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學設計

時間:2024-04-03 10:10:37 佩瑩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學設計(精選7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學設計(精選7篇)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色人種的故鄉。

  2、理解單一產品經濟形成的原因。

  重點和難點:

  1、在地圖上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圍,讀圖了解該地區的地理位置的特點。

  2、利用各方面的資料綜合評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對世界經濟發展影響較的自然資源,說出其分布、生產、出口的情況。

  3、在收集、運用資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的過程中,學會尊重不同地區的文化和傳統。

  教學準備:

  多媒體輔助教學(自制課件)

  教學設計:

  本節課力求讓學生對所學的區域有較強的親近感,盡量調動學生學習、思考的積極性,主動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問題。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師 生 活 動 教學提示與建議

  [導入]出示一張“黑人小朋友的照片”

  [提問]首先請同學們端詳一下這個小朋友和我們在外貌上有什么不同?

  [學生]膚色黝黑、頭發卷曲、嘴唇較厚、體毛很少等。

  [教師]之所以我們和這個小朋友在外貌上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是因為我們屬于黃色人種,而他們屬于黑色人種。他們的家在哪?他們的生活環境怎么樣?今天我們就去了解他們的故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板書]第三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顯示]地圖“非洲大陸輪廓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與北非分界線”。

  [講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

  [提問]請作圖標出赤道、北回歸線、南回歸線分別穿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是什么地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維度位置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填圖]赤道穿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中部,北回歸線穿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北部,南回歸線穿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南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絕大部分地區位于熱帶。

  [提問]請在板圖中注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一個半島、一個大島、一個海灣,說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海岸線有什么樣的特點?

  [學生填圖]一個半島是索馬里半島、一個大島是馬拉加斯加島、一個海灣是幾內亞灣。

  [提問]請在板圖中注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埃塞俄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和剛果盆地,說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特點。

  [學生填圖]在板圖中填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埃塞俄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和剛果盆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以高原為主。

  [教師提示]參照圖6.12“非洲的氣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氣候分布有什么特點?

  [學生]有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以熱帶氣候類型為主;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半球對稱分布。

  [提問]不同的氣候條件下,自然景觀是不同的。教材上分別給出熱帶雨林、熱帶草原、熱帶沙漠的景觀圖,從景觀圖中可觀察出當地氣候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學生]討論

  [學生]熱帶雨林氣候中年高溫多雨,所以植被茂盛;熱帶草原氣候分為明顯的`干季和濕季,因而草在濕季茂盛,在干季枯萎;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燥,寸草不生,沙漠廣布。

  [承轉]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大面積的熱帶草原分布,而且,我們從熱帶草原的景觀圖中看到,還有很多野生動物和我們的新朋友一起生活在哪里。有一個學習小組的同學上課前已經收集了一些關于非洲熱帶草原上生活的野生動物的資料,下面請他們為我們大家介紹一下。

  (如果學生收集有關資料有困難,可由教師將事先收集的資料,上課前請某一學習小組的同學先熟悉準備,上課時,先介紹大家。)

  [學生]分別介紹斑馬、角馬、長頸鹿、獅子等野生動物。

  [提問]大家不難發現大部分生活在熱帶草原的野生動物都善于奔跑。請大家討論一下,野生動物的特點與他們生活的環境的氣候特點有什么關系?

  [學生]討論

  [學生]熱帶草原氣候分為明顯的干季和濕季,因而,野生動物只有奔跑能力強才能在干季時遷徙到熱帶雨林邊緣水草肥美的地方繼續生存。

  [提問]除了擁有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外,根據上面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了解,那個小朋友的家鄉還有哪些資源會十分豐富?

  [學生]討論

  [學生]水能、熱帶經濟作物(香料、可可、咖啡等)、礦產(黃金、金剛石、銅、鈾等)

  [承轉]這塊富饒的土地,是遠古人類的發祥地,和我們國家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形成燦爛的`文化。(課前請同學先收集一些相關資料,課上請他們來介紹。如果學生收集有關資料有困難,可由教師將事先收集的資料,上課前請某一學習小組的同學先熟悉準備,上課時,介紹給大家。

  [介紹]就非洲的鼓文化、舞文化、雕刻文化、編織文化進行介紹。

  [提問]不知大家是否感到,非洲的雕刻與我們的有很大差別(出示亞洲和非洲雕塑圖片),這些差別與各自所在的地理位置有什么關系?請同學們課下討論,和美術老師交換意見。

  [提問]上面我們小朋友的故鄉有了初步了解,這是一塊什么樣的土地?請你用一個詞來概括一下。

  [學生]美麗、富饒、神奇

  第二課時

  [導入]上節課我們領略了我們的小朋友美麗富饒的家鄉,他們那里豐富的物產正源源不斷地出口到世界各地。

  [展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部分國家出口商品占出口總額的百分比圖。問:大家發現這些國家出口商品有什么特點?

  [小結]依賴某一種或某幾種初級產品生產的經濟稱為“單一商品經濟”。輔導讀圖8.31“本區某些國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占本國出口商品總額的百分比(1998年)”

  [學生]以某種商品出口為主;出口商品多是初級產品。

  [板書]單一商品經濟

  [講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出產的礦產、木材、經濟作物都是工業原料、半成品,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大部分國家工業落后,許多工業制造品要從國外進口。這樣的單一商品經濟,在世界貿易中會受到哪些影響?以教材上給出的加納為例。請在小組內模擬加納與其他國家之間進行外貿交易,注意交易過程中發生的問題。(教師給每個學習小組下發工作資料,并參加討論)

  [活動]模擬加納與其他國家之間進行外貿貿易。學習小組內的3—4人代表其他國家;學習小組內的1—2人代表加納。

  [教師]請各小組匯報一下在模擬加納與其他國家之間進行外貿貿易中出現的問題。

  [學生]各小組匯報(略)

  [引申]這些問題說明像加納這樣的單一經濟對自身的經濟發展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學生]回答

  [講述]在這種不平等貿易中,要賣的是低價賣,要買的是高價買,就在這樣的買賣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的財富在不斷流失,這是殖民者長期掠奪本區資源的惡果。

  [討論](略)

  [提問]這樣下去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發展十分不利,請大家幫我們的非洲朋友想想辦法。

  [學生]發展本區的民族工業,減少對工業品的進口;聯合、團結、協作,發揮本區的資源優勢,形成OPC一樣的資源輸出組織,保障各國的基本利益;改變農業生產結構,推廣新品種的種植,解決糧食問題。

  [小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部分國家在不同程度上意識到發展的危機,并為此做出努力,例如:科特迪瓦的很多做法就和我們同學想到一塊兒去了,而且成為本區發展比較快的國家。

  [承轉]但更多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國家積重難返,貧困像惡魔一樣籠罩著他們的生活。據世界銀行統計,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貧困人口逐年增加,但人口自然增長率卻是全世界最高的,看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貧困加劇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本區自身造成的。

  [板書]人口、資源、環境

  [提問]請大家把非洲發展中的上述環節填入圖中。

  [引導]人口、糧食、環境三個問題形成一個怪圈,而使非洲經濟難以發展,人民生活更難以擺脫日益加劇的貧困。請大家再次發揮我們的集體智慧,看看有哪些辦法可以促進本區的發展,擺脫貧困。

  [討論]每個小組把提出的建議作提綱紀錄。

  [引申]請把你們小組的建議,按最重要(1條)、次要(2條)、一般重要(3條),填到金字塔的小方塊中,并思考理由。

  [學生]討論(略)

  [小結]看來大家給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提出的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相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明天會更好。

  板書設計:

  第三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概況

  1、位置范圍和組成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

  2、地形 —— 以高原為主

  3、氣候

  熱帶氣候類型為主

  熱帶雨林 終年高溫多雨,植被茂盛(剛果盆地、幾內亞灣)

  熱帶草原 干季 草原枯萎

  濕季 草原茂盛

  熱帶沙漠 終年炎熱干燥,寸草不生,沙漠廣布

  4、人口與人種

  主要以黑種人為主

  分布

  文化

  二、單一商品為主的經濟

  1、 什么叫單一商品經濟?

  2、 后果

  3、 解決方法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學設計 2

  一、本節課在教材中的位置:

  本節課所講授的是義務教育新課標七年級地理下冊第八章:東半球其他的國家和地區,第三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一課時)。是本冊認識大洲、認識地區、認識國家中的一部分,新課程標準要求本部分的知識技能是能初步說明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初步學會根據一個國家和一個地區的地理信息,歸納其地理特征。

  二、教學設計與重難點突破:

  本節課在設計上力求讓學生對所學區域有較強的親近感,盡量調動學生學習和思考的積極性,主動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作為第一課時,在設計上我打破了教材的編排順序,把本節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自然環境與氣候特征歸納到一起,以便于學生把握本課知識點。本課重點是地理位置、地形與氣候的掌握,難點是氣候類型與人類生產及野生動物的關系。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學過程:

  1、導課:利用一組黑人小朋友照片,讓學生說一說他們的體貌特征及其故鄉來導課,同時起到學新帶舊的作用。

  2、通過播放科教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進入新課,讓同學們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一個大致了解,起到提前預知的作用。

  3、逐一展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自然環境及氣候特征。首先讀圖分析,然后利用練習、活動加強鞏固。起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的作用。

  4、課堂總結:學生說出本節課所了解到的知識內容,教師補充完整板書剩余部分。

  四、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方面,力求讓學生對本節所學的區域有較強的親近感,能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多媒體課件起到了突破重難點的輔助作用。學生通過多媒體的展示,對本課的知識點加深了印象,再通過考一考、與練一練起到鞏固作用。在重難點的突破上,我利用多媒體的練一練、考一考突出重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課的不足之處:

  在突出重點時,給學生合作交流的機會比較少,學生大部分都是自主完成,導致在利用地理事物總結規律時,學生的歸納能力不強,比如利用地形歸納本地區地形特點、利用降水和氣溫圖歸納本地區的氣候特點及歸納野生動物的特點與其生活的環境特點有什么關系時歸納總結不夠完整。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要加強這一方面的訓練,以便提高學生的利用地理事物歸納總結規律的能力。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學設計 3

  一、教學分析

  【教學目標】

  a、知識與能力

  1、運用地圖說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特點、范圍、地形特點;

  2、運用氣候類型分布圖,說出并記住非洲氣候類型分布的特征。運用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說出并記住非洲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的特征;

  3、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的自然資源及其分布,理解單一商品經濟的成因及其后果;

  通過了解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體表現和內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全球意識。

  b、過程與方法

  掌握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讀圖獲取信息的能力,獨立思考問題及合作探究能力;通過本區大量的人文與自然景觀圖像、地理分布圖、氣候圖的閱讀分析,培養學生運用地理圖像獲取和記憶知識的能力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非洲黑人文化的了解,學會尊重不同地區的文化和傳統。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以及其氣候類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發展特征

  教學難點:理解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的內容、產生原因、解決途徑。

  二、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出示圖片—“黑人小朋友”,提問:他們的家鄉在哪里?

  非洲,特別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一片神奇而又充滿生機的土地,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認識它吧。

  二、講授新知

  課件一出示學習目標

  學生活動一:自學并完成學習目標。

  課件二非洲大陸輪廓圖

  學生活動二:

  1.在非洲大陸輪廓圖中,圈出以下內容:

  (1)大西洋、印度洋、幾內亞灣、好望角、馬達加斯加島、索馬里半島

  (2)穿過非洲的重要地理緯線:赤道、南北回歸線

  請學生小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

  2.出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與《歐洲西部》圖,對比兩區域的海岸線狀況。得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海岸線平直的特點。

  課件三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圖

  學生活動三:

  1.在圖中找出主要的地形區的名稱:埃塞俄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剛果盆地、東非大裂谷、乞力馬扎羅山。

  2.歸納本區的'地形特征。

  3.根據分層設色地形圖來分析地勢特點:東南高,西北低。

  教師補充:本區素有“高原大陸”的美稱。(補充“大地的傷疤”——東非大裂谷;赤道上的雪峰/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

  過渡:不同的地形區內,分布著不同的河流和湖泊。

  課件四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圖

  學生活動四:

  在圖中找出尼羅河、剛果河、贊比西河,維多利亞湖等。

  過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位于熱帶,因此又有“熱帶大陸”之稱。那么,這塊“熱帶大陸”上,又有哪些氣候類型呢?

  課件五非洲氣候分布圖

  學生活動五:

  1.說出主要氣候類型。

  2.找出分布最廣的氣候?結合課本P62,圖8.28、圖8.29,歸納熱帶草原氣候的特征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P62活動題1、2)。

  3.總結本區氣候的分布特征。

  課件六非洲名人堂

  學生活動六:

  1.為什么非洲被稱為“黑種人的故鄉”?他們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哪些部位?

  教師補充: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稱“黑非洲”

  2.談談你對黑人文化的了解。(結合8.27)

  【板書設計】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地理位置和范圍

  二、地形——“高原大陸”以高原為主;東南高,西北低

  三、河流和湖泊:剛果河——尼羅河——維多利亞湖——坦噶尼喀湖——

  四、氣候——“熱帶大陸”熱帶草原氣候分布最廣,終年高溫,分干、濕兩季

  五、黑人的故鄉(“黑非洲”)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領略了我們的黑人小朋友美麗的家鄉,他們那里豐富的物產正源源不斷地出口到世界各地.那里的經濟發展水平如何呢?

  二、講授新知

  課件一出示學習目標

  學生活動一:自學并完成學習目標。課件二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礦產資源和經濟作物的分布圖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進出口產品示意圖

  學生活動二:

  1.說說本區的資源特點。

  2.本區國家的出口和進口產品分別是什么?分析這種進出口結構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和本區經濟落后的根源。

  3.完成P65活動題1、2、3、4。

  教師補充:本區兼有“富饒大陸”和“貧窮大陸”的稱謂。

  【小結】

  在這種不平等貿易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財富在不斷流失,這是殖民者長期掠奪本區資源的惡果。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國家積重難返,貧困像惡魔一樣籠罩著他們的生活。據世界銀行統計,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貧困人口逐年增加,但人口自然增長率卻是全世界最高的,看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貧困加劇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本區自身造成的。

  課件三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圖

  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國家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圖

  學生活動三:

  1.世界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大洲是哪個洲?

  2.結合P65—66文字,總結人口、糧食與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

  3.完成P66的活動題。

  【板書設計】

  一、快速發展的經濟單一商品為主的經濟

  二、人口、糧食與環境

  三、課堂小結

  四、教后反思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學設計 4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東非裂谷帶的形成原因以及擴張結果

  2.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征

  [教學難點]:

  東非裂谷帶的成因及擴張結果

  [教具]:

  撒哈拉以南非洲政區圖、地形圖、東非大裂谷景觀圖

  [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已經了解了西亞和北非,但是非洲大陸上還有很大一片土地我們還沒有了解,這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板書)

  [引導讀圖]:

  非洲政區圖

  [提問]

  ① 這個地區包括哪些國家?(除北非五國之外的其他所有非洲國家)

  ② 北非與該地區的劃分依據主要是什么?(大致以北回歸線為界)

  ③ 請具體描述該地區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赤道和南北回歸線均穿過該地區,基本關于赤道對稱;東鄰印度洋,西鄰大西洋,東北為紅海,東南與馬達加斯加島隔莫桑比克海峽相望)

  ④ 與其它大陸比較,該地區的海岸線有怎樣的特點?(比其他地區的海岸線平直,西部有一個較大的海灣——幾內亞灣)

  [承轉過渡]還記得剛學習的北非在地形上有什么特點嗎?(以高原為主)現在一起來看看與它同在一塊大陸的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不是也是如此?

  [地圖展示]非洲地形圖

  [提問]

  ① 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區主要分布在該地區哪個方位?(東部和南部)海拔在200——1000米的地區主要分布在該地區哪個方位?(北部和中部)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地區在該地區哪個方位?(西北沿海和東南沿海)其中哪個比例更大一些?(海拔在200米以上的地區)

  [補充提示]因此非洲大陸又被稱作“高原大陸”。正是由于非洲大陸很多沿海地區地勢較高,所以才沒有被海水侵蝕得彎彎曲曲,而是比較平直,海灣和島嶼都比較少。

  ②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與北非相比,地勢哪個更高一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該地區的'地勢特征什么?(由東南向西北傾斜)

  ③ 該地區包括哪些主要的地形區?(東非高原、剛果盆地和東非大裂谷)

  ④ 東非大裂谷的起止點在哪里?(北起死海,經紅海一直延伸到贊比西河)

  (簡單介紹東非大裂谷)

  [提問]為什么會在非洲大陸上有一個這么長的裂谷帶呢?

  [學生思考、回答]略。

  [提示]我們知道,世界上共有六大板塊,板塊與板塊之間有的會相互碰撞,有的會彼此張裂。當板塊碰撞,隆起的部分就形成了山脈,比如喜馬拉雅山;東非大裂谷就是板塊向相反方向運動的結果。這樣的運動一直在繼續著,想象一下,幾億年之后,這個地區會出現什么樣的情形?

  [學生想象、回答](有可能會變成海洋)

  [進一步提問]既然這個地區是板塊運動活躍的地區,那么還可能出現什么情況?(火山噴發)的確,這個地區有許多的活火山和死火山,其中的死火山乞力馬扎羅山是非洲最高的山峰,海拔5895米。

  [引導學生在圖中確認乞力馬扎羅山的位置]

  [轉折](引導學生觀察地形圖)再來看看這里的河流狀況,這里有哪幾條主要的河流?(尼羅河、剛果河、尼日爾河和贊比西河)根據該地區的地勢特征,判斷一下它們的流向分別是怎樣的。其中尼羅河和剛果河分別經過了哪些地形區,流入了哪個大洋?

  [學生回答]略。

  [進一步提問]看看這個地區有幾個主要的湖泊?其中三個位于東非裂谷帶附近,請你們猜測一下,兩者有沒有什么聯系?(湖泊的形成與裂谷帶一樣,也是板塊運動的結果)

  [補充]還有一個地方需要介紹,這就是好望角,請大家在圖上找到它,這是非洲的最南端,同學們知道為什么稱他為好望角嗎?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資料,了解一下好望角名字的由來]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第十三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第一節 自然環境

  一、位置和范圍

  二、“高原大陸”

  1.高原為主

  2.東非大裂谷:范圍、成因

  3.剛果盆地

  4.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學設計 5

  一、上課課題: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二、上課班級:

  三、上課時間:

  20xx年3月17日

  四、上課教師:

  五、主要亮點:

  1. 以九四年普立茲新聞特寫攝影獎的作品《饑餓的蘇丹》導入,一步步地提出問題,這幅照片反應了非洲怎樣的狀態?非洲為什么貧困?非洲的貧困和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有何關系?導入震撼的同時,讓學生意識到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密切相關,樹立人地和諧的觀念。

  2.課件制作精美,結構清晰,有助于學生知識框架的建立。

  3.設置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將一些難度適宜的問題給學生自己思考解決,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4.通過互動面板與學生積極互動,并點名學生的表現,使課堂上學習氣氛活躍。

  5.知識點講解細致,在基礎知識和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延伸拓展,特別是上課時對于一些學生以前掌握不佳的自然地理知識點多次講解,使學生逐漸掌握。

  六、改進意見:

  1.每節知識點過多,特別是自然地理的知識點,導致經常超課時或者拖堂。知識點雖然都是考點,但在課堂上面面俱到不可能,所以需要有取舍的`去講

  2.部分學生上課不積極,線上教學與課堂教學相比,學生學習態度的掌控不易。針對這部分學生以鼓勵,連線提問,科學打電話問原因來監督。

  3.因為沒有板書,導致PPT上字過多,學生要記的筆記也較多。應該精簡課件上的文字,只需體現主要知識點的框架和總結性的內容。

  4.非洲氣候的非地帶性是一個重要考點,但是很多學生對于高一的氣壓帶風帶掌握的不好,導致在講解這一部分的知識點時一些學生難以理解。所以在講這個知識點前應該先用圖片結合動畫的形式復習一下氣壓帶風帶的內容,有助于學生對后面內容的理解與掌握。

  5.互動面板有時會遮住課件,影響學生的觀看。今后應調整好互動面板與課件的位置。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學設計 6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圍。

  2、了解非洲黑人的自然地理環境。

  3、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獲取知識的能力。

  4、知道本區主要的地形、氣候分布特征。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讀圖,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圍,分析總結該地區的地理位置的特點。

  2、在收集、運用資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的過程中,學會尊重不同地區的文化和傳統。

  (三)德育目標。

  1、通過對非洲黑人的了解,維護世界和平繁榮的教育。

  2、通過對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體表現和內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全球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本區居民狀況。

  2、主要的地形、氣候分布及特征與農業的關系。

  3.本區面臨的人口、糧食、干旱問題。

  (二)教學難點。

  1、非洲黑人歷史和現狀。

  2、單一商品經濟對本區經濟的制約作用。

  3、通過對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體表現和內在成因的分析,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全球意識。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黑種人的故鄉。

  1、復習引入:

  (1)本期我們學習了世界上的主要人種,世界上主要有哪三大人種?

  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

  (2)黑種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

  非洲。

  (3)他們相貌上有什么特征?

  皮膚黝黑,頭發卷曲,嘴唇較厚,體毛很少。

  (4)板書:黑種人的故鄉。

  2、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個新的區域。

  總結:世界上有5.5億多的黑人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部和南部,占整個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的90%以上。所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稱“黑非洲”。本區的黑人分屬于幾百個不同的部族,他們有各自的語言、風俗習慣和原始宗教。黑人能歌善舞,具有音樂、繪畫、雕刻及其他手工藝晶等方面的藝術才華。我國與非洲黑人有很久的交往,結合書本上的閱讀資料完成。黑人真了不起,我們一定要更多的了解他們,他們的家在哪?他們的生活環境怎樣?今天我們就去了解一下他們的故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自然環境。

  (二)以高原為主的地形。

  1.展示課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圖。(課本80頁)同學們分小組讀圖,合作探究下列內容。

  (1)分析一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特點。非洲是一個典型的高原大陸。

  (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哪些氣候類型?(有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以熱帶氣候類型為主)(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半球對稱分布。參照課本80頁)

  2、教師提問:不同的氣候條件下,自然景觀是不同的。教材上分別給出熱帶草原的景觀圖,從景觀圖中可觀察出當地氣候有什么樣的特點。(熱帶草原氣候分為明顯的干季和濕季,因而草在濕季茂盛,在干季枯萎,有許多野生動物;)

  (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氣候。

  1、教師小結并過渡: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大面積的熱帶草原分布,而且,我們從熱帶草原的文字中看到,還有很多野生動物生活在那里。(結合課本圖片和內容)

  2、教師提問:大家不難發現大部分生活在熱帶草原的野生動物都善于奔跑。請大家討論一下,野生動物的特點與他們生活的環境的氣候特點有什么關系?教師引導,干季和濕季,熱帶草原上各是什么景觀?結合課本83頁,熱帶草原地區的自然災害描述一下情景。(培養發散性思維,鍛煉口頭表達能力)與生活的動物有怎樣的關系?(熱帶草原氣候分為明顯的干季和濕季,濕季時,風調雨順,植物繁茂,農民的收成很好,生活也不錯;干季時,缺水少雨,植物一片枯黃,農民收成不好,生活難以維持。因此,熱帶草原有澇災和旱災的威脅。因而,野生動物只有奔跑能力強才能在干季時遷徙到熱帶雨林邊緣水草肥美的地方繼續生存,濕季時再遷徙回來)教師小結:因此,熱帶草原上的動物有隨著水草遷徙的特征。

  3、教師過渡:除了擁有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外,根據你收集資料時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了解,那里還有哪些資源會十分豐富?

  (四)非洲的經濟。

  1、教師過渡:這塊富饒的土地,是遠古人類的發祥地,和我們國家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前面我們交流了一些,從15世紀起,歐洲殖民者相繼人侵,出現了怎樣的結果?結合課本的標題黑人的故鄉完成。(教師小結:歐洲殖民者最初從掠奪黃金、象牙、香料開始,進而把黑人當奴隸運往美洲販賣,因此非洲經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現在,經過努力,黑非洲的國家都已經獨立,非洲人民對他們也進行了打擊。 (為學習本區經濟打下基礎)

  2、教師提問:上面我們對黑人的故鄉有了初步了解,這是一塊什么樣的土地?請你用幾個詞來概括一下。(古老、美麗、富饒、神奇……)

  3、我們領略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美麗富饒的自然環境,他們那里豐富的物產,正源源不斷地出口到世界各地。但是出口的商品都很單一。板書:單一商品經濟。

  4、非洲的經濟不但單一,而且還受到戰爭的威脅,對這種情況,假如你是非洲的洲長,你將怎么辦? 教師小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部分國家已經在不同程度上意識到發展的危機,并為此做出努力,例如:肯尼亞的很多做法就和我們同學想到一塊去了,而且成為本區發展比較快的國家。同這就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所面臨的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學設計 7

  【教學重點】

  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特征

  2.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糧食、環境三大問題

  【教學難點】

  初級產品為主經濟的形成、問題及解決途徑

  【教具】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展示課件)非洲民俗的視頻資料。

  [提問]這對視頻表現了那個地區的民族風情?你判斷的依據是什么?

  [講解]視頻中表現了黑人特有的民族風情,這來自于黑種人的故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展示課件]黑色人種的故鄉

  [講解]非洲人口7.8億多,撒哈拉以南非洲有6億多,其中90%為黑人,是黑人的原居住地,所以本區還有“黑非洲”之稱。)

  [展示課件]非洲的黑人原居地和外來移民分布圖。

  [提問]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黑色人種主要分布在哪里?

  其它居民來自于哪些地區?他們主要分布在非洲哪兒?

  (簡要總結)

  [提問]生活在非洲的黑人以前、現在的生活如何呢?

  [展示課件]撒哈拉以南非洲人民的生活圖片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文字、觀看課件,概括說出黑色人種的文化特點。]

  [承轉]早在2 000多年前,黑人就在這片土地上從事原始的農牧業生產,他們曾創造了光輝的古代文明,為何今天仍然處于落后狀態?自然條件是一方面,但其能否成為非洲落后的根源呢?

  [引導學生討論,相互介紹自己知道有關黑人奴隸貿易的事情]

  [歸納]從15世紀開始,歐洲殖民者相繼入侵,并從中掠奪大量黃金、象牙、香料,進而從事罪惡的奴隸貿易,這種貿易長達400年之久,被擄走、屠殺的黑人近1億人。嚴重抑制了非洲的發展,使非洲人民一度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承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從而直接導致了非洲政治地圖的變化。

  [課件展示]二次世界大戰前后的非洲政治

  [講解]二戰前,本區被英、法、葡、比、西等7國瓜分。非洲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亞、利比里亞三個獨立國家。二戰以后,非洲掀起的民族解放運動使殖民者的統治土崩瓦解,除少數島嶼仍是英、法屬地外,絕大多數都爭取了獨立。

  [承轉]獨立后的本區各國都在積極利用本國資源,發展民族經濟,但由于長期殖民統治的影響,本區的經濟仍很落后,其中一個突出的表現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結構極不合理。

  [課件展示]“本區某些國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圖。

  [學生活動]指出圖中所列國家各以什么為主要產品出口

  [提問]這些商品是原料、半成品還是工業制成品?

  [小結]我們把這種以出口一種或幾種原料、半成品為主的經濟稱為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而以這種經濟形式為主的國家稱為單一產品。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說課稿02-15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說課稿范文05-23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05-16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說課稿(精選9篇)05-22

七年級地理下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學反思(通用10篇)05-23

七年級地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測試題(附答案)05-11

彩色的非洲教學設計06-06

《彩色的非洲》教學設計05-12

《彩色非洲》教學設計07-30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天天视频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日本一道本精品一区二区手机版 | 午夜女人天堂在线观看 | 亚洲性色AV乱码字幕无线观看 | 日韩亚洲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