落到實處。再回味悼念屈子的對聯:“湘流應識九歌心”。整個教學用三個課時,重鋪墊,重設疑,精心設計導語,注重步步深入,既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內涵,感受悲劇色彩,又讓學生接受一次心靈的凈化。

【《離騷》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離騷》的教學設計12-11

離騷教學設計09-04

《離騷》的優秀教學設計12-25

《離騷》的教學設計范文12-25

離騷的精選教學設計12-19

課文離騷的教學設計12-19

關于離騷的教學設計10-31

離騷的教學設計-參考10-30

有關離騷的教學設計10-30

古詩離騷的教學設計10-29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 | 亚洲色在线影院 | 亚洲理论在线视频 | 亚洲日韩久久久中文字幕 | 亚洲午夜精品一级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