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方案匯總8篇
為了確定工作或事情順利開展,常常需要提前進行細致的方案準備工作,方案是闡明具體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企劃案。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8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1、 認識8個生字,會寫4個字。
2、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 初步了解表示一種事物數量用什么詞,并且要符合語言習慣,逐步積累量詞。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學習生字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方法 觀察法、講解法、啟發式教學法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生字卡。
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 猜謎語引出各種文具,說說這些文具有什么用。
二、 課堂上創設購文具情境 在創設的購物情境中,學生要學習購物,怎樣問價,準確找出相應人民幣,清楚自己要買的東西;“售貨員”要準確、清楚地報價。注意使用“一個”“一只”“一把”“一塊”“一條”等量詞。
三、 正確朗讀課文
1、 先自由小聲讀,再抽讀。最后指導學生用一問一答的方式練習朗讀。
2、 除課文的內容外,學生可根據其他東西的價格提問。在學生答不出來時,教師隨機提示學生和家長一起去商店,了解商品的價格 。
四、 鞏固生字,指導書寫
1、 讀生字,注意讀準字音。
2、 學生根據實際,找出難記的字,選擇適合自己的記字方法,記住生字字形。
3、 指導書寫生字。 板書: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要求】
1、了解《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歌詞大意,并嘗試引吭高歌。
2、在田字格中書寫“區、臣、醫”三個字,注意間架結構。
3、讀讀背背八條成語和《時間》詩歌。
4、通過口語交際練習,學會商量。
5、學寫毛筆字。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第一題:學用字詞句
1、播放歌曲《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VCD,喚起學生對歌曲的記憶。
2、出示歌詞,請學生自己小聲讀讀,不認識的字可以查。
3、交流朗讀,注意讀準字音。
4、這首歌詞中有哪些不太明白的詞語?學生質疑、討論。
(1)重點理解“蕩漾”一詞。字典中對“蕩漾”一詞的解釋是:形容水波一起一伏的樣子。歌詞中的“蕩漾”應該怎樣理解?
(2)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是我的故鄉,是我終身難忘的地方,從詩中找一找,“我”難忘什么?補充想象,還有什么難忘的?
(3)再讀讀詩歌,“我”是在哪兒抒發自己的情感?僅僅抒發的是思鄉之情嗎?
(4)想象著歌詞描繪的境界,想象著風雪中駐守者的心情,有感情地讀讀詩。
5、再次播放《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VCD。
6、學生試著吟唱歌曲。
二、教學第二題:學寫鋼筆字
1、出示:區、臣、醫。
2、引導學生觀察這三個字的字形,說說它們的共同之處。
3、仔細看字帖,說說在書寫時要注意什么。 (1)筆順。 (2)外框的形狀要寫得上窄下寬,底邊要平穩。 (3)出示“反犬旁”,說說哪些字帶有這個偏旁。
4、教師示范書寫,學生書空。
5、學生臨帖,在田字格內書寫,教師巡回指導。
6、反饋。 ①請三位同學在黑板上書寫,其余同學注意觀察、評析。 ②展示寫得好的同學作業,進行評析、表揚。 ③指出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性練習。
第二課時
一、教學第三題:讀讀背背
1、讀背成語。
(1)出示八個成語。要求學生借助字典讀準成語的音,不懂的成語做個記號。
(2)交流朗讀成語,糾正讀錯的字音。
(3)交流對八條成語的理解:或根據已學的課文、了解的人物來理解,如“才思敏捷、后生可畏”可聯系前面學習的課文《少年王勃》;或根據著名人物的故事來加深印象,如理解“力透紙背”時可舉懷素寫字的例子;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來造造句子,學會運用;或讓學生根據平日里的課外閱讀說說自己的感悟,如“風華正茂、出類拔萃”
(4)再次朗讀,加深印象。
(5)練習背誦,同桌互相提醒。
(6)集體背誦。
(7)指名背。
2、讀背《時間》
(1)世上最寶貴的是什么?同學們一定會說是時間。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返。讓我們一起來讀讀《時間》這首小詩。
(2)請學生借助字典或小組合作,讀通詩歌,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3)學生質疑,討論交流。
(4)提問:“小河”指的是什么?為什么勤勞的人從“小河”里撈起的是無窮的寶藏,而懶惰的人只能撈起后悔和失望?
(5)同學們,你們想做什么樣的人?
(6)鼓勵學生說說有關“時間”的名人名言或詩歌。
第三課時
一、教學第四題:口語交際——學會商量
1、談話引入(談話要點):
(1)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與別人意見不一樣的時候,也有可能會遇到做事拿不定主意的情況。怎樣才能拿定主意,怎樣才能與別人形成較一致的意見呢?
(2)學會和別人商量,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比較可行的方法。
(3)怎樣和別人商量,大有學問!
2、請學生仔細看圖,自己弄懂圖意,不懂的可以請教老師。
3、學生交流圖意,引導展開想象。
4、討論:遇到圖中的情況,準備怎樣和別人商量?在商量過程中要注意什么?
5、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可以進行以下幾方面的指導:
(1)去同別人商量事情時,態度要誠懇。
(2)在與別人商量時,要讓別人充分發表意見,注意取長補短。
(3)要把自己的想法跟別人說清楚。
(4)在一起商量時要注意有禮貌,互相謙讓。
6、四人一小組練習與別人商量,選擇一幅圖準備表演。
7、以每幅圖為例,讓幾組學生表演在遇到某種情況時,是怎樣通過商量來解決問題的。老師也可以參與其中,扮演某個角色,既可示范,也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 每組同學表演完畢后,請觀眾暢所欲言,發表意見。
8、聯系生活,說說在平時生活中,我們還遇到哪些與課本中相似的情況,遇到哪些難題,我們可以怎樣商量,老師創設幾個情境,讓學生討論。 再讓學生選擇其中的話題進行表演練習。
9、教師總結: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讓人為難的事。遇到難事多體諒,多商量,這樣才能處理好難題,我們的關系才會變得更融洽。
二、教學第五題——學寫毛筆字
1、欣賞書中的優秀書法作品,請學生發表感想。
2、出示“戈、心”兩字,揭示今天學寫毛筆字的主要內容。
3、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二字,尤其注意紅筆標注的筆畫“斜鉤、臥鉤”。
4、指導學生按圖提示的運筆走勢書空。
5、教師示范,并出示字帖上帶有這兩種筆畫的漢字,進一步欣賞感受。
6、學生在大字本上書寫。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一、解題釋題導入新課
1、說說生活中有哪些高科技?
2、引入課題:
正如大家所找的這些資料所說明的,我們已經到了一個能運用高科技來呼風喚雨的世紀。
板書課題:
呼風喚雨的世紀
3、解題釋題:
什么叫世紀?
(一百年為一個世紀,20xx年屬于21世紀。)
什么叫呼風喚雨?
(原指神仙道土運用法力喚來風雨,這里是比喻人們能夠比較自由地控制自然、支配自然。)
4、過渡引入:
讓我們一起學習看看人們怎么利用科學來控制、支配自然吧。
二、指導學習生字新詞
1、自讀課文:
找出含有生字新詞的句子多讀幾遍。
2、出示生字卡片輪讀生字:
⑴ 糾正不良讀音。
⑵ 強調讀音:
后鼻韻──程耕幻控。
翹舌音──程、哲。
第二聲潛。
① 匯報預習:
哪些字容易寫錯?鞍右邊不是反文。幻不能多一擻。
② 字詞意思質疑──通過預習,哪些宇詞你不理解?
3、引導解疑全班討論解答,教師相機點撥:
⑴ 難點詞釋義:
奇跡、出乎意料、依賴、千里眼、順風耳、騰云駕霧、寄托、洞察、歸根到底、回顧、改善。
⑵ 易混詞區別:
發明──發現:
發現是本來存在的但我們不了解的事物或規律,發明是指本來不存在的,是新創造。如電腦電視是人類的發明,而恐龍曾生活在地球上是后人的發現。
三、初讀課文感悟大意
1、指名分節讀課文:
比一比誰讀得最正確最流利。
2、說說讀后給你留下的印象:
生A:科技發展太迅猛。
生B:人類原先生活的環境太差,沒有電燈沒有電視
生C:人類能登上月球、能潛入探海、能洞察百億光年外的天體、探索原子核的奧秘等是科學創造的奇跡。
四、課堂小結
今天學習了本課生字,理解了難解字詞,知道了20世紀是一個科技迅猛發展的世紀。
五、布置作業
1、寫生字。
2、熟讀課文。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概述】
《四個太陽》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
本課所需課時為2課時。
主要學習內容是識記生字,感悟課文,擴展閱讀,網上留言。
【教學目標分析】
1、認識“掛、街”等13個生字和部首“□”,運用多種方法識記由本課生字引出的新生字。正確書寫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悟作者通過畫太陽要表達的心愿。以學生的主體活動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以情為基礎,以“讀”的訓練為主線,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通過留言版,展示學生的收獲和心愿。
【學習者特征分析】
1、學生對創新識字、閱讀、寫作等語文活動很感興趣。
2、學生能運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猜字謎、編兒歌等方法識字。
3、學生愿意使用留言板,但打字速度有待提高。
【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本課主要運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策略,讓學生在語文實
踐活動中自主發展、自我創新,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各種學習資源,鼓勵學生在網絡上大量識字、大量閱讀,盡情想象和表達。
【學習資源】
1、多媒體網絡資源。
2、課文──《四個太陽》。
3、自制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環節】
1、創設情境,趣味揭題:
播放歌曲《種太陽》,導入課題。
2、自讀課文,快樂識字:
展示課件,學生用已有的識字方法識字,并在小組匯報自己的識字成果。同學評議。
3、合作探究,朗讀感悟:
以小組為單位,給四季畫太陽,交流讀書心得,在留言版上打出來。
4、瀏覽網站,擴展閱讀:
學生進入教師提供的資源網站,自主選擇閱讀內容,進行有效閱讀。
5、質疑問難,展示成果:
學生可以提出閱讀中遇到的問題,也可以展示閱讀收獲。
【教學過程流程】
提供網絡資源,指導學習
播放動畫
學生自由朗讀
朗讀感悟
留言版
畫心中的太陽
寫讀書感受
屏幕投影
打出描寫春夏秋冬的詞語
學生自主識字
自能識字:多種方法識記,擴展偏旁認字
師生游戲:教師組織學生做猜字游戲
生生游戲:看誰摘的“蘋果”多
開始播放歌曲
情境導入
學生欣賞課文
借助拼音擴展閱讀
提供展示平臺
質疑問難交流收獲
投影學生作品
結束
【教學評價】
學生的學習評價融入各個教學活動過程中。擬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評價:
1、認知目標:有興趣地識字;積極地閱讀;創造性地思想。
2、過程與方法目標;主動學習,積極參與討論研究,善于與他人合作;喜歡用網絡、媒體等多種信息工具搜集處理信息 。
3、情感目標:有較強的求知欲;能持之以恒地完成學習任務。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這篇課文是十一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也是一篇自讀課文。這篇自讀課文怎么教?既不能像講讀課文一樣花個兩、三課時慢慢學習;也不能放手讓學生自學。(以前好多自讀課文我就讓學生讀幾遍,完成練習冊就完事)我認為這篇課文值得好好學習:
1、學習殘疾青年樂于助人的好品質。
2、讓學生善待身邊的朋友、親人。
3、教育我們的學生現在要珍惜時光,利用小學最后的一段時光,好好學習。
4、課文的語言很簡潔,樸實,是很好的一篇范文。
這篇課文是自讀課文,課時比較緊張,只有40分鐘。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要求達到正確
(教師借助于學生來指導。)
二、再讀課文──在初讀正確的基礎上,要求讀出“大體意思”
(指名回答。)
三、細讀課文
劃示不理解的地方,用查詞典、請教別人、聯系上下文等等方法解決問題;在細讀過程中,在感觸最深的地方留下批示,自主理解;教師巡視,了解學生的情況。
(師生自由活動。)
四、交流自己的感觸,對他人的感受要從文中找到證據
(課堂討論。)
五、再讀課文
讀出自己的感受和交流獲得的感受。(強調感受的真實性。)
六、回歸題目,指導生活
別餓壞了那匹馬,誰說的?為什么說?這件事情當中,你體會到什么?你最感動的是什么?你學會了什么?(自由表達,特別注意“價值觀”指引。)
七、推薦閱讀文章《天使的吻痕》
【教后反思】
1、導讀很重要:
我是這樣導讀的,“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說過謊嗎?說謊有什么危害嗎?”(說謊欺騙了別人,傷害了別人)。“我們今天來認識一個人,他也說了謊,但他卻沒傷害到別人,為什么呢?帶著這個問題讀課文,注意生字詞,把課文讀通。”
(對于略讀課文,我認為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設計了這一導讀。其實有很多好的導讀方法,但我覺得略讀課文的導讀不宜太繁,畢竟時間要留給學生。)
2、設計一個好問題:
學生讀了課文后,讀出殘疾青年編造了一個美麗的謊言,我順勢提了一個問題“這是一個善意的謊言,其實會讀書的同學能從課文中發現蛛絲馬跡,會發現攤主的心思,找找看,同時寫上自己的體會”學生再讀課文思考,劃出相關句子,詞語。
(略讀課文要給孩子充分讀的時間,但并不是說,有時間給孩子就行了,老師要給予適當的點撥。我覺得我這個問題的設計就選準了學生自己學習的切入點 。)
3、設計小練筆:
學生抓住重點詞句交流,朗讀,當一切真相大白時,兩位主人公心靈相通了,學生也與文中的主人公心靈相通了,我看到了幾位學生眼含淚花,看得出學生內心表達的沖動,于是,我設計了這樣的小練筆:
小作者扭頭沖了出來,偎在殘疾青年輪椅邊,他沒有哭,他在想。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一、 教學材料的分析
本課程選用的教材為人教版《九年級物理 全一冊》【20xx年審定】。內能是其第十三章第二節的內容,是在學習了分子熱運動之后進行教學的,它是對不同于機械能的另一種形式的能——內能的重點研究。本節內容是在前面學習機械能概念及其轉化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更為抽象的內能概念,認識內能的轉化及其作用,這些內容是解釋許多常見熱現象的必備基礎,也是學習本章后面熱量、比熱容、熱機等內容必不可少的基礎,因此本節課在全章有重要的基礎性地位。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是本章的關鍵點,承上啟下,為引出“能量守恒定律”做好了鋪墊。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本課程的教學對象為初三年級學生。經過初二一年的學習他們對機械能能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也具備了一定的物理理性思維能力與分析的素質,參與意識比較強,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已基本具備學習本課程必要的知識基礎。在上一節課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對物體內部分子的運動有了初步的認識,這就為這節課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通過本節的學習,意欲提高學生的學習物理的興趣,找到探究物理規律的方法。并對本節課的前期知識結構有所了解。作為學習主體的九年級學生,他們對事物的認識處于由感性向理性發展階段,感性認識仍占主要地位,理性認識上還存在一定困難。為此,本課應注意適應學生好奇心,以感性認識為基礎,再通過理性分析和判斷,獲取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利用比較法認知內能是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認知內能是物體本身具有的
能量。理解內能的大小與溫度和質量有關。
2.通過實驗和體驗活動,知道通過做功和熱傳遞的方法可以改變內能。能判斷熱物體內能是否發生改變,和用什么方法改變內能。了解熱量的概念。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演示實驗和體驗活動,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活躍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增強與人合作的意識。
2.通過分析具體實例,促使學生嘗試應用學到的科學知識去解釋具體的問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了解人類認知內能過程的幾個片段,感受人類認知內能過程中從宏觀跨越到微觀的偉大,和人類認知過程中孜孜以求,鍥而不舍的精神。
2.通過學習,感受到用微觀理論去解釋宏觀現象的奇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樂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關科學技術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助于建立正確的科學觀。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 了解內能的概念,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系。
2.知道改變內能的兩種方法,會利用內能的相關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相關事例。 教學難點:
1.用做功和熱傳遞改變物體內能的本質。
2.了解熱量的概念。
五、教學流程圖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論述線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觀點;
2.通過學習,了解有關數學文化的一些知識。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引導學生悉心體會作者對數學源頭的溯訪,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獨特的語言魅力;
2.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和閱讀積累,就作者所闡發的觀點作廣泛深入的研討,以提高探究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像作者一樣,站在人類文化的高度來審視數學文化,激發熱愛科學的精神。
四、美育滲透目標
啟發學生具有宏觀的文化視野,以科學精神勵志,以人文精神向學,開辟出一個語文學習的新境界。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論述線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觀點;
2.通過學習,了解有關數學文化的一些知識。
難點:
1.引導學生悉心體會作者對數學源頭的溯訪,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獨特的語言魅力;
2.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和閱讀積累,就作者所闡發的觀點作廣泛深入的研討,以提高探究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論述線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觀點;
2.通過學習,了解有關數學文化的一些知識;
3.引導學生悉心體會作者對數學源頭的溯訪,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獨特的語言魅力;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屈指可數彈指一揮見,手指在生活中的計數功能,直接催生了數學這門科學,丹齊克的《指印》為我們揭開了這二者的關系(板書課題)。
2.作者及相關背景介紹
丹齊克(18841956),原籍立陶宛,曾在巴黎大學求學。1910年去美國,入美國國籍,先后在哥倫比亞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馬里蘭大學講授數學。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達成過程
1.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整體寫作思路。
(1)學生讀課文,整理文章的結構脈絡。
(2)小組交流討論。
【明確】數學作為科學的語言,在當代科技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作者饒有興味地給我們講述了數學的起源人類計數的歷史。原來,讓現代人望而生畏的數學在它的起步階段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測,我們現在普遍采用的十進位制,只不過是原始人類以手指計數的遺跡。曾幾何時,我們的祖先無法把握數量的多少,面對生活的難題,他們困惑不已。然而人類的理性終于從紛繁的事物中抽象出數的概念,發展了數學思想,從而推動了社會文明的發展。
數字的起源,如同文字的起源一樣,是對人類心靈最具誘惑力的問題之一。作者在正文前面摘引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詩句,表現出古人在這方面的好奇和迷惘。
課文節選部分共6節。第1節,談人和動物的數覺。數覺是一種對數的原始直覺,是人和動物(如某些鳥類和昆蟲)都具有的一種本領,是對小數目東西數量的判斷能力。作者列舉了鳥類、蜂類的例子,說明這種本領不獨為人類所有。還講了莊園主驅趕烏鴉的故事,說明這種依靠本能對數的辨識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有時會因此丟掉性命。
第2節,作者進一步對上述例子加以分析,舉出了兩種意見。一種是正確的,即具有這種數覺的動物只限于極少的幾類,可能只限于幾種昆蟲、幾種鳥類和整個人類;一種是片面的,即認為動物數覺的范圍實在太小,簡直可以略而不論。作者在第2節中主要是針對這種意見進行了辯駁,指出人類的.數覺范圍也是十分有限的,如果人類單憑這種直接的數的直覺,在計算的技術上,就不會比鳥類有什么進步。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作者首先界定了數覺的概念,指出人類借助圖形、心算、計數等輔助手段來識數不能算是數覺;另外,還從原始民族、原始語言和歐洲語言中找例證,如南非布須曼族表示數字的字只有一、二和多,英文、拉丁文、法文三倍(或三)都有表示多的意義。
第3節,繼續舉語言上的例子,指出很多原始語言表示數字的字都是具體的,沒有抽象的數,就連英語集合(Collection)、集(Aggregate)兩個表示數的抽象詞都是外來語。由此證明具體的東西總在抽象的東西之先,由具體的、駁雜的對數的表示法,到統一的抽象的數概念,是數學發展的前提。作者援引羅素的精彩論述,說明了人類抽象能力的發展,經過了漫長的歷史,讀之令人感喟。
第4節,進而談集合的對應和匹配原理。在現實生活場景中,會堂的座位與出席的人,可以通過比對看出多少來。但是這種比對的方法太笨了,既不能事先預知,也不能脫離現場來完成,于是產生了各種模范集合。模范集合起到了計量標準的作用,如同貨幣可以充當一般等價物一樣。這樣,人們要表示數字二時,就想到了鳥的翼;要表示數字三時,就想到了苜蓿葉;要表示數字四時,就想到了獸足;要表示數字五時,就想到了自己的手指。后來,這些模范集合的具體所指逐漸被淡化,人們只是習得了記住了它們的語音形式,拋棄了它們生動的模范的內容,于是較為抽象的數字產生了。
第5節,承接前面的話題,提出了基數與序數的概念。脫胎于模范集合、從對應原則產生出來的數,再抽象也是基數。單憑基數本身,是不能創造出計數術來的。一定要在對應中增加序列的概念,即完成由基數到序數的轉化,才能擺脫古老的煩瑣的一一匹配辦法,創造出一種計算方法,實現識數的質的飛躍。
第6節,繼續探討基數與序數的微妙區別,并從屈指計數方便靈活上,推斷在用手指的時候,人類借助于這個工具,就不自覺地從基數轉進到序數。作者的這種推斷,在許多語言中找到了遺跡,因為在許多語言中,五這個數,就用手表示;而十則用雙手。作者至此點明本章(本文是其前半部分)主題,指出人類在計算方面之所以成功,應當歸功于十指分明。
閱讀本文,不但能增進我們對數字、計數起源的認識,也會在作者親切、信實的敘述中,領略到其語言的魅力,為作者探究數學文化的執著精神所感動。
2.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作者在論述中列舉了一些原始語言現象,是為了說明什么問題?
【明確】語言與數學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其實不然。它們是兩種語言體系,而且在早期還具有同源關系。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深切體會到作者以大量原始語言現象說明數學起源問題的良苦用心。作者在論述中列舉了一些原始語言現象,是為了說明原始人類的數覺或表現數的方式,來闡述人類數學能力的發展歷程。如對南非的布須曼人只有一、二和多三個數字,間接說明了原始人類對數的感覺極為有限;對不列顛哥倫比亞的辛姆珊族語言的分析,論證了原始時代的數字經過了由多元具體系統到一元抽象系統的轉變過程。
(2)作者為什么說數覺和計數不能混為一談?它們有怎樣的區別?
【明確】區分數覺和計數是作者在文中反復申明的,它是人與動物的數學能力的本質區別。要通讀全文,才能充分理解作者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這是作者自始至終強調的一個觀點,也是本篇立論的關鍵所在。數覺是人與動物都有的一種對于數的直覺,而且就這種能力來說,人也不比某些鳥類或昆蟲高明多少。但是計數是人類所獨有的,它借助于人類的十指分明得以起飛,演變為計數,成為全部數學發展的基礎。
(3)作為一篇談論數學文化的文章,本文具有怎樣的論述風格?
【明確】《數:科學的語言》一書主要是介紹數的概念及其發展歷史的,然而作者卻很少用艱深的數學語言來描述,盡量用日常語言娓娓道來,其目的是為了能讓更多的普通讀者讀懂這本書,以激發大眾對數學文化的關注和熱愛。本書原版有一個副標題,為為有文化而非專攻數學的人寫的評論性概述。所以,脈絡清晰,條理分明,語言親切、通俗是本書的主要特色,這在課文節選的部分也有突出的體現。另外,作者并沒有就數學論數學,而是站在人類文化發展的高度,來描述數學發展的軌跡。所以旁征博引,亦莊亦諧,妙趣橫生,可讀性極強。這些來自作者對數學文化深厚的理解和熱愛,來自他駕馭語言的能力,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布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教學設計方案 篇8
【教學目標】
1、認識:王、助、哨”等14個生字,會寫“王、從”等6個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理解內容;初步理解“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區別。
3、在讀中領悟小英雄的行為,表達出對小英雄的崇敬之情。學習王二小那種智勇雙全、不怕犧牲的精神,培養學生從小樹立熱愛祖國、珍惜現實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自主識字、寫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交流感受;體會二小的機智勇敢、不怕犧牲的精神。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1、課文插圖的掛圖(或幻燈片、課件)。
2、《歌唱二小放牛郎》的錄音磁帶。
3、生字、詞語卡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歌唱王二小》的歌曲,提問:你們知道這是歌唱誰的歌嗎?
(根據回答,板書課題“王二小”)
二、指導看圖,整體感知:
1、按順序一幅一幅地看,一邊看圖一邊按要求說圖意。
⑴ 每幅圖上畫的都有誰,什么時間,什么地方,做什么。
⑵ 仔細觀察圖上人物的動作、神態,想象他們在想什么,要做什么?
2、把四幅圖的內容連起來,在小組內說一說。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注意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順,標出生字,并多讀幾遍,不懂的地方標上問號“?”。
4、檢查自讀情況進行正音。注意指導:“員、英。是整體認讀音節;“響、雄”是三拼音節:又是后鼻音;“助”的聲母是 zh ,不是 z。
5、一邊看圖一邊細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共分幾段。找出圖文對應的部分,然后看圖想讀,弄清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課堂練習,鞏固所學:
1、認讀卡片,鞏固生字讀音。
2、自由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認讀字詞。(先帶著拼音讀,再去掉拼音讀。)
二、品讀感悟:
1、學習1~2段,明白二小帶敵人進埋伏圈的原因。
⑴ 自由讀
⑵ 出示句子:
他常常一邊放牛,一邊幫助八路軍放哨。
簡介抗日戰爭的時代背景,幫助理解“兒童團員”、“常常”、“放哨”、“掃蕩”的意思。
⑶ 句式訓練:
一邊……一邊……
⑷ 觀察圖,想像迷了路的日本鬼子看見二小時的情景,誰能來說一說、演一演。
過渡:
面對自己痛恨的日本鬼子,二小他是怎么做的呢?
2、學習3~5段,感悟二小是個機智勇敢、不怕犧牲的小英雄。
⑴ 自由讀,初步感悟:你覺得二小怎么樣?從哪幾句話可以看出?
⑵ 小組討論,匯報。
⑶ 出示句子:
王二小把敵人帶進了埋伏圈。
敵人被王二小帶進了埋伏圈。
指名讀或齊讀,想想這兩句話有什么區別。
⑷ 理解“四面八方”,想像上了當的敵人心里會怎么想,怎么做?演一演。
⑸ (輕緩、悲痛的語氣)知道自己上了當的日本鬼子竟殘忍的殺害了小小年紀的王二小,八路軍叔叔們含著眼淚,高喊著:“沖啊 !為王二小報仇!”消滅了全部敵人。
①體會八路軍叔叔們的心情。
②有感情地讀一讀最后一段。
三、升華情感:
1、引導學生觀察插圖中王二小的神態,想象出王二小的語言、行動和內心活動,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2、找出文中最打動你的句子讀一讀,讀出感情;再以《歌唱王二小》的樂曲為伴音,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收集更多小英雄的故事,在班隊活動課開展“學習小英雄、爭當小英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