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教學設計

時間:2021-06-04 10:20:26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孔孟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孔孟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孔孟教學設計

孔孟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理解孔子、孟子論學的角度和具體意義。

  2.背誦孔子的四則語錄,熟讀孟子的兩則語錄。

  3.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重點:

  1.積累文學常識及文言詞。

  2.理解孔孟論學的具體含義。

  教學難點:

  理解孔孟言論所闡明的道理。

  課時: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

  上一篇文言文默寫反饋。

  二、齊讀課文

  正音:不逾矩 罔 殆 簣 一日暴之

  三、復習詞語解釋和句子翻譯:

  (一)字詞解釋:

  1.不恥下問 2.無惑乎王之不智也 3.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今夫弈之為數

  4. 為 譬如為山

  為是其智弗若與

  今夫弈之為數

  5.數 扶蘇以數諫故

  若印數十百千本

  盡信書

  6.信 小信未孚

  忌不自信

  7.至 吾退而 寒之者至矣

  以至仁伐至不仁

  8.進 進,吾往矣

  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二)句子翻譯

  1、吾十有五而志 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無或乎王之不智也。

  3、譬如為山, 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進也!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6、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7、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8、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9、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 與之俱學,弗若 之矣。

  四、內容理解

  (一)孔子論學的話分別闡明了關于學習的什么道理?

  1.第一則是論述學習的作用:學習終身受益。

  孔子自述他進德修業的過程和認識能力提高的階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經驗不斷積累的規律。這段話概括了人生六個階段所能達到的境界目標,也是各個階段學習的結果,具有規范人生的指 導意義。

  2.第二則論述學習的方法: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相得益彰。

  以對舉的形式,強調學習與思考的各自意義和它們不可分割的關系。一“罔”一“殆”,從反面論說“學而不思”“思而不學”的嚴重后果,突出“思學結合”的重要性

  3.第三則 論學習的方法:勤奮虛心地學習,不懂就問。包括要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

  4.第四則:論述學習的態度:不要止步不前,半途而廢。要自強不息,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終能成功。

  孔子以“為山”和“平地”兩個比喻,說明“為山”不成,是因為沒有繼續努力,以致功虧一簣。而平整土地,加上一簣就成功了。以此論說堅持不懈的重要性。

  (二) 孟子論學的話分別闡明了關于學習的什么道理?

  1.第一則論學習態度:學習不能一暴 十寒,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必須專心致 志。

  以“一曝十寒”為喻,再以“學奕 ”為例,說明學習如不能 “專心致志”,則將一事無成。比喻和取例都來自生活,容易理解,可謂言淺而意深,并以此證明學習效果的好壞首先不在于智力高下,而在于學習態度的差異。

  3.第二則:不要迷信書本,讀書要有批判懷疑精神。

  4. 請舉出一兩個事例來印證“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五、評講練習

  六、作業: 訂正練習、背默寫紙

孔孟教學設計2

  本課屬于自讀篇目,課文結構清楚,層次清晰,闡述的觀點也并不深奧,再加上高三學生此時對孔孟已有不少的接觸和了解,相關的文化常識也比較熟識,因此本文比較適合于自學。自學并不等于放羊,應該引導學生自學,在45分鐘內盡可能收到吸收文化和培養能力的最大益處。本篇課文的課后練習,比較適合于作為邊閱讀邊思考的激發點使用,應該充分運用,這樣學習本課的效果似乎更加切實些。

  在教材處理上,這一課時把教學內容切分成三大板塊,先是整合課文內容,其次是晶詞味句重點突破,然后適當擴展,溫故知新。課后提供一篇逆向思考類文章,為的是能讓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得以有效的訓練。

  教學目標

  1、把握每段的要點,明確孔孟二者的差異。

  2、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間差異的根源是什么。

  3、學習結合時代背景分析文化現象的方法。

  4、積累詞語,掌握成語的用法。

  5、感悟文化與文化現象。

  教學重點

  1、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間差異的根源是什么

  2、學習結合時代背景分析文化現象的.方法。

  3、孔孟思想的具體特點。

  教學難點

  積累詞語,掌握成語的用法。

  本課安排一課時,由孔孟之說引出話題的歷史原因,領悟作者的思想方法。思考孔孟的思想言行有哪些不同。并從文中找比較他們的不同之處,進而分析造成這些不同的原因、

  教學方法

  主要采用討論式和啟發式。

  教學用具

  運用多媒體教學。

  學習導航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語

  上一篇課文我們了解了莊子,其實在先秦諸子百家中,我們最為熟悉的不是道家而是儒家,孔子、孟子、顏淵、子路我們如雷貫耳。同時,我們還通常把孔孟并舉。提到大成至圣,我們就會想到亞圣,這兩個人總是如影隨形,有時孟子的光輝甚至還會把孔子遮掩著。其實,孟子與孔子生活于不同的時代,大家都知道孔子生活的時代是春秋時期,孟子生活的是戰國時代。據《史記》,孟子是孔子的門人于思的學生,這兩人真的能夠如出一轍嗎?讓我們一同來閱讀著名學者黃仁宇先生的《孔孟》。

  二、整體初讀,歸納提要,整合課文內容。

  快速閱讀課文,把每一節當中的重點語句劃出來,然后對本文內容作一個提要。這個工作主要目的在于:一是訓練學生的速瀆能力,速讀要講求質量,所以第二個目的在于訓練學生在快速閱讀當中迅速抓住每一節中的關鍵信息。之所以分解到每一節,是因為段節的層次性不很復雜,而它又是一篇課文骨架,學生思考問題的難度會相對小一些。

  (明確:本文的內容提要: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孔子坦蕩悠閑,輕松愉快,孟子則凡事緊張。孔子認為性惡來自于先天,孟子則持性善論。孔子對“禮”非常重視,而孟子則不大拘泥于禮。孔盂的不同,主要是因為局勢起了變化,孔子處在春秋時期,周禮還有一定的約束力,戰事尚未波及全民,戰事的方式如同競技,還不足以造成社會全面動蕩。因此孔子認為東周那樣的社會秩序仍可恢復,他提倡克己復禮,正名復古。孟子處在戰國前中期,戰國七雄已經準備長期的大廝殺,戰爭已有相當規模,戰事已經相當殘酷,社會全面動亂。因此,孟子認為出路在于改弦更張,他的種種主張都是突破“禮”的約束的)學生在回答問題,可以通過量化來考查學生的閱讀品質:如孔孟的三個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局勢起了變化。

  三、品詞析句,探究質疑。

  1、依據課文第一段的內容,今人馮友蘭,把孔子比作蘇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圖,在馮友蘭看來,“蘇格拉底”與“柏拉圖”二人是否相同?為什么?

  明確:主要闡述孔孟二人的相同,而第二段的開頭又有“但是”的轉折,然后進而論述了二人的不同。

  2、說孟子“凡事緊張”,“緊張”一詞含義是什么?

  提示:所謂“緊張”,與上文的“輕松愉快”相對,可用“沉重痛苦”來對解,但是還要結合下文來具體回答,是為尖銳的社會矛盾、兇險的前途而焦慮、憂心、痛心這樣的情緒。

  3、“雖為圣賢,仍要經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從這個話里怎么見出“性惡來自先天”?

  提示:經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認為人的修養是用理智不斷克服性惡的過程,也就是認為惡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4、課文第四節,舉了有關于孟子的一系列例子,如“齊宣王稱病,他也稱病。……”是為了說明什么?

  提示:加深對論點與論據之間關系的理解。作者列舉這些例子是為了說明孟子對“禮”不大重視,在他看來,周禮早巳不復存在,自己也不必拘守禮法。

  5、“他的閑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當時社會還相當寧靜,整個社會心態都比較閑雅,孔子的閑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心態。

  6、為什么說“全民為什伍”是以一種軍事組織的原則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戶籍編制,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相聯相保。“什伍”又是古代軍事編制,五人為伍,十人為什。所以說是以一種軍事組織的原則加之全民。

  7、為什么說孟子的性善論帶著一種強迫性的推論?

  提示:由性善論這個前提推論到對人的道德要求,不過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復天性而已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為“失其本心”,所以帶有強迫性。

  8、何謂“低水準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準是指生活水平低。如“樂歲終身飽”,但求吃飽肚子而已。

  9、“可是今日我們讀《孟子》和《四書》全部,卻不能一體視之為政治哲學,一定也要考究它們的歷史背景,有時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說的一樣,‘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應怎樣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書》全部都是有其歷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話都適用于任何歷史條件。政治哲學,是研究政治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和政治理論的概念體系,包括《孟子》在內的《四書》含有政治哲學的成分,但是不能一體視之為政治哲學。如果不考究其歷史背景,一概奉為經典,是要犯錯誤的,在這個意義上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10、學習了本文,你認為應該怎樣來研究古代文化現象?

  提示:

  (1)善于同中求異。

  (2)要進行歷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實質象,要掌握大量的歷史資料,并以之為依據。

  四、拓展延伸

  翻譯《寡人之于國也》,并結合本文說說孟子是一個怎么樣的人。

  研究歷史文化現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洚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譯文]粱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總算盡了心啦。河內遇到饑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轉移到河內;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考察鄰國的政治,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鄰國的老百姓沒有再減少,我的百姓沒有再增多,這是為什么呢?”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讓我用戰爭作比喻吧。咚咚地敲響戰鼓,兩軍的兵器已經接觸,扔掉盔甲拖著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別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樣呢?”梁惠王說:“不行,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不耽誤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就會吃不完。密網不下到池塘里,魚鱉之類的水產就會吃不完。按一定的季節入山伐木,木材就會用不完。糧食和水產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不滿了。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不滿,這是王道的開端。

  五畝大的住宅場地,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了。雞、豬、狗畜養,不要耽誤它們的繁殖時機,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畝大的田地,不要耽誤它的生產季節,幾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饑餓了;認真地舉辦學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須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著或頭頂著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的人能夠穿上絲織品,吃上肉食,百姓沒有挨餓受凍的,這樣還不能統一天下而稱王,是不曾有過的事。

  —貴族家的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不知道開倉賑濟。百姓餓死了,卻說:‘這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歲不好。’這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歸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會來歸順了。”

  從本文的第一句話可以想見當時戰事頻仍,孟子給梁惠王提出的方案是發展生產,注意民生,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建議,是因為由于戰爭,殺人盈城,殺人盈野,對生產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給民生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孟子關于王道的主張就是針對當時的局勢提出來的。由此我們可以感受到人民的災難深重,社會矛盾的尖銳,也可以體會孟子慈悲為懷的胸懷,為民請命的激切。

【孔孟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孔孟的名言11-18

《孔孟論學習》課文講解12-12

孔孟語錄三則 教學設計(北師大七年級語文上冊)12-06

高中語文《孔孟》優質教案【兩篇】02-17

精選《觀潮》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11-15

《日出》教學設計12-21

《看戲》教學設計12-21

咕咚教學設計12-20

《心愿》教學設計12-19

《葉》教學設計12-17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尤物在线国产91 | 日本久久一区一本高清 |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拍国 | 日本免费高清中文网 | 亚洲2020香蕉在线观看 | 日韩国产网站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