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教學設計(第1課時)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教學設計(第1課時),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內容:
人教版教材一年級下冊教科書62頁例1及相關內容。
教材簡析:
本課教學是學生基本掌握100以內數的讀法、寫法和數的組成,以及整十數加、減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有了這些知識儲備,對于整十數加、減法算理的理解會相對容易些。新授內容的計算方法同10以內數的加、減法基本相同,只是計數單位是以“十”為計數單位的,運用舊知遷移,直觀操作等手段幫助學生掌握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算法和算理,便于學生形成口算技能,也是為后面學習任意兩個數相加、減奠定扎實基礎。
教學問題診斷:
可能會有教師提出:對于單元主題圖在第一課時是否有必要進行認識,分析?
單元主題圖是對本單元所學知識提供一條主線下的各種情境圖,為各課時學習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既有生活中情境再現,體現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系,也有知識間層次推進,從編排上來看:(發書)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寫大字)兩位數加、減;(剪五角星)理解小括號的意義,都離不開情境的支撐。單元主題圖的認識是遵循兒童認知發展的基本規律,為學生學習數學提高興激發探究欲望。整體情境內容與第一課時關聯不大。放在第一課時進行認識既有生活情境的素材支撐,也為后面課時學習奠定基礎。
教學目標:
1.經歷在實際情境中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理解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方法,并能進行正確的計算。
2.在觀察、比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和獨立思考的意識,體驗算法多樣化,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3.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喜悅,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口算的算法和算理。
教學準備:
課件、小棒、計數器
教學過程:
一、舊知復習,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新知學習找準生長點
(課件出示)
(一)說一說。
1.10、20、30、( )、( )
2.80里面有( )個十,( )個十是50。
3.從右邊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
(二)撥一撥。
1.撥出8, 1個1個地撥,撥到10,再10個10個地撥,撥到40.
2.先撥出20,再20個20個撥,撥到80。
3.先撥到60,十位上撥去一個珠子是幾十,再撥去一個是幾十。
(三)算一算。(讓學生做在練習卡上)
3+5= 2+7= 5+4
30+5= 20+7= 50+4=
讓學生以開火車的方式輪流匯報結果,教師給予鼓勵。
【設計意圖:三道復習題,對數的組成,數數、撥數、計算等知識的回顧,喚起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促進對本課學習整十數加、減整十數中計數單位“十”的強化。計算題的復習則是通過計算比較,發現數位不相同兩個數,計算時方法有所變化的意識。】
二、聯系生活,在情境圖中培養學生觀察、分析信息,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
(課件出示圖片)
(一)談話過渡,出示單元主題圖
教師:在學習中善于交流,分享知識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你們瞧,一(1)班上的小朋友在忙些什么呢?
從這幅圖中你了解到什么?
學生觀察單元主題圖,說自己觀察并分析的信息。
(二)匯報交流,完整表述相關情境中的數學信息。
預設情況:學生可能會根據主題圖無序說一些信息,如:有幾個人,男生幾個,女生幾個……
教師引導學生把圖上內容分成幾個部分(發書、寫大字、剪五角星)進行觀察,了解相關數學信息并提出數學問題。
【設計意圖:單元主題圖的出示是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場景,進行分析,教育孩子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物,鼓勵學生發現并提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識圖,辨圖、刪選信息、重組信息的數學應用意識。】
三、主題定位,經歷刪選、操作、感悟、明確“理清法明”的探究過程
教師:我們一起去了解在發書過程中有哪些數學信息?
(課件出示主題圖)
(一)主題定位,信息重組
學生匯報信息,教師選擇性進行板書。
可能有:共有30本;(學生直觀感受)10本10本地數。
教師引導追問:
1.這些書是怎樣擺放的?
2.為什么是10本10地數?
左邊10本,右邊有20本,一共有30本。
學生列式,教師板書:20+10=
(二)自主探究,直觀操作
學具操作,嘗試驗證。學生匯報過程,可能會出現:
1.小棒擺放。
左邊2捆小棒,右邊1捆,共3捆,就是30根。
2.計數器撥數
先再十位上撥出2個珠子,再在十位上撥出1個珠子,十位上共有3個珠子,就是30;
3.直接數數。
10個10個地數,數到30.
4.舊知遷移
因為1+2=3,所以10+20=30.
(三)感悟算理,促進對計數單位“十”的理解
教師在學生匯報中追問:在擺小棒時,為什么是一捆一捆的?撥數時,為什么總在十位上撥珠子?數數時,是10個10個地數?
學生感悟,突出對整十數的計數單位“十”理解,計數單位相同的數可以直接相加。
(四)算法多樣,算理明確
1.即時口算練習:30-20=
學生匯報結果,讓學生說出思考過程,體現用多種方法理解算理。
課件出示小棒圖,附一圖三式。請學生口答補充完整。
2.口算搶答。
3+2= 4+5= 6-4= 7-3=
30+20= 40+50= 60-40= 70-30=
【設計意圖:探究環節設計幾個層次,通過嘗試計算,在數數過程中,強化計數方式的變化;在學具輔助過程中,促進對計數單位“十’的理解;匯報交流中,體現算法多樣化;即時練習中既有新舊知的類比,又有促進探究減法的能力的培養,進一步明確對算理的理解。】
四、鞏固應用,深化對整十數加、減算法的理解。
(一)奪紅旗。(教材63頁第2題)課件出示
學生完成在書上,指名匯報。
(二)購物。(教材63頁第2題)課件出示
學生嘗試練習,解決問題。
(三)拓展延伸。(教材63頁思考題)
1.合作交流,探索方法。
2.匯報分析,方法多樣,明確解題策略。
【設計意圖:采用形式多樣的練習類型,從具象直觀操作到數字表象感悟再上升到語言表征,讓學生既有學習興趣的同時,也體會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思考題的設計給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嘗試練習,通過優勢互補,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
五、全課總結,暢談收獲
在這節課中,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教學設計(第1課時)】相關文章: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教學反思范文12-25
《100以內加法和減法》單元整理與復習08-31
《秋天的雨》教學設計(第1課時)12-16
小數加法和減法說課稿11-13
小數加法和減法說課稿11-09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1課時教學設計08-05
小數的加法和減法說課11-12
100以內數的加減法說課稿12-08
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1課時教學設計08-11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1課時教學設計范文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