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方案

時間:2021-09-21 11:11:41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10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扎實開展,通常需要提前準備好一份方案,方案是闡明具體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企劃案。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10篇,歡迎大家分享。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10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學生在學習方面已具有了一定的閱讀理解與分析能力,能較準確地抓住文章所要表達的主題,并愿意與同學交流自己的學習收獲。但在生活方面還缺乏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課標與教材分析:本文中的烏塔是孩子們的同齡人,可是無論是在行動上還是在理念上都與我們現在的獨生子女有著極大的反差,是對學生進行獨立意識教育的好材料。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把握這些,使用好教材,這對教學效果會產生極大的影響。我是這樣處理教材的。先激趣導入新課;接著讓學生自讀課文;三是解決字詞困難;四是檢查反饋課文講了什么事;五是組織小組合作學習,體會烏塔的性格特點,在交流時談出自己的看法與見解(這是本組閱讀教學的一個重點)。

  目標與要點分析:1、認識6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3、能對文中的人和事進行評價,增強獨立生活、自強自立的意識。

  教學重點:讀懂課文,能對文章記敘事情闡述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教學難點:從敘述、描寫中了解人物的特點、感悟深層意思并談出自己見解。

  教學策略設計:為確立學生主體地位,教學中靈活運用自學法和討論法,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的學生自主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語言表述能力、訓練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他們不僅學懂了這篇課文,還使他們知道今后在學習這類文章時,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質,從中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過程設計:

  一、談話導入,揭題,初讀課文。

  1、你們喜歡旅游嗎?最遠到過哪兒?和誰一起去的?

  2、今天我們來認識一個也很喜歡旅游的小女孩。齊讀課題。

  3、課文寫了烏塔一件什么事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自由地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二、檢查自學情況。

  1、檢查生字新詞的朗讀及重點詞語的理解情況。

  2、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學習重點句段,初步認識烏塔。

  1、她游歷了歐洲的哪些地方呢?

  2、你了解歐洲嗎?出示地圖,介紹歐洲,讓學生對烏塔油然而生敬意

  3、初次了解烏塔,你覺得她是個怎樣的孩子呢?

  4、假如是你,你能一人游歐洲嗎?

  過渡:那烏塔就不怕危險嗎?她爸爸媽媽不擔心嗎?她能周游歐洲靠的是什么?

  四、深入學習第7自然段的重點句,進一步認識烏塔。

  1、學生圍繞問題,再次自讀課文。從課文中找找句子,圈一圈劃一劃重點的詞句,然后小組內交流。

  2、反饋學習情況,教師點撥,加深理解,并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1)說感受,板書詞語

  (2)現在你眼中的烏塔又是什么樣的?

  (3)讓我們一起來贊一贊這個生活獨立、能干、懂事、聰明的小女孩。

  五、學習第8、9小節中對烏塔正面語言的描寫,了解她另外的性格特點

  六、小結,說體會。

  今天這節課,我們認識了14歲的德國小女孩烏塔,并一步步深入地了解了烏塔,這時,你想對烏塔說什么呢?

  七、拓展延伸

  補充材料《中國孩子和日本孩子的較量》。

  八、練筆提高:同學們對烏塔還有很多很多的話要說,你可以把它寫下來,題目《從〈烏塔〉想到的》,然后在全班交流交流。

  教學實施

  學生在交流時往往會提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個人出去太不安全了。我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反問:“是啊,不管做什么事情安全都是很重要的。那烏塔就不怕危險嗎?她爸爸媽媽不擔心嗎?她能周游歐洲靠的是什么?”接著老師組織小組繼續自學討論。這樣,學生的思路開闊了,能根據課文的語言文字展開想象,聯系實際談出許多見解,真正形成了人與教材的對話。最后我給學生拋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面對烏塔,面對一個我們的同齡人,你們想說些什么呢?”這節課結束了,但我期望留給學生的不是困惑,而是心靈的震撼和無限的思考。

  教學反思

  《烏塔》這篇課文是一篇獨立閱讀的文章。這篇課文寫了一位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的事情,反映了國外少年兒童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識,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這篇課文的目的在于培養少年兒童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克服依賴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經受煅煉和考驗;另一個目的就是進一步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以及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根據這兩個目的,我就想: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達到這兩個目的。于是,我設計了這樣的流程: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看看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接著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一個14歲的德國小姑娘獨自一人游歐洲,這個小姑娘引起你的思考了嗎?你是如何看待烏塔的?用文中的語言,說一說你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看法。最后,讓學生展開辯論。喜歡烏塔的在一組,其余在另一組。在課堂上,我發覺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學習方式,討論得非常激烈。我被學生的激情所感染也參與到辯論中。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深深地感到:教師與學生人格意義上的平等不僅表現在語言、體態、表情上,更為重要的是,教師把學習的時空、學習的主動權(包括學習目標的制定、學習內容的選擇、學習方式的確定等)還給學生,課堂上有爭論,有共鳴,有靜靜的沉思,還有跳動的思濰火花。我們要點燃每一個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發現每一個學生學習的潛能,與學生共同進步。

  當教師把學習的時空還給學生,一旦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課堂會處處涌動著生命的活力。有時放一放手,也會有精彩的發現。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李時珍是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編寫了“東方醫藥巨典”——《本草綱目》。

  2、學習生字新詞。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讀懂自然段的能力。

  2、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學習李時珍一心為病人解除痛苦而學醫的好思想。

  2、學習李時珍在編寫《本草綱目》中表現出來的嚴謹的態度和忘我的精神。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難點

  1、著重理解李時珍為什么要重新編寫一部完善的藥物書和他怎樣為編寫作準備。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進行讀懂自然段的訓練。

  (二)解決辦法

  運用“弄懂每句話的意思,了解句與句間的聯系,歸并分層,歸納出整個自然段意思”的方法解決重點、難點。

  三、課時安排

  3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一)自學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在初讀、導讀課文過程中,找出不懂的問題,小組討論。

  (三)重點、難點問題,全班交流。

  五、教具準備

  投影片、錄音帶、掛板、字卡。

  六、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問:你知道李時珍是一個怎樣的人嗎?

  2、簡介李時珍。

  李時珍是我國明朝杰出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他一生為窮人治病,為了編寫《本草綱目》,研讀800多中醫藥書籍和有關資料,先后到湖北、河南、安徽、江蘇、江西等省考察訪問,采集藥物標本,行程達一萬多里。《本草綱目》被國內人們視為至寶,在國外用法、營、的、日、拉丁文廣泛刊印,稱為“東方醫藥巨典”。李時珍被公認為世界一流的科學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二)范讀課文。

  (三)學習生字詞。

  1、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聯系上下文學習本課生字、新詞,勾劃出不懂的地方。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3、學生質疑,教師點播,師生交流。

  (1)字(出示字卡)

  ①讀準字音。

  診、癥、湊、栽、積累的“累”

  ②認清字形

  拜、籍、酷、載

  (2)理解詞義。

  世代:世世代代,祖祖輩輩。

  診費:看病所收的費用。

  完善:完美。

  拜訪:敬詞,訪問。

  品嘗:仔細辨別,嘗嘗味道。

  判斷:斷定。

  疑難病癥:指病因不明,很難醫治的疾病。

  嚴寒酷暑:非常寒冷的冬天,非常炎熱的夏天。

  流行:傳下去,傳開去。

  4、分自然段指名朗讀課文。

  (四)初步感知自然段的意思,理清層次。

  1、鋪墊孕伏。(出示投影片)

  (1)自學。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2、教師點撥,理清層次。

  第1自然段:講李時珍是明朝的一位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

  第2、3自然段:講李時珍立志學醫。

  第4、5、6自然段:講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的經過。

  第7自然段:講《本草綱目》是中藥書籍中的一部偉大著作。

  (五)課堂練習。

  1、組詞。

  栽()擇()綱()珍()

  載()譯()鋼()診()

  2、填空。

  (1)。

  查帶點字要查部首再查幾畫選正確解釋

  記載①年.()②記在書報上。()

  嚴寒酷暑①殘酷。()②極,程度深。()

  (2)選擇恰當的詞填寫在括號里。

  藥方藥材藥物藥效藥物書

  ①李時珍暗自記下不少()。

  ②他一面行醫,一面研究()。

  ③《本草綱目》是一本()。

  ④他親口品嘗了許多(),判斷()。

  3、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回顧導入,明確目標。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李時珍》這篇課文,學習了生字、新詞,理清了層次,了解文章內容,這節課我們更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二)學習第1自然段

  1、指名讀。問:

  (1)讀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2)什么樣的人才可以稱為醫學家和藥物學家?什么樣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能被稱為偉大的呢?

  2、齊讀。

  (三)學習第2、3自然段

  1、輕聲讀2、3自然段。小組討論,教師點撥,全班交流。

  (1)李時珍的父親為什么不愿意讓兒子當醫生,后來為什么又同意了?

  (2)李時珍為什么要立志學醫?

  (3)李時珍為什么能說出一張對癥古方?想像一下李時珍當時是怎樣“處處留心”,“暗自記下”藥方的?

  (4)李時珍的父親是不是僅僅因為李時珍說出了一張古方而同意他學醫的呢?

  (5)從這兩自然段中你體會到李時珍是一個怎樣的人?

  2、齊讀第2——3自然段。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重、難點)

  1、默讀第4自然段

  2、學生自學、質疑,教師點撥,全班交流。

  (1)這一自然段共有幾句話,每句說的是什么?可以分為幾層?分層的依據是什么?

  (2)這一自然段第一句話起什么作用?(過渡)

  (3)李時珍發現舊的藥物書有什么缺點:(“不全”、“不詳”、“不對”)他想編成什么樣的.?

  (4)李時珍決心重新編書的原因是什么?

  (5)第二句和第三句是什么關系?(因果)

  3、齊讀第4自然段。

  (五)課堂練習。

  1、照樣子把句子寫具體。

  例:他編成了藥物書。

  他編成了新的藥物書。

  他編成了一部新的藥物書。

  (1)李時珍是藥物學家。

  (2)李時珍走遍了名山。

  2、讀課文第4自然段,完成練習。

  (1)李時珍發現舊的藥物書的三個缺點是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2)完善的藥物書應該是記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課時

  (一)指名讀1——4自然段。

  (二)學習5、6、7自然段。

  1、學法導入,明確目標。

  課文前4自然段通過同學們的自主學習,在教師的引導下,大家學得特別好,老師相信在5——7自然段的學習中,大家會表現得更好。不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首先要圍繞這個問題(出示幻燈片),先認真地、輕生地讀課文,注意藥邊讀、邊勾,邊想,然后小組討論。

  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是怎樣做準備的,他是怎樣寫成的?你有何體會?

  2、教師點撥,全班交流。

  (1)學習交流第5自然段。(重、難點)

  ①李時珍為編書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李時珍從積累經驗和到各地采藥兩方面做準備。

  ②哪句話概括了這自然段的內容?(第一句)

  ③李時珍親自采藥遇到哪些困難?他是怎么做的?

  ④李時珍為什么要親自品嘗藥材?這樣做有什么危險?

  ⑤李時珍為什么要請教醫生、農民、漁民和獵人?

  ⑥讀這段后你有何體會?

  ⑦分層,概括層意。

  ⑧出示投影(書中畫面)學生描繪。

  ⑨有感情地朗讀第5自然段。

  (2)交流學習第6自然段。指名讀。

  思考:為什么說李時珍“終于”編成了新的藥物書?

  (3)交流學習第7自然段。齊讀。

  思考:為什么《本草綱目》是中藥書籍中的一部偉大的著作。

  (三)總結全文。

  討論:

  1、課文第7自然段,分別敘述了李時珍“立志學醫”、“編書”等內容。你喜歡那部分內容,為什么?

  2、李時珍是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從課文內容看,他具有哪些高貴品質?

  (四)課堂練習。

  1、選擇句中劃線字的正確讀音,對的打“”

  (1)那時候,行(xíng

  háng)醫是受人鄙視的行(xíng

  háng)業。

  (2)李時珍發現舊的藥物書有不少缺點,決心重(chóng

  zhòng)新編寫一部完整的藥物書。

  (3)李時珍在給病人看病時,特別注意積累(lèi

  lěi)經驗。

  2、根據課文內容填上合適的詞語。

  (1)李時珍是偉大的()和()。

  (2)李時珍不怕(),不怕(),走遍了產藥材的名山。

  (3)李時珍整整花了(),終于編寫了一部()的藥物書——《》。

  七、板書設計

  立志學醫

  11

  李時珍

  編寫原因

  積累經驗

  編書

  編寫準備

  親自采藥

  寫出巨著

  虛心學習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體味、推敲文中形象化的語言,了解其象征意義。體會比喻、反復等修辭的妙用。

  2、過程與方法:

  反復朗讀課文,體會文章景、情、理和諧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語言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教學設計】

  一、創設問題情境(情境導入)

  1、教師播放冰雪消融、種子發芽等多媒體畫面,創設情境,學生欣賞感悟,請學生談談看了此畫面后聯想到了什么。(稍停)

  2、教師導語:

  我們大多數同學都聯想到了春天、成長和生命,跨越時間的長廊,放眼世界萬物,在世界的每個角落,每一刻都會有生命的誕生和結束。“生命”是古往今來,許多大文豪及“遷客騷人”們常談常新的話題。生命是什么?我們該怎樣對待生命?不同的人會告訴你不同的答案。今天我們要學一篇談生命的散文,一起來聽一聽冰心對生命持有怎樣的看法。

  二、師生合作研究探索

  1、快速默讀,體會文章內容與情感:

  ⑴請學生打開書,速讀課文,體會文章情感與內容。

  (本環節意在使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教師播放音樂創設情境,學生默讀全文。)

  ⑵設計問題:同學們喜歡本文嗎?為什么喜歡本文?此文有什么特點?

  (讓學生暢所欲言,多角度挖掘本文閃光點。教師點撥,強調一點:比喻手法的巧妙運用。)(空白點)

  2、自由研讀,分析文章比喻的妙處:

  教師提出問題:聯系生活實際,找出你喜歡的句子或段落,說說其中比喻妙在何處。

  (留空白,尊重學生的選擇,有觀點后可討論,學生可以從關鍵詞、哲理句、結構形式多角度進行分析,解決本課教學重點,同時教師適時進行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的德育滲透。)

  (本環節是本課主體部分,教師依舊播放舒緩的鋼琴曲,學生自由研讀課文,此處既是重點、空白點,也是德育點。)

  3、朗讀欣賞,更深層品讀課文:

  請學生看大屏幕,帶著對生命的珍惜與敬仰,再一次品讀課文的比喻部分。教師可對學生說:“哪位同學愿意站起來挑你感悟最深的段落,朗讀給大家欣賞?”

  (尊重學生選擇,留空白,請學生朗讀喜歡的段落,教師配與課文相聯系的“春水奔流”、“小樹生長”等聲情并茂的多媒體演示,讓學生欣賞,加深學生的體驗,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內涵。)

  (這也是重點和德育點。)

  4、齊讀結尾,品味哲理語句的含義,把握主旨:

  ⑴深層啟發;本文再現了冰心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目標的執著追求,對人生的獨特見解和深邃的理解,請同學們一起讀課文結尾部分,提出你讀不懂的內容,可以是詞,也可以是句,也可以是形式,一會兒我們一起研究。

  (結尾部分與學生人生體驗有一定距離,本環節主要解決教學難點,領會文章主旨,齊讀課文后,留空白,讓學生自己研究、體驗、品味,提出問題。)

  ⑵全班討論,各抒己見。

  (通過分析“愿你生命中有夠多的云翳來構成一個美麗的黃昏”對學生進行勇于戰勝困難,熱愛生命的教育。這是難點、空白點和德育點)

  三、鞏固與創新運用

  通過這節課的研究學習,我們對生命已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此時,教師可用啟發的口吻對學生說:“冰心用散文,梵高用畫,大家愿不愿意尋找一種恰當的形式表達自己對生命的感悟?

  (本環節是這節課的創新點,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感受,著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靈活性思維,充分發展學生個性,采用各種形式表現自己對生命內涵的感悟,同時進行德育滲透。學生自行準備,如果需要還可以與其他同學合作完成。學生可利用繪畫、演講、詩歌、快板等形式來表現。)(創新點)

  四、反思與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知識上:

  思想上:

  方法上:

  (教師請學生概括總結,留有空白,教師從以上幾個方面加以引導。)

  五、課程結束

  最后,讓我們伴著貝多芬鏗鏘有力的命運交響曲,聆聽著同學們對生命的理解和感悟來結束這節課的學習。

  (教師播放慷慨激昂的貝多芬《命運交響曲》,在這個曲子的伴奏下,聆聽同學對生命的感悟,及生命寄予,來結束本課;此種方法留有空白,有余音繞梁之感,再次激發學生對生命的思考與熱愛。)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目標:

  本課是《科學》中三年級植物單元的最后一課。教材在這里安排了對一片葉的觀察和描述。其中,葉子的描述涉及到葉子的顏色、形狀、大小、葉緣、葉基、葉尖、葉柄等內容,讓學生在描述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完成復習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使學生在科學活動中建立有結構知識體系,建構起科學觀察研究的方法。

  同時學生對樹葉的觀察已經經歷了較長的時間,教材中觀察的內容非常多,而讓學生動手做的內容并不多,這節課組織學生對樹葉進行拓印,就是在觀察研究活動中讓學生動手活動。激發他們對樹葉(植物)研究的興趣。

  教學要求:

  1.觀察一片完整的樹葉。

  2.能運用簡單的歸納研究方法,對自己所選的樹葉進行描述。

  3.拓印一片完整的樹葉。

  4.組織和指導學生在有結構的描述活動中,鞏固自己在以前觀察活動中得到的關于葉的顏色、形狀、大小、葉脈、葉柄等方面的知識。

  5.體驗大自然的美麗,激發他們對大自然的研究興趣和熱愛情感。

  教學活動準備:

  落葉、水粉顏料、水粉筆、觀察記錄本、白紙

  教學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研究。

  師:小朋友們我想與大家一起欣賞一張照片,愿意嗎?

  生:學生欣賞落葉。

  師:漂亮嗎?這是什么?

  師:現在秋天到了,落葉非常美!看過落葉嗎?它在空中是怎樣飄落的?

  你能用撿到的樹葉模仿落葉飄落的樣子嗎?

  生:學生模仿落葉飄落的樣子。

  二、描述一片葉的特點。

  師:這么美麗的樹葉我們用什么辦法描述它們呢?假如現在你的手中有一片葉子,你描述它哪些內容?怎樣進行描述?我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描述哪些內容?怎樣進行描述?

  生:小組匯報討論的結果。

  師:根據我們大家討論的結果,自己選擇一片葉子練習描述,說給同組的同學們聽一聽。

  生:學生互相說,互相聽。

  師:我這里有一片樹葉,誰能上來描述給同學聽聽?大家做評委,說說他描述得怎樣?

  生:學生描述,評價。

  師:現在我們來做個游戲,黑板上有很多種樹葉,我們選擇其中的一片,但不告訴其他同學是哪一片,然后對樹葉進行描述,請其他同學猜猜你描述的是哪一片葉子?我們有2分鐘準備。

  生:進行游戲。

  三、拓印一片美麗的樹葉。

  師:樹葉不僅給我們提供了觀察研究的內容,也給我們的生活曾添了很多美麗的色彩,請你選擇一片你認為最美麗的樹葉。

  師:你想把美麗的樹葉拓印下來嗎?回憶以前拓印樹皮的方法,你覺得拓印樹葉用什么方法最好?

  生:用水粉的方法最好,用較濃的水粉畫顏料,均勻地涂在葉的背后;蓋上白紙;用手掌按壓,使顏色附著到白紙上。

  生:開始拓印,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科學描述的延續。

  我們能在今天回家后選擇一片你最喜歡的樹葉,描述在觀察筆記上嗎?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設計理念】

  力求突出課文所蘊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以研究性閱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

  【設計特色】

  引入選擇機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入研讀機制,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簡介作者

  揭示課題,教師簡介作者,讓學生初步了解老舍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大師,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課文、感受作者語言魅力的積極性。

  二、初讀課文,感知文意

  1、學生帶著要求自學課文:

  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思考:

  課文介紹了哪兩種貓?

  2、交流板書:

  大貓 古怪

  小貓 淘氣

  三、理清結構,概括段意

  抓住大貓古怪小貓淘氣這條主線,引導學生研究:

  1、課文的分段。

  2、段意的概括。

  3、主要內容的歸納。

  (以一條主線所發揮的三大作用,使初讀訓練機理清晰,環環相扣,提高了讀書效率。)

  四、專題研究,理解課文

  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師生共同合作形成研讀專題,即怎樣感受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請學生任選自己覺得最生動的一處講給大家聽。

  1、教師先指導一處給學生聽,讓學生明白應當怎樣講。

  2、在此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研讀,教師巡視指導,掌握自主研讀的情況。

  3、小組或同桌合作,最后組織課堂交流;教師隨機作點撥、深化和評價。

  (教師示范后,要著重引導學生自己去讀。可以讓學生劃出自己最喜歡的、感受最深或最能體現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的句子,研讀領悟這些句子的深刻含義,賞讀體會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然后,把這個過程具體地說出來與大家交流。這樣保證他們有時間去讀,有效地鍛煉咯額學生提取、處理信息的能力,把讀課文與研究性學習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有充分的自由,這樣可以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自豪感,真正發揮他們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五、總結談話,升華主題

  貓,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種極其普通的小動物。然后,在作者老舍先生的筆下卻顯得那么惹人喜愛。小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這正說明了在我們的身邊,處處都有美好的事物,只要我們熱愛生活,用心去感受,就能像老舍先生那樣──不但能發現美,欣賞美,而且能創造美。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一、教學要求: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焦急、巴望、筋疲力盡。

  2、 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教育學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要按事物規律辦。

  3、 朗讀和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點:

  通過讀懂詞句,理解寓意。

  三、教學過程:

  (一)、 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學習《寓言兩則》。寓言就是通過一個有趣的故事說明一個道理。以前,我們也學過幾篇,誰能說出它們的名字?

  1、 下面來學習另一則寓言《揠苗助長》,看它想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2、 板書課題,齊讀。

  3、 釋題:理解助、長、揠。

  4、 聽故事。

  (二)、 初步感知課文:

  1、 自由朗讀課文,要求:

  (1) 把字音讀準,不要多字少字;

  (2) 邊讀邊標出課文的自然段。

  2、 檢查初讀情況,認讀生字。

  3、 請四個同學分別朗讀,其它同學思考三個問題,在書上劃下有關詞句。

  (1) 那個人為什么幫助禾苗長高?

  (2) 他是怎樣幫助禾苗長高的?

  (3) 幫助長高的結果怎樣?

  (三)、 學習課文:

  1、 學習第一自然段:

  (1) 指名回答第一個問題。

  (2) 理解:巴望。

  (3) 思考:為什么那個人覺得禾苗好象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4) 還有哪個詞能看出他非常著急?

  (5) 指導朗讀,體會那個人著急、渴望的心情。

  2、 學習第二自然段:

  (1) 指名回答第二個問題。

  (2) 理解:筋疲力盡。

  (3) 指導朗讀,體會他高興的心情。

  3、 學習第三自然段:

  (1) 指名回答第三個問題。

  (2) 禾苗為什么沒和長高,反而都枯死了?

  (3) 教師演示。

  (四)、 總結全文,揭示寓意。

  1、 指名學生表演,再現課文。

  2、 揭示寓意:《揠苗助長》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要按事物規律辦,否則就要把事情弄糟。

  3、 指名學生舉出生活中類似揠苗助長的事。

  4、 看板書,指導背誦。

  四、板書:

  揠苗助長

  巴望長得快些--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禾苗都枯死了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教學要求】

  1、結合課文理解“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的含義,感悟作者對父母評價的理解。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父母對孩子的愛。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一篇課文──《“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大家想一下,我們平常在什么時候說“精彩極了”在什么時候說“糟糕透了”?課文中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分別是誰說的?哪些自然段具體寫了有關“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的小故事?

  二、精讀“童年故事”(1~14自然段)部分

  1、就自己喜歡的角色讀課文1~14自然段,要求:讀正確,不添字,不漏字,富有感情。

  2、領悟:

  ⑴ “精彩極了 ”和“糟糕透了”分別是誰說的?他們所評價的對象一樣嗎?

  ⑵ 他們做出這些評價的理由是什么?

  ⑶ 剛才大家就自己喜歡的角色讀了1至14自然段,那么現在,誰能告訴老師“我讀懂了……”

  (當“我”作了第一首詩后,父母分別做了什么評價,面對這些評價“我”的反應有什么不同?)

  3、為什么“我”的父母會有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呢?

  “精彩極了”是母親的評價,這句評價是感情化了的。因為母親對待子女比較重感情,所以為了鼓勵子女,常會說些感情強烈卻與事實并不十分相符的話。母親看到七八歲的“我”能寫出詩,就會為寫詩這件事動情,并不多想詩本身的質量如何,而會借著詩為話題,贊賞“我”寫詩的行為。“糟糕透了”是父親的評價。父親注意的不是我寫詩的行為而是詩本身的質量。父親特別重視理性,所以他對“我”的評價過分強調事實而忽略了感情,沒有考慮到“我”的承受力。不過,在這里,這位父親說的“糟糕透了”是針對母親的“精彩極了”而言的,他認為母親的鼓勵有點過分了,以致使孩子“洋洋得意”,此時,給孩子一些警告,可能更有助于他的健康成長。

  4、請大家再一次朗讀1~14自然段,注意:這次讀要進入角色。那么,我們怎樣讀才能進入角色呢?

  母親的話要讀得激動,富有激情;父親的話要讀得嚴肅、冷靜;“我”的話要讀得天真爛漫,受到不同的評價時所表現的得意及沮喪的感覺。

  (過渡:媽媽對“我”作的第一首詩的評價是“精彩極了”,爸爸的評價是“糟糕透了”,這兩種評價對于“我”起到什么作用?)

  四、精讀后來的認識部分(15~17自然段)

  1、自由讀15~17自然段,劃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或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和大家討論。

  ⑴ 作者為什么說“‘精彩極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這兩個斷言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愛。”

  ⑵ 成年后,作者越來越體會到兒時是“多么幸運”,這是為什么?

  2、默讀最后一個自然段,討論:

  ⑴ “兩種聲音”指的是_____。

  ⑵ “一直交織在我的耳際”的意思是__________。

  ⑶ “精彩極了”代表_____;“糟糕透了”代表_____。正因為有_____,所以作者才會努力地向前駛去,成為_____。

  五、再讀課文,談感受

  1、讓我們再一次走進巴迪的心靈,再一次感受父母最深沉的愛。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5~17自然段。

  2、在作者看來,愛有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是哪兩種?你有過同樣的感受嗎?

  六、作業

  讀了這篇課文,你想到了什么?請把你想到的用二、三百字寫下來。

教學設計方案 篇8


  【學習目標】

  1、理解寓言的含義。

  2、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3、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學習重點】

  感受優美的語言,理解寓言的含義。

  【學習難點】

  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

  【知識鏈接】

  1.題目解讀

  《白兔和月亮》一文中,白兔從自己的生活體驗中明白了,擁有月亮,并不能給自己增加幸福,反而徒增苦惱,那就不如沒有。《落難的王子》教人不要畏懼厄運,王子那樣脆弱的人都挺過來了,誰又不能呢,厄運可以使人變得堅強。

  2.走近作者

  周國平,著名哲學家,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78年入學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系;先后獲哲學碩士、博士學位;1981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長于用文學的形式談哲學,諸如生命的意義、死亡、自我等,虔誠探索現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視關照心靈的歷程與磨難,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淺出,平易之中多見理趣。

  3.相關資料

  (1)英國作家蕭伯納有句名言“人生中有兩大不幸,一是沒有得到他心愛的東西,二是得到他心愛的東西。”

  (2)周國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贏得了無數讀者的青睞,無論花季還是老年,都能從他的文字中收獲智慧和超然。曾流傳一句話:“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

  (3)介紹寓言

  寓言,文學體裁中的一種。以散文或韻詩的形式,講述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故事。結構大多短小,主人公多為動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多充滿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間傳說。西方文學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等。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莊子》、《淮南子》《韓非子》等著作中。

  特征:運用比喻,以小見大地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

  【自主學習】

  1.根據拼音寫漢字

  險象die()生

  各具風yun()

  得失之huan()

  心曠神yi()

  bing( ) 告

  e() 運

  lu( ) 去

  che xiao()( )

  2.根據意思寫出相應的詞語。

  (1)生怕失去個人利益的憂慮心情。()

  (2)心情舒暢,精神愉快。( )

  (3)優美的姿態神情。( )

  3.“我”在情節的發展中起什么作用?

  4.“天哪,太可怕了,這件事落在我頭上,我可受不了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有什么意義?

  【合作探究】

  5、找出故事情節中的兩次轉折。(把握結構)

  6.白兔最終要求諸王之神撤銷決定說明了什么?

  7.這則寓言提到了人類有什么含義?

  8.王子落難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揭示中心。

  9.文章結尾給人怎樣的啟示?

  10.只有落難后才能戰勝脆弱,這是一條定律嗎?

  【精讀精練】

  讀《白兔和月亮》下面語段,回答文后的問題。

  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賞月。可是,說也奇怪,從前的閑適心情一掃而光了,腦中只繃著一個念頭:“這是我的月亮!”她牢牢盯著月亮,就像財主盯著自己的金窖。烏云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搶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陰晴圓缺不再各具風韻,反倒險象迭生,勾起了無窮的得失之患。

  和人類不同的是,我們的主人公畢竟慧心未泯,她終于去拜見諸神之王,請求他撤消那個慷慨的決定。

  11.這段文字采用哪些方法來寫白兔?表現了白兔的什么特點?

  12.選段第一句中的“仍然”一詞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13她牢牢地盯著月亮,就像財主盯著自己的金窖”這個句子是比喻句嗎?為什么?

  14.選段最后一句中的“和人類不同的是”這幾個詞能刪去嗎?為什么?

  15.文段中說“在她的眼里,月的陰晴圓缺不再各具風韻,反倒險象迭生……”請你根據具體的情境,展開想象,將白兔所看到的“險象”具體的描述出來。

  16.為這段文字添上一句結尾點明寓言的寓意。

  【主題閱讀】

  小溪

  ⑴春天到了,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潑起來,整夜聽著她輕快的腳步聲一路跳躍。

  ⑵初搬到山上時,正值嚴冬,又是風又是雨的。我只好蟄伏在我的小屋里,透過大大的玻璃窗,看云天夕陽的變幻,山間晚霧的彌漫;除此之外,就是這條小溪終日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動的音符。我一直沒見過小溪的模樣,但我和她卻是那樣熟識。深沉的夜里,當我讀累了,寫疲了時,我就放下書,擱下筆,靜靜聆聽小溪以她獨特的“溪語”訴說著大地的心聲。屋外寒風凜冽,冷雨敲毫,小溪的腳步總是遲緩沉重的,是她也耐這冬日的冷寂?她可曾看到我窗口透出的一熒燈火,體會些許我關懷的心意?多少時候,我倆是深相契連的。

  ⑶天氣漸漸暖和,小溪的步子也開始變得輕快流暢。想來,她一路穿過青山,行過原野,驀然發現溪邊的小花結了苞,小草冒了芽,初生的小蝸牛怯怯地探出了觸角;大地一片青蔥,萬物欣欣向榮,便不由得一陣驚訝,一陣歡喜,忙不迭地要將這好消息帶給大家。聽聽,這小溪正以愉悅的聲音告訴你一

  個亙古彌新的故事:春回大地!

  ⑷什么時候,挑個風和日麗的好日子,我也下到小溪,探訪我這位神交已久的老朋友,小溪不知將以怎樣的歡樂迎接我哩!

  17、把“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潑起來 ”中的“活潑”換成“活躍”好不好?為什么?答:

  18、“這條小溪終日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動的音符”,句中“生動的音符”指的是什么?答:

  19、小溪的腳步“遲緩沉重”是指小溪的什么狀態?“輕快流暢”又是指小溪的什么狀態?答:

  20、“忙不迭地要將這好信息帶給大家”中的“好信息”是指什么信息?答:

  21、作者在本文里主要是用了什么寫作手法把小溪寫得活靈活現的?

  答:

  【拓展提升】

  22.寓言、是文學體裁中的一種。以散文或韻詩的形式,講述帶有意味的故事。主人公多為,也可是人或非生物。篇幅大多,情節較,主題充滿智慧和哲理。大多采用和的表現手法。西方文學中最著名的寓言故事是古希臘的《》。

  23.由今天所學內容我們知道應如何面對厄運?我們遭遇厄運的人應怎樣培養堅韌意志?從自己或他人的經歷中舉出實例,說說怎樣面對困難,使自己堅強起

教學設計方案 篇9

  教學目標

  1、認識14個生字,會寫4個字,認識足字旁、口字旁、言字旁和提手旁。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有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的愿望。

  教學重難點:識字、寫字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剛才下課后都在哪里活動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識字一第四課(貼注音課題),拼讀

  課題,個別讀,正音,師領讀題。

  二、看圖學詞、認字。

  師: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去操場上看一看!

  1.出示掛圖,師指圖:瞧,操場上的小朋友玩得可開心了!(出示卡片:___在____。)誰能用這個句子按照從遠到近的順序,說一說小朋友們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引出詞語,小老師領讀,齊讀,再在掛圖上貼詞卡。

  2.指導看圖,認讀生字和詞語。

  ①小朋友,你喜歡什么活動?誰能用這個句子說一說?(我喜歡 。)拔河,齊讀,做動作,說說還能拔什么?

  ②你還喜歡什么活動?跑步(讀)除了跑步,還能說什么步?(猜字謎)

  ③你還喜歡什么活動?拍皮球,齊讀,做動作。記拍=( )+ ( )

  ④你還喜歡什么活動?踢足球(讀)。除了足球,你還知道什么球?你還知道什么活動以外的球?

  ⑤你還喜歡什么活動?打籃球,排球,乒乓球都叫做打球(齊讀)你還知道打什么?生活中還有打什么?

  ⑥操場上還有什么活動?跳高(齊讀)給高說個詞(組詞、說句子)

  師:還有哪些和跳有關的運動或詞語?跳遠---(貼詞卡跳遠、跳繩)

  ⑦分類,讀詞。

  A、師:你發現了沒有這些活動有的要用(手),有的要用(足)。哪些用手(腳)?書空提手旁。區別足和足字旁,書寫足字旁(認撇和捺)。

  B、還有哪些帶有提手旁和足字旁的?

  3.按順序說:

  ①同學們在操場上_____。

  ②小黑板:下課了,同學們有的在____,有的在____,有的在____,有的在____,有的在____,還有的在____,多開心啊!

  4.分組讀詞(不拼)師指圖。

  5.猜詞;生做動作,師抽詞,一生猜;齊讀跳高。

  6.讀生字,開火車,搶讀

  7.打開書讀詞(高興的語氣)。

  8.鞏固識字:發球認字。

  三、寫字

  四、小結,拓展識字

  1、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許多活動,學會了寫八、入。你想到操場上干什么?我們為什么要參加體育活動?(強身健體)

  2、小朋友在操場上開展的活動只是一部分,其實還有許多活動,知道還有哪些活動嗎?(說詞,示詞卡,拼讀,做動作)

教學設計方案 篇10

  【教學目標】

  1、能區別四種場景的不同性質和各自所代表的一類人的生活,培養概括提煉)分析歸納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主張珍惜生命、保持樂觀、銳意進取、辛勤勞作。

  3、寫一段比喻性文學,訓練文字表達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滄海橫流,名垂青史。古往今來,許多大師用他們的生命和科研成果詮釋著人生。奧斯特洛夫斯基說:“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薩拉說:“生命是一條美麗而曲折的幽徑。”勃蘭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們該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蘭兌斯的《人生》或許能給我們答案。

  二、資料助讀

  多媒體顯示:

  勃蘭兌斯,丹麥文學批評家,文學史家。出生于猶太血統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學攻讀法律、哲學、美學,受黑格爾影響較深。大學畢業后,到歐洲各地旅行,在法國結識了泰納。1871年回國在哥本哈根大學任教,講授《十九世紀文學主流》,評論了拿破侖稱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個主要文學流派的作家。巨著基本上運用泰納的種族、環境、時代三因素決定論來研究文學發展史,同時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狀態。1890年出版,轟動了丹麥思想界,也受到教會的猛烈攻擊。重要著作還有1888年發表的《波蘭印象記》和《俄國印象記》等。

  三、指名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

  在文中,作者是怎樣看待人的一生的?

  交流歸納:作者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挖掘地洞、遠征廣闊領域、勞作于工場。

  四、研讀探究

  1、你覺得哪種比喻最為貼切(或最不合適)?為什么?

  在討論過程中順勢歸結這幾個比喻的不同性質:

  形成板書:

  ①攀登高塔──高度

  (具有普遍意義,適用于所有人)

  ②挖掘地洞──深度 以小

  (指向科學家──舉例:如阿基米德、愛因斯坦等)

  ③遠征廣闊領域──廣度

  (指向政治家、軍事家──如拿破侖、秦始皇等) 見大

  ④勞作于工場──瑣碎卻有益

  (指向普通勞動者──如技術工人等)

  提示:說理由的過程中應該緊扣文中的語句、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說。

  2、文中還有哪些句子比較有哲理意味?找出來,讀一讀,說一說。

  五、片段仿寫

  “然而這里還有一個……,……”

  要求:仿照課文語段,從“學生”或“青少年”的角度出發,用一個比喻(并稍加闡述),盡可能真實準確表達出自己對“人生”的理解。

  選擇幾個片段讀一讀,進行交流。

  六、課堂小結

  七、綜合本單元四篇散文的學習體驗,總結“散文”的特點

  1、學生說說自己在本單元學習的過程中對“散文”這種文體的理解,教師適時板書。

  最基本的特點:形散神不散。

  表達方式:一般以記敘、描寫等表達方式為基礎,主要目的卻是抒情寫意。

  主題:集中、深刻,給人留下思考、啟迪。

  語言:比較優美、生動。

  表現手法:象征、比喻(隱喻)、借物抒情、以小見大……

  2、回憶在前幾冊中學過的散文,對散文的特點有進一步深入。

  如:《生命 生命》、《春》、《紫藤蘿瀑布》、《散步》……等等)

  八、課外作業

  1、完成仿寫的片段;

  2、課外閱讀散文名篇。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10篇】相關文章: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7篇01-09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9篇01-20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錦集四篇01-06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錦集5篇01-12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9篇01-23

【熱門】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10篇01-14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六篇01-13

【精品】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六篇01-06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6篇01-06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九篇01-05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 | 五月天在线视频国产在线二 | 日本乱偷中文字幕久久久久 | 性国产videofree高清 | 亚洲性爱视频久久 | 在线人成亚洲播放网站 |