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教學設計(匯編1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蠟燭》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蠟燭》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情、心理活動等的閱讀感悟,感受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2、通過合作的形式,續編故事,培養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一、感悟全文:
1、讀課題:《半截蠟燭》。預習了課文,知道它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嗎?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一家人沉著地和德國軍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護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的事。)
2、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為了保護這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他們都想了哪些辦法在跟敵人周旋?請同學們用心地讀讀課文,畫一畫,說一說,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交流中:
(1)教師相機板書:一吹二端、外靜內急
(2)“外靜內急”
“外靜內急”,這不僅是伯諾德夫人一家人跟三個德國軍官的斗爭方式,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整個法國人民的一種特有的斗爭方式。
“外靜內急”,著急什么?
(“萬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秘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著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
[導:“秘密就會暴露”,這是一份絕密的情報,可能會影響到整個法國的戰局;“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這是一個情報的中轉站,一旦破壞,來送情報的、來取情報的,會犧牲多少法國人啊!要知道,德國鬼子比當年的日本鬼子還要兇殘百倍,他們殺人如麻。總之“萬一”之下,后果不堪設想。同學們,情況——萬分危急。]
3、在情況萬分危急的情況下,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卻一次又一次地與三個德國軍官周旋,最后終于保住了那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這三個人你最佩服誰?為什么?請再次用心地讀讀課文,同桌相互交流。
交流中:
1、你最佩服誰?還有哪些同學佩服(伯諾德夫人、杰奎琳、杰克)?你們覺得這家人怎么樣?
2、板書:語言、動作、神情、心理活動。
3、師要追問、生疑。引導孩子再讀。
4、小結:聽了同學講的,老師也想講一講我的想法,伯諾德夫人一家人那種愛國的精神,那種在斗爭中所表現出來的機智、勇敢、鎮靜確實令人敬佩,同學都講得十分精彩。不過徐老師想提醒大家一句,伯諾德夫人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斗爭中起了特別重要的作用,是她,第一個意識到蠟燭燃燒后產生的災難性后果;是她,在兩個孩子嚇得臉色蒼白的情況下能急中生智,想出了換燈“吹”蠟燭的辦法;也正是她,穩定了兩個孩子的情緒,使杰克和杰奎琳能在要緊關頭想出兩個“端”的辦法。
二、續編故事:
1、正當她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下面的故事會怎樣發展呢?
2、出現兩一種情況,被中尉發現;沒有。辯論。
3、如果被發現會出現什么情景?如果沒有被發現又會出現什么情景?
4、交流、補充、點撥。
5、總結:本文僅僅是法國人民抗擊德國強盜的一個縮影,其實當時的整個法國天天都在發生著像伯諾德夫人一家人所進行的斗爭,最終將德國強盜趕出了法國的土地。
三、作業:
1、將續編的故事寫下來。
2、質疑:學貴有疑,小疑小進,大疑大進。比一比誰問的問題最有價值。
附:
1、介紹二次大戰:
1939-1945年,是人類歷史上至今為止規模最大(全球60%的國家參戰)、傷亡最重(5000萬死亡)、破壞最大的全球性戰爭
2、介紹《馬賽曲》
“前進,前進,祖國的兒郎,那光榮的時刻已來臨。專制暴政在壓迫著我們,我們祖國鮮血遍地,你可知道那兇狠的敵兵到處在殘殺人民!他們從你的懷抱里殺死你的妻子和兒女。公民們,武裝起來!公民們,投入戰斗!前進,前進,萬眾一心,把敵人消滅凈!”
《半截蠟燭》教后反思
丹陽市實驗小學
徐留軍
我認為,任何語文教學的改革都必須遵循母語教學的規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把握母語教育的核心目標(培育孩子熱愛語文的思想感情,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和實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喚起廣大教育工作者對這兩點的強烈關注和準確把握。因此不管東南西北風,我們的語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兩點不放松。
一、深入解讀:憑借文本,悟出自己獨特的體驗。
因為是語文,因為是母語,孩子對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點。像《半截蠟燭》,孩子讀過一兩遍后普
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甚至他們的愛國精神。因此教師就應該基于這樣的起點來實施課堂教學。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確與敵人周旋的辦法“這兩塊的處理上,只是想引導孩子準確簡潔地表述內容,反饋孩子對文本的整體把握情況。教師引導孩子關注“外緊內急”,旨在為孩子個性化體驗人物渲染萬分危急的斗爭背景。基于此,學生對人物的體驗確實超出其對人物的原有認識,或更豐滿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對整個二戰期間的法國人民的斗爭也有了總體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當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體驗的方法,比如聯系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生活,將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二、讀寫結合:依托文本,創作《半截蠟燭》續篇。
語文,語文,我們的閱讀教學一定要讓寫放進來,不一定當堂寫,可以課內說,課外寫。但是寫必須依據文本,加強指導。其實寫的過程,不僅僅是訓練了孩子的寫作能力,也是孩子對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讀的過程,也是孩子個性化體驗得到充分張揚的過程,當然從孩子的寫作中教師也能發現其對文本理解的程度,指導今后的課程教學。本堂課就作了這方面的嘗試,引導孩子以本課的最后一個自然段為引子,創作《半截蠟燭》續篇。遺憾的是,時間的分配上還是顯得倉促。
《蠟燭》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體會戰爭的殘酷和追求和平的人們之間的深厚感情。
2、透過行為體悟人性的本質。
3、領會細節描寫的藝術效果。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導入
上學期我們曾做過一篇課外閱讀:講的是一對德國兵到一戶被占領的農家去,那家的女主人正巧是一個地下黨。于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激烈戰爭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哪位同學能向我們概述一下這段故事?
學生講故事。
今天我們學習的蠟燭的故事發生在二戰結束前一年,當時的德國法西斯已經處于兵敗如山倒之際,但是有戰斗就有犧牲,我們一起看看這里的蠟燭發揮什么作用。
二、整體感知
1、作者:西蒙諾夫,蘇聯作家,生于軍官家庭。
2、翻譯者:茅盾,我國著名文學家,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鋪子》等。
3、檢查預習,掃清字詞障礙。
4、閱讀課文,找出并朗讀最令你感動的一個片段。結合這些片段,說說對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
5、再讀課文,體會細節描寫所體現的深層含義。啟發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在假設,比較中品味。
⑴為什么要對蠟燭的來歷做補充說明?
⑵多次提到老婦人的圍巾,這條黑色的圍巾有什么特殊意味?
⑶“在方場上,老婦人的蠟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契柯拉耶夫的墳頭”,同原句比較,品位原句好在那里?
6、品讀文中意味深長的句子和場景的意蘊:
⑴如果你是尋找契柯拉耶夫尸身的士兵之一,看到老婦人在戰友墳前續上新蠟燭,你會有哪些心理活動?
⑵“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象一個母親的眼淚,正象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遠不朽。”這兩句話意味深長,結合對課文的理解,說說它們的含義。
⑶文章中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豐富的內心活動都是通過她的動作表現出來的。揣摩文章倒數第四段,設想一下老婦人的心理活動,用一兩百字寫下來。
7、課時小結。
8、布置作業:
⑴找出你認為最感人的細節描寫;學習這種極力渲染的描寫方法,
⑵探討蠟燭在文中的作用和象征意義。
《蠟燭》教學設計3
【教學要求】
1、學會12個生字,綠線中的3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說一說怕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3、通過朗讀課文的訓練,感受怕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難點·關鍵】
通過朗讀訓練,體會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敏、勇敢。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
2、學生質疑:
(課文為什么用“半截蠟燭”為題,這“半截蠟燭”有什么特別的地方?課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么事?)
3、帶著問題自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學習生字新詞
1、自讀課文,要求:
⑴ 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⑵ 劃出生字新詞,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
⑶ 思考剛才提出的問題。
2、檢查生字詞掌握情況:
⑴ 出示生字新詞:
蠟燭、伯諾德夫人、屋里、熄滅、遭到、厄、盯著、杰奎琳。
⑵ 指讀、正音后齊讀。
⑶ 說說生字新詞的意思。
3、指名讀課文、正音。
4、通過讀文,大家解決了哪些疑問?
(針對開始提出的三個問題進行解答。)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指名分節讀課文,其余學生邊聽邊思考:
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提供句式:
當_____,(誰怎么做)_______,(結果怎樣)______。
2、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第一段(1~2節):寫伯諾德夫人把裝著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
第二段(第3節):寫一名德軍官點燃了藏有情報的蠟燭,伯諾德夫人取出一盞油燈,吹滅了蠟燭,暫時避免了一場危機。
第三段(4~5節):寫大兒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機拿走裝有情報的半截蠟燭,但沒有成功。
第四段(6~7節):寫小女兒杰奎琳在萬分緊急關頭,借口上樓睡覺拿走裝有情報的蠟燭,避免了一場危機。
四、學習第一段
1、自由讀第一段后,字詞質疑:
區別理解“絕密、絕妙”兩詞。
2、伯諾德夫人是怎樣對待絕密情報的收藏工作的?為什么要這樣做?
3、絕密的情報要用絕妙的方法來收藏,她想到了什么“絕妙的主意”?妙在哪兒?
指導朗讀第2節第3句,并說說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什么?
(伯諾德夫人機智沉著,對情報收藏工作十分負責,辦法巧妙。)
4、齊讀第一段。
五、指導寫字
六、作業練習
1、抄寫生字新詞。
2、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入境品讀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對《半截蠟燭》這篇課文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誰能說說這是怎樣的半截蠟燭?
(裝著情報的、關系到一家人的命運、關系到國家的利益。)
2、沒想到這么不起眼的半截蠟燭居然牽涉到這么大的利益,而它卻被放在了屋子里最顯眼的桌子上,躲過了敵人的一次又一次的搜查,我們不得不佩服伯諾德夫人聰明的才智和過人的膽識。
3、然而,一天晚上,這半截蠟燭卻成了所有人特別是伯諾德夫人一家關注的焦點。就在無意之間,它竟被德軍點燃了!此時此刻,他們的內心一定──(非常焦急、非常緊張)
4、因為,師引讀:伯諾德夫人知道,萬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秘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著──(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此時此刻,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見了什么?聽見了什么?情況如此危急,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全班朗讀這一段。
5、同學們:能不能再讓這半截蠟燭燃燒下去?(不能!)
直接吹滅行不行?(不行!)
過渡:危急關頭,伯諾德一家千方百計地要把這點燃的半截蠟燭熄滅。于是,他們展開了與敵人周旋。
板書:
周旋
二、導學引路
1、他們究竟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呢?我們先來看看伯諾德夫人是怎么做的。誰來讀讀相關內容?
2、伯諾德夫人只說了一句話,她是怎樣說這句話的呢?結合上下文讀一讀,想一想:
⑴ “平靜”:從哪里感覺她很平靜?個別讀,體會。
⑵ 她此時的內心也是如此平靜嗎?讀,再次體會。
⑶ 內心這樣的不平靜,可她卻表現得如此平靜,她為什么要這樣做呢?三讀,加深體會。
⑷ 小結:
同學們很會學習,通過兩個孩子的神態“臉色蒼白”和伯諾德夫人“急忙取燈”、“輕輕吹熄”的動作體會到她的內心緊張、通過她的語言又發現她表現得十分鎮定,從而體會到她復雜的內心世界……是啊,這就是我們的伯納德夫人,明明心急如焚,表現得卻是如此得鎮定,讓我們再來讀讀這段話。
三、自學交流
1、“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危機真的過去了嗎?
(沒有,“那位中尉又把冒著青煙的燭芯重新點燃”)
2、蠟燭還在燃燒,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情況越來越危急了,杰克與杰奎琳又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呢?我們試著用剛才的方法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請同學們靜下心來默讀課文的5、6兩小節,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圈一圈,畫一畫,讀一讀,想一想。
3、我們一起來看看杰克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說說你的感受:
⑴ “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來升個火吧!”(鎮定、機智)讀。
⑵ “在斗爭的最后時刻……默默地坐待著”(鎮定)體會,讀。
4、“燭焰搖曳,發出微弱的光。此時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東西”:
為什么說這半截蠟燭是最可怕的?
這半截蠟燭簡直就是──(炸彈……)
我的心都快要窒息了!讓我們一起來讀!
5、就在這時,傳來了小女兒杰奎琳嬌弱的聲音。這個小姑娘又是怎樣與兇殘的德軍周旋的呢?
⑴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那一盞燈上樓睡覺嗎?”體會,有感情朗讀。
① 什么叫“嬌聲”?
② 怎樣“嬌聲”說的?
③ 為什么要這樣“嬌聲”地說?(聯系前兩次)
⑵ “杰奎琳鎮定地把燭臺端起來,向幾位軍官道過晚安,上樓去了。”體會,朗讀:
多么可愛的小姑娘啊!在這樣危急的關頭,在媽媽和哥哥的辦法都沒能成功的緊急時刻,她最小,卻以自己的聰明、鎮定戰勝了德軍!老師和你們一樣,真的很喜歡這個可愛的小姑娘。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小節。
⑶ 接讀第七節。
四、拓展延伸
1、同學們,這半截蠟燭熄滅了,但我們與伯納德一家一同經歷的這場無聲的戰斗卻留在了我們的記憶中。二戰結束以后,為了表彰伯納德夫人一家,法國政府決定為他們一家三口每個人頒發一枚自由榮譽勛章。在頒發勛章時,要宣讀這樣一份獎狀,你想象上面會寫些什么呢?
2、布置作業:(選做題)
⑴ 給朋友、家人講一講《半截蠟燭》的故事。
⑵ 以四年級學過的《公儀休拒收禮物》為例,自己試著將這篇課文創編成劇本,還可以演一演!
⑶ 查閱有關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資料。
《蠟燭》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初步學習并設計簡單的控制變量的探究性實驗,學會記錄。
2、利用控制變量的實驗設計,認識空氣的氣體形態及成分,了解人類對空氣性質的利用。
3、培養學生耐心、細致、尊重證據,善于反思的科學態度。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引入話題
師:今天這節課,老師先來給大家變個戲法,想請兩個小助手來幫忙,誰愿意?(邀請兩位同學與老師配合)
師:大家看,這是兩支高低一樣的蠟燭,請他們倆同時點燃。兩個大小一樣的杯子,假如我用杯子把它蓋住,大家猜結果會怎樣?
生:蠟燭肯定會熄滅。
師:噢,怎么回事?(蠟燭一支沒滅)其實這不是戲法,老師剛才做的是一個對比實驗。請這位小助手告訴你秘密吧。
生:看,這個杯子沒底兒。
師:為什么杯子沒底,蠟燭就不會滅呢?
生:我想,杯子沒有底,空氣就會進去。
師:可見,蠟燭燃燒可能和什么有關?
生:空氣。
師:同學們來對比一下剛才實驗中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生1 :蠟燭的高低、粗細、火焰大小一樣。
生2 :杯子的高低、粗細、大小也一樣。
生3 :老師是同時把杯子蓋在蠟燭上。
……
師:有什么不同點呢?
生:一個杯子有底兒,一個杯子沒底兒。
師:看來,有許多個相同點,只有一個不同條件,這就是對比實驗的要求。
(設計意圖: 教師以變戲法的形式開頭,引發學生的興趣。通過有沒有底兒的對比實驗,使學生直觀地感知了燃燒與空氣可能有關,順利引入了新課。)
二、猜想——實驗,探究新知
(一)判斷蠟燭燃燒與墊棋子有什么關系
師:同學們看,如果現在在這個杯子(上組實驗中有底的玻璃杯)下面再墊一枚棋子,你猜結果會怎樣?
生1 :過一會兒就滅了。
生2 :蠟燭不會熄滅,一直到蠟燭燃盡了。
師:蠟燭會不會熄滅,蠟燭燃燒時間的長短與杯口下面墊得棋子的多少到底有什么關系,同學們想不想用實驗來證明嗎?
師:好,趕快小組討論一下怎么做。
師:哪一組愿意匯報一下你們的想法?
生1 :我們組想用三個杯子,下面分別墊一枚、二枚、三枚棋子,比一比哪支蠟燭先滅。
師:對蠟燭有什么要求嗎?
生1 :蠟燭要一樣高,一樣粗細。
生2 :我補充,蠟眼兒也要調整成一樣大。
師:對杯子有什么要求嗎?
生3 :杯子的大小、高低、粗細都要一模一樣。
生4 :還要記住杯子都要有底兒。
師:其他的組還有什么辦法?
生5 :我們組設計用三個杯子,一個不墊棋子,一個墊一枚,一個墊兩枚,看哪支蠟燭先滅。
師:杯子、蠟燭還有其他條件是不是都要一模一樣?
生5:是。
師:下面就按照自己的設計進行實驗,注意小組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實驗結果填寫在實驗記錄表上,還要注意杯子輕拿輕放,注意安全,小心燙傷。(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參與其中,發現問題,及時指導。教師注意:①實驗過程中蠟燭點燃幾次后,要用剪刀把蠟眼剪得一樣大。②蠟燭要始終保持一樣高,需用尺子不時量一量。③每次實驗后提醒學生將杯口提起晃動,放出杯口的二氧化碳,以免影響實驗效果。)
師:看到大家在實驗中認真鉆研的勁頭,老師覺得你們就是未來的科學家。好,現在大家來匯報一下你們的發現吧。
生1 :我們組實驗的結果是,墊一枚棋子蠟燭燃燒3.96秒,墊二枚棋子蠟燭燃燒5.79秒,墊三枚燃燒6.18秒。我們發現杯子下面棋子墊得越多,蠟燭燃燒時間越長。
生2:我們測得的結果是,不墊棋子蠟燭燃燒了1.71秒,墊一枚棋子蠟燭燃燒了2.16秒,墊二枚棋子燃燒了2.83秒。我們想,杯子下面棋子墊得越多,縫隙就越大,蠟燭燃燒時間就長。
生3 :我覺得杯子下面棋子墊得越多,縫隙就大,流入的空氣就多,蠟燭燃燒時間就長。
師:同學們不僅有了發現,還說明了原因,真棒。那么,從剛才大家的實驗結果來看,蠟燭燃燒時間的長短與空氣有關嗎?
生:與空氣的確有關系。
師:那么,剛才的實驗同樣是只有哪個不同條件?
生:棋子的多少。
師:只有棋子的多少這一個條件不相同,其余條件都相同,這也是一個對比實驗。現在大家學會設計對比實驗了嗎?
(設計意圖: 學生在教師已經演示了一個對比實驗的基礎上,再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是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學生經過見證杯口下面墊棋子多少不一樣的確導致蠟燭燃燒時間長短的不同,從初步感知蠟燭燃燒可能與空氣有關,到明白蠟燭燃燒 的確 與空氣有關,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二)判斷蠟燭燃燒還與哪些因素有關
師:既然大家已經學會設計對比實驗了,那么蠟燭燃燒時間長短還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你能設計簡單的對比實驗嗎?
生:能
師:先請同學們分組討論設計方案。
生:同學們分組討論。
師:各組根據自己組的方案進行實驗驗證。
生:學生分組實驗。
師:實驗成功的小組請把你們的記錄貼在黑板上,進行匯報。
生1:我們猜想蠟燭燃燒時間長短與蠟燭高低有關,用一支5厘米的蠟燭,一支8厘米的蠟燭,看哪個蠟燭燃燒時間長。結果,蠟燭高的先滅。
生2:我們組猜想蠟燭燃燒時間長短與杯子大小有關,用一個大杯子和一個小杯子同時蓋住蠟燭,結果大杯子里的蠟燭燃燒了9.43秒,小杯子里的蠟燭燃燒了5.35秒。我們想大杯子的空氣多,所以蠟燭燃燒時間長。
生3:我們也猜想與杯子大小有關,先用一個杯子蓋住蠟燭,只燃燒了8.38秒,然后把蠟燭放子杯子里點燃,上面再倒扣一個杯子,結果燃燒了9.94秒。我覺得兩個杯子的空氣比一個杯子里的多,蠟燭燃燒時間長。
生4:我們組猜想蠟燭燃燒時間長短與火焰大小有關,把蠟燭火焰用剪刀剪成一個長的,一個短的,同時蓋上杯子,結果火焰大的蠟燭先滅。我認為火焰大的蠟燭燃燒需要的空氣多,而杯子上面的空氣不夠用,它就先滅了。
師:從大家的實驗數據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蠟燭燃燒需要空氣嗎?
生:需要。
師:老師今天還帶來了一個小資料,請同學們了解一下。(將課本72頁的閱讀制作成課件播放。)
師:從這個小資料中,我們知道其實是空氣中的什么能夠支持燃燒?
生:氧氣能支持燃燒。
(設計意圖: 本環節可以說是一個完整的探究活動,為了節省時間,讓學生從猜想、設計方案,到實驗一同進行,然后再進行匯報,知識點上使學生知道了燃燒需要空氣,更進了一步。)
三、拓展思維,合作小結
師:燃燒需要氧氣,除此外燃燒還需要哪些條件,留做課后思考,同學們可以查閱資料。
師:現在,同學們來說說這節課你都有哪些收獲吧。
生:……
師:同學們這節課不經意間做了很多偉大的事情,大膽的猜想,嚴密的計劃與組織,認真的實驗,還有仔細的觀察、用心的記錄等等,這些都是科學家從事的事情,我們都做到了,同學們真棒,請為我們加油吧!
(設計意圖: 結尾不但讓學生對自己有所評價,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知到科學并不神密,愿意親近科學。)
《蠟燭》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解釋、負責、無奈、小心翼翼”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斗爭的機智勇敢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4,初步了解劇本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感悟伯諾德一家的勇敢機智;
2,初步了解劇本的語言特點。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揭題
1,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特別的課文,它是一個劇本。(板書:劇本)關于劇本,你知道些什么?還想知道些什么?
2,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這個劇本《半截蠟燭》(板書課題,齊讀)。你有什么問題?(預設:寫了半截蠟燭什么事?為什么以半截蠟燭為題?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快速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件什么事?(建議概括時用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同桌互說,指名說。
2,請把課文分成兩個部分。
3,交流分法及理由。
三、 學習第一部分——藏秘密
1,課文為什么以“半截蠟燭”為題?(預設:全文以半截蠟燭為線索,半截蠟燭很重要。)滲透可以以重要事物或主要線索為文章取標題。
2,請畫出表示半截蠟燭很重要的句子。
3,交流
(1)這支蠟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從現在開始,我們得為它的安全負責。為了有一天能把德國佬趕出去,我們得不惜一切代價守住它,懂嗎?
從哪些詞語讀出重要?有感情朗讀。
(2)不惜一切代價,包括我們的生命。
從這句話讀出了什么?有感情朗讀。
(3)伯諾德夫人家里,昏暗的光線,一張孤零零的長桌,坐在桌邊的伯諾德夫人正小心翼翼地將一個小金屬管封在一小截蠟燭中。
從哪個詞體會到蠟燭重要?“小心翼翼”是什么意思?造句。
四、 學習第二部分——護秘密
1,你猜,金屬管理可能藏著什么秘密?
2,正是有關國家的生死存亡,伯諾德夫人才想到這個絕妙的辦法。這個辦法就萬無一失了嗎?(不是)為什么?
3,同學們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三個德國軍官點燃了蠟燭,眼見蠟燭燃起來了,伯諾德一家的心情如何?
4,就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伯諾德一家與敵人展開了周旋,他們是怎么與敵人周旋的?讀課文第二部分。
5,總的交流三人計策(換油燈、搬柴、上樓)
6,細讀第二部分,思考你最佩服誰?交流,談三人的聰明之處。
重點(1)杰奎琳 沉著冷靜 (動作、神情的掩飾、語言上的恭維、降低防線)
(2)伯諾德夫人 不動聲色 (讀伯諾德夫人的話)
(3)杰克 若無其事
7,分角色朗讀三人的語言,關注括號里的動作、神態。
五、 小練筆
1,伯諾德夫人一家憑借自己的智慧與敵人巧妙周旋,冒著生命危險守住了秘密,不久后戰爭勝利了,法國人把德國佬趕出了法國,他們一家是這場戰爭中的.有功之臣,如果你是當時的法國總統,你會把獎頒給誰?為什么?
2,寫頒獎詞
4,交流
六、 了解劇本特點
1,瀏覽課文,思考劇本與一般文章有什么不同?
2,交流小結
(1) 開頭交代時間、地點、人物
(2) 以對話推進情節發展
(3) 以對話為主,同時寫出當時環境,人物的神態及動作。
七、作業:準備表演《半截蠟燭》
《蠟燭》教學設計6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說說泊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4、通過朗讀課文的訓練,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教學難點:
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教具準備:光盤、圖片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23半截蠟燭
2、讀課題,學生質疑:課文為什么用半截蠟燭作為題目?這半截蠟燭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嗎?
3、教師質疑:課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么事?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學生自由讀課文。
2、通過朗讀課文,大家解決了哪些疑問?
3、學生交流。
4、本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講清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況。
三、再次讀課文,重點學習字詞。
1、明確要求:借助漢語拼音讀準生字字音,讀順語句,讀通全文;邊讀邊用圈畫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詞,并通過聯系上下問或解決。
2、檢查自學情況。
(1)讀準字音。
(2)檢查詞義掌握情況。
3、討論主要內容。
4、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
第一段(1-2):伯諾德夫人把裝有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
第二段(3):一名德國軍官點燃了藏有情報的蠟燭,伯諾德夫人取出一盞油燈,吹滅了蠟燭,暫時避免了一場危機。
第三段(4-5):大兒子杰克想結搬柴生火之際拿走裝有情報的半截蠟燭,但沒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兒杰奎林在萬分危急關頭借口上漏稅繳拿走裝有情報的蠟燭,避免了一場危機。
5、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四、課堂練習
1、寫字練習。
2、用鋼筆描紅、臨寫。
3、抄寫詞語。
《蠟燭》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讀讀讀記記生字新詞,理解“小心翼翼,完好無損,若無其事、不動聲色、了如指掌”等詞語。
2、抓住語言、動作、神情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和敵人斗爭時的機智勇敢、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3、了解課本劇的特點,表演《半截蠟燭》。
【教學過程】
一、學習提綱
1、讀通讀順課文,理解“小心翼翼、若無其事、不動聲色、了如指掌。”
2、自讀課文,歸納主要內容。
3、默讀課文,勾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的關鍵詞句,思考批注,伯諾德一家人有( )美好品質。
4、表演《半截蠟燭》:
⑴ 分小組,做準備。
⑵ 師生合作表演。
⑶ 生生合作表演。練習提綱
二、練習表演《甘羅十二為便臣》(同步閱讀110頁)
1、說說主要寫了一件( ),甘羅是一個( )的人。
2、班隊課上表演《甘羅十二為使臣》。
一、初讀課文,掌握字詞,歸納文章主要內容
二、指導自讀課文,體會人物特點
伯諾德夫人:
1、“……不惜代價守住它……”
2、“……不惜一切代價,包括我們的生命”。
杰克(若無其事):
“我去柴房抱些柴來生個火吧”
杰奎琳(笑容象白荷花一樣純潔):
“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盞燈上樓睡覺嗎?
(機智勇敢 臨危不懼 熱愛祖國。)
三、指導學生分角色練習表演《半截蠟燭》
1、分角色。
2、找道具。
3、背臺詞。
四、表演《半截蠟燭》,全班其他同學評價
1、師生合作表演——評價。
2、生生合作表演——評價。
《蠟燭》教學設計8
一、學習目標
1.情感朗讀,感悟本文真摯感人的人性美,感受反法西斯陣營軍民用鮮血凝成的情誼。
2.抓住細節描寫,感受南斯拉夫母親崇高的精神品質
3.理解“蠟燭”的特殊含義。
二、學習的重難點
1.重點:分析人物細節,體味人物豐富的內心和品質。
2.難點:“蠟燭”的特殊含義
三、學習準備:
1.掌握本文的生字詞讀音和意思。
2.查閱資料(二戰有關資料)
四、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啟發導入。
(二)初讀課文,解讀人物。
1.用“我被 所感動,原因是 ”的句式說話。以引導他們從內容上去感知文章的美。并請學生進行配樂朗讀相關語段。
2.探究老婦人的形象。
Ⅰ動作描寫①教師出示幻燈片,引導學生分析。②學生自己找一句或兩句進行賞析③
Ⅱ心理揣摩①幻燈片出示相關語句讓學生揣摩②全班交流。
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豐富的內心世界都是通過她的動作來表現,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請展開想像,揣摩一下老婦人的內心世界。
a老婦人為什么不說話?她心里是怎樣想的?
b老婦人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Ⅲ環境描寫①找到相應的環境描寫,理解體會作用。②播放相關影片
(三)深入研究,理解主題。
1.思考:課題可以改成“老婦人”嗎?為什么?
2.出示文章最后一段,理解“蠟燭”的特殊含義。
3.升華主題:呼喚和平,珍惜和平。
(四)自主質疑
1.學習了本文,你還有哪些疑問?
2.互動釋疑
(五)推薦茹志娟的《百合花》
(六)布置作業
完成一篇讀后感
《蠟燭》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從蠟燭熔化和燃燒的現象中,發現兩種變化的主要特點;
2、會用實驗的方法收集物質變化的證據,并用恰當的語言表達;
3、、物質的變化有兩類:
(1)僅僅是形態的變化,沒有新的物質產生,
(2)會產生新的物質。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能從蠟燭一些變化現象中發現兩種變化的主要特點;
難點:尋找證據判斷物質變化,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類。
教學準備:
蠟燭(小塊),酒精燈,燒杯,三腳架,濕抹布,玻璃片,堿,白醋,蛋殼,石灰水,火材,吸管,培養皿。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受蠟燭的變化
師:(出示一盒子)在老師手中有一盒子,猜猜里面是什么?
嫩似藕,白似蔥,櫻桃小口一點紅。陪伴郎君過一夜,淚水汪汪到天明。(幻燈出示)
師:(答案:蠟燭)它師我們比較熟悉的物件。你研究過它嗎?其實它里面包含了許多科學道理。今天這節課我們來研究蠟燭的變化。(板書課題:蠟燭的變化)
師:如果要使這支蠟燭發生變化你有什么辦法?
生:(點燃、折斷、刀切,加熱)
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演示折斷,刀切。它們發生了什么變化?
生:(變小了變碎了)
師:有沒有產生新的物質呢
二、研究蠟燭加熱的變化
師:如果給這塊蠟燭加熱,你猜它會有什么變化呢?(熔化)冷卻后又會有什么變化呢?
教師演示實驗并講解實驗過程:
1)、放上三腳架,石棉網和小燒杯(蠟快)
2)、點燃酒精燈;(火材梗放在實驗盤中的培養皿里)
3)、調節火焰,用外焰加熱(可將火材盒墊在酒精燈下面)
4)、實驗結束先移開酒精燈,并將其熄滅
師:剛才你看到蠟塊是怎樣變化的?(板書:蠟燭蠟液)
師:蠟燭加熱后會變成液體,冷卻后會變成固體的蠟,這是蠟燭的形態發生了變化。
三、研究蠟燭點燃后產生的物質
師:點燃蠟燭會有什么變化?
生:發光、發熱、會化
師:下面請同學們點燃蠟燭,觀察有什么變化?
(學生點燃蠟燭,觀察其變化)
學生匯報。
師:如果在蠟燭的上方罩一只燒杯,你覺得會有什么變化呢?(出示幻燈)
學生實驗,教師指導。
生匯報:燒杯壁上出現白色的東西,蠟燭熄滅了。
師:其他組有沒有觀察到這樣的現象?這白色的東西是什么呢?(小水珠)(板書小水珠)
師:蠟燭為什么會熄滅?有沒有產生其它物質呢?(可能二氧化碳)
如果是二氧化碳,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檢驗呢?
生:清石灰水它能使二氧化碳變混濁。
師:非常好。的確可用清石灰水來檢驗。老師為每小組準備了一小杯清石灰水,一根鐵絲圈。將蠟燭套在鐵絲上(教師演示)。點燃后,放入燒杯中,用玻璃片將燒杯口蓋住。當蠟燭熄滅后,將玻璃片移一小縫,拿出蠟燭。再將清石灰水從小縫中倒入燒杯中(倒一半)。蓋好玻璃片,將燒杯輕輕搖晃。觀察其現象。(發鐵絲圈)
(學生實驗,教師指導,學生匯報)
生:清石灰水變白了。可以證明蠟燭燃燒產生了二氧化碳。(板書:二氧化碳)
師:下面請同學們看好老師這:(教師演示:將鐵片放在蠟燭的火焰上燒,出現黑色的物質)。這里面黑色的物質是什么呢?是不是鐵片燒焦了。(用手擦一下,黑色東西在手上,鐵片無變化),這是不是蠟燭燃燒產生的呢?(是)(板書:黑灰)
師:通過剛才的幾個實驗,我們發現。點燃蠟燭后產生了水、二氧化碳、黑煙。這些都是燃燒后產生的新的物質。同學們可以變回蠟燭嗎?因為它們是新的物質。(板書:變不回)
四、比較蠟燭加熱和點燃出現的不同現象
師:剛才我們研究了蠟燭加熱和燃燒產生的變化,加熱是蠟燭怎樣變化,(學生可根據板書回答)她們之間可以互相轉換,說明它們之間只是什么發生變化了?(板書:形態)
師:點燃蠟燭呢?它們之間還能互相轉化嗎?(不能)而且產生了小水珠、二氧化碳、黑灰,這些都是新產生的物質。(板書:新物質)
師:現在我們發現蠟燭的加熱和燃燒是兩種不同的變化,一種是形態變化,沒有產生新物質,另一種是產生了新物質。在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物質的變化是否也是這樣呢?下面請同學們看大屏幕(教師出示幻燈)
五、加深物質變化的分類
師:選擇下面的活動做一做,說說它屬于哪一類?為什么?每組桌上都有半杯清石灰水,討論一下,你們小組還準備研究什么?討論好了上來領材料。
(教師分發材料,材料分兩處前、后)
學生實驗,教師指導,督促學生做好記錄。(記錄本組完成的實驗)。
師:通過剛才同學門的匯報,我們發現這些物質也有這樣的變化。在我們生產生活中正有很多很多這樣的變化。如果給這些物質的變化分類,你們覺得可以怎樣分類?(兩類)
(幻燈出示,物質的分類)(學生齊讀)
師:(幻燈出示)下面這些現象屬于哪一類變化?你的根據是什么?
學生根據大屏幕回答。
六、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蠟燭》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重點理解“絕密”“絕妙”“厄運”等詞。
3、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能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說清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4、通過朗讀課文,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指導學生認真朗讀,通過對伯諾德一家人從容鎮靜的動作、神情、語言、心理描寫去體會一家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準備]
1、cai課件。
2、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圖片、音像資料。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學任務]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讀通句子,了解課文大意,把握課文內容。
2、教學第一、二自然段,了解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的使命,并理解伯諾德夫人藏絕密情報的絕妙。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知道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2、通過朗讀感悟,感受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為祖國、為和平而舍生忘死的精神。
3、通過品味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走進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學習刻畫人物心理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朗讀感悟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的動作、神情、語言及心理活動的有關語句,體會他們的機智勇敢。
[課前交流]
一、了解戰爭。
1、交流:同學們,戰爭伴隨著人類的文明史。你能說說你對戰爭的看法嗎?
3、小結:戰爭是殘酷的。因為戰爭,許多人流離失所、背井離鄉,甚至家破人亡;因為戰爭,才有了一幕幕的尸橫遍野……
二、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
1、交流:你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嗎?
3、小結:這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破壞性最強、傷亡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武裝戰爭。1940年5月,納粹只用短短的三個星期就閃電般地占領了法國。今天,就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在法國這塊國土上。
三、了解法國人民的民族解放戰爭。
1、面對著“國破山河碎”,面對著兇殘的法西斯劊子手,法國人民把艱苦卓絕的民族解放戰爭轉入地下。不管環境多么恐怖,道路多么遙遠,斗爭多么艱難,他們,都不曾放棄!在淪陷區,他們秘密傳遞情報,出其不意地打擊強盜。不斷遭受游擊隊打擊的德國強盜,變本加厲地展開了血腥的鎮壓與殺戮,他們采用地毯式搜捕
2、嚴密排查情報人員;他們高喊著“寧可錯殺一萬也不漏過一個”的強盜論調,絕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鮮血,染紅了法國的大地;槍聲,遮掩了法國的天空……法國,籠罩著死一般的沉寂。但是,在這死寂的背后,不屈的暗流涌動著,就連一向柔弱的婦女和孩子,也帶著滿腔的仇恨投入了敵后的情報傳遞。他們,在自己的國土上,用熱血譜寫了一曲曲震撼人心、大智大勇的壯歌!
《蠟燭》教學設計11
【教材分析】
《蠟燭》是前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的作品。作品刻畫了一位南斯拉夫母親,文中只有關于她的動作描寫,沒有語言描寫。透過細膩的動作描寫可以感受人物的心靈,感受這位南斯拉夫母親對紅軍烈士的至情至愛。作品突出蠟燭這個細節,賦予作品一種亮色。抒情詩般的結尾,深情贊美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根據課文特點,要著力探究這位南斯拉夫母親的心理活動,根據她的一舉一動感知她的內心世界,并從字里行間體味在冷靜的敘述中包含的作者的感情。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語言環境,揣摩語句意思。
2、根據課文特點,著重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3、領會戰爭的殘酷,體會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斗的友誼。
【教學重難點】
1、揣摩語句意思。
2、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學生簡介作者背景,教師適當補充
二、整體感知
本文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注意把握記敘要素。)
三、粗略探究
1、讀了本文,肯定有一些片段令你感動不已,請找出來,在小組中討論。
2、學生找出自己感動的片段并朗讀、分析。
3、老師總結:感動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⑴題材感人:
戰爭、炮火、蠟燭、燭光等。
⑵事件感人:
環境危險,炮火連天;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在墳頭上的蠟燭有著特殊的意義。
四、精細探究
1、教師指定探究問題:
⑴揣摩語句(課后第二題)。
⑵試分析蠟燭有什么特殊意義。
2、學生分組探究問題。
3、各小組代表發言,進行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五、拓展延伸
透過細致的動作描寫,設想老婦人的心理活動。
六、布置作業
把設想的老婦人的心理活動整理在練習本上。
《蠟燭》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能聯系課文具體內容進行解釋,并能結合表演深入體會“輕輕地”“從容地”“鎮定地”等詞語的內涵。
2.能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有條理地復述故事的主要情節。
3.對人物有自己的評價,并能從中感受到課文中人物在危險面前所表現出來的機智與勇氣。教學過程
一、學習字詞
1.教師板書課題,邊板書邊重點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蠟燭”的偏旁分別為“蟲”“火”。啟發學生用“燭”組詞:燭臺、燭芯、燭光、燭焰搖曳……
2.教師繼續板書:伯諾德夫人、雅克、杰奎琳。引導學生朗讀,提問:誰發現了這3個人的關系?以此了解:他們是親密的一家人,為了把德國強盜趕出自己的祖國——法國,都參加了秘密情報的傳遞工作。
3.教師出示課文中的詞語:秘密、絕密、絕妙;危機、厄運;從容、鎮定。教師組織學生朗讀,并引導學生聯系課文具體內容解釋“絕妙”“危機”“厄運”的意思。
4.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提示:聯系上下文,想一想課文中詞語的意思,把課文讀懂。
5.組織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解釋:
(1)絕妙:伯諾德夫人把裝著絕密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插在一個燭臺上,擺在顯眼的桌子上,騙過了敵人。妙在情報藏得隱蔽,令敵人意想不到。教師點撥:你從“終于”這個詞語中體會到些什么?(這個絕妙的主意凝聚了伯瑙德夫人的智慧)
(2)危機:德國軍官點燃了蠟燭,萬一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秘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他們一家三口的生命就會受到威脅。教師點撥:“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這里“似乎”說明了什么?(實際上危機并沒有真正過去)
(3)厄運:那就是蠟燭會很快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秘密就暴露了,他們一家三口的生命也許就要結束了。
教師點撥:在危機和厄運面前,一般人會有什么反應?而伯諾德夫人一家是怎樣對待的?他們又是怎樣化險為夷的?請同學們再讀課文。
二、復述故事
1.請學生自己練習復述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機面前從容應對、化險為夷的經過。然后組織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可以提供句式幫助學生復述得更加有條理:當的時候,他(她)
(怎么做的)。
2.教師根據學生的復述進行扼要的板書:點燃——吹熄;端走——奪回;重新點燃——端上樓。引導學生根據板書,練習有條理地復述故事,要求用上恰當的、準確的詞語,如:輕輕地、從容地、鎮定地……教師對學生在復述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對于出現的精彩之處及時給予肯定,以便讓學生講述得更加流暢、準確。
三、學做導演
1.假如將這個扣人心弦的故事編成劇本來演出的話,你認為可以安排幾個場景?引導學生討論,并申述自己的理由。教師可以建議學生重點設計三個場景:伯瑙德夫人與敵人周旋、雅克與敵人周旋、杰奎琳與敵人周旋。
2.假如請你來做導演,每一場戲該怎么演?認真閱讀課文,注意中心人物的動作、表情、語言、心理活動,然后設計表演的要領。可以引導學生先閱讀第三自然段,圈畫出伯瑙德夫人的動作、語言、神態等。
3.組織學生交流伯諾德夫人與敵人周旋的表演,重點關注“輕輕地”,討論:為什么要輕輕地吹滅蠟燭?以此體會伯諾德夫人的機智和鎮定。可以讓學生表演一下,組織“導演們”進行評論。然后組織學生交流后兩場戲,分別關注“從容”、“默默地”、“嬌聲”、“鎮定”。教師可以結合課文提問:“此時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東西。”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她似乎感到德軍那幾雙惡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這里的“似乎”表明什么?
4.在學生“導演”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表演,并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描述,特別是重點的詞句,進行更深入的體會,真切地感受到危險、緊張以及人們的機智與勇氣。
四、人物評價
1.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結合課文,具體談一談自己的切身感受。
2.教師總結、點撥。
《蠟燭》教學設計13
知識目標:
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2、體會本文真摯感人的語言。
能力目標:透過行為領悟人性的本質。
教育目標:讓學生體會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點難點:體會真情,領悟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策略和方法:朗讀法、引導法。
教學媒體:錄音機、投影儀。
一、導入。
記得上學期的目標上有一篇課外閱讀:講的是一隊德國兵到一個被占領地的一個農家去,那農家的妻子正是個地下黨。……誰能把這個故事講下去?
(學生講的實在很精彩。)
同樣的蠟燭,在不同的情況下,起著不同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這一課中的蠟燭將起著怎樣的作用?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及背景。
2、學習了這麼多篇課文,我們已有了這樣的常識,一打眼兒就能知道這篇文章是贊美什麼或講述什麼的,那麼這篇課文呢?
主旨:一首贊美詩。一曲頌歌。贊美反法西斯同盟國各國戰斗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3、我們今天,不是討論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環境危險,炮火連天——想到老婦人不顧生死。
2)、年老體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婦人力量的源泉。
3)、保護遺體——想到老婦人對烈士的感情。
4)、燭光閃爍——想到老婦人奉獻的精神。
(這個問題如果不先給出一個例子,學生是很摸不著頭腦的。)
4、那麼,這里的燭光,又有什麼特殊的象征意義?
1)、紅軍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
3)、兩國人民戰斗情誼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難一難我了!
1)、最后兩句話是什麼意思?
結尾兩句話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學很聰明,就拿課后題問我。所以,順便給他們處理課后練習了。
3)、課后練習二。
4)、課后練習三。
6、那麼誰來總結一下老婦人的形象?
(說的很多很雜,但都沒有條理性。)
1)、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2)、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他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3)、他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4)、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并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7、這是一篇戰地通訊,但是其中主要是記敘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嗎?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覺得要是在開頭問會更好。)
8、你還能舉出像老婦人這樣的例子嗎?
《蠟燭》教學設計14
【教學課時】
一堂課完成。
【活動設計】
朗讀、默讀、討論、口頭小作文。
【設計理念】
親近文本,真實地閱讀;注重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充分考慮學生的已有水平,在理解文本的過程中實現文本的語文教育價值。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解題:你熟悉蠟燭嗎?你知道它有哪些功用?(板書課題)你對作者有多少了解?(介紹作者)
今天我們就來閱讀這篇題為蠟燭的文章。
二、在閱讀中篩選信息,把握故事的要素,理出時間線索
1、誰愿意來為大家朗讀第一自然段?我們從這一段中得到哪些信息?
文章開頭是敘述性的語言,是要敘述一件事情;
這件事發生的時間是──
地點是──
社會背景是──
聯系學生已有歷史、地理知識進一步回顧1944年的歷史有什么重大事件,那場戰爭的雙方主要是哪些國家,誰是正義方?(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時間、地點要素)
2、教師朗讀第2自然段。這一段為我們提供了怎樣的信息?事件中的人物是誰?時間具體是什么時候?當時的環境環境是怎樣的?(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時間、人物、環境要素)。
3、你們希望誰繼續為大家朗讀?(讀到一直轟到太陽落山。)(板書生詞、糾正讀錯的詞語:企圖 佛曉)
偷襲成功了沒有?時間到了什么時候?請你推測下面的情節。(討論。目的在于引起閱讀期待,為后面理解主旨作鋪墊。)
4、大家可能急不可待地想知道下面的事情了吧,請快速默讀課文,看誰能最先了解后來發生的事情。
三、了解、復述故事的主要情節
1、誰能說說后來發生的事情?(要求用自己的話來說。)
2、誰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這段故事?(要求把握基本信息。)
3、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比較詳細地復述故事整個過程?(要求盡量復述對老婦人行為描寫的細節。)
她想──很想(協助蘇聯紅軍)──摸出東西(懸念)──繞過鐵欄桿(虛弱的身體)──翻、理、彎、坐(保護烈士遺體)──舀、拖──畫、吻(悼念烈士)──捧、蓋、堆(掩埋遺體)──摸、插、點、坐(為烈士守靈)
四、從主人公的行為動作體會其思想感情
1、你們認為誰是故事的主人翁?作者寫這篇文章的重點是寫薩伐河戰斗,還是寫這次
戰斗中發生的一個小插曲?
2、你怎樣評價這位老婦人,請朗讀相關語句來支持你的看法。
重點品味描寫炮火猛烈、老婦人年邁體弱、掩埋紅軍烈士,為紅軍烈士守靈、熱愛紅軍戰士的句子。
3、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但從她的動作行為可以看出她豐富的內心活動,試揣摩倒數第4段,想象老婦人的心理活動,口頭表述出來。
根據學生的評價板書老婦人的行為過程和從中體現出的性格特征。
4、老婦人為什么能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置生死于度外,以虛弱年邁的身軀,竭盡全力安葬一位素不相識的不同國籍的紅軍烈士,請談談你的理解。
老婦人飽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滿懷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對蘇聯紅軍充滿敬意;戰士犧牲,她心情無比沉痛,她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進入一種忘我境界,不顧安危,出入炮火,獻出心愛之物,徹夜守墳。
五、品味文中內涵豐富的語句
1、文章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從哪里可以看出來?請你把有關的句子朗讀出來。
2、標題所說的蠟燭起到了什么作用?重點品味結尾段的象征意義和豐富內涵。
蠟燭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獻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蠟燭將穿透戰爭的陰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蠟燭》是一首贊美詩,一曲頌歌,這首頌歌將永遠回蕩在熱愛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讓我們緬懷為正義而戰,英勇獻身的蘇聯紅軍烈士,讓我們對南斯拉夫母親超越國界的慈母情懷表達深深的崇敬。
六、本課學習內容小結
1、讀記敘類的文章要注意哪些基本要素?
2、口頭復述故事情節有什么好處?
3、怎樣把握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4、有哪些詞語需要我們課后復習?
七、課后作業:積累詞語
1、根據拼音寫出漢字:
瓦 lì( ) pú( )fú( )前進 pǎi( )擊炮 筋疲力 jí( ) 名 fù( )其實 pínɡ( )障
2、解釋詞語:
企圖──
拂曉──
地窖──
《蠟燭》教學設計15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說說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3、通過朗讀課文的訓練,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教學過程:
一、設境引入,激發情趣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這是怎樣的半截蠟燭?
練說:(藏有絕密情報的、關系伯諾德夫人一家生命的……)
2、小結過渡:并不起眼的半截蠟燭關系法國的命運,正是因為這樣,一天晚上,伯諾德夫人一家度過了一個緊張的夜晚。
二、初步感受課文。
1、你喜歡讀這個故事嗎?為什么?(扣人心弦、驚心動魄)
2、如果你當導演拍這個故事,鏡頭最多的是什么?閉上眼睛想一想?
師小結:你們都是出色的導演,雖然鏡頭不一,風格有別,但我感覺你們的的意圖是一致的,想一想是什么?(渲染緊張的氣氛)
3、是啊,這個故事讀著讀著,不覺讓人感到緊張。自讀課文,看看故事了發展到哪些地方,讓你特別緊張?
交流板書:點燃蠟燭重新點燃奪回蠟燭
4、故事就是這樣一波三折,引人入勝。在故事中伯諾德一家三口又是怎樣化解危機的?
三、精讀重點段落
1.自讀課文3-7節,劃出描寫伯諾德夫人全家人的動作、神情、語言及心理活動的有關句子,讀讀想想,在感受最深的地方,簡要寫寫感想。
2.學生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處(一個人物)進行交流,在交流中深入理解課文,指導朗讀。
(1)伯諾德夫人的表現:
出示:她看著兩個臉色蒼白的孩子,急忙從廚房取出一盞油燈放在桌上。“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說著,輕輕把蠟燭吹滅。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
從“急忙”你看出什么?她擔心什么?(情報暴露、孩子的命運、國家的命運)
你覺得伯諾德夫人怎樣?(機智)
指導朗讀。
師:請同學們各自輕聲讀讀伯諾德夫人的話(“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想想應該強調什么字眼。
師:同學們的朗讀處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過,盡管咱們的處理方式不同,但有一點其實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為了避免敵人的懷疑,為了保住那半截蠟燭。
師:說得對。只要我們的朗讀處理都是圍繞這一點的,那么就都是允許。下面,請你們想著這個目標,按照自己的處理方式各自朗讀這句話。
還有什么地方也表現了她的機智?“輕輕”這個詞你體會到什么?(不露聲色、不引起注意、鎮定)板書:輕輕吹熄
指名朗讀。
過渡:輕松的心情沒有持續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著青煙的燭芯重新點燃。
(1)大兒子杰克的表現
出示:這時候,大兒子杰克慢慢地站起來,“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來生個火吧。”說著伸手端起燭臺朝門口走去屋子頓時暗了許多。
從“慢慢地”你體會到什么?指名朗讀。板書:端起燭臺
出示:在斗爭的最后時刻,他從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著。
蠟燭已被奪回,搬木柴已經沒有必要,他為什么還要搬?體會“從容”。
此時的從容是面對什么的從容(死亡)。點擊課件,示燃燒的蠟燭,此時的男孩會想什么,等什么?
師述:世界上沒有什么時候事比等待死亡更可怕的,而這個小男孩卻在鎮定地等待著。
指導朗讀:“在斗爭的最后時刻……正盯著越來越短的蠟燭上”
過渡:燭焰搖曳,發出微弱的光。此時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東西。于是,誰又站了起來?
(2)小女兒杰奎琳的表現
指名分角色朗讀第六、七自然段。
評價朗讀。
這個小女孩給你怎樣的印象?誰能猜出杰奎琳此時一定在想些什么?再讀她說的話。讀出杰奎琳的機智勇敢。
望著這盞在最后一級樓梯熄滅的蠟燭,你的心情怎樣?(如釋重負)你想說什么?
師述:此時此刻,這半截蠟燭仿佛是顆定時炸彈,是小女孩子卻非常鎮定地把燭臺端起來,向幾位軍官道過晚安,上樓去了。這是一場緊張激烈卻沒有硝煙的戰爭。板書:端起燭臺
四、總結回顧,延伸拓展
1、看板書,總結課文。補充板書:挺身而出千鈞一發
2、在這么危急的情況下,伯諾德夫人一家三人的勝利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機智、勇敢、鎮定,終于成功地保住了蠟燭中的機密。)
3、再讀第一自然段,他們這樣做的背后有一種強烈的情感支撐,是怎樣的一種情感?(愛國)
五、小組合作編課本劇來演一演。
【《蠟燭》教學設計(匯編15篇)】相關文章:
蠟燭教學設計 蠟燭說課稿12-28
《蠟燭》課件教學設計03-03
《蠟燭》教學設計課件02-27
《半截蠟燭》課件設計05-03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11-29
小學語文《半截蠟燭》教學反思12-17
蠟燭小學作文(匯編15篇)01-30
《尊嚴》精品教學設計匯編12-22
小學語文《半截蠟燭》教學反思3篇12-17
《孔乙己》教學設計(匯編15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